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长有粉状病原物的蝙蝠蛾幼虫虫体上分离、鉴定了一种真菌,并用分离的菌进行了致病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侵染后幼虫表现出所分离死虫虫体的病害症状,确定该菌为拟青霉病的病原物,经鉴定为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osus;不同温度下致病力表明,该病在10~25℃、感病后7d死亡率达50%以上,感病后21 d达...  相似文献   

2.
粉拟青霉的发现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述了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osus(HoimetS.F.Grog)B-rown et Smith]的分离培养性状及其对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hoff)幼虫和蛹进行人工接种的试验结果,论述了它对春尺蠖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3.
黄刺蛾越冬幼虫的抗寒性与植物营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的食物对黄刺蛾越冬幼虫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山茱萸为食的黄刺蛾幼虫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取食连翘和山楂的黄刺蛾幼虫。  相似文献   

4.
蝙蝠蛾拟青霉新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5.
蝙蝠蛾拟青霉新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云南采集具有冬虫夏草子座的虫草蝙蝠蛾幼虫体(僵虫)上分离得到蝙蝠蛾拟青霉新种(Paecilomyces hepiali Chen et Dai.sp.nov.)并进行了培养和形态学研究。蝙蝠蛾拟青霉的形态非常接近棒束拟青霉,但两者的分生孢子形态和量度不同,而且该种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的幼虫上,故定名为蝙蝠蛾拟青霉。本文报道该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6.
以报道一株粉质拟青霉代谢产物的生理活性和对蚜虫的防治效果为目的,采用小麦芽鞘切段伸长法和西瓜子叶扩张法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粉质拟青霉9905菌株的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并具有类似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该试验为开发新的杀虫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即不仅控制昆虫,而且促进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7.
谭艾娟  欧翔  刘爱英 《现代农业科技》2009,(15):369-369,373
应用4株蝉拟青霉开展对小菜蛾致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4株蝉拟青霉分生孢子、菌丝对小菜蛾的致病性有一定差异,其中GZDXIFR4611的感染致死效果最好,孢子悬液的致死率可达到70%,菌丝悬液的致死率可达到65%,为将蝉拟青霉作为一类重要的生防真菌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
黄刺蛾,又名洋辣子、刺毛虫等。成虫基本为黄色,前翅内半部黄色,外半部褐色,有两条暗褐色斜线,内面一条为黄色和褐色的分界线。幼虫黄绿色,体背有一紫褐色斑,并有许多突起枝刺,触到人体皮肤后,引起红肿、剧痛和奇痒。  相似文献   

9.
蝉拟青霉对蚕豆蚜虫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8株蝉拟青霉(Paecilomyces cicadae)对蚕豆蚜虫的致病性。结果表明,8株蝉拟青霉分生孢子悬液、菌丝悬液对蚕豆蚜虫的致病性有一定差异,孢子悬液的致病性强于菌丝悬液,其中GZDXIFR4611菌的感染致死效果最好,其孢子悬液的致死率可达到86.7%,菌丝悬液的致死率可达到66.7%,这将为蝉拟青霉作为一类重要的生防真菌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11.
应用粉拟青霉防治松毛虫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概述粉拟青霉的形态,生长习性,遗传变异等性状,该菌剂生产,使用方法和安全性以及防治害虫效果,说明粉拟青霉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杀虫微生物资源,值得开发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粉拟青霉异核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粉拟青霉异核体苗条朱及其孢子型和菌丝型2个同核体组分菌株的营养需求反应,分析各菌株的遗传及变异性质,在土壤等环境中的适应性,探讨该菌在自然界延续生存的机理和菌剂生产上应用菌种的选择及其退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黄金鲈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称量法、微量凯氏定氮法、索氏抽提法和日立835-50型氨基酸分析仪分别测定了美国黄金鲈(Perca flavescens)的含肉率、粗蛋白质、脂肪和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美国黄金鲈含肉率68.6%-71.2%,高于鲤鱼(63.5%-69.1%)和鲫鱼(62.3%-65.4%),且差异极显著;蛋白质含量18.9g/100g,高于青鱼、草鱼、花鲢、鲫鱼、河鲶鱼、斑点叉尾Hui、革胡子鲶和黄颡鱼;脂肪含量1.7g/100g,低于青鱼、斑点叉尾Hui和革胡子鲶,高于草鱼、花鲢、鲫、河鲶和黄颡鱼;4种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为:谷氨酸3.2g/100g,天冬氨酸1.9g/100g,甘氨酸0.9g/100g,丙氨酸1.4g/100g,合计7.4g/100g,高于河鲶,斑点叉尾Hui、革胡子鲶和黄颡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黄刺蛾幼虫在核桃幼园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为其测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聚集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指数法评判黄刺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根据Iwao-Kuno理论抽样数学模型确定其理论抽样公式。[结果]测定的聚集指标值C>1,I>0,K>0,m*/x>1,CA>0;Iwaom*-m回归中α=5.845 6>0,β=1.996 6>1;Taylor指数lga=0.741 6>0,b=1.474 0>1。聚集均数λ>2。[结论]黄刺蛾幼虫在核桃幼园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聚集度随密度增大而增强。聚集原因由昆虫本身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的。其最适理论抽样公式为n=t2/D2(6.845 6/x+0.996 6)。  相似文献   

15.
玫烟色拟青霉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培养液离体培养玫烟色拟青霉孢子,观察其萌发过程,结果显示,玫烟色拟青霉孢子萌发可以产生单极芽管和双极芽管,而且芽管顶端膨大可形成附着胞,附着胞形态以球形和棍棒状为主;不同培养液中,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率不同,其中0.1%的菜青虫体壁浸出液(CL)培养液中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最高,分别达到79.01%和18.69%。不同基质对玫烟色拟青霉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也不同,蝉翅较适合玫烟色拟青霉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  相似文献   

16.
粉拟青霉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比较了15株来自不同地域和寄主的粉拟青霉生物学特性,明确了它们在产孢量、生长速度、抗旱能力、抗紫外能力以及产胞外蛋白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粉拟青霉菌落生长和产生孢子的最适温度为20℃.在此温度下,24 h孢子萌发率在80%~100%之间;此外不同菌株的抗旱力差异较大,Pf20抗旱能力最强,而Pf127的抗旱能力最弱.经紫外线照射5 min,菌株的萌发率在44%~81%范围内;不同菌株的产胞外蛋白酶水平差异较大,以Pf96最高,高达2.3.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9种化学杀虫剂对绿僵菌和粉拟青霉两种虫生真菌孢子萌发率和菌落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对绿僵菌抑制力降低顺序依次为:辛硫磷>1605微胶囊剂>溴氢菊酯>乐果>甲基1605>氧化乐果>久效磷>杀螟松>甲基异柳磷。4种化学杀虫剂对粉拟青霉抑菌力降低顺序为:辛硫磷>甲基异柳磷>甲基1605>1605微胶囊剂。  相似文献   

18.
李楠  屈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17-118
中药苦参为豆科槐属植物,药用其根,具有清热解毒, 祛风燥湿,去虫止痒的功效.用4种提取方法提取苦参根的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不同方法提取物对病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离体植物患病叶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丙酮粗提物对黑星病、炭疽病病菌孢子萌发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率100%;对灰霉菌丝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对黄瓜离体叶黑星病菌有一定抑制作用.甲醇粗提物对黑星病、炭疽病孢子萌发抑制率达100% ;对灰霉菌丝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对黄瓜离体叶黑星病菌抑制率达50%;对番茄离体叶灰霉病菌有显著抑制作用.水提物对黑星病孢子萌发有显著抑制作用.灭菌水提物不仅不能抑制病菌生长,反而对病菌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osus)纯孢子对鹌鹑做了急性、亚急性喂食实验、急性腹腔注射实验及对眼和皮肤的刺激性实验,结果来出现死亡。动物的外观、行为、体重的增加、产蛋量和血液生化指标基本正常。孢子被食入或注入腹腔内72~96小时即失去生命力,不能生长繁殖。肉眼观察鹌鹑内脏组织及病理切片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孢子对眼和皮肤亦无刺激性。本文认为该菌对鹌鹑基本上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美国白蛾下树化蛹的过程为昆虫病原真菌与之接触侵染提供了有利环境。从来源于河北、北京地区的22株球孢白僵菌和2株粉拟青霉菌中,筛选出对美国白蛾高致病力的球孢白僵菌菌株FD和粉拟青霉菌株SH9-4,通过爬行接触接种的方法,测定了它们对进入下树化蛹过程的美国白蛾老熟幼虫的侵染效果。研究表明,接种144 h后,白僵菌校正致死率92.4%,LT50为87.06 h;粉拟青霉校正致死率94.9%,LT50为92.34h;受感染的老熟幼虫多在预蛹阶段死亡。同时,对生产出的白僵菌和粉拟青霉的固体菌剂,通过在树干基部施菌的方法进行了小规模的野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白僵菌和粉拟青霉对越冬代美国白蛾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9%和83.5%,对第2代美国白蛾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8.4%和87.0%。表明针对美国白蛾下树化蛹进行防治是用真菌防治美国白蛾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