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特早熟夏播玉米密度与经济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了晋中盆地麦—秋两作栽培体系中特早熟夏玉米冀承单 3号的密度与经济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关系 ,结果表明 :(a)经济产量—密度方程 ,单位面积穗数—密度方程呈二次抛物线型 ;百粒重—密度方程 ,穗粒数—密度方程呈直线下降型。 (b)密度 5 0 0 0~ 5 2 0 0株 / 6 6 7 ,空秆率 1 0 %左右 ,单位面积成穗45 0 0~ 46 0 0穗 / 6 6 7 ,穗粒数 44 0~ 45 0 ,百粒重 1 6 5~ 1 7 5g为最佳产量结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的影响,寻找最适种植密度。[方法]2015年在黑龙江省密山市八五五农场以春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为材料,设定5个种植密度,在拔节、大喇叭口、吐丝、灌浆、蜡熟5个时期测量其叶面积,并在收获后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9 009.21 kg/hm~2),大喇叭口期LAI对穗数影响最大且呈正相关;灌浆期LAI、吐丝期LAI分别对穗粒数、百粒重影响最大且呈负相关。[结论]黑龙江省密山市八五五农场德美亚3号最适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在新疆伊宁地区,田间比较了20个春玉米品种大喇叭口期、吐丝期、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LAI)、穗位叶光合速率、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品种间LAI、穗位叶光合速率、总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差异显著(P 〈0.05),雷奥150、先玉335、单玉96吐丝期叶面积指数分别为7.8,7.6,8.0,吐丝期穗位叶光合速率51.7-52.2μmol/(m^2·s),总干物质量为29120.9-34865.6kg/hm^2,均明显高于其余品种;雷奥150、先玉335经济系数0.47-0.54,产量最高,依次为17281.4,17205.0kg/hm^2,单玉96经济系数0.41,产量(16106.5kg/hm^2)低的原因是其熟期推迟7d,导致千粒重和经济系数降低.新疆伊宁地区春玉米获得产量17000kg/hm2 的生育期127d左右、最高叶面积指数7.6左右、穗位叶光合速率51.7μmol/(m2·s)左右、干物质积累量29120.9kg/hm^2 以上,经济系数0.47以上.  相似文献   

4.
以“中单909”为材料,通过不同种植密度研究了密植型玉米品种实现高产的群体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通过调节群体结构协调穗数与粒重之间的关系,并解决高密度群体穗长减小、行粒数减少的问题,是实现密植型玉米高产的关键.产量与种植密度、各时期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干物质积累量(DMA)的关系均呈抛物线型变化规律,产量与开花期冠层内各层次透光率则呈指数曲线变化,干物质积累动态符合逻辑斯蒂方程.密植型玉米品种的高产群体结构特征是:最大叶面积指数(LAImax)、最大光合势(LADmax)分别为7.37、125.24万m2·d/hm2,LAI大于5的持续时间在50 d以上,穗期LAI和花粒期LAI分别为5.9、6.7,收获时的LAI仍能维持在4.2左右、LAD高于125.24万m2·d/hm2时间在40d左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指数增长期、直线增长期和缓慢增长期分别为45.84、212.05、236.36 g;开花期穗位层次的适宜透光率和地面漏光率分别为16.26%和0.99%左右.  相似文献   

5.
作者1986—1987年在北疆东部山区研究新春3号不同种植密度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结果表明,亩产500kg以上的高产田,亩基本苗以22.4×10~4-27.8×10~4为宜;其叶面积指数拔节期5.6—6.0,挑旗期7.0—8.0,抽穗期6.0—6.5,灌浆期4左右较好;出苗至灌浆的总光合势以每亩30×10m~2·日,光合生产率平均4g/m~2·日以上,经济系数0.4以上为宜;亩收获穗数以39.7×1~4—41.4×10~4穗、穗粒数以32.1—32.2粒、千粒重以44.7—45.9g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新疆棉花高产栽培生理指标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通过研究提出实现公顷产皮棉 30 0 0kg的栽培生理指标是 :总干物质积累 194 80kg/ha ,积累速率最大值Vmax出现在盛铃初期 (8月 1日左右 ) ,为 315 .2kg1·ha-1·d-1,籽棉收获指数 36 .70 % ,皮棉收获指数 15 .5 6 % ;LAI在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吐絮期分别为 0 .2、0 .72、2 .35和 3.94 ,在盛铃期达最大 ,为 4 .2 8;总光合势 3.6 5×10 6m2 /d ,其中见絮至盛絮期占 17.0 % ;群体光合速率变化在一生中呈单峰曲线 ,盛铃期达最大 ,CAPmax为 5 .4 0gCO2 ·m-2 ·h-1,盛絮期仍保持在 2 .0 5gCO2 ·m-2 ·h-1;单位叶面积负载的果节量控制在 84~ 97果节 /m2 叶 ,叶铃数目比 3.93~ 4 .5 9∶1,单位叶面积载铃量 30 .3个铃 /m2 叶 ,单位叶面积负载的皮棉重 0 .0 6 9~ 0 .0 78kg/m2 叶 ;产量结构冀棉 2 0为收获株数 12 .4万~ 13.6万株 /ha,单株成铃 8.9~ 10 .0个 ,公顷有效铃数大于 12 0万个 ,铃重 6 g ,衣分 4 2 % ;中棉所 2 3和石远 32 1为收获株数 13.1万~ 14 .7万株 /ha,单株成铃 9.4~ 9.8个 ,公顷有效铃数大于130万个 ,铃重 5 .6 g ,衣分 4 1.2 %。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育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 4种不同种植密度棉株生长发育动态进行田间系统观测 ,并做回归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棉株出苗 18~83d ,叶龄随生育天数增加而增长 ,株高、倒四叶宽、果枝叶和果枝数、现蕾和开花结铃数随叶龄的增加而增长 ,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密度在 14 .2万~ 2 3.1万株·hm-2 的范围内 ,籽棉产量随密度、总铃数增加而提高 ,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对早熟棉花品种单产皮棉 2 2 5 0kg·hm-2 以上、密度 2 2 .5万~ 2 4 .0万株·hm-2 棉田 ,提出以叶龄为核心的动态生育指标  相似文献   

8.
DK743引种高产群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DK743玉米杂交种的密度效应,结果表明:(1)经济产量-密度方程呈渐近线型,经济系数-密度方程呈指数下降型.(2)密度为6.75×104株/hm2的群体经济产量最高为13 300.33 kg/hm2,干物质积累总量为2 6447.26kg/hm2,平均干物质生产率为211.69kg/hm2@d,收获穗数6.75×104穗/hm2,穗粒数559粒,千粒重352.49g,经济系数0.502 9.吐丝期叶面积系数最大值为4.649 7,成熟时3.805 9,群体叶面积发展动态为前慢,中快,后衰缓,全生育期总光合势(LAD)408.95×104m2@d/hm2,平均净同化率为6.75 g/m2@d,为最佳产量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9.
以郑单958为材料,在宽窄行栽培模式和常规耕作模式下进行4.5、6.0、7.5、9.0、10.5万/hm2 5个密度梯度试验.结果表明,宽窄行栽培模式下,郑单958的适宜栽培密度为7.86万/hm2,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宽窄行栽培模式下群体最适宜栽培密度可提高0.52万/hm2,产量增加9.43%.随着密度增加,群体LAI增大.大口期、吐丝期和吐丝25 d宽窄行模式的LAI较常规栽培模式分别增加9.84%、10.65%和8.66%.与常规耕作模式相比,宽窄栽培模式群体对光能的利用率更高,吐丝期和吐丝25 d群体光能截获量较普通栽培模式分别提高5.05%和6.04%.  相似文献   

10.
紧凑型玉米正红6号群体结构与密肥优化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两因素五水平裂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紧凑型玉米正红6号的产量及其群体结构的影响,探讨了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的关系,并建立了优化栽培技术模型。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成熟期LAI和干物重、吐丝至成熟期的NAR、CGR及干物质积累量呈线性正相关,与吐丝期LAI和干物重呈二次凸函数关系;正红6号产量≥7500 kg/hm2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案为:61 845~73 155株/hm2,施氮量180.1~419.9 kg/hm2,高产群体结构指标为吐丝期LAI 4.67~5.27,成熟期LAI 1.46~1.87,吐丝后LAD 138×104~149×104m2.d,吐丝后NAR 6.88~8.50 g.m-2.d-1,吐丝后CGR 21.92~25.13 g.m-2.d-1,吐丝期干物重13 954.72~15 167.22 kg/hm2,成熟期干物重24 503.4~24 925.59 kg/hm2。  相似文献   

11.
以JN2、JN5、JN6、JN7等4个不同粒型的红小豆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小豆群体干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夏播小豆的群体生产量变化表现为前期增长慢,从8月中旬开始快速增长。(2) JN2、JN5、JN6、JN7在开花期最适宜的干物重积累量分别为368.64、339.66、354.72和406.08 kg/hm2,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JN2为6 241.36 kg/hm2时产量最高,而其他3个品种后期累积量在4 000 kg/hm2左右即可达到预期目标。(3)开花期的叶面积指数,JN2应控制在6-7之间,JN6控制在4-6之间,JN5控制在4左右, JN7控制在3左右为最适,产量较高。(4)在中等肥力大田生产条件下,JN2适宜高密度(36万株/hm2)种植, JN5和JN7适宜中低密度(18万株/hm2)种植,JN6适宜中高密度(24万株/hm2)种植。  相似文献   

12.
卿国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387-6388
[目的]研究杂交中稻—再生稻栽培的适宜密度。[方法]以培两优288为材料,设计30.32万、46.62万、59.18万、76.92万株/hm^2 4个移栽密度,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研究移栽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 4个处理中,头季稻、再生稻和总产都以46.62万株/hm^2基本苗的处理最高,分别为8.7285、5 711.5、14.4400 kg/hm^2。该处理虽然密度不大,但群体结构合理,有效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适中,因而产量高。[结论] 再生稻要高产,头季稻和再生稻必须要有合理的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3.
高产棉花群体结构特征与产量品质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设置田间密度试验小区,对不同密度条件下棉花个体与群体的生长发育特性与产量、品质形成特点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南疆地区棉花最适宜种植密度应在16.5×104~20×104株/hm2, "三桃"比例为:3∶5~5.5∶1.5~2,LAI高峰宜出现在盛铃期,其值3.5~3.6,盛花-盛铃棉田冠层的光截获率要维持在90;~95;,吐絮期干物质的积累量比重在50;左右,光合速率吐絮后保持在10 μmol/m2穝以上.  相似文献   

14.
棉花新品种锦科杂1号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棉花新品种锦科杂1号的产量潜力及其构成因素,确定其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利用锦科杂1号2006、2007年连续2a全国黄河流域棉区杂交春棉品种区试(C组)及2008年参加全国杂交春棉生产试验的资料,对其栽培密度、产量及产量因素性状进行了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皮棉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密度(0.806 0)>单铃质量(0.640 7)>株铃(0.640 3)>衣分(0.310 4);基于产量构成因素的回归方程模拟,导出不同皮棉产量水平下产量构成因素的指标值,结果显示,皮棉产量从1 300kg/hm2增至2 000kg/hm2,每增产皮棉100kg/hm2,需增加密度429株/hm2、株铃0.25个、单铃质量0.16g、衣分0.45%。其高产栽培应在本试验平均密度(45 000株/hm2左右)的基础上,以力争株铃16~18个、稳定单铃质量(6.2~6.5g)、确保衣分(43%~45%)为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5.
紧凑大穗型玉米品种陕单902适宜密度与产量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4年2个试验点的密度定额试验表明,密度对紧凑大穗型玉米品种陕单902的有效总花数影响较小,而对穗粒数、成粒率影响较大,籽粒产量的提高与成粒率、穗粒数和群体总粒数的增加密切相关,其适宜种植密度一般不应超过52 500株/hm2,产量最高时最大叶面积系数可达到4.70,作物生长率为19.80 g/m2*d,光能截获量可达到90%,吐丝至成熟期干物质提高1 kg,陕单902籽粒产量可增加0.6356 kg.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陕北风沙草滩区玉米种植的最佳密度,通过设置667 m 4 000、5 000、 {6 000 }、7 000、8 000和9 000株6个密度梯度,主要研究不同的种植密度,对陕北风沙滩区春玉米的农艺性状、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秃尖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密度在 {8 000 }株·667m-2,供试品种可获得高产,产量1 148.96 kg·667m-2,较其他处理分别增产31.3%、16.6%、8.4%、4.8%和5.7%。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河西灌区冬小麦高产栽培制定合理的密植范围。[方法]设计了225万(T1)、300万(T2)、375万(T3)、450万(T4)、525万(T5)、600万(T6)、675万(T7)、750万(T8)、825万(T9)、900万(T10)、975万(T11)、1 050万(T12)基本苗/hm2共12个密度处理,分别运用R ichards模型、一元二次方程模拟了冬小麦籽粒干物质增长过程及籽粒灌浆速率随花后时间的变化情况,并对所建立的R ichards模型进行推导得到基本的灌浆参数,通过SPSS、DPS软件对籽粒灌浆参数与千粒重进行相关、逐步回归及以及通径分析。[结果]不同密度处理间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单株穗数、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密度处理冬小麦的籽粒灌浆均符合慢-快-慢的"S"型生长特性,用R ichards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冬小麦籽粒增重过程,用一元二次抛物线方程能较好地模拟冬小麦灌浆速率随花后时间变化过程;不同密度处理间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有较大差异,最大差异率分别为33.98%、22.61%,T7的平均灌浆速率1.26 mg/(grain.d)及最大灌浆速率2.44 mg/(grain.d)均最大,T12的平均灌浆速率0.94 mg/(grain.d)及最大灌浆速率1.99 mg/(grain.d)均最小;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灌浆活跃期、灌浆快增期与千粒重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8*、0.630*、0.849**、0.739**;通径分析表明,灌浆活跃期对千粒重的贡献最大。[结论]灌浆活跃期对千粒重的贡献最大,河西绿洲灌区冬小麦的适宜密度范围为675万~750万基本苗/hm2。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密度对高产玉米(>15 000 kg•hm-2)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揭示高产玉米产量形成机制,为玉米持续稳定高产提供依据。【方法】连续两年在新疆和宁夏高产玉米区,以郑单958为试材,以1.5万株/hm2为一个密度梯度,设置从1.5万株/hm2至18万株/hm2不同密度处理,充分满足水肥需求,进行高产栽培实践,在实现高产基础之上分析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特征。【结果】两年多点共68个处理,最低和最高单产分别为7 675.5和20 503.5 kg•hm-2,其中有47个处理达到15 000 kg•hm-2以上的产量;对产量构成特征的分析表明,要达到15 000 kg•hm-2以上的高产,最低、最高密度分别为5.25万株/hm2和16.28万株/hm2;最低、最高收获穗数分别为6.66万穗/hm2和13.84万穗/hm2;最低、最高穗粒数分别为365和657粒;最低、最高千粒重分别为237和404 g。【结论】密度与单产呈抛物线关系,以10.5万株/hm2密度处理单产最高;随着产量的提高,种植密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出最适值范围变窄的趋势。随种植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而单位面积粒数呈增加并趋于不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