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采收期对榨菜空心率和氮磷钾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易空心的T84-66和不易空心的T84-61两个榨菜品种为材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从产量和瘤状茎品质方面看,4月3日至4月8日为适宜采收期;在瘤状茎开始膨大到充分膨大期间,叶片内N、P、K含量基本呈下降趋势,且低于瘤状茎内的含量。N含量较高则瘤状茎的空心率较低,而P和K含量与瘤状茎空心率的关系不明显。瘤状茎空心发生后,IAA水平呈上升趋势,而ZT及ABA含量变化不大;IAA含量与空心率存在显著的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品种茎用芥菜的瘤状茎在膨大过程中细胞壁成分的研究表明,瘤状茎在膨大过程中,细胞壁中果胶、半纤维素2、纤维素、醛酸和总糖含量逐渐下降,特别是膨大后期下降幅度较大.其中,果胶和总糖含量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纤维素的含量在膨大后期,不易空心品种T84-61高于易空心品种T84-66.β-1,3-葡聚糖含量在膨大后期不易空心品种T84-61高于易空心品种T84-66,这与膨大后期T84-61品种β-1,3-葡聚糖合成酶活性增加有关.瘤状茎中的Ca含量T84-61品种在膨大后期高于T84-66,而Mg含量品种间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细胞壁中果胶、总糖、Ca和β-1,3-葡聚糖含量的降低,可能与瘤状茎空心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不同品种茎用芥菜瘤状茎膨大过程中细胞壁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品种茎用芥菜的瘤状茎在膨大过程中细胞壁成分的研究表明,瘤状茎在膨大过程中,细胞壁中果胶、半纤维素2、纤维素、醛酸和总糖含量逐渐下降,特别是膨大后期下降幅度较大。其中,果胶和总糖含量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纤维素的含量在膨大后期,不易空心品种T84-61高于易空心品种T84-66.β-1,3-葡聚糖含量在膨大后期不易空心品种T84-61高于易空心品种T84-66,这与膨大后期T84-61品种β-1  相似文献   

4.
采用固相亚磷酸三酯法人工化学合成了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huIGF-I)基因的4条寡核苷酸 片段,再通过片段1、2与3、4末端互补配对和Klenow酶促补平及酶切连接成为完整的huIGF-IDNA片段,用 EcoR I/PstI酶切后克隆于 pGEM T-Easy Vector,经测序证明所得 DNA序列与设计的序列完全一致;选用植物 偏爱密码子校正了启始密码子ATG下游的6个密码子,并在ATG处增加Kozak序列后,插入pBI121的BamHI/ SacI位点,构建了以 35S为启动子的植物表达载体;以 Hind II/EcoRI切下“35S-Kozak-IGF-I-NOS(ter.)”插入 pCAMBIA2300之Hind II/EcoR I位点,构建成huIGF-I植物表达载体;通过CaCl2直接转化法将表达载体导入农 杆菌EHA105(Rif.r),并以菌落原位杂交技术和 DNA dot blot对重组农杆菌进行了筛选,所获得的重组农杆菌菌株为培育huIGF-I豆药用植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王官溪蜜柚汁胞粒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10年生王官溪蜜柚(土柚砧)为试材,分别在盛花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以及采后贮藏期,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NAA、IAA、GA3、2,4-D、BA、KT、PP333喷布(或洗果)处理,观察了上述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汁胞粒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上述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汁胞粒化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花期和幼果期喷布KT、2,4-D、NAA明显地抑制了汁胞粒化的发生和发展;用GA3在果实膨大期喷布或采后洗果有促进粒化作用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辣椒茎尖培养脱毒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新疆辣椒主栽品种“四平头”(带毒率较高)为试材,切取无菌苗生长点,以MS为基本培养基,在其上分别添加6-苄基腺嘌呤(6-BA),吲哚乙酸(IAA),玉米素(ZT),细胞激动素(KT),赤霉素(GA3)和萘乙酸(NAA),苯乙酸(PAA)以及吲哚丁酸(IBA)等生长调节剂进行培养。经筛选80余种不同激素水平的培养基,其中以MS+BA8+IAA0.05~1.0较适宜茎尖的培养,MS+KT0.2+GA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一个Fenridazon-K流动相离子色谱分析方法。用Dionex series 4000i离子色谱仪,MPIC-NSI分离柱,AMMS-MPIC抑制柱和电导检测器,分别以NH3.H2O,TMAOH,TEAOH和TBAOH为离子对试剂,CH3CN为有机改性剂,对Fenridazon-K皆可获得符合残留分析检测水平的灵敏度,最小检出量2-5ng,在2ng-1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据此建立了  相似文献   

8.
芦笋采收期间嫩茎发生和品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采收期间,发茎数和产量在4月21日左右和5月中旬有二个高峰,采收后期的产量和发茎数下降,次品率较高;空心笋主要在4月份发生;白芦笋主要在4月份发生;白芦笋的空心率高于绿芦笋。产量、茎数及地温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空心率与地温显著负相关。维生素C含量以开始采收时最低,绿芦笋的维生素C含量在4月26日最高,白芦笋的维生素C含量采收后期较高,在整个采收期间芦笋的维生素C含量最始终高于白芦笋。粗纤维含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浓度的NAA对黄豆下胚轴的伸长影响不同,NAA的浓度为0.8mg/kg时,黄豆下胚轴的轴长最为明显;不同浓度的NAA对绿豆下胚轴的伸长则不明显,但NAA附加BA则能促进豆下胚轴的伸长;0.1-5mg/kg的2,4-D对绿豆下胚轴的伸长也有促进作用,在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中附加KH2PO4或KNO3,结果表明K^+也可促进黄豆下胚轴的伸长。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在恒温培养下,几种添加剂对外加硒在黄棕壤中不同形态的影响.试验表明,与对照土壤样品比较,经添加KH2PO4、K2SO4、CaCO3、苜蓿和苜蓿+CaCO3,其可溶态K2SO4-Se和残渣态residue-Se的百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除添加CaCO3外.加入其它添加剂时KN2PO-Se的百分含量有大幅度的降低,其中以添加KH2PO4的最为明显.土壤添加K2SO4后氧水提取态NH3·H2O-Se变化很小,而其余处理中的下降较多.所有试验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交换态KH2PO4-Se呈缓慢下降趋势,残渣态residue—Se呈缓慢上升趋势,两者之间相互消长.在整个培养期间.经CaCO3处理后的土壤,交换态KH2PO4-Se和氨水提取态NH3·H2O-Se的百分含量相近,而在其余的处理中交换态KH2PO4-Se小于氨水提取态NH3·H2O-Se的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11.
钾营养对莲藕产量形成和氮磷钾养分累积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钾营养对莲藕产量形成及氮磷钾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钾(-K)和施钾(+K)处理进行全生育期试验。【结果】莲藕移栽76 d后,+K处理叶片和叶柄干物质累积量明显高于-K处理,并均在97 d膨大茎成型后逐渐降低;膨大茎干物质累积速率和累积量在早期为+K处理低于-K处理,97 d后+K处理的干物质累积速率明显加快,其累积量于139 d明显高于-K处理,160 d不同处理膨大茎干物质累积量趋于稳定,+K处理为1 204 g/株,比-K处理高19.7%。在97—160 d产量形成关键期,膨大茎中氮、磷和钾的累积量,+K处理比-K处理分别高32.8%、10.3%和74.2%,其中来自其它器官转移的氮、磷和钾,+K处理比-K处理分别高1.20、0.12和1.26 g/株,来自根系直接从土壤中吸收转运的氮、磷和钾,前者比后者高2.16、0.04和5.70 g/株。莲藕氮、磷、钾累积总量之比-K处理为1﹕0.14﹕0.90,+K处理为1﹕0.13﹕1.31。【结论】钾营养促进莲藕干物质生产和累积、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并提高莲藕各器官尤其是叶柄中钾的含量,在生育后期促进干物质和养分从叶片等器官转移并贮存到膨大茎中并最终增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春玉米不同类型品种和不同生产水平下对氮、磷、钾的吸收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氮、磷、钾的吸收比例在紧凑型为1.00:0.18:1.57;在平展型为1.00:0.28:1.56.每生产100kg籽粒,紧凑型所需的氮磷钾数量为:2.14,0.39,3.36kg;在平展型则是1.92,0.543,3.00kg,对氮磷钾的吸收高峰期在拔节至吐丝期间,但因品种类型和栽培方式等不同而有所差异,积累在茎叶等营养器官的养分,在器官衰老过程中逐渐向籽粒转移,但茎杆和穗轴中的钾含量相对保持稳定,不同器官中养分的积累与再分配也因品种类型和栽培水平而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磷酸二铵施肥水平和单混种植处理对超高产品种辽豆14、中黄35和普通品种辽豆11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和吸收规律的影响,比较磷酸二铵施肥量对单播和混播种植条件下大豆超高产品种和普通品种的养分吸收与利用规律。【方法】于2012和2013年在盆栽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苗期施入磷酸二铵,施肥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0 mg·kg-1干土;100 mg·kg-1干土;200 mg·kg-1干土。2个种植类型,分别为单一种植方式:各品种单播;混合种植方式:同一盆中各品种按1﹕1种植。在大豆的开花期(R2)、鼓粒中期(R6)和生理成熟期(R8)取有代表性的植株5株,按器官分开后,在105℃下杀青30 min,80℃下烘干至恒重,测定干物质重量。留小样粉碎后,用浓H2SO4-H2O2法消煮,消煮液中的氮用凯氏定氮仪(KN520)测定,磷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UV-2450),钾用火焰光度计(PEAA800)测定。【结果】品种间和种植方式间大豆植株体内的氮、磷、钾养分吸收和利用存在显著差异。开花期至成熟期超高产大豆积累更多的氮、磷、钾,并具有较高的养分利用效率和氮、磷收获指数。施肥量的增加均使超高产品种和普通品种植株养分百分含量增加,且超高产品种增幅较大。200 mg·kg-1施肥水平下,开花期超高产品种的茎秆和叶片的氮素百分含量增幅较普通品种高出66.9%和30.5%,磷素百分含量差异幅度达28.1%。鼓粒期,超高产品种和普通品种间荚皮、籽粒的磷素百分含量差异随施肥水平的增长而增加。成熟期,品种间钾素百分含量差异幅度在高肥水平下达到18.6%。在混播和施肥处理下超高产大豆的养分吸收和利用能力显著高于普通品种。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混播时超高产品种和普通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下降,磷、钾收获指数均增加。混播使得超高产品种与普通品种的养分利用效率、养分收获指数的差异性增大,在中肥(100 mg·kg-1干土)和高肥(200 mg·kg-1干土)水平下差幅更明显。中肥和高肥水平下,混播时超高产品种的氮、磷利用效率分别比普通品种高出13.6%、14.2%和2.1%、10.4%;品种间钾素利用效率差异由单播时的4.9%增至10.8%。【结论】施肥会增强超高产大豆对氮、磷、钾的吸收和转运能力。不同品种间竞争时,超高产品种在施肥量充足的条件下具有更强的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主栽高产品种产量差异与产量构成、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关系,对于通过选育优良品种,进一步优化养分管理和栽培措施,缩小产量差,以指导我国主要麦区小麦的高产优质生产。【方法】于2016—2017年度在我国黄淮北片、黄淮南片和长江中下游3个主要冬麦区进行田间试验,种植各麦区主栽高产品种,研究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差异及其与干物质累积、产量构成和氮磷钾吸收利用之间的关系。【结果】黄淮北片、黄淮南片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籽粒产量均存在较大差异,分别介于7 751—8 702 kg·hm -2、7 302—8 413 kg·hm -2、5 554—到6 294 kg·hm -2。各麦区品种高产的原因不同,黄淮北片麦区,高产品种具有高的地上部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穗数也是高产的原因;黄淮南片麦区高的收获指数和穗粒数是高产的关键;长江中下游麦区高产的主要原因是高的收获指数和千粒重。黄淮北片麦区,高产品种有低的籽粒含氮量和需氮量以及高的氮生理效率;黄淮南片麦区,高产品种茎叶含磷量和需磷量较低,但磷生理效率和茎叶含钾量较高;长江中下游麦区,高产品种的籽粒含钾量低,籽粒含磷量和茎叶含磷钾量高,地上部氮磷吸收量高,磷生理效率低于而需磷量高于对照品种。【结论】总体来看,黄淮北片麦区鲁原118、黄淮南片濮麦168、长江中下游麦区华麦7号等具有较好的产量表现;在我国主要麦区,地上部生物量和收获指数仍是高产的关键,同时提高地上部养分吸收利用和养分收获指数,才能提高生理效率,降低养分需求量,实现小麦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5.
磷酸二铵对大豆超高产品种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超高产大豆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规律,及其与普通品种养分吸收利用的特异性。【方法】于2011和2012年,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超高产品种辽豆14、中黄35与普通品种辽豆11在不同磷酸二铵施肥水平下,植株体内的氮、磷、钾养分含量和吸收积累规律。本试验采用品种、施肥量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磷酸二铵苗期施入,施肥量设5个水平,分别为:F0:0 mg•kg-1干土;F50:50 mg•kg-1干土;F100:100 mg•kg-1干土;F150:150 mg•kg-1干土;F200:200 mg•kg-1干土。在大豆的苗期(V3)、开花期(R2)、鼓粒中期(R6)、鼓粒末期(R7)和成熟期(R8)对各处理选取3盆生长一致的植株混合取样,精细冲根。按器官分开后,在105℃下杀青30 min,80℃下烘干至恒重,测定干物质重量。留小样粉碎后,用浓H2SO4-H2O2法消煮,消煮液中的氮用凯氏定氮仪(KN520)测定,磷用钼酸铵比色法测定(UV-2450),钾用火焰光度计(PEAA800)测定。干物质量乘以N、P、K百分含量为N、P、K积累量;由籽粒中养分含量与单株养分积累量的比值计算得养分收获指数;由单株养分积累量和单株籽粒产量计算得生产单位重量籽粒所需的养分数量。【结果】大豆植株的氮、磷、钾养分积累与利用在品种间差异显著。超高产大豆从出苗到成熟需要积累较多的养分,其地上部和根部氮、磷积累量除苗期外均显著高于普通品种,鼓粒中期的根部钾素积累量显著高于普通品种。超高产大豆具有较强的养分转运能力,其氮、磷、钾收获指数显著高于普通品种。同时,超高产大豆的养分利用效率较高,超高产大豆生产单位重量籽粒所需的养分数量显著低于普通品种。施肥对大豆植株的养分积累、转运与利用有显著影响。在各生育时期,施肥处理的大豆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养分收获指数及生产单位重量籽粒所需的养分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均有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其中,氮和磷的积累量、钾素收获指数、生产单位重量籽粒所需的氮磷养分数量,无论超高产品种还是普通品种均在最高施肥水平(200 mg•kg-1干土)下达到最大,超高产品种生产单位重量籽粒所需的氮、磷养分数量较普通品种的增加量少;而钾素积累量、氮和磷的收获指数、生产单位重量籽粒所需的钾素数量在超过一定施肥量后反而有所降低,超高产品种较普通品种的降低幅度小。【结论】超高产品种比普通品种有更强的养分吸收转运能力和更高的养分利用效率。施肥显著增强大豆对氮、磷、钾的吸收和转运能力,却降低了养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早熟黑穗醋栗果实干物质和主要营养元素吸收、积累及分配的规律。结果表明,干物质和主要营养元素吸收、积累及分配分为三个阶段.1.果实生长初期阶段,干物质为总量的28.88%~29.19%,吸收氮量为总氮量的58.21%~58.98%,吸收磷量是总量的37.01%~42.13%,吸收钾量是总钾量的37.71%~41.77%.2.果实迅速生长阶段,干物质积累为总量的60.90%~62.38%,吸收氮量为总氮量的41.75%~45.58%,吸收磷量为总磷量的42.38%~45.55%,吸收钾量为总钾量的48.48%~53.93%.3.果实成熟阶段果实干物质积累为总量的8.52%~10.20%,吸收氮量为总氮量的0.023%~5.38%,吸收磷量为总磷量的12.30%~20.13%,吸收钾量为总钾量的4.35%~11.53%。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以晚三吉、湘南和土任锦三个砂梨品种(PyruspyrifoliaNakai)的成年树为试材,研究其果实成熟采收前叶片氮、磷、钾含量与果个大小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梨果成熟期叶片氨、磷含量与产量及单果重相关不显著;叶片含钾量在一定范围内与产量呈极显著负回归,湘南、晚三吉和土佐锦三个品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81.81-70.02x1,y2=142.89-125.97x2,y3=99.19-114.60x3;叶片含钾量在一定范围内与单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三个品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4=21.93+243.52x1,y5=-75.89+284.47x2,和y6=-101.24+437.75x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木薯-花生间作是一种生态高效的种植模式,研究分析施氮和木薯-花生间作对木薯氮磷钾素积累和系统氮磷钾素利用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木薯-花生合理间作和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5和2016年,以木薯品种华南205和花生品种粤油200为材料,设计不施氮、施氮2个水平和木薯单作、花生单作、木薯间作1行花生、木薯间作2行花生及木薯间作3行花生共5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木薯-花生间作系统的木薯养分积累和系统养分利用特征。【结果】随着木薯生育时期的推进,块根氮磷钾素的积累量和分配率增加;茎秆氮磷钾素积累量和氮素分配率增加,磷钾素分配率先增加后降低;叶片氮磷钾素积累量先增加后降低,分配率下降。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施氮水平和不同种植模式间块根、茎秆、叶片和植株的氮磷钾素积累量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同一种植模式,施氮处理生产100 kg荚果所需氮钾量、生产100 kg鲜薯所需氮磷钾量、木薯氮素收获指数、木薯磷钾肥偏生产力、钾素间作优势、系统氮钾素积累总量和系统内木薯氮磷钾素比例较不施氮处理提高或显著提高,而花生氮钾素利用效率、花生磷素积累总量、木薯氮钾素利用效率、木薯钾素收获指数、系统内花生氮磷钾素比例、氮素间作优势和氮磷钾素的土地当量比较不施氮处理降低或显著降低。同一施氮水平,间作花生的氮磷素积累总量、氮磷钾肥偏生产力显著低于单作花生,间作木薯的氮磷钾肥偏生产力、钾素利用效率和磷素收获指数低于单作木薯。随着间作花生行数的增加,氮磷钾素的土地当量比和间作优势、系统内花生氮磷钾素比例、花生的氮磷钾素积累总量和氮磷钾肥偏生产力提高或显著提高,系统内木薯氮磷钾素比例下降。【结论】与单作模式相比,木薯间作2行和3行花生模式虽降低了系统内单一作物的产量、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和氮磷钾素积累总量,但提高了系统氮磷钾素积累总量,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氮磷钾素间作优势分别为63.91—112.11、19.37—42.67和68.29—105.62 kg·hm~(-2)。  相似文献   

19.
Understanding the changes in agronomic and physiological traits associated with yield genetic gain is important for soybean production and future breeding strateg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older and modern cultivars to learn whether the yield improvements depend on preplant fertilizer or the plant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A set of older cultivars, with their modern counterparts derived from breeding programs in Liaoning and Ohio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agronomic and physiological traits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er levels from 2004 to 2006. There was no improvement of response to N and P preplant fertilizer for genotypes. After more than 70 yr breeding, soybean breeders made some improvements in agronomic and physiological traits that contribute to yield increase. When compared to older cultivar, modern Liaoning and Ohio cultivars were shorter and more resistance to lodging, had greater leaf density, higher harvest index, more leaf area per plant, and greater photosynthetic rate, transpiration rate and stomatal conductance at the beginning of seed development. Ohio cultivars were more resistant to lodging as if selected for easy harvest by combine, even under high N and P preplant fertilizer level, which resulted in Ohio cultivars with higher and stable yield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