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测定成年东北虎腿骨中氨基酸成分。[方法]采用日立L-8800型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1只正常死亡的健康成年东北虎腿骨中的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成东北年虎腿骨中甘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精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的含量较高,在2~6%之间,甲硫氨酸含量最低,小于0.6%。[结论]东北虎骨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测定结果对东北虎在免疫学、疾病诊疗、生理和生化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难得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东北虎和孟加拉白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方法]对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饲养的东北虎和孟加拉白虎进行血液常规及血液生化免疫指标测定。[结果]东北虎绝大多数血液生理指标都低于孟加拉白虎。其中,孟加拉白虎白细胞、红细胞、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含量都略高于东北虎。雌性东北虎的白细胞、血小板和淋巴细胞含量都高于雄性东北虎。东北虎白蛋白、肌酐、糖等指标略高于孟加拉白虎。除尿素含量高于东北虎外,孟加拉白虎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磷酸肌酸激酶、α-羟丁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淀粉酶等代谢酶类指标都高于东北虎。[结论]该研究对于东北虎和孟加拉白虎的饲养繁育及疾病诊治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北虎(Pantheratigris)是我国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截至目前,危害东北虎的重要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有犬瘟热(CDV)、禽流感(AIV)和细小病毒病(FPV)。为了解我国东北三省圈养东北虎CDV、AIV和FPV的潜伏感染和免疫情况,利用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对75只圈养东北虎进行了CDV、AIV和FPV的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圈养东北虎H5亚型禽流感、H9亚型禽流感和犬瘟热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33%(7/75)、61.33%(46/75)和16.00%(12/75)。说明,我国圈养东北虎AIV和CDV感染率较高,对圈养虎健康构成一定威胁。圈养虎群细小病毒抗体阳性率为100%,这与其接种猫瘟热、传染性鼻气管炎和鼻结膜炎三联疫苗有关。  相似文献   

4.
以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东北虎的日饲食量为数据基础,利用耗散理论分析东北虎1 a 12个月的采食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外界环境温度升高,东北虎为了维护体内熵的平衡,采食量逐渐减少,引入负熵减少;随着外界环境温度降低,东北虎采食量逐渐增加,引入负熵增加。东北虎采食规律的研究符合熵变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东北虎在非繁殖期和发情交配期活动节律的差异,以及其活动节律之间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采用行为取样法对7只(3雌4雄)东北虎的发情交配期和非繁殖期进行了观察。[结果]东北虎发情交配期的主要行为包括休息、运动和发情交配,其中雌虎在发情交配期和非繁殖期休息和运动时间差别不大,而雄虎发情交配期的休息时间较非繁殖期明显下降,运动差异不明显;雌雄虎在非繁殖期和发情交配期的休息、运动和发情交配时间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结论]结果为优化东北虎的管理及提高其繁殖成功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表彰珲春市在保护野生东北虎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推动我省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深入开展,日前,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正式下发文件,授予珲春市“中国东北虎之乡”称号。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野生东北虎保护为研究对象,在采用开放式问卷预调查的基础上,以支付卡、二分式的问卷格式各设计了340份调查问卷,调查分析了哈尔滨市区居民对我国野生东北虎保护的支付意愿。结果表明:二分式问卷的调查结果是支付卡式调查结果的3~4倍。支付卡式问卷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文化程度和对东北虎的了解程度;二分式问卷结果的主导因子是户月均收入。考虑到二分式问卷比支付卡式问卷更能逼近样本的真实意愿,因此,就哈尔滨市区居民来说,20a的总支付意愿为24.42×108元。  相似文献   

8.
东北虎年饲食量与年龄关系的分析及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东北虎在成长过程中饲料量随年龄增长的变化情况,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对东北虎的生命系统进行了研究,并利用SPSS软件建立了东北虎年饲料总量与年龄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东北虎的生长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在2~6岁时,年饲料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10岁时,年饲料量的变化情况不明显,即趋于稳定;10岁以后,年饲料量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年饲料量与年龄的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为R2=0.814,回归方程拟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东北虎是我国珍稀动物之一,已被列入重点保护动物,它的繁衍及生存,深为全国人民所关注。现将我们对一例幼东北虎多发性四肢骨折的诊治情况及体会介绍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乔征磊  张洪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470-8471
2006年5-8月,采用行为取样法对济南动物园1只雌性圈养东北虎育幼期的行为进行了观察,旨在了解东北虎育幼期各种主要行为的活动节律和母性强弱的变化。结果显示:东北虎育幼期的主要行为包括休息、哺乳和运动3类,所占时间百分率分别为38%-51%、10%-39%、12%-25%,其他行为较少,仅占4%-15%。休息时间在1 d中几乎不间断;运动发生较少,主要集中在9:00-11:00和16:00-16:30;由于哺乳与休息具有同步性,哺乳发生次数也较多,没有明显的高峰期,一般每隔30 min就发生1次,1-1.5 h次/。在整个育幼期,母性行为哺乳所占时间比例呈下降趋势;亲仔时间变化不大;离开时间呈上升趋势,说明东北虎在育幼期内母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东北地区(含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北部)为研究区域,依据稳定性、独立性、主导性和综合性原则,从植被、地理环境、人为干扰等3个层面选取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海拔、坡度、坡向、水源、居民点、主要道路等为评价因子,对中国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获取各评价因子的定量信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并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对各单因子加权叠加,得到东北虎生境适宜性综合评价分级图并计算各分区面积。结果表明:①人为干扰和植被因素是影响东北虎分布的主要因素;②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东北虎最适宜分布区、次适宜分布区、一般适宜分布区和不适宜分布区,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1.97%,16.83%,22.02%,39.18%。最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总和达到48.80%,说明东北地区适宜东北虎生存的潜在生境面积总量较为可观。这为东北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人工饲养东北虎的放归计划提供决策依据。图3表3参25  相似文献   

12.
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该文利用河北省山区连续清查样地调查数据,从森林生态环境背景、森林生长状态和森林自然性3个方面来构建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生态因子质量等级评分法、加权综合质量指数法系统地评价了河北省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状况.结果表明:①在1988—2001年,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尽管有些波动,但总体上呈现逐渐变好的趋势.②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等级好、中、差所占的比重大小悬殊,其中质量等级为中等的所占比重最大,说明了河北山区提高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还有很大的潜力.③1988年以来,森林自然性指数值随时间呈现出总体上的变小趋势,说明了该地区森林受到人为干扰程度在日益加重.   相似文献   

13.
施爱珠  许涛  张斌 《现代农业科技》2012,(16):292-293,300
对阳泉市动物园一只受伤的圈养成年雄性东北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共测定68个项目值,其中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载脂A/载脂B、超敏C反应蛋白、抗链0、β2微球蛋白、胱抑素C、类风湿因子等数据为该试验首次报道;球蛋白、单核细胞等项目数值变化较大,与外伤感染关系密切。此次测定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充实了东北虎血液学数据,同时为东北虎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资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东部山区近50年森林景观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RS与GIS的支持下,综合集成遥感影像(TM、MSS)与地形图在专家知识的参与下重建吉林省东部山区1954、1976和200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研究区森林景观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从森林变化的自然因素、空间区位作用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3个方面分析森林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东部山区森林变化总体上呈先减少后增加的“V”形趋势.由于1976年前的毁林开荒与1976年后“封山育林”的影响,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先增加后减少;研究区以林地—耕地,林地—草地为主要转换类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集中变化区域;林地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坡度较缓、高程较小、土壤条件相对较好的低山或平原区;林地的变化随距离城乡居民地和道路的距离呈指数衰减.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功能区建设对森林景观的生态保育功能具有积极的作用.林地变化主要包括3个层次的驱动因素,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国家林业政策的失误是林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森林生态保育政策的引导是林地增加的最主要的驱动力;自然因素、距离城乡居民用地和道路的距离是林地变化空间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正> 一、概况 为了有计划地开发林区、合理经营管理,经过森林经理调查,1954年第一次对吉林省长白山林区48个施业区编制并审查通过了森林施业案。到现在为止,已在1亿公顷的林区内(占现有森林面积的83%)完成这项工作,有的已完成了第二期的施业案的编制工作。全国性的森林资源调查(一类调查)已做了三次。第一次在1963—1965年;第二次在1973—1976年;第三次从1977年开始到1981年完成。尽管这几次森林调查,在  相似文献   

16.
1984年4月11日,我们为武汉动物园抢救一只患急性胃肠炎的东北虎,经七天的治疗,病虎完全恢复健康。现将治疗经过介绍如下: 一、发病情况东北虎,雄性,1.5岁,原营养及生长发育良好,体重约120公斤。据饲养员介绍,4月1日给虎投服硝硫氰胺48片(50mg/片)驱虫,9日开始发病,吃食量减少,次日病情加重,精神沉郁、嗜睡,食欲进一步下降。11日,虎食欲废绝,出现呕吐,拉稀,粪便呈红褐色,混有粘液。12日来我系求医。  相似文献   

17.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华南虎野外调查及栖息地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省壶瓶山是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近几年发现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证据较多的区域.中美华南虎联合调查队于2001年10~12月采用访问调查法、样带调查法、痕迹调查法和红外线自动照相技术等目前国际国内通用的方法和技术,对该保护区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虽未得到华南虎存在的确切证据,但较系统地调查了该区域的生境状况,初步评价了华南虎的生存环境.该区域历史上是华南虎分布较多的区域.经分析,目前仍具备华南虎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以后实施华南虎重引入工程较为理想的试验基地.表2参13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吉林市江南公园送检东北虎病例的病原分离鉴定,分离出多杀性巴氏杆菌,为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为准确诊断和治疗该病提供依据,实验对该株巴氏杆菌毒力基因toxA进行了研究。根据巴氏杆菌毒力基因toxA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以临床分离的虎源巴氏杆菌为模板,通过PCR技术,扩增出toxA基因片段。将长约526bp的toxA目的基因克隆到pGEM-T载体上,通过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表明toxA基因序列与发表序列(X51512)的同源性为100%。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东北虎巴氏杆菌病的病原可能来自其食物(牛、羊肉等)。因此,在饲养过程中应加强检疫,切断巴氏杆菌病食源性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3—2017年秦皇岛市森林火灾统计资料及相对湿度、降水、气温、日照等气象资料,通过Arcgis、Excel等软件处理数据、绘图,分析了秦皇岛市森林火灾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秦皇岛森林火灾多发生在春季北部山区,且与人为活动有一定关联;林火发生与日照时数、连续无降水日数、气温等因子呈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一定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简讯     
江西省林学会森林保护专业委员会和江西省森林病虫害防治站,于1984年10月20日—28日,特请江西农业大学章士美教授和东北林学院方三阳副教授在江西农大讲授森林昆虫生态学。方副教授讲学的内容共分六方面:(一)国内外的生态学研究概况;(二)生态学的基础知识;(三)昆虫的分布和林木检疫;(四)生殖潜能和环境阻力;(五)森林害虫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