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以本室保存的RBSV沙县毒源,经人工饲养纯化的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 ps)带毒虫,采用笼罩集团接种法,结合试管定苗定虫接种法,进行抗性测定。结果在供试的156个水稻种质材料中,未见免疫类型,但品种间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其稻苗发病率在2.09%~88.51%,其中属于高抗的类型有包胎矮、包胎矮选、赤块矮3号和珍龙选3号等品种,可供病区推广使用或作为抗病育种的抗源材料。高抗品种不仅能明显降低病苗率、延长病害潜育期,而且能显著缩短带毒虫的寿命、降低无毒虫的获毒率、减少病株内的病毒量。  相似文献   

2.
 水稻簇矮病的两种介体中,Nephotettix cincticeps的传毒率(为45.1%)显著高于N.virescens (24.7%)。但不同虫态、龄期和性别,以及采自不同产地的同一种叶蝉,其传毒力并无显著的差异。
病害的潜育期在17~29℃下为8~44天,随温度的上升而缩短。病害的发生发展与其有效毒源(带毒虫数量)、品种抗性及外界条件有密切关系。采用抗病品种(如赤块矮3号、包胎矮、珍龙13和珍龙410等),结合测报调节播插时间,必要时辅以育秧返青阶段做好治虫防病工作,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玉米生产品种和部分自交系对纹枯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续两年对山东省72份玉米生产品种和30份自交系材料在田间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采用被病原菌侵染的高粱粒作为接种物,在玉米拔节中后期接种,按照国家玉米区域试验抗性鉴定标准进行病害分级评定和抗性评价。在102份材料中抗性级别为高抗、抗、中抗、感、高感的比例分别为1.96%、20.59%、24.51%、33.33%、19.61%,生产品种‘登海3号’和‘聊玉22号’对纹枯病表现高抗。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新疆种植的部分冬小麦品种对矮腥黑穗病的抗性情况,以新冬系列多个品种和伊农18为试验材料,通过温室人工接种鉴定法评价各参试品种对矮腥黑穗病的抗性。接菌后,感病对照品种Xj-45的发病率为30%,抗病性评价为感病(S),鉴定试验视为有效。以同等条件其他品种的发病率作为判断依据:除对照外的41个品种中,有1份感病品种,2份抗病(R)品种,3份中抗(MR)品种,35份高抗(HR)品种。综合各品种表现,筛选出新冬17、18、22、53作为抗矮腥黑穗病的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5.
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传播的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disease)的发生量,过去我国主要根据田间带毒虫量来预测。作者通过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试验,建立了以品种感病系数和田间带毒虫量为自变量的分品种预测式,经江苏常熟市1991—1993年3年的试报,其预测值和田间各品种的实测值完全相符,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云南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Xoc)的致病力分化以及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Xoc的抗感特性,通过针刺接种法将云南省8个稻区采集的86株Xoc菌株,接种于6个携带不同抗性基因的水稻鉴别品种(IRBB4、IRBB5、IRBB14、IRBB18、IRBB21和IR24)。根据这些菌株在鉴别品种上的毒力差异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9个致病型(Ⅰ型 ~ Ⅸ 型)。其中,Ⅰ型为优势菌群,分布频率为50.5%。对不同稻区的优势菌群进行分析,发现云南省各稻区Xoc的致病型呈多样性分布,以强毒力的Ⅰ型为高频率致病型。选用 Ⅰ 型、Ⅱ 型和 Ⅵ 型代表菌株对云南省的80个主栽和区试水稻品种进行抗性评价,对3个致病型表现抗性的材料比例分别为30.0%、35.0%和57.5%。筛选出9个对3种致病型都表现为抗性的品种,其中“Deyou16”和“Changgui2”表现为高抗。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省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水稻区域性布局和抗性品种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抗(耐)病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对比试验表明,供试7个水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可初步分为高抗、中抗、中感、高感4个类型。其中常优1号、常农粳3号抗病性较强,丰产性能也好。  相似文献   

8.
不同向日葵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浸根接种法鉴定不同向日葵种质资源对黄萎病的抗性差异。结果表明:40份供试向日葵品种依据抗性划分标准共分为3类,其中中抗品种有5份如:‘118’、‘新葵杂5号’等;低抗品种有8份如‘767’、‘KJ003’等;其余27份供试材料均呈现感病;没有鉴定出免疫和高抗的向日葵品种。  相似文献   

9.
不同小麦品种资源苗期和成株期麦长管蚜抗性鉴定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小麦苗期和成株期与麦长管蚜抗性的关系,2010—2012年采用蚜量比值法对94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麦长管蚜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3个品种连续3年在成株期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2个,中抗品种8个,低抗品种33个;45个品种在苗期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5个,中抗品种16个,低抗品种24个;30个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同时表现抗蚜,占供试品种的31.91%,其中C273和兰麦(陕西柞水)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高抗;小麦品种在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的蚜量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苗期和成株期麦长管蚜抗性表现一致的共有66个品种,占供试材料的70.21%。研究表明温室苗期人工接种是快速鉴定小麦品种麦长管蚜抗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植物保护》1979,5(3):21-23
闽北是福建省稻瘟病主要流行地区。1972年以来珍汕97和窄叶青8号两个抗瘟品种的推广,曾有效地控制了稻瘟病的流行。但据近年各地群众反映和我们调查,发现这两个抗瘟品种在部分地区抗瘟性已逐渐丧失,由高抗品种变为高感品种,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为此,我们对上述两个抗稻瘟病品种抗性丧失的过程、抗病性丧失的原因作了初步调查,并提出防止抗瘟性丧失和延长抗瘟品种使用年限的意见,现把材料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品种抗瘟性丧失的过程 1、珍汕97:系浙江温州地区农科所用珍珠矮×汕矮选4号杂交育成的早稻品种。1971年闽北地区稻瘟病大流行年,该品种在多点试种,对稻瘟病表现高抗。在崇安  相似文献   

11.
于2016—2019年通过田间人工接种鉴定,对参加山西省品比试验的818个玉米杂交种进行了大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参加试验的玉米品种在大斑病抗性上整体水平较稳定,中抗以上材料占72.38%,高抗材料总体上相对匮乏,仅占0.37%,分别为Q9785、美硕816、周玉1。对不同熟期杂交种的抗病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晚熟品种的大斑病抗性明显高于早熟品种与特早熟品种。其中,中抗以上比例分别达76.75%、60.36%、50%。3种不同类型的玉米杂交种中,其抗性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普通玉米、糯玉米、甜玉米。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蘖盛期单株鉴定法初步测定了183个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筛选出19个高抗水稻品种,然后用水稻苗期群体筛选鉴定法和成株期自然种群鉴定法,进一步测定了19个初筛鉴定的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2个水稻品种(江农早1号和三粒寸)在3种鉴定方法条件下均表现为抗性或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宁夏马铃薯主栽品种对黑痣病的抗性水平,利用田间和室内接种相结合的方法对供试马铃薯品种的抗病性进行评价。室内接种试验表明,供试的20份马铃薯材料中没有免疫及高抗品种,接种量与抗性水平呈负相关,其中‘陇薯7号’,‘黑美人’,‘青薯9号’在接种量为5~15g水平上表现为中抗。通过聚类分析,接种量为5g和10g时,以欧式距离13作为最佳聚类分割点,供试品种可分为3个类群。田间接种综合评价分析表明,不同品种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聚类分析,以欧式距离13作为最佳聚类分割点,试验品种可分为4个高感品种、11个中感品种和5个中抗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高抗品种‘华麦1号’的抗禾谷孢囊线虫机制,以Pluronic F-127胶体为介质,比较了禾谷孢囊线虫2龄幼虫(J2)侵入根系前对抗病品种‘华麦1号’与感病品种‘豫麦34’和‘矮抗58’的根尖趋性差异,并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观察了线虫侵入3个品种后的发育进程。结果表明,J2对3个品种的根尖均表现明显的趋性,对‘矮抗58’的趋性最强,而对‘华麦1号’的最弱,接种4h和6h时‘华麦1号’与‘矮抗58’根尖吸引的线虫总量差异显著(P0.05);组织染色观察到J2对3个品种的根系均有一定数量的侵入,但高抗品种‘华麦1号’根系侵入的幼虫量和后期形成的白雌虫量均显著低于感病品种‘豫麦34’和‘矮抗58’。结果证实,‘华麦1号’的抗性机制主要表现为减少线虫的有效侵入量、抑制侵入后的线虫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湖南水稻主栽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8年和2009年选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3个致病力不同的菌株、采用针刺接种法对湖南省54个水稻主栽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对上述3个菌株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对3个菌株均表现中抗以上水平的品种仅8个,占鉴定总数的14.8%,比例较低。对接种致病力最强菌株RSGD10后各水稻品种产生的病斑长度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供试的水稻主栽品种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选用RSGD10喷雾接种上述品种,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性差异也明显,其中,病级表现1级的品种9个,比例为16.7%。比较针刺和喷雾两种方法的抗性鉴定结果,两种方法对水稻品种抗性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揭示水稻品种对条斑病的抗侵入和抗扩展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重庆281份玉米杂交种(组合)及自交系进行主要病虫害人工接种鉴定,抗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茎腐病、玉米螟、矮花叶病的鉴定结果表明,多数材料对各病害均有一定的抗性。兼抗3种病害以上的材料占鉴定总数的70%以上。各年抗性表现的总趋势是叶斑病类轻于其他类型病害。经多年来的鉴定与重复鉴定,具有多抗和兼抗的杂交种(组合)及自交系占总参试品种的30%。其中有渝单8号、11号、16号,万单13,万单14,48—2×M212,渝糯7号、8号等近30余个,正在大面积生产上广泛推广及应用,为重庆市玉米生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由Phomopsis longicolla(或Diaporthe longicolla)等拟茎点霉(间座壳)属真菌引起的拟茎点茎枯病是我国黄淮海等地大豆生产中的一种重要茎部病害。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为构建一种大豆对拟茎点茎枯病的室内抗性鉴定技术体系,用于抗病资源的快速筛选,本研究比较了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切茎接种法、黄化苗接种法、种子接种法和菌丝块贴茎法等5种接种方法,发现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具有操作简单、试验周期短、易于判定结果、结果稳定性好的优点。选取5个具有毒力强弱和地域代表性的P. longicolla菌株为鉴别菌株系,建立了抗性结果评价标准,形成了抗性鉴定技术体系。对2020年从黄淮海等地收集的62份大豆主栽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发现对强毒力菌株DT3-3-1和弱毒力菌株ZZ1-1高抗的品种分别占31%和68%,有13个品种同时高抗5个菌株(占21%),表明我国大豆主栽品种中存在对拟茎点茎枯病的抗性种质资源。本研究为挖掘大豆对拟茎点茎枯病的抗性资源提供了新的候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30个水稻品种抗稻曲病的田间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自然诱发与人工辅助接种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30个湖南省主栽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田间抗病性。结果表明,30个品种中,没有高抗品种,抗性品种有7个,占23.3%,中抗品种8个,占26.7%,中感品种11个,占36.7%,感病品种3个,占10%,高感品种1个,占3.3%。  相似文献   

19.
冀鲁豫部分小麦生产品种在甘肃陇南的抗条锈性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2008年,在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甘谷试验站及天水市的不同海拔高度地区,对收集到的146份冀鲁豫生产品种进行了全生育期抗条锈性鉴定及成株期抗条锈性监测。结果发现,仅有绵麦39抗性表现稳定,对接种鉴定及自然诱发的条锈病均表现免疫,合选18、许6、矮抗58等3份材料的抗性表现也相对较好,抗性比例仅为2.74%,其余142份材料均表现感病。文中还对各品种利用前景、评价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田间小区鉴定方法研究27份粳稻品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表现,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抗性表现强的镇稻88与高感品种武育粳3号构建F2分离群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粳稻品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田间抗性表现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镇稻88、连粳4号、徐稻3号等9个品种在鉴定试验中均表现为抗病和高抗,可作为抗病品种在江苏地区推广应用。镇稻88与武育粳3号的F2群体抗感表型分离比例符合3∶1,表明镇稻88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受一对显性核基因的控制,将其作为抗病亲本使用可大大加快育种进程。研究同时发现在灰飞虱不引发虫害的条件下,有效接种虫量与感病对照发病率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当其值在0.8×106~3.6×106/hm2范围内时可作为水稻条纹叶枯病田间抗性鉴定有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