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东北地区冬季肉牛采暖舍环境指标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东北地区冬季育肥牛舍的环境状况。[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育肥牛采暖舍进行了为期5d的实地测量试验。所测得的温湿度、风速、CO2浓度、NH3浓度[结果]为:舍内平均温度为12.4℃、湿度为83.9%、风速为0.10m/s、CO2平均浓度为3647ppm、NH3平均浓度为14.7ppm。由测量[结果]可知:采暖舍内温度、湿度和风速均能很好的满足肉牛的生长和育肥的需要。但是CO2、NH3气体浓度稍高,可能是由于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造成的,但没有对牛的生长生活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北方冬季采暖舍环境舒适度较高,可作为冬季肉牛舍有效的保温措施之一。[结论]通过本试验的结果,为北方冬季肉牛舍的建筑设计及健康养殖技术的改进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对黑龙江省砖混结构和彩钢结构肉牛舍冬季的主要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冬季肉牛舍温度低,平均在2.16~9.74℃;湿度大,两种牛舍的湿度都在95%以上,甚至达到饱和;舍内空气流速为0.066~0.21m/s,平均为0.159m/s;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为5745~7128mg·m^-3,氨气含量平均为11.93~14.99mg·m^-3,基本到达要求的上限。两种牛舍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外围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和完善通风换气系统的设计,以减少环境因素对肉牛的直接刺激和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1散栏牛舍的重要性美国中西部地区最常见的泌乳牛牛舍为散栏牛舍,散栏牛舍能够使奶牛在舍内进行分群管理。在考虑建设什么样的散栏牛舍布局以及采用哪种散栏卧床时,要考虑劳动力花费、奶牛的舒适程度以及个人的喜好,来取舍优缺点。散栏牛舍是影响奶牛生产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与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寒区奶牛舍温热环境的年动态变化,试验选择河北省承德市某规模化奶牛场一栋散栏有窗奶牛舍,连续12个月监测舍内外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并分析其规律。结果表明,全年奶牛舍内、外气温均表现为中午高、早晚低的规律性变化,相对湿度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夏季(6~8月)每天有7.5~10 h舍内气温高于25℃,且在6月出现了舍内气温高于舍外气温的现象。12月舍内风速几乎全天为0 m/s。从综合指数分析,夏季每天09∶30~19∶30(10 h)舍内温湿指数(THI)均超过72,奶牛处于轻度热应激状态;冬季的风寒温度(WCT)均未低于-10℃,奶牛不遭受冷应激。综合以上结果,对于寒区散栏有窗奶牛舍,夏季应加强防暑降温措施,冬季加强通风换气。  相似文献   

5.
肉牛舍的环境指标如温度、湿度、通风,对肉牛的健康和增重有重要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测定夏季肉牛舍环境指标,评价牛舍环境状况并提出意见建议。结果表明,该牛舍舍内平均温度为23.4℃,平均湿度为51%,平均风速为0.26m/s,CO2平均浓度为681mg/m3,采光系数为1∶15,NH3浓度不足1 mg/m3,这些指标总体上可满足夏季肉牛生产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冬季肉牛舍环境指标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通过测定西北地区冬季肉牛舍环境指标,评价肉牛舍环境状况并提出改进建议.选择木屋架草泥屋面肉牛舍2栋(其中1栋地面加2 cm垫料)、单层彩钢板屋面肉牛舍1栋(屋顶换气缝覆盖塑料薄膜)测定各项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草泥屋面牛舍内平均温度为-9.56 ℃、湿度为78.71%、风速0.17 m/s,牛舍温度过低,不能满足肉牛生产要求;单层彩钢板牛舍同期的温度比草泥屋面牛舍高3 ℃,但湿度要高15%(达到93.75%),风速为0.03 m/s,其环境综合评价不如草泥屋面牛舍.牛舍地面加垫料即可提高舍内温度,又可保证地面温度在0 ℃以上,同时可以降低相对湿度4%,是改善牛舍环境条件的有效措施.建议:肉牛舍屋面采用草泥屋面或双层彩钢板,屋顶换气缝改为0.36 m,地面垫料厚度可增加到5 cm.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冬季屋顶机械负压通风方式对肉牛舍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试验在冬季大寒最冷时节,测定半开放式育肥牛舍在通风孔关闭、通风孔打开、通风孔打开并结合风机换气三种状态下牛舍中的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浓度等空气质量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牛舍在三种状态下,舍内温度、湿度均随舍外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化,整体变化趋势一致。牛舍内温度均在0℃以上,湿度在47%~100%之间。CO2浓度在不开启风机阶段,远远大于行业标准规定的牛舍内CO2浓度标准;打开牛舍南北半墙上通风孔时,牛舍内CO2浓度有所降低,但仍不达标;开启风机后每5 min监测1次,发现在15分钟左右CO2浓度降至最低,为1 552 mg/m3左右;风机继续工作,CO2浓度不再降低。牛舍内NH3、H2S的浓度范围远远低于行业标准中牛舍内环境对其的要求值。说明通过屋顶安装风机进行强制机械负压通风可作为牛舍环境调控的基本方法,原理可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不同地区肉牛场的环境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了河北省4个地区6种有代表性建筑类型的肉牛舍,对夏季和冬季舍内外的环境因素(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照和噪音)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夏季平原丘陵地区牛舍的温度均达到29℃以上,各地区牛舍内和牛舍外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冬季各牛舍的舍内平均温度显著高于舍外(P0.05)。冬季燕北山区牛舍的湿度较高,接近或超过80%,而平原丘陵地区的牛舍湿度只有59%,除敞棚式牛舍(沧州)均表现出差异显著(P0.05)。舍内光照和噪音基本符合我国的相关标准,但夏季舍内风速偏低。综合分析牛舍的各项环境参数,建议河北省肉牛舍夏季配置防暑降温设施,且冬季要尽量减少舍内的湿度。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圈舍优化设计及现有圈舍的通风系统改造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新疆常见的双坡式牛舍、塑膜暖棚牛舍、拱顶式牛舍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温度、湿度,有害气体H2S、NH3,温室气体CO2几个方面研究确定新疆不同牛舍冬季舍内环境影响因素。通过试验检测,比较和分析不同时间、舍内不同高度时,主要环境影响因素温湿度、有害气体、温室气体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针对三种牛舍屋顶结构不同,所起到冬季保温效果不同,几种牛舍内以及牛舍外即养殖场CO2浓度差异较大、牛舍内不同高度温度、CO2浓度存在分层。舍内湿度与温度数值变化相反,温度越高,湿度越低。说明新疆三种典型牛舍内最低温度均在0℃以上,能够满足肉牛生产环境温度要求;针对试验用三种屋顶结构,牛舍屋顶结构不同,所起到冬季保温效果不同;牛舍内热量分布不均匀;新疆几种典型牛舍内湿度都较高,是环境调控核心问题;舍内湿度与温度数值变化相反,温度越高,湿度越低;牛舍内不同高度CO2浓度有所变化,但变化规律因牛舍屋顶结构和采用通风方式而异;三种牛舍内NH3、H2S气体浓度全天所有高度范围内数值远低于标准值,不是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环境调控时可以不进行考虑。新疆南北疆气候条件差别较大,使南北疆适用的  相似文献   

10.
日光暖棚牛舍由于造价低,经济效益好等原因,在我国应用非常广泛。该牛舍通过结构设计,已基本解决夏季舍内环境调控问题,但冬季存在舍内气流分布不均匀,温度较低,湿度、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等问题,导致肉牛生产性能降低,包括料肉比减少、日增重下降等。为了研究日光暖棚牛舍内主要环境参数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高度上的时空分布规律,以指导该牛舍结构和环境调控系统的优化设计,本文在现场实测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方法对牛舍内温度场进行模拟和分析,并对温度、湿度、CO_2浓度、NH_3浓度在牛舍内不同高度和不同时间实测值进行方差分析。冬季塑料薄膜覆盖牛舍主要调控因素为湿度和CO_2浓度。该牛舍内最需要环境调控的位置是距离地面3m高度处,时间是0:00~4:00。该研究可为日光暖棚牛舍结构和环境调控系统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1991~1994年在洛阳市奶牛场连续观察散养与栓系饲养体制下奶牛的发情表现、发情地点及每日的发情时间分布,统计每月的受胎率和奶牛的产后首次配种时间。结果表明,在散放饲养条件下,奶牛发情明显,发情行为期长;夏、冬季的受胎率低于春、秋季,明显地受温度的影响和五项气象因素的综合作用;五项气象因素对产后首次配种时间的综合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探讨张家口坝下地区寒冷季节育肥牛舍内外光照和风速的变化规律,以期发现该地区寒冷季节这两项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在张家口怀安县某肉牛场进行了入冬后不同月份牛舍内外光照和风速的研究,在试验前对开放式肉牛育肥舍的后窗进行了封堵,测试时间为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每个月的11日、12日和13日进行测定并记录数据。[结果]结果表明,坝下地区中午时间段光照强度大,育肥牛舍内外与密闭舍对比均有不同程度差异显著性(P<0.05或P<0.01);育肥舍及舍外风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显著性(P<0.05)变化或差异极显著变化(P<0.01)。[结论]该结果为在张家口坝下地区冬季养好育肥牛,科学合理地修缮及改造牛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3.
舍饲和放牧BMY牛血液生化指标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不同饲养管理条件下,BMY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到达补充BMY牛的基础性资料,为BMY牛的人工饲养、疫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的目的。[方法]采用试剂盒对20头不同饲养管理条件下的BMY年母牛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舍饲牛的STB、A/G、LDL、GLU、Crea和P等指标显著高于放牧组,放牧牛的GLO、ALT、AST/ALT、GGT和TG等指标显著高于舍饲牛(P<0.05),TP、HGB、ALP、BUN、URIC、T-CHOL、Ca、HDL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舍饲牛的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异系数要明显小于放牧牛。[结论]舍饲BMY牛的血液生化指标明显要优于全放牧条件下的BMY牛。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冬季肉牛养殖环境控制及管理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西北地区冬季肉牛养殖的环境、福利状况,提高肉牛生产水平,试验将环境控制(控制牛舍通风、铺加垫料、增加清粪次数)和管理措施(饮用温水)应用于实际生产,并通过检测牛舍环境、牛体清洁度、日增重等指标来评价改进措施的综合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控制牛舍通风、铺加垫料、增加清粪次数能显著提高牛舍内最低气温和地面温度,对牛舍内日平均气温没有显著影响;降低舍内风速的同时增加了湿度、二氧化碳和氨气浓度,但总的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牛舍内的环境状况;对牛体清洁度、日增重没有显著影响。说明给牛饮10℃的温水能显著提高肉牛日增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新疆褐牛舍饲育肥周岁出栏的效果。[方法]选择4~5月龄新疆褐牛20头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2组,在相同日粮、不同舍饲方式条件下进行日增重、屠宰性能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舍饲育肥新疆褐牛犊牛有较高日增重和较高屠宰率;不同舍饲方式对新疆褐牛犊牛育肥增重效果差异不显著。[结论]说明舍饲育肥新疆褐牛犊牛具有较好的日增重效果,可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6.
寒冷地区温室型犊牛舍温热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低温条件下温室型犊牛舍内的环境状况,研究分析了舍外平均气温为(-10±1)℃、(-15±1)和(-20±1)℃条件下,温室型犊牛舍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气流速度和有害气体等指标。结果表明,当外界平均气温为(-10±1)、(-15±1)和(-20±1)℃时,犊牛舍内平均气温分别为6.7℃、2.1℃和-0.6℃,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64.1%、59.5%和75.2%,气流速度分别为0.05m/s、0.04m/s和0.04m/s,CO2浓度分别为2434mg/m3、2512mg/m3和2528mg/m3,而犊牛舍空气中未检测出H2S和NH3。结果说明,在外界平均气温-20℃以上的天气条件下,保温良好、换气充分的温室型犊牛舍,其舍内的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环境完全可以满足哺乳犊牛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开放式肉牛育肥舍冬季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试验对其冬季的主要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开放式肉牛育肥舍在黑龙江省冬季存在温度低、湿度大、空气质量差等问题,需要提高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完善通风换气系统的设计并加强日常的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空间电场对冬春季畜舍内温室气体的净化效果以及对舍内温湿度的影响。[方法] 在畜舍内安装空间电场净化设备和温湿度监测仪,舍内外均设置3个取气点,每个取气点分0 m、0.5 m、1.0 m和1.5 m 4个采集高度,系统监测冬春季畜舍温室气体浓度以及温湿度变化情况。[结果] 空间电场显著(P<0.05或P<0.000 1)降低了冬春季畜舍内CH4、NH3和CO2气体的浓度,降低幅度分别可达39.8%、26.3%和24.0%。空间电场可显著(P<0.05)降低冬季舍内20:00—8:00和12:00—15:00的环境湿度,分别降低了4.5%和15.3%。春季湿度在9:00—17:00降低了31.9%(P<0.05)。[结论] 空间电场可有效地降低冬春季畜舍内CH4、NH3和CO2气体浓度,同时显著降低畜舍内不同时间段的环境湿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饲草在肉牛养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牛体增重对比不同饲草及其配比喂养西门塔尔肉牛效果,以确定较优的青贮甜高粱和全株饲用玉米的配比.[方法]在冬季温室养殖条件下,设计5组配比的青贮甜高粱和全株饲用玉米饲喂西门塔尔肉牛,定期称量牛体增重,并分析各试验组养殖效益.[结果]试验结果显示,青贮甜高粱和全株玉米喂养西门塔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