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油4号和新油5号是我国第一代芥菜型低芥酸春油菜品种。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于1981年从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引入澳大利亚泽蒙2号(群体芥酸含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沪油15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沪油15系采用品种(系)间的双方方法育成,种子含油量42.43%,芥酸含量0.38%,硫甙含量19.01μmol/g。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147.3kg/hm^2,比对照汇油50增产31.3%,上海市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700.0kg/hm^2,比对照汇油50增产12.6%。沪油15适于我国长江下游冬油菜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4.
双低高油分油菜新品种盛湘油9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盛湘油9号是利用821A×20148R选育出的杂交油菜新品种,含油率46.02%,芥酸含量0.25%,硫苷含量18.45μmol/g(饼),产量2347.8kg/hm2,产油量1080.5kg/hm2,2009年通过国家审定。介绍了盛湘油9号的选育过程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苏油1号种子含油率41.37%,芥酸含量0.30%,硫甙含量27.4μmol/g,,苏州市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814.15kg/hm^2,比对照荣选和汇油50分别增产10.87%与13.63%。江苏省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418.15kg/hm^2,比对照荣选和秦油2号分别增产19.40%与10.62%。江苏省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383.20kg/hm^2,比对照荣选增产7.24%。全国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008.95kg/hm^2,比对照中油821增产7.84%。苏油1号适于我国长江下游冬油菜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北等无霜期短的低温地区,处于农作物分布的边缘地带,一直只能种植当地形成的特早熟白菜型品种。要解决这类产区的品种优质问题,必需就地选育具有地方品种抗性的双低品种。 我们在白菜型早熟耐寒双低品种的选育方面,主要抓亲本选配、早熟性选择、耐寒性鉴定和品质筛选四个环节。早熟性选择以采摘早花角果为主,抗寒性鉴定在产区综合灾害性环境中进行。在生态亲本与品质亲本恰当组配的基础上,通过回交调整遗传成分,利用现代分析方法,筛选育成了一批整个生育阶段都能忍耐短暂零下温度的双低(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品系。把产区育种过程中选择压的运用,具体化为“在早熟群体中选双低,在双低群体内选早熟”这种两头挤的方式,驾驭着育种材料朝育种目标要求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产双低杂交油菜淮杂油1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淮杂油 1号系江苏淮阴农科所选育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杂交种 ,在江苏省油菜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多年多点示范种植中均表现出生长优势强、产量高、品质优、抗 (耐 )菌核病、熟期适中等特性。江苏省区试平均产量3 15 7.75kg/hm2 ,比对照宁杂 1号增产 4.5 0 % ,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2 843.40kg/hm2 ,比对照宁杂 1号增产 10 .79%。2 0 0 1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油菜双低杂交种云油杂2号的选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云油杂2号是利用甘蓝型隐性核不育两用系99F121AB与恢复系99F1549C杂交筛选出的优势组合,表 现杂交优势强,植株繁茂,根系发达,早熟,适应性广,高产稳产,芥酸含量0. 16% ,硫甙含量22. 86μmol/g,含油量 45. 53% ,恢复株率95%以上。2003—2004年云南省秋播油菜区试中平均产量3 570. 9kg/hm2 ,比对照品种花油3 号增产29. 13%。最高单产达到5 944. 5kg/hm2。  相似文献   

9.
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湘杂油6号的选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湘杂油6号是利用化学杀雄技术育成的双低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母本为湘油15号,父本为742.在湖南省和国家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为2 305.35kg/hm2和2 309.1kg/hm2,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9.54%和21.53%,均居参试品种(系)第1位;种子含油量为42.37%,粗蛋白含量23.33%,油中芥酸含量0.46%、饼中硫苷含量24.16μmol/g.2003年分别通过国家和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及邻近油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品种来源和产量表现 四川农科院育成的核不育系“87A”1971年引进青海,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油菜组从中筛选出的优良株系“87A—9”,作为母本,以青  相似文献   

11.
双低三系杂交油菜蜀杂9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蜀杂9号为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育成的甘蓝型油菜细胞雄性不育三系中熟杂交种,参加四川省区试产量为1917.0-2256.0kg/hm^2,比对照种中油821增产33.82%,生产示范最高产量2541.0kg/hm^2。品质优良,芥酸含量0.02%,硫甙(含吲哚硫代葡萄糖甙)含量23.03μmol/g,含油量(干基)41.47%,2001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双低油菜三系杂交种豫油4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油4号是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技术育成的甘蓝型双低油菜“三系”杂交种,突出表现为高产、优质、早熟、抗病等。在1993~1995年河南省油菜区试中,三年综评居第一位,平均单产2593.5kg/hm2,比同类型(双低)对照豫油2号增产26.7%,1994~1995年河南省生产试验中比秦油2号增产10.8%。抗病毒病,耐菌核病,早熟性好,全生育期231d。芥酸含量为0.241%,硫甙含量21.31μmol/g,含油量高达41.21%。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春油菜双低高产新品种陇油2号的选育孙万仓,张涛,杨玉萍,张有元,刘元寿,路海儒,安贤惠(甘肃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兰州730070)陇油2号原代号B106—13—3,是甘肃省农科院经作所以里金特为母本、奥罗为父本杂交,经过丰产性、品质及适应性鉴...  相似文献   

14.
抗菌核病双低油菜新品种中双9号的选育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中双9号是采用复合杂交和小孢子培养技术相结合选育的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具有高抗菌核病,高抗倒伏,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等优点。2000-2002年湖北省区域试验中,菌核病抗性强,菌核病平均发病率为13.31%,比对照中油821降低了28%;病情指数为6.47,比对照中油821降低了36%,平均产量2482.2kg/hm^2,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5.33%。种子芥酸含量0.23%,商品籽硫甙含量22.69μmol/g,含油量42.0%。2002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一个极具推广应用前景的优良品种,是油菜抗菌核病和抗倒性育种的优良资源。  相似文献   

15.
双低油菜新品种湘油15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湘油11号是我国目前唯一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双低油菜品种,1990年被列入《国家科委成果重点推广计划》进行大面积推广.1987年湖南农业大学亦正式列题,由我们直接组织在省内外进行推广,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5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相似文献   

17.
一、选育经过 “新油一号”原名764,由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油料室选育,以“拜城黄”油菜为材料,于1972年用钴~(60)七万伦琴辐射处理干种子后,经过南繁北育,采用连续单株选择而育成。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油菜双低三系杂交种云油杂1号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云油杂1号是利用甘蓝型胞质雄性不育系96F003A与恢复系96F045C杂交筛选出的优势组合,表现杂交优势强,植株繁茂,根系发达,早熟,耐旱,适应性广,高产稳产,芥酸含量0.22%,硫甙含量38.8μmol/g,含油量43.68%,恢复株率95%以上。1999--2000年云南省秋播油菜区试中平均产量3223.2kg/hm^2,比对照品种花油3号增产8.19%,2000--2001年云南省夏播油菜区试中平均产量2297.1kg/hm^2,比对照品种云油21号增产7.07%。  相似文献   

19.
沪油16是通过品种间杂交育成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种子含油率为41.22%、芥酸含量为0.74%、硫苷含量为21.20μmoL/g.沪油16在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583.0kg/hm2,比对照双低油菜品种沪油12增产12.0%;在国家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1 956.0kg/hm2,比对照双高品种中油821增产10.1%.  相似文献   

20.
品种来原 油研2号是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选用国外双低品种科利特作母本,川油九号作父本,人工有性杂交,采取单株定向选育而成的甘蓝型半冬性中早熟双低油菜新品种。1991年11月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命名,准予在全省大面积推广。 特征特性 油研2号叶片较大,叶色深绿,蜡质厚,顶叶发达,中柄较长,叶脉明显,其出叶较快,苗期长势强,较耐涝抗旱。越冬期生长稳健,后发好,且较抗(耐)油菜主要病虫害—菌核病、病毒病、蚜虫等。该品种芥酸含量低于1%,硫甙含量低于0.2%,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