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明施氮量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培育和利用氮高效水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适宜广西稻区的6个水稻品种,设4个施氮量水平(0、75、150和225 kg/ha)的田间试验,测定不同施氮量下各水稻品种的产量及其主要农艺性状和氮积累量,并计算氮肥利用率,通过回归分析各水稻品种产量与施氮量的关系,估算出获得最高产量时的施氮量及其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结果】在0~225 kg/ha施氮量范围内,6个水稻品种的株高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高,但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与施氮量的关系表现不一致;水稻产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达225 kg/ha时,除桂野丰产量开始下降外,其他品种产量增加缓慢。与无氮处理相比,施氮处理产量平均增产幅度在35.92%~67.45%,由高到低依次是恒丰优777>桂育11号>野香优3号>桂野丰>百香优139>桂育9号。6个水稻品种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氮肥贡献率则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达225 kg/ha时,氮肥贡献率增加缓慢甚至开始下降;不同水稻品种的氮肥利用率不同,氮高效利用品种(恒丰优777)的平均氮肥吸收利用率是氮低效利用品种(野香优3号)的1.53倍。6个水稻品种当季获得最高产量时的适宜施氮量在181.9~219.7 kg/ha,氮肥农学效率在10.1~17.9 kg/kg,氮肥偏生产力在30.6~41.9 kg/kg。【结论】不同水稻品种对氮肥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条件下,初步筛选出恒丰优777和桂育11号两个氮高效利用品种。  相似文献   

2.
氮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控释氮肥和普通氮肥为试验肥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全量基施普通氮肥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要,会造成水稻减产;而基施控释氮肥能提高群体的有效穗数,改善单株的产量构成结构,且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最终提高水稻产量。在施N量减少30%条件下(CRU70%处理),水稻氮肥利用率最高,且产量显著高于普通氮肥处理(PU100%处理)。本研究条件下,CRU70%+PU30%处理的实粒数和结实率最高,水稻产量最高(8 939 kg/hm2),较CRU70%处理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3.
化肥有机肥配施对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1,自引:7,他引:101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效应。【方法】在湖南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稻田上进行连续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氮肥(PK)、施用等量氮磷钾养分的有机肥(猪粪,M)、化肥(NPK,氮肥为尿素)及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NPKM,化肥有机肥氮各占一半)水稻地上部养分吸收量、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结果】化肥有机肥配施有利于水稻稳产高产,产量(12.2 t•ha-1•a-1)最高,比不施氮肥对照的产量(7.3 t•ha-1•a-1)增加68%;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水稻中后期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吸收,提高单位面积总穗数和穗粒数。化肥有机肥配施的氮肥利用率平均为36.3%,土壤有机质含量5年提高了18.5%,均显著高于化肥处理。【结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能提高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培肥土壤,是南方水稻田简单易行的环境保护性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4.
氮磷肥料与水稻产量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新疆西北部地区水稻的需肥规律,为合理施肥提供技术参考,避免和减少不合理的施肥现象。[方法]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法,研究了氮、磷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建立了氮、磷素化肥施用量与产量及产量相关性间的回归方程。[结果]水稻生产中氮肥对穗数、穗粒数、产量的影响高于磷肥;氮磷配合的最适用量为:氮肥(N)272.12~440.98 kg/hm^2,磷肥(P2O5)62.96~145.67 kg/hm^2,氮磷比(N∶P2O5)1.00∶0.21~0.32,此时可获得水稻最佳产量为10186.75~15 283.32 kg/hm^2。氮磷肥料最佳用量范围内,氮肥对穗数、穗粒数、产量的影响大于磷肥;当氮磷肥料超出此范围时会产生负效应;氮磷肥料配合施用可促进穗数及产量的增加。[结论]不能盲目加大肥料用量,要氮磷配合且按配方施肥,同时加强土壤培肥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氮肥后移对超级稻扬两优6号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基础地力和施氮量相同条件下,研究氮素基蘖肥和穗粒肥不同运筹方式对超级杂交水稻品种扬两优6号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适当后移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5个处理籽粒产量由高到低顺序是:6 4>5 5>7 3>10 0>CK;氮肥农学利用率为:6 4>5 5>7 3>10 0;氮肥表观利用率为:6 4>7 3>5 5>10 0,说明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提高,分次施用优于一次性施用.由试验可知,6 4处理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最高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秸秆还田对苏打盐碱地水稻氮肥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于2017—2018年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无秸秆还田(S0)、秸秆40%还田(S1)、秸秆60%还田(S2)、秸秆80%还田(S3)和秸秆全量还田(S4)共5个秸秆还田水平,测定苏打盐碱地水稻的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水稻氮素积累量;与其他秸秆还田处理相比,S3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在2年平均分别增加22.05%~32.55%和27.55%~45.13%;秸秆还田显著提升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两年间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对照S0提高14.23%~35.41%和20.04%~53.80%,产量分别增加1.20~3.25 t/hm~2和1.78~2.89 t/hm~2。因此这说明秸秆还田可以提高苏打盐碱地水稻氮肥利用效率,促进水稻干物质积累,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7.
黄文  李金锦 《乡村科技》2023,(19):73-75
针对江苏省宿迁市水稻种植中存在的氮肥过量施加,导致氮肥利用率下降、氮肥淋失量增加、水稻产量下降等问题,通过开展田间试验,研究有机肥替代尿素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以期探寻出水稻种植生产中最佳有机肥替代比例,促进区域水稻种植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表明:较常规尿素施加处理相比,有机肥替代尿素处理均可显著提升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能力、产量,在处理5即在当地常规尿素施用量为基础上,75%有机肥替代尿素处理下水稻各项指标表现最优,水稻地上部植株吸氮量、氮素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及产量分别为256.73 kg/hm2、33.28%、18.59 kg/kg、71.61 kg/kg、278.67万穗/hm2、108.85粒/穗、24.65 g、74.83%及9 834.26 kg/hm2。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田试验设置6个施肥处理:当地水稻配方肥(R1,氮肥施用量270 kg/hm2)、新型缓释肥料(R2、R3、R4、R5,氮肥施用量分别为270.0、248.4、226.8、205.2 kg/hm2)、不施肥(R6,对照),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R1处理相比,R2和R3处理能提高水稻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其中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的增幅都达到了显著水平,产量分别增加了7.51%和11.59%;R2和R3处理显著增加了抽穗后水稻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吸氮量,提高氮肥利用率,而R4和R5处理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因此,使用新型缓释肥代替普通化肥,在相同施氮量或减量8%条件下均能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寒地水稻优化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小区对比的方法研究寒地水稻优化施肥技术,结果表明施氮肥的处理水稻单株分蘖、干物重均明显高于不施氮肥的处理,不同施肥方法对干物质累积量动态有明显的影响,INM1和INM2处理最高,INM4次之,FFP干物质积累量最低;施氮肥的处理穗长、平方米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和产量均比不施氮处理高.NO产量最低,6 433.5 kg/hm2,INM2产量最高,8 919.0 kg/hm2,比对照增产38.6%;INM1和INM4次之,分别为8 628.0kg/hm2和8 518.5 kg/hm2,比对照增产34.1%和32.4%;FFP和INM3产量分别为8 382.0 kg/hm2和7 749.0 kg/hm2,比对照增产30.3%和20.5%.在氮肥用量相同,施用方法不同的情况下,氮肥利用率差异较大,INM2施肥方式氮肥利用率最高,为43.5%,INM1处理次之,氮肥利用率为38.4%,INM3利用率最低,为23.0%.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在水稻直播条件下肥料的施用量及配施比例对直播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寻求直播水稻高产高效优质栽培的肥料管理模式与技术措施,于2011年在大田条件下以淮稻5号为材料比较研究不同施肥量和不同施肥比例对直播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纯N0~450kg/hm^2范围内,随施N量的增加,穗数明显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呈下降的趋势,产量表现为随施N量的增加产量先上升后下降,在270kg/hm^2达到最高值;不同N肥运筹以(基肥+分蘖肥):(穗肥):6:4产量最高;增加P、K肥比例,显著提高直播水稻产量;在施N量270kg/hm^2和N肥运筹为(基肥+分蘖肥):(穗肥)=6:4的处理条件下,能显著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进而提高直播水稻产量。随施N量的增加和穗肥施用比例的增加,直播水稻品质有变劣趋势。由试验可知,在江苏里下河稻区直播水稻,施N量270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6:4,增加P、K肥比例,有利于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不同时期施肥比例与产量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百色市水稻氮肥施用不够合理,氮肥利用率普遍偏低的问题,对水稻不同时期施氮量与水稻产量关系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施氮比例对每667m2高峰苗数,有效穗数有明显的影响,随氮肥后期施用比例增加,高峰苗呈递减趋势,而成穗率增加,结实率提高;氮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16.2%;其次是7∶3,比对照增产10.9%;再次5∶5,比对照增产5.0%。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小豆种植过程中氮素的合理施用方式,采用随机区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方式及硝化抑制剂对小豆生长发育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豆始花期追施普通氮肥的处理,收获后植株鲜质量、干质量、产量和氮素累积量分别比基施处理高2.7%、3.7%、5.6%和1.9%,且鲜质量、产量和氮素积累量差异显著;且追施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生理效率和肥料贡献率分别比基施处理高7.4%、23.6%、15.6%和17.2%。基施氮肥同时配施硝化抑制剂处理的小豆鲜质量、干质量、产量和氮素积累量比不配施硝化抑制剂的处理高2.8%、10.1%、6.8%和6.9%,且均差异显著;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生理效率和肥料贡献率分别比不配施硝化抑制剂处理提高26.6%、28.5%、1.9%和20.1%。始花期追施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处理的以上指标(鲜质量除外)与不配施硝化抑制剂处理差异不明显。因此,小豆种植过程中,不施硝化抑制剂时推荐氮肥追施,施用硝化抑制剂时推荐氮肥基施。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免耕抛秧栽培水稻在一定产量范围内对氮肥的需求量,在磷、钾肥及管理水平相同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10.5kg/667m2,11.55kg/667m2,13.6kg/667m2)对免耕抛秧栽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1,2]。结果表明:在各个阶段,水稻生长与氮肥施用量均密切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产量与氮肥施用量呈正相关,其平均产量依次为489.25kg/667m2、496.50kg/667m2及503.25kg/667m2。  相似文献   

14.
水稻-油菜轮作条件下氮肥效应及其后效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从周年轮作的角度分析了氮肥施用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氮素吸收量、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以及水稻季施用氮肥在油菜季的后效特点,比较和明确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油菜轮作体系经济效益的差异。【方法】2010-2011年在湖北省洪湖市布置前茬水稻不同氮肥用量以及后茬油菜裂区施氮和不施氮两个副区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条件下水稻和油菜的产量、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根据试验结果分析稻油轮作系统氮肥后效及经济效应。【结果】由于氮肥用量和分配的不同,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应表现出明显地差异,水稻季施氮165 kgN•hm-2产量最高,氮肥利用率最大;水稻季施用的氮肥具有明显的后效,显著增加油菜产量107-644 kg•hm-2,氮素吸收量增加3.9-35.2 kg•hm-2,相当于油菜季施氮5-33 kgN•hm-2的增产效果。氮肥的后效与施氮量成正比,虽然水稻季高氮处理增加氮肥后效,但是降低了水稻产量、当季氮肥利用率以及经济效益。本试验条件下,水稻季和油菜季施氮量均为165 kgN•hm-2时,经济效益最高。【结论】合理的氮肥施用能明显提高水稻和油菜的产量,在整个周年水旱轮作中水稻季氮肥具有一定的后效,油菜生长季应该在充分考虑前茬水稻氮肥后效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推荐施用。  相似文献   

15.
全程深施肥对水稻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设全程深施肥、全层施肥、表层施肥及无肥区4个处理,对不同处理土壤耕层中氮的存在部位及其速效氮含量、氮素利用率、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全程深施肥方法能将肥料施到预期的部位,达到水稻前期平稳生长、后期优势生长的目的。不同处理间的氮素利用率差异达极显著(P<0.01),其中,全程深施肥最高达60.63%;全层施肥居中达44.078%;表层施肥最低为38.28%。不同处理间的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P<0.01),呈如下趋势:全程深施肥>全层施>表施>无肥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稻季不同种类缓控释肥及组配对长江上游杂交籼稻中稻—再生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筛选出适合的缓控释肥及施肥方式,为长江上游再生稻的丰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以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为试验材料,中稻季设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中稻再生稻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处理(CK)、传统施肥模式(CF)、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处理(B-PCU)、缓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处理(B-SRFB)、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基一蘖处理(BT-PCU)和缓释掺混肥一基一蘖处理(BT-SRFB)。对比分析各处理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叶片SPAD值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中稻产量为6.8~8.9 t/ha,表现为BT-SRFB>B-SRFB>CF>BTPCU>B-PCU>CK,其中B-SRFB和BT-SRFB处理的中稻产量较CK显著提高(P<0.05,下同),但缓控释肥处理与CF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再生稻产量为1.5~2.6 t/ha,表现为BT-SRFB>B-SRFB>BT-PCU>B-PCU>CF>CK,各施肥处理的再生稻产量均较CK显著提高,且缓释掺混肥BT-SRFB和B-SRFB处理显著高于CF处理;不同施肥方式中,中稻、再生稻产量均表现为一基一蘖施肥>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处理中稻拔节期、抽穗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CF处理差异不显著,但在成熟期表现为一基一蘖施肥处理显著高于一次性施肥和传统施肥;再生稻抽穗期、成熟期各施氮处理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缓控释肥施用提高了中稻—再生稻两季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以BT-SRFB处理增幅最高,与CF处理相比,BT-SRFB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提高5.5 kg/kg,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5.5 kg/kg,氮肥生理利用率提高0.6 kg/kg,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24.4%。【结论】长江上游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在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中,采用缓释掺混肥并配合一基一蘖施肥方式更有利于提高中稻—再生稻群体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氮磷钾不同用量配比对水稻的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2年4季的小区试验和49个大田对比试验,研究氮、磷、钾及有机肥不同用量配比对杂交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昭平县中低产田上进行水稻配方施肥的氮、磷、钾肥适宜用量为:每公顷施用纯N、P2O5和K20分别为135.0kg、54.0kg和81.0k,科学配比为N:P2O5:K2O=1:0.4:0.6。每公斤纯N、P2O5、K20可增产稻谷分别为4.71k、9.43kg和11.52妇,均达极显著水平;肥料的肥效排序为:K>P>N;采用“氮磷钾配合,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的施肥策略,有利于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配方施肥比习惯施肥增产491.0kg/hm^2,增幅7.4%,达极显著水平。生产上为了降低推广难度,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完全可以简化为科学施用专用肥。  相似文献   

18.
在龙岩市新罗区进行中稻"3414"肥料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可促进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改善水稻的产量构成因子,氮肥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水稻每667 m2最佳施肥量为N9.89 kg、P2O53.04 kg、K2O 6.20 kg,最佳经济产量为527.37 kg。  相似文献   

19.
缓/控释氮肥对晚收夏玉米产量及氮肥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缓/控释氮肥对晚收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积累和氮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施用缓/控释氮肥较习惯施氮籽粒产量在习惯收获和晚收条件下分别增加2.90%和4.88%,蛋白产量分别增加7.07%和4.41%,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5.51%和4.18%;氮肥利用率提高3.78%和2.95%,氮肥农学效率提高0....  相似文献   

20.
交替隔沟灌溉下施肥方式对高粱产量及氮素利用率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高粱在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氮素可以一次性底施,但高粱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有所降低;将氮素总量的30%底施,70%拔节期追施,则可明显提高高粱产量和氮素利用率,与传统种植法相比,产量提高10.8%,氮素利用率提高2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