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双脱氧DNA测序法对鳙 (Aristichthysnobilis)小卫星 pBC174进行序列测定。其长度为 1873bp。在这段序列中 ,A T含量高达 6 4 % ,从 15 11碱基处开始 ,含有多聚腺嘌呤 多聚胞嘧啶 ,即 (AC) 13 的短重复序列的隐蔽微卫星。序列中含有 2 0种限制性内切酶的 5 7个酶切位点 ,97个不同的正向重复序列 ,其中 71个 8bp、10个 9bp、10个 10bp、2个 11bp和 4个 17bp。根据序列分析 ,认为小卫星 pBC174是由富含A的重复序列TAAAGAAA和富含T的重复序列TTTTTACA等 2个不同的核心序列组成。  相似文献   

2.
微卫星DNA鉴别克隆香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仕 《水产学报》2003,27(4):295-299
实验应用微卫星DNA检测技术,分析了I至Ⅶ组共42尾香鱼的Pal-1*和Pal-2*两个基因座位的基因型。结果显示Ⅱ、Ⅲ、Ⅳ和Ⅶ组共22尾在两个基因座位上均为纯合,是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克隆鱼,并且Ⅶ组l0尾为人工诱导成功的雌核发育二倍体,而I为混入本克隆的其它类型的香鱼;V组9尾为I与海产香鱼的子代;Ⅵ组10尾为Ⅱ或Ⅲ与海产香鱼的子代。  相似文献   

3.
引言 日本对虾的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BMNV),1971年曾在日本的对虾养殖场与育苗站出现,并造成重大损失。为研究这种病毒,作者从日本对虾病虾中肠腺细胞中提纯病毒粒子,对其形态进行观察与描述,并将其基因组DNA片段部份克隆,作为Southern印迹法分析的探针。作者鉴定这种病毒于杆状病毒的无包涵体病毒组(C亚组)。对这种病毒的现行有效诊断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和电镜的检查,特点即在中肠腺可观察到膨胀的细胞核。但对其基因组DNA及结构蛋白质的性质尚未很清楚,部份原因在于还未能在已建立起来的细胞系中成  相似文献   

4.
采用国标(GB)检测方法,依据FAO/WHO的评价规定,对2010年发现于常德珊珀湖后经人工选育的金鳙和2015~2016年采样于常德珊泊湖的黑鳙(Aristichthys nobilis)进行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金鳙肌肉鲜样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水平分别为76.1%、20.6%、0.52%、1.1%,黑鳙的相应指标为76%、19.8%、0.48%、1.2%,其中两者间粗脂肪含量有显著性差异。金鳙和黑鳙的肌肉干样中17种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88.69 g/100 g和87.68 g/100 g、鱼类必需氨基酸含量为43.2 g/100 g和42.63 g/100 g、呈味氨基酸含量为32.52 g/100 g和32.32 g/100 g,没有显著性差异。两者肌肉氨基酸含量高低的排序也一致,含量最高的均为Glu,其次为Asp、Lys、Leu,含量最低的为Pro;必需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是Lys、Leu,最低的是Met。两种鳙鱼间除2种含硫氨基酸(Met、Cys)和组氨酸(His)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氨基酸含量基本一致。从AAS和CS评分值可见,两者的限制性氨基酸均为Val、Ile或Thr。两者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0.47和80.13。研究说明,人工选育的金鳙具有与天然水域鳙鱼相当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5.
鲢、鳙胰蛋白酶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峰 《水产学报》1996,20(1):68-71
鲢、鳙胰蛋白酶的研究黄峰,严安生,汪小东(华中农业大学,武汉430070)关键词鲢,鳙,胰蛋白酶STUDIESINTRYPSININSILVERCARPANDBIGHEADCARP¥HuangFeng;YanAnshengandWangXiaodon...  相似文献   

6.
三疣梭子蟹基因组小卫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来鹏  刘萍  李健  刘振辉 《水产学报》2008,32(6):838-846
通过构建三疣梭子蟹部分基因组文库,对获得的4 164个克隆测序,共获得总长度为622 409bp的DNA序列。在序列拼接后长度500~1500bp的709个克隆中,筛选到130个小卫星序列,其序列总长度占测序序列总长度的2.55%。小卫星序列中,以12bp重复单位的序列数量最多(10.77%),总体趋势表现为重复单位越长,相应的重复序列数目越少(R=-0.663,p<0.01)。小卫星重复单位拷贝数分布范围以8bp重复单位最广为3.9~66.5;其次是13bp重复范围在2.0~40.6;再次是26bp重复,范围在2.3~21.0。平均拷贝数最高的三种重复类型分别为8bp重复(19.96),25bp重复(16.00)和22bp重复(15.85)。小卫星序列中各重复单位的拷贝数分布范围2~66.5,集中分布在2~25,且表现为拷贝数目越大,其相应的重复序列数目越低的趋势。130个重复序列分别由123种重复单位所组成, 因而小卫星重复序列的类型很多。 我们初步分成三类:两种碱基组成类别、三种碱基组成类别和四种碱基组成类别, 并进一步根据各个重复序列中所含有的碱基种类的数量从大到小排列这些碱基而分成若干小类。从这些分类中可以看出,三疣梭子蟹基因组中的小卫星整体上是富含A/T的重复序列, 并揭示了其与微卫星重复序列之间的关系, 即一部分小卫星重复序列可能起源于微卫星序列。  相似文献   

7.
鲢、鳙蛋白酶、淀粉酶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运用酶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鲢、鳙的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分布。鲢、鳙的蛋白酶活性在肝胰脏中最强,脾脏中也较强,而在胆汁中未测出。该酶活性在肠粘膜的第Ⅱ段最大,第Ⅰ段向第Ⅱ段递增,第Ⅱ段向肠后端递减,但第Ⅴ段的该酶活性比前段要高些。鲢的淀粉酶活性分布规律与上述情况相似,但鳙的淀粉酶活性在肠粘膜各段中由前向后呈递减趋势,并以第Ⅰ段为最大。在相同的器官组织中,鳙蛋白酶活性高于鲢,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淀粉酶活性则相反。这两种鱼的蛋白酶活性适宜pH为8.0~8.5,淀粉酶活性在pH7.5时最适。在鲢的肠内容物中发现有纤维素酶活性,但在肠粘膜中未检出该酶。  相似文献   

8.
鳙在不同保藏温度下的鲜度变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阐明不同保藏温度对淡水鱼类鲜度变化的影响,采用K值、TVB-N、细菌总数和感官检定等 4种鲜度指标,对鳙在 20℃~-3℃范围的 5种不同温度贮藏中的鲜度变化进行比较系统的测定和考察。结果表明:(1)鳙的鲜度变化。在20℃和10℃常温下速度很快,保鲜期从数小时到4天;在 0℃前后的3种低温下速度变慢,保鲜期最长的可达 11天。(2)4种鲜度指标中,以感官的一、二、三级为基准,K 值的一、二级鲜度大体高于或等于感官的一、二级;而 TVB-N 一、二级鲜度(也包括细菌总数)则大体相当于或低于感官二、三级,显示了K值作为代表鱼体死后早期高鲜度等级的特征。(3)计算K 值变化速度常数 k_f 值表明 20℃的 K值变化速度较 10℃高6.3倍,而10℃较0℃仅高3.9倍,显示保持接近 0℃的低温,能明显抑制K值的变化,保持较好的鲜度。文中并指出了在5℃以下的低温范围,由于TVB-N 的数量水平偏低,似不适于作为鳙一类淡水鱼鳞度指标,认为在我国采用 K 值鲜度指标更适合淡水鱼高鲜度质量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科学养鱼》2005,(2):79-79
矿物质一般称为无机物,矿物质虽然种类繁多,但存动物体内且为生物代谢所需者,大约共有40种元素。  相似文献   

10.
中华绒螯蟹DNA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DIG标记的人源小卫星探针33.6与HaeⅢ消化的中华绒螯基因组DNA杂交,建立了中华绒螯非放射性DNA指纹图谱,证明上前在缺乏来自中华绒螯蟹基因组DNA本身的同源小卫星DNA的情况下,运用异源小卫星探针进行中华绒螯蟹DNA指纹图谱的研究是可行的;实验表明运用人源小卫星探针33.6进行中华绒螯蟹DNA指纹图谱研究时,该探针可检测到10个以上位点的遗传变异,每个位点呈现丰富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多年比较试验和生产实践,采取产后亲鱼强化培育、春季稀放和浅水培育、产前流水刺激等技术措施,使鲢、鳙、草鱼提前7-10d产卵;2次注射催情效率明显高于1次注射,共催产率和孵化率分别提高43.76%和33.41%。  相似文献   

12.
文章研究了温度、pH、二硫苏糖醇(DTT)以及不同的金属离子和抑制剂对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鱼肉中内源性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鳙内源性TGase的最适温度在37~45℃之间,最适pH为6.5~7.5,适量的钙离子(Ca^2+)(0~2.2 mmol·L^-1)可以激发酶活性,低浓度(0~0.2mmol·L^-1)的DTT可以提高酶活性,但高浓度的钠离子(Na^+)和钾离子(K^+)会降低酶活性,镁离子(Mg^2+)、铜离子(Cu^2+)、锌离子(Zn^2+)、钡离子(Ba^2+)、铁离子(Fe^3+)、亚铁离子(Fe^2+)、铅离子(Pb^2+)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也会抑制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太湖梅梁湾大型生态控藻围栏内鲢鳙的生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营养化湖泊围栏养殖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控制蓝藻水华在生物操纵示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2004和2005年,研究了太湖梅梁湾生态修复区内大型生物控藻围栏中鲢鳙的季节生长特征,分析了影响其生长的因素。结果表明,鲢鳙生长受养殖密度的影响很大,鲢在养殖密度低的2004年和养殖密度高的2005年的日均增重分别为6.07 g和4.30 g,鳙则分别为11.29 g和5.09 g。鳙的生长速度比鲢快,但受密度影响的程度比鲢大。从季节变化来看,鲢属于单峰型生长,生长速度和水温显著正相关;而鳙一年中呈现出2个生长高峰期,分别在5~6月和9~10月,夏季爆发的蓝藻水华对鳙的生长速度有所抑制。为使当年投放的鱼苗在年底能达到出售的商品规格,太湖梅梁湾水域围栏养殖鲢鳙的初始鱼苗投放密度应低于12 g/m3。  相似文献   

14.
    
A non‐classical biomanipulatio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Gonghu Bay of Lake Taihu in 2009. Silver and bighead carp were stocked in a large fish enclosure to control cyanobacterial blooms. Water quality, plankton abundance, and the intracellular and extracellular microcystins (MCs) in lake water were investigated monthly in 2009. The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 nutr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fish enclosure than in the surrounding lake, while phosphorus (especially total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was higher in fish enclosure. During the blooming period, Cyanophyta contributed to more than 90% of the phytoplankton in the surrounding lake, whereas it represented only 40–80% in the fish enclosure. The phytoplankton and crustacean zooplankton biomasses and the zooplankton/phytoplankton ratio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fish enclosure than in the lake. This result suggested that silver and bighead carp can effectively suppress the phytoplankton biomass with the initial stocking density of 7.5 g m?3 for silver carp and 1.1 g m?3 for bighead carp, despite a simultaneous decrease in the grazing pressure of the zooplankton on the phytoplankton. During the blooming period, the intracellular and extracellular MCs in the fish enclosure were reduced by 93.8% and 69.8% compared with the surrounding lake. MCs content varied from 0.34 to 18.8 ng (mean 4.8 ng) MC‐LReqg?1 wet weight in the muscle sample of silver and bighead carp in the experimental enclosure,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se fish were safe to consume for human. However,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MCs on aquatic ecosystem and on public health cannot be overlooked.  相似文献   

15.
2012年6月-11月,对2012年4月在南四湖增殖放流的鲢、鳙生长状况进行了连续5次跟踪调查。结果表明:鲢体质量变化在50-400g范围内,为1-2龄;鳙体质量集中在50-350g,为1-2龄;增殖鲢生长(L,体长;W,体质量)与捕捞时间的关系方程为:L=12.633+2.3391M+0.0648M2,W=-89654+61.933M+2.3341M^2;鳙L=13.186+1.004M+0.2449M2,W=99.204-33.203M+12.141M2。捕获南四湖鲢、鳙个体远未达到渐进体质量乃至拐点体质量,尚处于快速生长期,在增殖放流与捕获中应加强科学规范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云龙湖水库浮游生物调查及鲢、鳙鱼产潜力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6月和10月分2次对云龙湖水库进行了4个样点的浮游生物调查。共采集到的浮游植物分属6门、28属,平均密度为4.925×106个/L,平均生物量为1.620mg/L;浮游动物29属,包括原生动物11属、轮虫10属、枝角类4属、桡足类4属,平均密度为30353.75个/L,平均生物量2.590mg/L。由此估算鲢、鳙鱼产潜力为83639kg;其中,鲢生产潜力为15603kg,鳙生产潜力为68036kg。按起水规格鲢750g、鳙1250g计算,鲢、鳙鱼种理论放养比例约为4∶11。  相似文献   

17.
2005年6月和10月分2次对云龙湖水库进行了4个样点的浮游生物调查。共采集到的浮游植物分属6门、28属,平均密度为4.925×106个/L,平均生物量为1.620mg/L;浮游动物29属,包括原生动物11属、轮虫10属、枝角类4属、桡足类4属,平均密度为30353.75个/L,平均生物量2.590mg/L。由此估算鲢、鳙鱼产潜力为83639kg;其中,鲢生产潜力为15603kg,鳙生产潜力为68036kg。按起水规格鲢750g、鳙1250g计算,鲢、鳙鱼种理论放养比例约为4∶11。  相似文献   

18.
于2013年6月和2014年9月对红旗泡水库6个采样点进行2次浮游生物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48种,分属6门,平均密度375ind./L,平均生物量0.991mg/L;浮游动物14种,其中包括原生动物2种、轮虫类4种、枝角类3种、桡足类5种,平均密度114ind./L,平均生物量0.598mg/L。由此可估算鲢鳙鱼产潜力为133 489kg,其中,鲢生产潜力为50 460kg,鳙生产潜力为83 029kg。按照起水规格鲢2.0kg、鳙2.5kg计算,鲢和鳙鱼种理论放养比例大概为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