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杀青方式对夏季绿茶化学成分及滋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杀青是绿茶加工的关键工序,对绿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杀青方式对夏季绿茶化学成分及滋味品质的影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微波杀青、滚筒杀青、蒸汽杀青3种杀青方式加工后的夏季绿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同时,分别采用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谷氨酸钠为标准苦味、涩味和鲜味物质对3种杀青方式加工的夏季绿茶进行滋味强度分析。液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蒸汽杀青、滚筒杀青、微波杀青对夏季绿茶中的儿茶素、黄酮糖苷、原花青素、聚酯型儿茶素、氨基酸、酚酸和有机酸等化学成分含量具有明显的影响。滋味等效量化结果表明,杀青方式可以较明显地改变夏季绿茶的滋味,不同杀青方式加工绿茶的苦味强度为:滚筒杀青蒸汽杀青微波杀青;涩味强度为:蒸汽杀青滚筒杀青微波杀青;鲜味强度3种杀青方式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高香绿茶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灵均  匡新 《茶叶通讯》2007,34(1):24-26
将乌龙茶摇青工艺加入传统绿茶加工工艺中,可解决绿茶夏茶苦涩味较重的问题,生产出香气馥郁、滋味鲜爽的高香绿茶。  相似文献   

3.
丹桂绿茶是以烘青绿茶为坯,以丹桂鲜花为花,采用花茶传统窨制工艺或连窨工艺加工而成,产品桂花香显持久,滋味醇爽带花味。本文介绍了丹桂桂花绿茶窨制加工工艺流程与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微波加热在茶叶加工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波加热即将微波作为能量进行利用。在茶业界,使用电子灶制绿茶,茶叶烘干机的商品化等,微波加热的利用正日益广泛。作者在绿茶加工中,以扩大微波加热的用途及其实用性为目的进行了研究,本文报告其中一部分结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秦巴山区传统绿茶加工过程的考察调研,分析秦巴山区优质绿茶特点、传统加工工艺及设备现状,改进优化了3套秦巴山区优质绿茶加工工艺。这3套优质绿茶加工新工艺的应用,将有力促进秦巴山区茶叶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根据出口绿茶精制加工的技术特点,阐述了出口绿茶精制中潜在危害成因及清洁化精制关键技术,并从加工环境、设备、工艺、包装、贮藏及质量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出口绿茶精制的质量安全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7.
鲜叶摊放对促进绿茶鲜叶加工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摊放工艺合理化的应用是近年来绿茶加工的研究重点.本文对绿茶鲜叶加工摊放的历史重要意义、理论的基础和采取的技术措施等问题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能够生产高品质的绿茶加工的技术和工艺优化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双锅曲毫炒干机加工绿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润龙 《茶叶通讯》2005,32(4):50-51
传统方法用八角辉干机或瓶式炒干机加工出的绿茶一般条索不紧、颜色欠翠绿。本文围绕提高绿茶品质这一中心议题,对双锅曲毫炒干机加工绿茶工艺进行了探讨,并对这一加工工艺进行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微波干燥对条形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微波与传统热风两种干燥条件下加工的条形绿茶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微波短时干燥的条形绿茶与传统热风干燥的相比,其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咖啡碱含量均相对较高;在感官品质方面,两种干燥方式的香型有所不同:微波干燥属清鲜香的香型,而传统热风干燥的属栗香型,而微波干燥的条形绿茶色泽、滋味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热风干燥。  相似文献   

10.
福云大叶种绿茶是以福云品种鲜叶为原料,采用大叶种加工工艺制作的绿茶,目前主要产区在闽东的福安,寿宁和桂北的柳城、鹿寨等地,是我国绿茶中又一具有独特风格的新花色品种。本文通过品种原料、自然环境条件、采制工艺和产品内质分析与审评,阐述福云大叶种绿茶的品质形成。分析表明,福云大叶种绿茶优良品质的形成,与鲜叶原料含有丰富的物质基础,优良自然环境条件和精细的制茶工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张彦 《中国茶叶》2005,27(3):9-10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文化产业将成为21世纪喷薄而出的"朝阳产业",中国新兴的"第五产业",未来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杭州的茶叶经济历史悠久,茶经济与茶文化的有效结合,将对杭州打造"茶都"品牌城市,促进杭州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新玲 《中国茶叶》2007,29(1):26-27
“水西翠柏”、“南山寿眉”是江苏溧阳市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制的风格各异的地方名茶,经过20年的努力,目前产量占全市名特茶产量的2/3左右,成为溧阳市名特茶的支柱产品。  相似文献   

13.
有机茶与茶业产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莘野 《茶叶》2000,26(4):188-189
有机茶系指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茶叶.开发有机茶是以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将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营养学、卫生学等多学科的原理运用到有机茶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以及相关的教育、科研等环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优质茶叶产供销与管理系统而茶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茶支柱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二者在区域化开发、产业链的结构、产供销、经科教等方面,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表现在:  相似文献   

14.
金美霞  陈晓阳  吴政孺  林杰 《茶叶》2021,47(1):21-25
‘木禾种’与‘鸠坑种’、‘龙井种’并称为浙江三大有性系茶树品种,然而对‘木禾种’成品茶特征尚未见研究报道。本文通过感官审评、理化指标检测和卷积神经网络识别三种方法对7个‘木禾种’原料加工的成品茶进行分析,旨在获取‘木禾种’在茶类适制性、成品茶辨别度上的基础数据和信息。结果表明‘木禾种’在黑茶陈香纯正,红茶显甜香,各茶类均具有一定的适制性;‘木禾种’成品茶水浸出物含量整体偏低;与丽水香茶、寿眉白茶、贡眉白茶、武夷岩茶、熟普、茉莉花茶、金骏眉7种成品茶比对结果,‘木禾种’的7个成品茶的识别率平均达到了99.24%,具有非常高的外形辨识度。本文还分析了‘木禾种’茶树在各类茶的适制性,其成品茶具有非常高的品种辨识度,可为‘木禾种’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白牡丹与白毫银针香气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郭雯飞  孟小环  罗永此  林健 《茶叶》2007,33(2):78-81
白茶是中国特有的茶叶品种,文中对白茶的两个主要品种:白牡丹和白毫银针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31种香气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1-戊烯-3-醇、(Z)-3-己烯醇、香叶醇、苯乙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这两种白茶的香气组成总体上具有相似性,但两者的香气组成也略有差异。白茶在存放过程中,精油含量呈降低趋势,但香气组成上仍具有明显的白茶特征。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不同的品种和加工技术制成银针茶,探讨品种芽头特性和加工方法对银针茶产品观赏性和内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安大白、福鼎大毫和楮叶齐12号银针茶加工的优良品种;采用半烘炒干燥工艺能明显提高银针茶的香气和滋味品质。  相似文献   

17.
白云峰 《茶叶》2002,28(2):61-61
最近一、二年一些茶区开发"有机茶、无公害茶、生态茶"炒得很热乎,各地提法不尽相同,有的叫有机茶,有的叫无公害茶,有的叫生态茶,也有叫无公害(有机)茶,无公害(放心)茶,无公害生态茶,绿色食品茶等,"词儿"很多,弄也弄不灵清,可以肯定提倡开发这些产品的部门是清楚的,都有自己特定的要求和定义,但是,茶区基层干部和茶农不一定都很清楚,有茶农反映:到底听谁好?到底要我们开发什么茶,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基地?有没有销路和效益,这是茶农最关心的问题.现在,这些新名称的成品茶已经陆续上市,反映在茶叶包装上、媒体广告上,可以这样说,这些有机茶,无公害茶,生态茶,绿色食品茶等,目前还没有可以用简单直观的办法去区别与常规茶的"不同"之处,只能凭"标志"的感觉去选购,有的消费者又不放心,怕上当受骗,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8.
东方  揭国良  陈飞  何普明 《茶叶》2006,32(4):202-205
采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等溶剂,分步萃取普洱茶及红茶水提物。采用化学发光法和可见分光光度法比较两类茶水提物及萃取组分在水相和油相中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普洱茶在水相中的抗氧化能力无论在总体或单个组分上均略低于红茶;两类茶水提物对某些油脂具有较好抗氧化性;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对两类茶在水相中的抗氧化性起主导作用,且红茶略高于普洱茶,在油相中均无表现明显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19.
现在人们崇尚野生,似乎野生就是天然,自然就是健康,野生的总比人工的好。诚然,有许多野生动植物的营养或保健作用和经济价值是远远超过人工饲养或栽培的,如野生鱼蟹、野蘑菇、野山参、野石槲等等。但就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来说,由于  相似文献   

20.
第5讲 有机茶园病虫害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强 《中国茶叶》2001,23(1):34-35
有机茶园禁止使用一切化学合成的农药,而农药的使用源于茶园病虫害的防治.茶园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又是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如何利用茶树自身的生长环境条件,通过采用农业措施、物理措施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建立合理的茶树生长体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茶园系统内的自然生态调控能力,从而抑制茶园病虫害的暴发,不仅是有机茶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也是有机农业的一个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