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1997 ̄1998年,在山西省襄汾县解村以露地条播为对照,就旱地冬小麦地膜覆盖条,穴播的增产效应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膜条,穴播方式在冬前,返青期及拔节之前有较好的增温效果,在小麦生育前中期有效地改善了旱地麦田蓄水和供水的关系,提高了水分生产效率,该覆盖方式较好地协调了旱地小麦产量三要素,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优于对照,达到小麦亩产163.6kg,该项研究为我省旱地冬小麦实现高产稳产寻找  相似文献   

3.
王同基  张卉芳 《小麦研究》1996,17(4):21-23,5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冬前积温300 ̄750℃是冬小麦的全程播种适期,在此范围内,不同期播期麦田运用相应的配套技术均有可能达到同等较高的产量水平。近年来,我国北方冬前气温明显升高,小麦播种期需适当推迟。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对耕层土壤温度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春季还是冬季地表温度变化均是沟播升温快、降温也快,影响根系生长发育;冬季地表温度变化影响以下各层,越接近地表,温度变幅越大,越远离地表,越趋于一致;沟播产量大于平播,增产约8.4%。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地膜覆盖模式播期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保全  王红 《小麦研究》2000,21(1):14-16,20
1997-1998年,在襄汾县就冬小麦地膜覆盖模式播期密度地连续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没模式增产效果不同,产量依次为:半覆盖条穴播〉膜侧条播〉穴播。不同播期密度表现不同程度增产,其主要原因是蓄水供水耗水三者之间的协调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种方式对耕层土壤水分及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播种方式对不同耕层水分及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播土壤踏实,水分下渗后不易散失,保水能力强;直播麦田的土壤疏松,表层水分容易散失,而且下渗也快,水分不易保存;2种播种方式都能使小麦旗叶保持较高的绿色持续期,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积累;沟播小麦的根系下层分布比例较大,单位重量的根不仅能支撑较重的地上部,也能承担较多穗数和粒重;沟播产量大于直播,增产约8.4%。  相似文献   

7.
常言道:"备耕仨月,全看一耧"。说明播种这一环节在种植上是非常重要的。种子一入土,即使有问题也很难改变它的现状,除非是毁掉重种。但是毁种延误了农时,又浪费了种子,劳民伤财,所以农民历来都对播种这一环节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8.
黄淮及北部冬麦区是中国小麦主产区,现有的栽培模式下产量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本研究分析了地膜覆盖对地温、水分利用率、根系活力以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模式相对于露地栽培种植冬小麦在不同时期及不同深度土层的地温均有明显的提高,而出苗期及分蘖期差距较拔节期和抽穗期明显;在对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研究表明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在冬小麦生长前期及上层土壤的保墒效果更明显;地膜覆盖栽培冬小麦在测定的3个时期的根系活力均明显高于露地栽培,随着植株生长,差值逐渐减小,但依旧有较大优势;地膜覆盖栽培对冬小麦产量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结实小穗数增加22%,穗粒数增加37%,穗数增加9.9%,千粒重增加3.4%,产量增加32.2%,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穗粒数,其次是穗数和粒重。地膜覆盖成本低、使用方便、增产幅度大,是提髙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建议加大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地膜覆盖的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芸 《作物杂志》1998,(1):35-36
地膜覆盖的方式邓芸(甘肃省庆阳农校西峰745000)我国自1979年从日本引进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技术以来,经过近20年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在研究工作方面也有了许多新的突破和发展。本文仅对地膜覆盖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0.
小麦产量与产量形成国内外对小麦播种方式和耕作方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肯定了“密点播”、“小窝密植”、“等距穴播”和“正方形播种法”等为较优播种方式;明确了免耕有利于苗齐苗壮,成穗率高,穗型整齐,有一定的产量优势。但受土壤状况的影响而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这些研究在  相似文献   

11.
对地膜穴播、膜侧沟播、露地条播冬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下一代幼苗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可使单株分蘖数,穗粒数,穗粒重,单产增加,但分蘖成穗率,根/冠比小,基部节间延长,抗倒伏性降低;灌浆早、灌浆速率快,种子成熟早、种子生命力旺盛,下一代幼苗期单株干重、耐寒、耐旱、耐高温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2.
攀西地区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和不同密度的配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和密度对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及不同播种方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方式和密度显著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及其成穗,从而显著影响其产量。机条播是最好的播种方式,基本苗360万/hm^2是最好的密度。  相似文献   

13.
小麦宽幅播种是扩大播幅、增加播种行距的技术措施,是准确控制田间播量,达到播种籽粒均匀、有效提高出苗整齐度、促进个体发育、构建合理群体、实现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文章围绕整地、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等环节开发集成配套技术,对指导小麦良种配良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精量播种高产栽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冬小麦精量播种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从培肥地力、选用良种、培育壮苗和科学管理等方面,总结了伊犁地区冬小麦精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以费乌瑞它一级种薯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地膜及不同覆盖方式对冬作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作区覆膜,以开沟播种施肥+起垄覆黑膜的方式最好,其次是开沟播种施肥+起垄覆白膜+膜上覆细土的方式,两种处理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十字交叉法播种技术,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小麦产量,促进农民增收。本文从品种选择、播种期、播种量及冬小麦十字交叉法播种方式上对该播种技术进行了介绍,以期为广大冬小麦种植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探寻黑龙江省冬小麦合理种植模式,利用田间大田试验,设置播种方式和追肥时期处理,探讨对冬小麦根系生理活性及子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追肥可显著提高生育后期根系活力、SOD活性、POD活性,延缓根系衰老.拔节期追施适量氮肥可促进子粒蛋白的转移、积累,显著提高子粒蛋白组分含量.追氮时期的后移有助于提高子粒沉降值及容重.沟播各生育时期根系活力、SOD活性、POD活性明显高于平播处理,沟播各追肥处理蛋白组分含量、沉降值、容重明显高于平播处理的.综合来看,黑龙江省冬小麦采取沟播种植模式,结合拔节期追施氮肥150kg/hm2,有助于生育后期根系活力维持及品质改善.  相似文献   

18.
小麦是我国种植范围最广的粮食作物,在长城以南种植的小麦被称为冬小麦,当前我国小麦种植以冬小麦为主。小麦播种技术和产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为提高我国小麦产量,研究播种技术极为必要。文章从冬小麦的播种流程入手,分析选种、整地、施肥、播深、镇压造墒、查苗补种以及冬季管理等环节,总结冬小麦播种技术要点,以此为基础,进行常规条播和宽幅精播的对照试验,从个体结构和产量等角度分析宽幅精播的优势,以期为相关农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纪耀坤 《种子科技》2023,(23):43-45
小麦宽幅精播技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增效明显的高产栽培技术,主要体现在扩大播幅、增加播种行距、精准控制播种量、籽粒播种均匀等方面,可有效改善传统小麦条播缺苗、缺垄、麦田通风等问题,促使小麦健壮生长。从冬小麦宽幅播种前期准备、宽幅播种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及田间管理三方面入手,围绕选种、整地、播种、水肥、病虫害等环节介绍播种管理技术,以期为实现冬小麦增量提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水稻生产粳稻化,以及直播稻面积的扩大,让茬时间普遍推迟,影响小麦适期播种,播种质量不高,成为制约小麦生产的重要原因,为比较稻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及适宜播期播量,明确大面积小麦生产关键种植技术,特设计本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