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镇江市为新开发棉区,棉田面积26万亩,其中平原棉区占27%,沿江棉区占23%,丘陵棉区占50%。三个不同棉区由于受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的制约,在年际间棉花产量结构亦有明显差异。本文通过近几年生态条件与棉花产量形成的分析,探讨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2.
一、粮棉两熟制演变的现状四川丘陵棉区历来是粮棉两熟制,80年代前,棉花前茬豌豆约占60%,麦类占30%,其他占10%,骨干轮作方式是:豌豆—棉花—小麦—甘薯,即两年四作,当时施肥水平低,产量不高,豌豆每公顷产约900~1200公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总结棉花高产栽培技术项目时,发现重点棉区的华阳公社,棉花产量大幅度下降。从1969—1977年的9年中,有8年亩产皮棉徘徊在70~80斤上下。经过调查了解,这里50年代原是一熟棉区,60年代开始改为麦棉两熟,麦棉套种面积达80%以上。由于连年麦棉套种,挤掉了油菜和绿肥,很  相似文献   

4.
通过不同种植方式的玉米棉花套种试验,结果表明,以玉米种植密度49995株/hm2和棉花种植密度22200株/hm2的一行玉米两行棉花套种模式效果好,比纯棉作可增加收入约5134.32元/hm2,是棉田结构调整的一种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是棉区粮棉双增产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陕北特早熟棉区棉花适宜品种评述刘生荣,刘党培陕西省棉花研究所陕西三原713800陕北特早熟棉区曾是陕西产棉区之一,50年代种植面积曾达1.33万hm2左右,满足当地自给有余。80年代初因棉区布局调整取消计划种植。近年来,随着当地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群...  相似文献   

6.
一、麦棉两熟的演进早在建国前,太行山前平原水肥条件较好,部分下湿盐碱地棉区,就有以小麦为主间作棉花的种植方式。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小麦亩产也不过100~150公斤;棉花亩产子棉仅100公斤左右,而且一半是霜后花。即使这样,棉花的收益也比种夏玉米、高梁为高。建国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70年  相似文献   

7.
棉田的培土     
培土在我国辽河流域的垅作棉区为必不可少的一个作业环节,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中也有不少的地方有棉田培土的习惯,这全是我国劳动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为了适应当地环境而积累成的一种宝贵经验。培土的主要作用为便利排水,增进肥料效力,减轻棉株的倒伏,减少杂草生长,相应的使棉株生育良好而增加了棉花的产量。早在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发布的棉花丰产技术指导纲要中即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射阳县地处沿海棉区,常年植棉5.5万公顷,是高品质棉生产基地和产棉大县。1998—2005年,在该县陈洋、合德等镇(区)成功示范了“西瓜—棉花—冬莴笋”高效栽培模式,2005年示范面积达到200hm2左右,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西瓜每公顷产量48t,产值3.8万元;皮棉每公顷产1350kg,产值1.9万元;莴笋每公顷产量49.5t,产值3.0万元。每公顷合计总产值8.7万元,纯收入5.7万元。1种植方式通常畦宽2.4m,4月上旬在畦面中间栽植1行西瓜,株距50cm,每公顷8250株;5月上旬在瓜行两侧栽植2行棉花,行距1.2m,株距30cm,每公顷栽2.8万株;11月上旬待棉株拔秆后重新…  相似文献   

9.
海盐县地处浙北杭州湾北岸,属长江下游棉区,棉花种植历史悠久,单产水平较高。20世纪80年代初,棉花种植面积为历史最高,达到了4000hm^2,并于1984年创下皮棉产量1515kg/hm^2的历史纪录。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海盐县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世纪90年代植棉面积仍保持在1300-2000hm^2,21世纪初在700hm^2上下徘徊。作者于2012年3月抽取了海盐县三个棉花主产乡镇(街道)、15个村(社区)具有代表性农户共112户进行调查,以了解2012年海盐县棉农对棉花的种植意向,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建议,为棉花生产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以稳定棉花生产。  相似文献   

10.
试验采用以种植方式、种植密度及移栽(或播种)时间为因素的组合随机区组设计,共18个处理,探讨赣北棉区棉花最佳种植方式及密度。结果表明:营养钵育苗移栽的产量、收益及纯收益均显著高于基质育苗移栽与精准直播,后两者的产量、收益相当;营养钵育苗移栽的总投入成本比基质育苗移栽及精准直播的都高,尤其人工成本费用更高;基质育苗移栽和精准直播的生产总投入成本相差不大;赣北棉区适当提前育苗移栽时间和增加田间种植密度,有利于棉花早发丰产。  相似文献   

11.
黄淮海棉区棉花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棉田面积大,植棉集中程度高,棉花产量多,棉花商品率高。本文重点论述黄淮海棉区棉花种植区域演变,棉花生产布局调整和种植制度的变化及其当前棉花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浙江省棉区不少社、队在两熟套种的基础上,对棉花前作的布局、品种搭配以及种植方式等,都进行了许多改革,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粮棉产量。为了总结经验,探索粮棉增产的新途径,不断挖掘粮棉增产潜力。我们根据1977年南方棉区耕作改制研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棉花种植大多重视产量,却忽略了质量,如何平衡棉花产量与品质是今后棉花生产中长期面临的问题。基于黄河流域棉区的生态气候条件,笔者在总结多年棉花高产栽培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棉花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范的要求,提出了黄河流域棉花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本规程规范了黄河流域棉区春棉单作及套种的适宜的生态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种植制度及方式、品种选择、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适期收获等技术要求,目标皮棉产量为1350kg·hm-2以上,霜前花率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权建朝 《中国棉花》2006,33(12):37-38
十五团地处塔里木河上游南岸的冲积平原,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干旱气候,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风沙较多、空气干燥、无霜期长,适宜棉花等大部分作物生长。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以来,棉花成为农牧团场不可替代的经济支柱。作为老植棉区,虽然在棉花生产上积累了不少丰富的经验,但由于长年连作,许多问题逐渐凸现,制约了棉花产量水平的提高。如何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是老棉区目前乃至今后探寻的发展方向,本文就此谈几点个人看法。1目前棉花生产状况及存在问题1.1常年连作。全团种植棉花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山东德州对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和棉花单作种植模式的比较,研究其对棉花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探索了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单作棉花相比,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对棉花的株高、果枝数、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纤维品质均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在不与粮棉争地的前提下,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同当地常规植棉(棉花单作)产量及纤维品质相当,又净增加了种植一季辣椒的收益。表明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在黄河流域棉区是可行的,并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6.
基于我国棉花产业格局和棉花种植“减肥减药”新形势,探究我国棉花种植发展、棉花生产格局转变对棉花施肥研究态势的影响。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信息来源,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棉花研究文献发表量、研究机构、发表类型、来源出版物、棉花施肥研究关注领域和棉花主产区的肥料施用量。统计数据表明,近10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和皮棉产量持续下降,尤以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减幅最大,新疆植棉优势地位显著提高。CNKI数据显示,1995-2018年国内棉花施肥研究年发文数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从发文机构地域来看,三大棉区均有分布,且新疆地区优势更明显;而发文类型以技术应用为主。当前棉花施肥研究仍以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和肥料用量为核心,并逐渐延伸到施肥技术、养分动态和环境效应。与国家推荐肥料用量相比,当前三大棉花产区的施肥用量偏高,仍有降低的空间,尤其西北内陆棉区,常规灌溉施肥用量较高,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可显著降低氮磷钾肥料施用量。从水资源分配和生态建设视角来看,旱作区棉花种植规模不宜过度扩大;应围绕棉花轻简化生产,在稳产和减肥条件下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黄振武 《中国棉花》2004,31(12):28-29
1棉花产业现状1 .1植棉面积稳定。安徽省淮北市地处黄淮海棉花优势产区 ,雨水适中 ,光热充足 ,土地平坦 ,肥力基础较好 ,全市常年棉花种植面积 6万~ 1 0万公顷 ,总产 2万吨上下。1 .2棉花单产高 ,生产成本低。本市棉花单产较高 ,2 0 0 1年全市平均公顷皮棉产量达 1 2 0 0kg,比黄河流域棉区平均高1 87.5 kg,比长江流域棉区平均高 45 kg,比全国平均单产高90 kg,居全国中上等水平。种植棉花灌溉 (灌溉次数比新疆及黄河流域棉区少 )及治虫 (治虫次数比长江流域棉区少 )成本较低 ,棉花生产总成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 .3原棉品质主要指标比较协调…  相似文献   

18.
为了鄱阳湖棉区棉花种植适宜机械化采收,设置了棉花株距与行距两因素各三水平的密度配置,拟通过其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明确鄱阳湖棉区适宜机械化采收的棉花最佳株行距配置。结果表明:行距、株距配置形成的密度对棉花生育期、成铃及产量有显著的影响。密度高于36000株,hm2可通过株行距配置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石首市地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接合部,是湖北省主产棉县市之一,常年植棉1.2万hm2,年产皮棉1.8万t,产值2.7亿元.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普及种植,棉田使用农药次数和用量减少,加之棉区气候条件、棉田耕作制度、生态环境不断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棉田内有害生物种群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棉盲蝽的发生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已由次要害虫转变成棉花主要害虫之一.为此,笔者就平原湖区棉盲蝽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控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棉花是直根系经济作物,根系的发育对棉花的生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棉花都是用直播或营养钵育苗移栽的方式进行种植,以减少移栽过程中对根系的损伤,从而保证棉苗的成活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种新型的棉花栽培技术开始发展,并且在我国棉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成为挑战传统的一种新的栽培模式,使棉花育苗移栽成为一项简单、快速、省工、省时、省费用、成活率高的高效节能产业。传统的直播棉存在用种量大和产量低的缺点,营养钵育苗移栽成本高、移栽劳动强度大,这两种种植模式都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形势和新需求。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