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微地域对幼林生长的影响,采用定位测树和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长白落叶松幼林期间的地径,树高和树冠的生长量,结果表明;微地域的地形因子对幼林地径和树冠的影响最明显,对树高的影响较明显,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阳坡上部和下部之间;不利于生长的微地域部位有阴坡汇水区,阳坡下部汇水区,阴坡沟中部和阳坡下部沟中部。 相似文献
2.
长白落叶松早期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分布区内对林口、清源、草河口等进行试验,选择人工林60株解析木分析表明,树高、胸径生长变异的稳定年龄为12a、材积为14a。早晚期相关系数在同一工艺成熟龄中随早期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早期龄中随工艺成熟龄增加而降低,但变化速率各地、各性状表现不完全一致。树高早晚期相关系数变化比胸径在地点间稳定,从早期树高(H_J)、胸径(D_J)、材积(V_J)和晚期树高(H_M)、胸径(D_M)、材积(V_M)的相关性看、用H_J-H_M和D_J-D_M能反映V_J-V_M、H_J-V_M和D_J-V_M的相关规律。最佳选择年龄北部林口点20、24、30a年的工艺成熟龄为10a,44a者为12a;南部点工艺成熟龄20、24a者为10—12a,30、44a者为14a。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柴河林业局头道林场的一块8年生的速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树高和胸径的生长最调查,着重分析和比较了速生林分的总体平衡生长量与常规林分以及有关的研究资料之间的相对差异。研究初步确定了该速生林分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为4.31m和4.34cm,较高龄常规林分提高40%和50%左右,速生林分在造林3d后总体平均树高年生长量均达1.0m/a以上,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另外,该速生林分总体平均树高和胸径与长 相似文献
4.
5.
立地条件对长白落叶松养分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立地指数为11(差)、13(中)和17(好)的长白落叶松人工幼林作为研究对象,以氮、磷、钾为例,对其根(粗根边材、粗根心材、中根、小根)、树干(边材、心材)、枝(新鲜树枝、立枯枝)、树皮(新鲜树皮、死树皮)和针叶进行了养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小根(l≤2cm)、活枝、针叶中氮的质量分数,以及粗根(l≥5cm)、树干边材、针叶中磷的质量分数,和活树皮中钾的质量分数在3种立地条件下的林木之间,分别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其他器官中氮、磷、钾的质量分数在3种立地条件下的林木之间无显著差异;树干边材中氮、磷、钾的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树干心材,而粗根心材和粗根边材中氮、磷、钾的质量分数方面无显著差异;新鲜树枝和新鲜树皮中氮、磷、钾的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相应的立枯枝和死树皮;小根中氮、磷、钾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中根(2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长白落叶松木材管胞长度的变异,以及管胞长度与木材材性指标裼 关系,分析和总结了长白落叶松木材生产过程中管胞长度的变异规律。管胞长度与木材密度的相关关系为正相关。研究结论为长白落叶松木地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长白落叶松年轮特征进行分析,以探究径向生长的周向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不同高度年轮宽度各向变异特征的差异性,为长白落叶松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方法对黑龙江省朗乡东折棱河林场的18株长白落叶松相对年轮宽度随树龄的变化进行检验,通过比较不同高度的相对年轮宽度变异系数,分析不同高度的年轮宽度变异特征的差异。借助加权Voronoi图计算树木各向生存半径,分析其与树木年轮宽度变异特征的关系。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光照和树龄与径向生长的周向异质性的关系。【结果】(1)人工长白落叶松5年定期平均年轮宽度和累积平均年轮宽度随树龄的增长在各方向上的差异特征没有显著变化。(2)7株样木的累积年轮宽度变异系数与横断面相对高度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12株样木的近5年平均生长量在各方向上的变异系数与断面相对高度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3)胸高断面径向生长周向变异特征与光照强弱方位特征之间没有显著关系;成熟样木的年轮宽度各向变异系数的平均值最高;大部分样木胸高断面各向相对年轮宽度(近5年平均生长量)与各向生存半径之间呈显著相关性。【结论】(...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菌根依赖型树种生长发育规律,以1年生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菌根苗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气候室弱光照环境中,采用不同菌剂处理(混合菌剂处理、单一菌剂处理、对照),分析不同处理对1年生长白落叶松和樟子松苗木形态指标、生物量积累、养分吸收及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弱光环境下,长白落叶松和樟子松苗木的苗高、地径、主根长、一级侧根数、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养分质量、成活率及菌根侵染率均在混合接种处理下达到最大;(2)混合接种处理下,2种苗木的主根长、一级侧根数及菌根侵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3)混合接种处理下,2种苗木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及养分质量均达到最大,其中生物量及氮、磷养分质量分别显著高于对照(P<0.05);(4)混合接种处理下长白落叶松和樟子松苗木质量指数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00.0%(P<0.05)、71.4%(P<0.05);其苗木成活率分别提高了14.4%(P<0.05)、9.3%(P<0.05)。(5)接种处理、菌根侵染率与2种苗木... 相似文献
9.
长白落叶松种子活力与染色体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86年在东北林业大学种苗室进行实验研究。利用人工老化法得到了两批生活力相近而活力不同的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cnry)种子。应用玻板直立发芽并测定其幼苗生长势。同时,对萌发种子根尖细胞做了显微观察及核型分析。实验结果:种子活力发生递减时,幼苗生长势下降,发芽高峰明显推迟。此时,胚根细胞分裂相减少,分裂相细胞粘滞性增强。细胞染色体数目和核型构型没有发生变化,但核型类型由对照的2B变为2 C。可见,种子胚根细胞染色体的变化是种子劣变活力降低的明显指标与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0.
长白落叶松种源区区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凉水、帽儿山、草河口和龙江四个代表试点10年生种源试验的资料:树木生长、物候、材性、形态、种子品质、适应性和抗性等性状,采用主分量分析(PCA)的方法,参考了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区划的结果,将长白落叶松天然分布区域划分成四个种源区,即白刀山种源区(编号Ⅰ)、小北湖种源区(编号Ⅱ)、白河种源区(编号Ⅲ)和桓仁种源区(编号Ⅳ)。 相似文献
11.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建筑材栽培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梦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8,26(3):20-24
利用长白落叶松人工林200块临时标准地、31块间伐试验标准地、2块皆伐标准地、400株解析木的数据,综合运用先进的林学理论,数学方法,市场经济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系统分析并拟合,组装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如全林分生和模型,动态规划模型等模型群。 相似文献
12.
土壤含水率对长白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长白落叶松幼苗生长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掌握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规律,为育苗管理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通过5种田间持水量梯度对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试验,分析了不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苗木生长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苗高、地径、主根长、生物量等指标在不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差异显著,大于1 cm长侧根数受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差异不大;幼苗生长对土壤含水率需求较高,在田间持水量为90%时,幼苗生长各项指标较优,在田间持水量为80%以上时,增加灌溉量对促进苗木生长影响不大;土壤含水率保持田间持水量的80%左右,苗木生长指标较好,同时又能够达到灌溉节水的目的;在土壤含水率低于田间持水量60%时,苗木正常生长受到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长白落叶松种子园花粉飞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2年4月末在黑龙江省林口县青山林场种子园进行试验研究,其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散粉历时8d左右,主要集中在第2~5d。种子园内每天的散粉量除了与各无性系植株的雄球花发育程度及散粉量有关外,还与环境因子有关,早晚散粉量主要受温湿度的控制,到9时后随着气温升高,散粉量还受风速的影响。一天内的散粉量主要集中于9~15时。花粉密度的空间立体变化,在垂直方向由高到低呈现由小到大的变化趋势;在水平方向上花粉分布也不均匀,在5个区中,第2、4区明显高于其它3个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长白落叶松苗期不同密度的温、湿度变化状况.资料表明P600~P700能扩大苗冠高温区约1~3倍;生长季中(6~7月)苗冠部气温大于25℃时间能增加1~2h;14时能提高高温区气温0.5℃左右,有利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15.
1992年和1994年分别利用荧光染色法和电导法,对低温逆境下长白落叶松花粉生命力及雄球花和电导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一无性系的花粉在不同低温条件下。用相同的时间处理,花粉生命力差异显著,在0 ̄3℃温度范围内花粉生命力最高,高于或低于这一温度范围、花粉生命力降低;同一无性系的花粉在同一低温条件下,随着冰冻时间的延长生命力逐渐降低;在相同低温下处理花粉,湿度是影响花粉生命力的主要因子;长白落叶松的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大兴安岭林区引种长白落叶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丰富大兴安岭树木种质资源,缓解营林生产种苗供需矛盾,自70年代起,在大兴安岭东坡的加格达奇进行了长白落叶松引种研究。通过该树种在引种地生长、物候、生长节律、适应性、抗性等系统观察,并调查了历史上的引种林地,认为长白落叶松在引种地经济性状没有降低,生长量超过了当地乡土树种兴安落叶松,能够正常完成开花结实、更新等过程,引种是成功的。并结合种源试验对引种的最佳种源进行了探讨。还通过引种区生态因子的分析,确定了以蒙古栎、黑桦的天然分布和年大于等于10℃的1600℃积温线走向为主要依据的引种区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