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茶叶具有神奇功效,主要是它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茶叶中某些维生素的含量甚至超出一般粮食及蔬菜中含量的10~20倍。茶叶中的维生素如此之丰富就连有关连营养学家都感到惊讶。茶作为一门艺术,它向人类奉献了独具东方色彩的茶文化。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女士说:“中国人之所以智商较高,与具有悠久历史的茶文化不无关系。”茶叶中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咖啡碱,能刺激神经,增强肌肉的收缩力,促进心脏活动,加强血液循环,刺激肾脏,增进排泄作用。多饮茶排尿正常,还可降低体内余热,使体温保持正常。所以,在医药上往往把茶作为利尿强心的兴奋剂。…  相似文献   

2.
3.
茶心     
这段时间因手里的事情都被迫停顿下来,心情郁闷之极,竟然连每日饮茶的嗜好也放下了,仿佛就要进入"佛"之高境……"放下"了. 前晚,妻带回茶友所赠的一听"月光白"普洱茶和一只颇具民族特色的普洱茶包,其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就连低迷的我也不由得多了几分轻松.与妻分享快乐的同时竟突然顿悟到……原来茶是真的可以洗心的.  相似文献   

4.
天然益智鹧鸪茶及其研制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益智和鹧鸪茶的特性和药理作用等,探讨了天然益智鹧鸪茶的加工制作,通过品评,确定了益智鹧鸪茶的理想配方为益智干果(40%~60%)、鹧鸪茶(10%~30%)和白砂糖(20%~40%)。  相似文献   

5.
黄清敏 《农业考古》2004,(2):282-283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政治生涯始于宦游京师,继而视学浙、鄂、川,抚督山西、两广、湖广、两江,终于跻身军机枢要。他活跃于政治舞台之际,正是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过渡时代。作为“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的封疆大吏,他的事业主要在湖北地区。督鄂期间,他兴实业、练新军、办学堂,在湖北经济模式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变的过程中有着重大影响。茶叶生产是当时湖北农政的一个重要部门,自然也是他施政的重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6.
阎莉 《农业考古》2004,(4):87-87
说起“茶痴”这个惭愧的绰号,已与它失散多年,没想到的是正月十五的那个清晨收到了江南一位前辈的来信,信中问到我“对茶文化的这种执着是否有些痴迷”。当时的我感到惊讶!莫非这位前辈也曾知晓我的这个绰号?时而兴奋、时而又感到凄凉,一股说不出的那种感叹!不知是就“茶痴”这个话题回信,还是写点其它生活的话题呢?思忖再三,决定就写茶吧!  相似文献   

7.
中医认为枸杞子能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润肺止咳。长期服用,可以强身健体,延缓衰老。那么,枸杞子怎样食用才能长寿?1.磨豆浆的时候放一些。很多人拿枸杞泡水喝。然而,仅仅是简单浸泡一下,枸杞中的维生素、胡萝卜素  相似文献   

8.
苦竹叶制茶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苦竹叶制茶发酵工艺的研究 ,比较不同发酵时间苦竹叶主要化学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 ,48h的发酵时间制成的苦竹茶口感及有效化学成分的保留最为理想。按最佳制茶工艺制成的苦竹茶可溶性糖含量为 1 4 0 0mg·g-1,多酚类总量为 0 91mg·g-1,游离氨基酸含量为 1 2 6 4mg·g-1,黄酮类化合物总量为 2 1 6mg·g-1,灰分含量为 60 4mg·g-1。表 1参 1 0  相似文献   

9.
长寿饮品5款     
茶:维生素E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抗衰延寿佳品。据日本学者研究,茶多酚对抗衰老的作用大于维生素E,加之茶富含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有防治心血管病及癌症的双重功效,实为长寿饮品。红葡萄酒:经测定,葡萄酒含有250种以上营养成分,具有活血化瘀、降血脂、软化血管等多种功效。据报  相似文献   

10.
邬梦兆 《农业考古》2004,(2):236-236
茶美之内涵 ,一般指名美、形美、色美、香美、味美这五个方面。倘能真正做到“五美俱全” ,那就是实至名归的上等名茶了。人们品茶时 ,一般是先听其名———耳品 ;再观其形———眼品 ;三看其色———眼品 ;四闻其香———鼻品 ;五尝其味———舌品 ;加上心品 ,于是 ,茶的声韵、形韵、香韵、神韵便可饱赏无遗了。下面 ,试以小词五首分别予以描述之。名美茶名美 ,撩拔众心灵。悦耳动听添雅趣 ,赏心启窍发柔情。第一感知深。形美茶形美 ,外感逗人欢。鲜嫩扁平形似剑 ,浑圆挺秀捏成团。细赏乐开颜。色美”茶色美 ,艳丽可迷人。玉乳清纯呈活力 ,…  相似文献   

11.
蕅益智旭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宇,出家剃发后命名智旭,字蕅益,别号"八不道人",原籍江苏木渎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14岁从憨山弟子雪岭剃发出家,后住晟溪、温陵、湖州、九华等寺院,但对安吉灵峰寺情有独钟。他雅爱灵峰人朴景幽,33岁有偈语"灵峰一片石,信可矢千秋"。  相似文献   

12.
我国茶史简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昕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559-7560
对我国茶史作一简述,分析了不同时期茶叶生产与使用的特点和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茶业发展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3.
刘金芳  万斌 《农业考古》2004,(2):156-157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兴于唐。”作为享有国饮之称的茶,不仅可消渴解乏,满足人体生理健康之需要,而且还成为人们进行社交的媒介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美好享受。于是,自古而今,就有了以茶为礼、以茶待客、茶宴茶食茶话会等茶礼茶俗,茶的品饮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其中,评茶与品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茶叶饮用方式,茶之评与品,虽皆为饮茶,然而各自内涵却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徽州茶事古碑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琪 《农业考古》2004,(2):209-211
徽州境内群山高耸,山涧汩流,气候温润,雨量充沛,一年四季云雾缭绕,寒暑气温分明。加之土层较厚,土壤肥沃,适合茶树生长喜光、耐温、好雾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早在唐代徽州人民就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茶叶生产。敦煌石窟藏《茶酒论》有“茶为酒日,阿你不问道,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记载。唐时陆羽  相似文献   

15.
谚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酱醋茶。”茶在几千年前被我们的祖先发现和利用以来,就与国人生活息息相关,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凡夫俗子,人饮人爱,成为融合民族情感,传播中华文化,保护人类健康,陶冶人们情操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相似文献   

16.
陕南是西北最大的产茶区 ,早在唐朝就已成为全国七大茶区之一 ,陆羽在《茶经》中所说的“山南区” ,指的就是秦岭以南 ,巴山之北的陕南地区。陕南的茶为绿茶 ,茶叶翠绿 ,所以通称陕西青茶。紫阳青茶紫阳位于巴山北坡 ,汉水流经其境 ,气候温和 ,为陕西茶叶之乡。唐时所产贡茶叫“’茶芽” ,清代叫毛尖 ,俗称“皇茶” ,尤以“宦姑毛尖”为最。据《西乡县志》载 :“至清代 ,陕西惟紫阳茶有名。”清代中叶 ,陕西各县茶叶总产量为 1 50万公斤 ,紫阳茶就占了 1 0 0万公斤。现在全县茶园面积占全省茶区的 33.3% ,产量占 6 0 %。茶农摘取嫩叶 ,经过…  相似文献   

17.
韩星海 《农业考古》2003,(4):253-254
壬午年末,马去羊来的交替之日,当我研读陆尧先生新近编著出版的《茶艺实践指南》一书时,竟被首页上的一幅画所吸引——碧绿叶茂的铁树心间,包裹着馒头般的玉黄之花,她向人们展示着难以预料的奇观。图文说明:铁树开花,功夫在花外。我不由得联想起了陆尧,花如  相似文献   

18.
有朋自远方来,进门上一盏茶,于是朋与我俱乐.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中国茶文化.今天我们豫园商城迎来了众多朋友,而且,朋友们是为茶而来. 江南新绿日,豫园上茶时.在黄浦区政府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主持、指导下,2008年上海豫园首届(国际)茶文化艺术节开幕了!在这个以豫园商城为展示平台的盛会上,来自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的安徽休宁、江西婺源、浙江开化县政府,分别为上海市民和广大游客带来了历史名茶"休宁松萝"、"婺源绿茶"、"开化龙顶",浙江安吉县政府也带来了刚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安吉白茶".我们的朋友将这些今春新鲜采摘加工的高山生态茶汇集到豫园,使我们豫园满园茶香扑面,满园友情流动!  相似文献   

19.
夜来无事,品茗之余,免不了以书遣兴.最近,重读暖烟持赠的《闲书四种》,在《影梅庵忆语》(卷三)中,"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写道: 姬能饮,自入吾门,见余量不胜蕉叶,遂罢饮,每晚侍荆人数杯而已,而嗜茶与余同性,又同嗜界片.每岁,半塘顾子兼择最精者缄寄,具有片甲蝉翼之异.文火细烟,小鼎长泉,必手自吹涤.余每诵左思《娇女诗》"吹嘘对鼎钅历"之句,姬为解颐;至"沸乳看蟹目鱼鳞,传瓷选月魂云魄",尤为精绝.每花前月下,静试对尝,碧沉香泛,真如木兰沾露,瑶草临波,备极卢陆之致.东坡云:"分无玉碗捧峨眉."余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矣.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从远古神农时代至今,中国茶叶发展已经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茶叶的利用由单纯药用发展到被普遍饮用,逐渐上升为有讲究的品饮,成了一门艺术。茶的品饮是茶文化中最直观的部分。品茶与简单的饮茶解渴层次上是不同的,同样是泡茶,“饮”只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品”则包涵了精神上的追求,且远胜于物质上的需求,从饮茶发展到品茶用水、选茶、择具、环境种种的考究,是茶的品饮被冠以“文化”和“艺术”的根源。自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