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周文,一个八零后小伙子,于广东财经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互联网相关工作,有着丰富的互联网运营工作经验。2015年年初回家,他发现蓝山县城互联网还相对落后,找信息、点外卖都非常不方便,很多农户只能挑着农产品在各个路口售卖,产品优质却滞销,甚是艰辛。周文立马萌生了构建一个蓝山互联网平台的念头,期望家乡人能搭上互联网的快车,让生活更方便、快捷,也能让家乡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去。于是他找到了曾经的同学杨学超、周圣仁,在2015年8月一起创立了蓝山蓝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网)。  相似文献   

2.
3.
今年的温商不再是30年前的温商面临金融海啸,实体经济遭受冲击和创伤。“饱受争议“的温州模式,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积累后,正面临一个转型的关口。“力达纺织“的厂房一侧高挂着红色招聘牌,在肃杀的寒冬里特别显眼。企业减产、停业将直接导致劳动力闲置,政府寄托于企业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和风险成本,“力达纺织“掌门人马志坚此时增员是市场需求,也是善意之  相似文献   

4.
5.
6.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茶亭镇洪开桥村村民谭耀庚,别人“下海”他下田.帮助外出打工农户耕种责任田,为外出打工农户打工,成为另类打工族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1推着自行车出门,在村里带着土腥味的泥路上费力地蹬着脚踏,前面窜出一小狗,也下意识打起车铃铛,铃铛一响一响,车子一颠一颠,合着脑子里刚听到的那些“家长里短”的大小纠纷,仿佛一下子就能摸到矛盾的内核了……  相似文献   

8.
<正> 关于食用仙人掌的信息,现在不管是我们看到的还是听到的,都是一种声音——“万里河山一片红”。食用仙人掌真的是一个魅力无尽的聚宝盆吗?笔者认为,食用仙人掌在某些方面是好的,但对它的宣传有些过热了,甚至可以说,它让人生出了“炒种”的怀疑。  相似文献   

9.
胡莹莹 《新农业》2014,(10):50-51
<正>孙玉德是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碱厂镇的一位农民,虽说是农民,但他不像其他人那样春种秋收,而是选择了栽树,而且栽的还是"摇钱树"。觉得不可思议?那就跟随本刊记者走近孙玉德,一探"摇钱树"的秘密吧!其实本刊与孙玉德早有渊源。早在2012年本刊记者就通过电话对孙玉德进行过采访,时隔两年,他的产业发展如何?带着这个疑问,本刊记者驱车来到本溪县碱厂镇,寻访孙玉德。几经打听,我们  相似文献   

10.
耍小聪明,险些赔掉菜场小生意1995年.周鹏第一次创业是在大姐卤菜加工坊的旁边架起炉子.露天煮酱鸭.跟姐姐走不一样的销售渠道——往酒店送货。这一招其实是周鹏模仿一个温州的酱鸭店老板。但周鹏很清楚,论颜色、味道、知名度.自己做的酱鸭肯定跟“温州老板”差得远。这时他耍起了小聪明  相似文献   

11.
在革命老区平山县,人们一提起下槐镇建都口村民兵连长王江涛没有人不竖大拇指的,都说他是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他懂技术,善管理,他选育的"红太行"苹果全红率达到了国际全红果标准,着色率达到了100%,他种的果园今年亩产突破了35000元,果树成了"摇钱树"!王江涛近年来靠销售水果发家致富,年收入在7万元以上,腰包见鼓的他,逢人就说:"还是党的富民政策好!"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4月,安乡县绿蔬园蔬菜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在安康乡安兴村成立,注册资金500万元,现有社员200多户。2015年,合作社年产各类蔬菜1.4万余吨(其中菜薹占90%),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为农户发放工资1000多万元。短短的2年时间里,合作社菜薹产业大获成功,理事长肖均认为成功的经验在于发挥资源优势,做到了6个结合。1.冷热菜薹结合以往安乡县本地只有冬季菜薹品种,缺乏适合的夏秋菜薹品种,市场供应期短,严重制约了菜薹发展。针对这个问题,肖均主动与省内外蔬菜研究所的专家联系,合作开展热季菜薹新品种试种示范,进一步丰  相似文献   

13.
《新农业》2005,(11):14-15
今年31岁的周学民是朝阳市龙城区七道泉子镇东三家子村的普通农民.看似普通的他却有着现代人的思想魄力.不甘心像父辈一样做个靠天吃饭的农民。周学民一直希望有机会走出农村.脱离土地.到外面的世界历练自己.他更知道.年轻人就要在不断的学习与煅炼中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他不怕吃苦.就怕没有技能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麻彦伟这几年和胡萝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身兼三职:河南延津县贡参果蔬专业合作社经理、延津县果蔬产业协会会长、新乡市潭参蔬菜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经理。这3个职务都与胡萝卜有关。  相似文献   

15.
在山西省吉县东城乡有个“东雷庄园”,庄园拥有 300亩果园、 100只鲁羊、 100只肉狗,年收入 8万元,固定资产达 80万元。这个闻名全县的私人农庄的创办者就是下岗工人葛建刚。 1994年 3月,葛建刚所在的单位吉县工业供销公司因亏损严重而被迫关闭,在公司干了十多年的他下岗了。没有工作,意味着没有生活来源。为了生活,为了妻儿老小吃饱穿暖,葛建刚先是跟着建筑工程队盖房砌墙,后来摆地摊卖日用杂品,再后来还开了一年饭店,虽然挣了一点钱,但他对这种生存方式很不满足,心中常有一种干一番大事业的冲动。 经过深入考察和深思熟虑,葛建刚决定在土地上做文章,在农村闯出一条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1996年 4月,葛建刚筹集资金 2.5万元,与所在村委会签订了承包 300亩荒山荒坡的合同。他带着简单的灶具、行李,扛着工具来到这个叫车家山的地方安营扎寨,开始了艰辛的创业。 葛建刚所在的吉县,位于吕梁山区,土质气候非常适宜果树的生长,因昼夜温差大且没有工业污染,这里出产的苹果品质极佳,在全国都出了名。葛建刚给自己的荒山取了个“东雷庄园”的好名字,又从县果树局请来技术员进行规划,趁着春暖花开,他和雇来的下岗工人一起,不分白天黑夜地干。随着时间的推移,荒山变了容颜,昔日遍地的蒿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行行树坑。  相似文献   

16.
野生葛根能否经过人工培育改良品种,从而实现高产高效 ?千百年来,由于传统农业观念的束缚,鲜有人问津。然而今天,经人工培植成功的“木生葛根”活脱脱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培植人是谁 ?我国野葛引种改良第一人、江西省横峰县葛源镇下黄溪村农民蒋木生。   从横峰县城坐汽车往北穿山越岭 60华里,笔者来到葛源镇。由镇往北沿田间小路再走四五华里,便有一片典型的江南民居,在一家庭院中,笔者见到了主人公蒋木生。   “小时候我经常流鼻血,父亲试着捣葛粉给我吃,吃了几回,嘿,还真不流了。”蒋木生接着说:“ 1964年我 21岁时,有…  相似文献   

17.
一到春秋时节,持余县新万发镇三合村的花生地里,总有一位手执长鞭为“猪倌”赶着一群自由觅食的黑猪。  相似文献   

18.
一只只布谷鸟栖立枝头放声歌唱,一枚枚硕果挂满枝头,一畦畦黄姜青藤蔓绕,一片片青绿布满山野……   “真是了不起啊 !”当河南一个体老板走进郧西县城关镇石梯子村农民朱成弟的果园时,不由得发出啧啧赞叹。   现年 48岁的朱成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自幼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了。 1982年后,他靠跑收购、种烟叶、开小店、卖苦力,成为当地首个“万元户”。  相似文献   

19.
林友土与他的“一品茶”厦门大学郑启五在1996年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上,中国乌龙茶系脱颖而出的新产品──“一品茶”勇夺一枚银晃昆的大奖牌。展览会上新品名牌蔚为壮观一如竞发的千帆,而“一品茶”是唯一夺得高奖的茶家。这也是乌龙茶的新产品在历年国际发明类博览...  相似文献   

20.
1994年岁末,他从美丽的西子湖畔捧回了“斯贝斯——浙江省著名商标”的金匾,回到了东海之滨的温岭市,实现了他那梦寐以求的名牌梦。他叫陈照华,是温岭市政协委员、浙江斯贝斯鞋业公司的总经理。在温岭,在台州,在浙江,知道陈照华的人恐怕为数不多,而知道“斯贝斯”的人就比比皆是了,甚至连外国同行也知道:中国有个“斯贝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