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水产动物主要弧菌外膜蛋白结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十二烷基肌氨酸钠(Sarkosyl)抽提结合超速离心纯化的方法提取了溶藻弧菌SR1、鱼肠道弧菌HQ010223-1和鳗弧菌S010610-1共3株水产动物致病弧菌及其他11株水产动物主要弧菌和4株非弧菌属细菌的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s,OMPs),通过SDS-PAGE分析其外膜蛋白的组成结构。结果表明,3株致病弧菌分别有12、6和6条外膜蛋白带,且分子量主要集中在32~48kD和66~106kD之间。同时,分析其他11株水产动物主要弧菌和4株非弧菌属细菌共15株细菌外膜蛋白的SDS-PAGE图谱发现,11株弧菌的外膜蛋白图谱比较相似,而与非弧菌属细菌爱德华氏菌、荧光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则差别明显,且36kD的外膜蛋白为这11株弧菌所共有,而4株非弧菌属细菌的SDS-PAGE图谱则没有36kD的蛋白条带出现。本试验发现,36kD的外膜蛋白存在于所供试的14株弧菌中,而非弧菌属细菌则没有,说明该蛋白有可能是弧菌特异性的外膜蛋白,可作为弧菌属的标志,对于弧菌鉴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探究了广州市售生食三文鱼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及分离株的耐药性,为生食三文鱼的食用安全及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2016年在广州市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共采集生食三文鱼65份,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按照GB 4789.7—2013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2016年广州市生食三文鱼副溶血性弧菌总体检出率为35.38%。7月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50%),10月次之,最低为1月。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分别为45%,9%、9%,三者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从65份样品中分离得到63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药敏分析发现,所有分离株对阿莫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呋喃妥因等12种抗生素敏感,少数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耐药(6.35%),大多数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98.41%)。广州市售生食三文鱼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较严重,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情况,今后应加强对生食三文鱼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监测和抗生素的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3.
运用专门检测发酵性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微量菌鉴系统——CDRC-菌鉴系统,鉴定水产养殖中分离自患病动物血液、肝胰腺和养殖水体的9个菌株,鉴定结果为9个菌株均为弧菌科细菌,其中4株属于气单胞菌属,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其余5株属于弧菌属,为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  相似文献   

4.
一株短小芽孢杆菌B1的筛选鉴定及其抗菌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抗水产弧菌的益生菌株,自西沙海域采集的珊瑚和海水样品共分离到125株细菌,从中筛选出1株无溶血性且对多株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海洋细菌B1。基于生理生化及16SrDNA序列鉴定海洋细菌B1为短小芽孢杆菌。以副溶血弧菌13150为病原指示菌,用琼脂扩散法测定发酵液抑菌活性,并通过卤虫浸泡方式和药敏试验方法检测短小芽孢杆菌B1的安全性,同时进行温度、酸碱度、盐度的发酵条件优化研究。试验结果显示,短小芽孢杆菌B1对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哈氏弧菌等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共培养试验显示,加入等量短小芽孢杆菌B1无菌上清液可显著抑制副溶血弧菌的生长;安全性试验发现,短小芽孢杆菌B1对卤虫的72h半致死密度为108cfu/mL,副溶血弧菌13150的72h半致死密度为105cfu/mL。此外,药敏试验表明,短小芽孢杆菌B1只对20种常规抗生素中的5种产生抗性;优化后的短小芽孢杆菌B1发酵条件为:温度30℃,pH 7.0,NaCl质量分数为2%。研究表明,短小芽孢杆菌B1具有防治水产养殖病原弧菌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乔欢  徐旭凌  费文斌  黄杰  陈海  胡怿林  丛郁 《水产学报》2019,43(5):1378-1396
为分离获得AHPND致病型副溶血性弧菌烈性噬菌体,并鉴定及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以AHPND致病型副溶血性弧菌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别从中国福建及墨西哥海水样本中对其噬菌体进行分离;通过噬菌斑形态、限制性内切酶、全基因组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及透射电镜观察对所获噬菌体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对供试噬菌体裂解谱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包括最佳感染复数(MOI)、pH稳定性、热稳定性、过氧乙酸稳定性及不同储存温度下的存活稳定性等。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获得3株AHPND致病型副溶血性弧菌烈性噬菌体P46、P48及VP7,3株噬菌体的噬菌斑均呈透亮圆形,P46噬菌斑直径4~5 mm,P48与VP7噬菌斑直径5~6 mm。3株噬菌体核酸均为双链DNA,电镜下观察其头部均呈二十面立体结构,直径约60 nm,尾部宽约8 nm,长约18~20 nm,属于短尾噬菌体科。3株供试噬菌体对AHPND型副溶血性弧菌裂解率达91.5%,对非AHPND型副溶血性弧菌裂解率为92.3%,且无法识别除副溶血性弧菌外其他种属的细菌;噬菌体P46、P48及VP7感染AHPND致病型副溶血性弧菌的最佳MOI分别为0.001、0.1及0.001;P46与VP7最适pH为6~8,P48最适pH为6~9;3株噬菌体对60°C的温度耐受力较强,在4°C条件下存放50周后仍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对通用杀菌浓度的过氧乙酸具有一定耐受性。将噬菌体P46、P48及VP7保守蛋白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比对后发现,3株供试噬菌体与其他噬菌体同源性较低,因此,噬菌体P48与P46及VP7很可能为3株新发现的短尾科噬菌体,这是中国首次报道AHPND致病型副溶血性弧菌短尾科噬菌体。本研究丰富了AHPND致病型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的菌种资源,并为其应用于噬菌体生物防治制剂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寻找并丰富溶藻弧菌噬菌体资源,实验以溶藻弧菌VAHN1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从海南虾塘水样及福建海产品样本中分离溶藻弧菌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限制性内切酶及构建发育树等方法对所获溶藻弧菌噬菌体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分析其生理生化性能。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获得2株溶藻弧菌噬菌体VAP9与VAP21,其噬菌斑均清晰透亮,直径约1.5~2.0 mm。2株噬菌体核酸均为双链DNA,于透射电镜下可见其头部均呈正二十面体结构,2株噬菌体均属肌尾噬菌体科。噬菌体VAP9与VAP21对理化环境具有良好的耐受性;VAP9最适pH为6~8,VAP21最适pH为7~11;2株噬菌体可耐受通用杀菌浓度的过氧乙酸,且对氯仿与乙醚不敏感,同时对紫外线具有一定耐受性。2株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均为0.001,对供试溶藻弧菌的裂解率达95.2%,可裂解部分副溶血性弧菌,但无法裂解除溶藻弧菌与副溶血性弧菌外的弧菌属、葡萄球菌属、假单胞菌属等其他种属的供试细菌。噬菌体VAP9与VAP21可高效抑制溶藻弧菌VAHN1的生长,且2株噬菌体的混合制剂对溶藻弧菌的抑制效果优于单株噬菌体。将噬菌体VAP9及VAP21保守蛋白序列于N...  相似文献   

7.
从大连1号杂交鲍养殖水体及肠道中分离出18株弧菌和32株异养型细菌,对其进行革兰氏染色及产胞外酶能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养殖水体中分离出的14株弧菌和22株异养细菌,共有22株(61.1%)具有分泌脂肪酶、卵磷脂酶、明胶酶、蛋白酶、淀粉酶或溶血毒素的能力;鲍肠道分离出的4株弧菌和10株异养细菌,共有9株(64.3%)具有此产酶能力。但总体上,从水体中分离出的菌株的产酶能力要强于从鲍肠道中分离出的菌株,且数量更多,尤其是水体中异养细菌。在所有的50株菌株中,有2株(4%)具有产3种酶(脂肪酶、卵磷脂酶和溶血素)的能力;有9(18%)株具有产2种酶的能力。产酶菌株大部分为革兰氏阴性。本次试验对鲍肠道及养殖水体中菌株产酶能力进行了分析,为大连1号杂交鲍在南方的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从海水中分离的3株噬菌蛭弧菌Blb-1、Blb-2、Blb-3在不同条件下的裂解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进行了Blb-2裂解水体哈维氏弧菌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3株菌在盐度为0~30时均能良好生长,具有广盐性;3株菌对灭活后的宿主菌具有更强的裂解作用,形成噬菌斑的时间普遍提前,且噬菌斑较大;3株蛭弧菌的裂菌谱试验以及不同蛭弧菌菌龄的裂解效果试验表明,3株菌对气单胞菌属和弧菌属细菌均有很好的裂解能力,而对水产益生菌芽孢杆菌、乳酸菌等裂解能力很弱;应用试验表明,噬菌蛭弧菌对水体中的哈维氏弧菌具有较强的的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9.
李士虎  王笃彩  郑伟 《水产养殖》2002,(6):23-23,10
近几年,笔者在启东、连云港等地的多家河蟹育苗场发现因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河蟹幼体,而引起蟹苗大量死亡,使产量减少甚至绝收,严重影响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笔者根据几年的调查、实验、分析,提出对副溶血性弧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1副溶血性弧菌的特性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海洋性细菌,广泛存在于海产生物(鱼、虾、贝等)体表及体内,人或动物因食入含菌的食物而感染,发生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常呈多形性,表现为杆状或稍弯曲的弧状,有的为球状、球杆状、长杆状等。副溶血性弧菌无牙孢…  相似文献   

10.
应用蛭弧菌清除海产品潜在致病弧菌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韫  蔡俊鹏  宋志萍  王志 《水产科学》2005,24(11):23-25
以从海洋环境中分离到4株蛭弧菌作为生物净化因子,对16株常见海产品潜在食源性致病弧菌进行裂解(消除)试验。结果表明,Bh04-41a、Bh04-4、Bh04-A 和Bh04-1f等4株蛭弧菌分别可裂解4、7、11、12株致病弧菌,裂解率为24%、43.8%、68.8%、75%;4株一起,则可裂解15株弧菌,裂解率高达93.8%。研究结果展示了蛭弧菌在消除海产品中潜在食源性致病弧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NCBI已发表的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促旋酶B亚单位基因gyrB和编码细菌RNA聚合酶σ70因子基因rpoD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青虾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青虾源维氏气单胞菌gyrB和rpoD基因PCR扩增产物大小分别为815 bp、554 bp,而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非O1霍乱弧菌(non-O1 Vibrio cholerae)、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扩增结果皆为阴性;灵敏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到的最低菌体DNA量为1.8×10-2 ng/μL,且10份送检样本检测结果与传统细菌分离鉴定结果相一致。结果表明,双重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性高,适用于青虾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2.
暗纹东方鲀非01霍乱弧菌的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鸢劼 《水产学报》2006,30(4):525-530
在对养殖暗纹东方病害调查中,从呈典型症状病鱼腹腔和肠道粘液中分离到2株(J-1和H-3)菌株,经生化特性和血清型鉴定为非01群霍乱弧菌(Non-01 Vibrio cholerae)。注射、创伤和浸泡3种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出现症状与自然发病鱼相同。为进一步确认分离菌株的分类地位,使用P1、P2引物,以非01群霍乱弧菌N92001菌株和01群霍乱弧菌N16961菌株为对照,对分离菌株进行PCR扩增,得到451bp的DNA片段。根据现有霍乱弧菌肠毒素ctx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3,P4,以N16961菌株为阳性对照,PCR扩增结果均得到大小为400 bp的DNA片段。在对H-3菌株的扩增片段进行纯化、克隆和测序,得到407bp序列,该菌株与N16961菌株中肠毒素ctxA基因序列的完全一致,证实该片段源于ctxA基因。进一步说明从暗纹东方体内分离到的J-1和H-3菌株具有霍乱肠毒素ctxA,有一定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3.
养殖鲟鱼暴发病病原菌分离及药敏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濒死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心、肝、肾、脾等组织中分离到细菌性病原20株,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了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管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分别包括致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6株、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c)5株、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5株、亲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4株。16种常见药物的药敏实验显示,分离菌株均对多粘菌素B、妥布青霉素等6种药物较敏感;对红霉素、四环素等6种药物耐药,仅有部分菌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及敏感度的变化趋势。该研究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治养殖鲟细菌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细菌继发性感染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斑节对虾“红体病”细菌性病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患“红体病”的斑节对虾中分离到8个菌株,通过致病力试验证实其中两个菌株是引起斑节对虾“红体病”的主要病原,使对虾死亡率分别达到70%和90%。根据生化试验,确定这两个菌株分别是嗜水气单胞菌和副溶血弧菌。抗药性实验的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对强力霉素较为敏感,副溶血弧菌菌株对氟哌酸、红霉素、青霉素和强力霉素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以7—10月的新鲜紫贻贝为试验材料优化培养基,从中分离纯化出各种细菌,并采用MIDI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结合PCR的方法分析贻贝整体及各部位的优势菌相。试验结果表明,选用加5%贻贝汁和2.5%营养琼脂作为培养基较好;新鲜贻贝的优势菌主要由弧菌、芽孢杆菌和腐败希瓦氏菌组成,而弧菌和腐败希瓦氏菌集中在表面,芽孢杆菌在肠腺占82%;对分离的蜡样芽孢杆菌菌株进行16SrDNA序列分析,发现其与GeneBank中的4,5,6,7株蜡样芽孢杆菌的16SrDNA序列相似性均达到99%,因此,应用MIDI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鉴定贻贝中优势细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健康养殖南美白对虾肠道细菌的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双层琼脂扩散法检测从健康养殖南美白对虾肠道内分离出的111株菌对8株病原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111株菌对白假丝酵母菌,非01群霍乱弧菌,嗜水气单胞菌指示菌无抗菌活性,48.6%的菌株对余下的5株指示菌有抗菌活性,其中气单胞菌属和发光杆菌属对荧光假单胞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性最强。各菌属中以气单胞菌属,发光杆菌属的抗菌谱最广,弧菌属、肠杆菌科、黄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小球菌属次之。土壤杆菌属、棒状杆菌属、黄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色杆菌属则没有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1株军曹鱼病原弧菌的鉴定及其系统发育树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养殖的患病军曹鱼身上分离出1株病原菌JT2,革兰氏阴性,短杆状,有极生鞭毛,能运动,菌落半透明。经回归感染实验,证明该菌为军曹鱼病原菌。进行了常规生理生化实验,并用API-ID32E系统鉴定该菌。再经Biolog-GN细菌鉴定系统鉴定,结果JT2与鲨鱼弧菌(Vibrio carchariae)相似度最高。为了进一步确定该菌的分类学地位,测定了其16SrDNA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的同源性,构建其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菌株与V.carchariae的亲缘关系最近。综合上述几种方法的鉴定结果,最后鉴定该株菌为鲨鱼弧菌V.carchariae。  相似文献   

18.
从杭州一养蟹场的病蟹体内分离到3株细菌,经形态学检查、生化性质测定,鉴定为副溶血弧菌。人工感染健康蟹,48h内均发生死亡,死亡率100%,证实副溶血弧菌为河蟹的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此病原菌对链霉素、利福平、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氟哌酸、四环素、氯霉素、氟嗪酸、复达欣、菌必治、萘啶酸等药物高度敏感。分离菌株培养物经理化方法处理获得的胞外产物蛋白具有明胶酶、几丁质酶、淀粉酶、酪蛋白酶、脂酶、磷脂酶等多种酶活性及溶血活性,并对河蟹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9.
In an effort to identify potential probionts, four bacterial strains obtained from the intestinal tract of wild-caught Atlantic cod, Gadus morhua , were tested for their antagonistic activity against Vibrio anguillarum and Aeromonas salmonicida , two of the most common bacterial pathogens in cod aquaculture, using a well-diffusion agar assay at two incubation temperatures: 13 and 20 °C. The tested bacteria exhibited dissimilarity in their inhibitory action against the target pathogens – an enhanced activity was particularly observed for strains GP11 and GS11 at the highest incubation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16S ribosomal DNA gene sequence analysis, the strains showed high similarity to Psychrobacter sp. (strain GP11), Shewanella sp. (GS11), Photobacterium sp. (GP31) and Vibrio sp. (GV11). The incubation of Atlantic cod head kidney cells with the heat-inactivated probiotic strains resulted in the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immune-response genes that are related to bacterial defence and inflammation. Thus, the gut-derived bacterial strains have probiotic potential and their possible immunomodulatory capabilities could be determined under in vitro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0.
海南西岛九孔鲍养殖水体中细菌胞外产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1月,自海南西岛的鲍养殖水体中分离出90株菌株。TCBS和2116E培养基分别分离40株(弧菌)和50株(异养菌)。比较了不同分离方法所得到的2批菌株分泌胞外产物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鲍苗掉板死亡期间,养殖水体中TCBS培养基分离的菌株能分泌脂肪酶、淀粉酶、磷脂酶和明胶酶的比例总体上高于2116E培养基分离的菌株,2116E培养基分离的菌株中能分泌溶血素的比例要略高于TCBS培养基分离的菌株。总体上,后者具有较强分泌胞外产物的能力。因此,这部分具有较强分泌胞外产物能力的菌株应视为鲍苗的潜在致病菌。此外,在对鲍的细菌性病害研究中,除了具有较强分泌胞外产物的菌株外,养殖环境中的菌群结构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