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双版纳气候因子对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气候相关模型计算了西双版纳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土壤和植被生物学特性的情况下,西双版纳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随年总辐射、年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年降水量是决定该地区NPP大小的主要因子,而西双版纳由于地理位置纬度较低,属于热带地区,1960~1999年40年间年平均温度变化较小,对本地NPP的影响较弱。另外,通过粮食产量与NPP的比较分析,得知西双版纳地区自然资源的可利用潜力仍十分丰富,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2.
东亚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时空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气候变化对东亚地区植被生产力的影响,该文利用气象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NOVA/AVHRR NDVI,8 km×8 km),采用改进参数的CASA模型研究了东亚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8年来研究区净第一性生产力在波动中呈现增加趋势;净第一性生产力介于8~300 gC/(m2.a)的植被主要分布于气候干旱或气候严寒、冬季漫长的高纬度地区,因而植被生产力较低;净第一性生产力介于300~700 gC/(m2.a)的植被主要分布于10°~35°N低纬度地区以及50°~60°N中高纬度地区;净第一性生产力平均介于700~2 000 gC/(m2.a)的植被主要分布于缅甸、泰国、越南的热带雨林,这些区域的植被生产力最高;各种植被类型中常绿阔叶林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平均值最大,约为1 229.97 gC/(m2.a).13种植被按其净第一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相似性,可以分为4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直接搜索法改进了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该模型优于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模型,便于估算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充分发挥气候生产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植物的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洪霞  余卫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275-4276
根据河南省商丘市8个台站1961~2005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分析了商丘市近45年来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45年来商丘市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每10年以0.17 TDM/hm2的趋势在增加,但并不显著。依据未来20~100年气候变化预测结果,分别模拟了2020、2050和2100年的商丘市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结果显示:与1990年相比,NPP分别增加了3.9%~6%、7.9%~11.0%和14.9%~22.3%。  相似文献   

5.
自然植被第一性净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生态环境因素之一,研究气候变化对NPP的影响可为保护及合理利用自然植被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黑龙江省1961~2003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NPP综合研究模型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数学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近43年来气候和自然植被NPP及其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近43年来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变率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百分率10年分别为0.38℃和0.49%;日平均辐射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日平均辐射量变化趋势百分率10年为-0.86%,各地气候要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日平均辐射量)及变化趋势存在空间差异。自然植被NPP在时间变化上呈增加趋势,NPP的平均变率10年为0.077 t/hm2;自然植被NPP及其变化趋势存在空间差异。黑龙江省中、东部湿润且热量较好地区,自然植被NPP值较高;西部干旱地区和北部大兴安岭寒温带热量资源匮乏地区,自然植被NPP值较低。气候要素及其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对自然植被NPP及其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具有重要影响,自然植被NPP的时间分布特征与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的时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在黑龙江省近43年来气温趋势增高的背景下,自然植被NPP变率的空间变化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百分率的空间变化基本一致,限制黑龙江省自然植被NPP的主要原因是水分供应相对不足,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松嫩平原表现特别明显。自然植被NPP的变率与年平均气温变率、年降水量变化趋势百分率呈正相关,与日平均辐射量变化趋势百分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论述了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现有的自然植被和作物生产力模型进行了简单评价,比较其优劣,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建立植被叶面积指数与生物生产力区域遥感动态模型;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研究生物生产力的变化趋势尤为重要;对于作物生长模型应组建模型运行所需的各类数据库。  相似文献   

7.
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地植被的年净第一性生产力是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总量,在全球CO2浓度持续变化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对外界综合环境因素敏感的指标,陆地植被第一生产力的变化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是关注的焦点,简要介绍了植被净第一生产力研究方法的状况,着重对当前2种主要生产力模型(GLO-PEM模型和NASA-CASM模型)的测定原理,方法,测定结果及优缺点进行了评述,同时对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也进行了介绍。表2参18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适合西北绿洲区的NPP遥感模型,估算石河子绿洲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方法]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以光能利用率模型为基础进行研究.[结果]构建了绿洲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估算模型,以1989~2001年的石河子绿洲区植被为例,对13年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得到石河子绿洲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13年平均值为2.086 TgC/a,其年均变化量为0.049 TgC/a,绿洲植被碳密度在237.3~309.3 gC/m2变化.[结论]研究时段内NPP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这主要是近年来该区降水、气温以及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9.
该文采用气候生产力模型对1955—2013年梁平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了计算,研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梁平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际间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梁平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年降雨量、年平均相对湿度之间是显著正相关,与年平均日照时数之间为显著负相关,其数值为11.357t/(hm2·a),梁平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际间变化波动大,在1982年发生了突变,1982年之前为上升的变化趋势,之后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结合全球暖化的气候变化大背景,未来梁平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挥梁平县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气象模型的黑龙江省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反映了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有机物总量,在全球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利用黑龙江省1998-2007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Miami气象模型,研究了黑龙江省1998-2007年间植被NPP的动态变化及时空特征,分析了NPP与年平均气温和年降雨的关系.结果表明:1998-2007这10 a间黑龙江省NPP在波动中呈现增加趋势,除1998年外,NPP值从1999年的689.52g/(m2·a)增加到2007年的695.67g/(m2·a),平均每年增加0.615 g/(m2·a),其平均值为752.93 g/(m2·a).NPP的空间分布与年均温度及年均降雨量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黑龙江省中、东南部湿润且热量较好地区,NPP值较高;西部干旱地区和北部大兴安岭寒温带热量资源匮乏地区,NPP值较低.NPP与年平均温度及年降水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李海燕  赵锦慧  梁师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35-15837
基于植物生理生态学特点与水热平衡关系的植物净第一生产力模型对后官湖地区的自然植被第一生产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农田植被的净第一生产力最高,林地次之平,湖泊湿地最低,平均净第一生产力分别为983.36、172.24、45.01g/(m2·年)。研究区平均净生产力为1200.61g/(m2·年),接近温带阔叶林的平均净生产力[1200.00g/(m2·年)],稍高于武汉地区的本底值1171.60g/(m2·年),表明后官湖地区的生产系统恢复稳定性及自然系统恢复和调控能力较强,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12.
基于CASA模型的神东矿区植被NPP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进的CASA模型对神东矿区植被NPP(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估算,研究该矿区整体植被变化。分析了大柳塔、补连塔、榆家梁等3个矿井植被变化情况;并对矿区采区与非采区的植被生长状况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差值法,定量地确定矿井所在地自然地貌因素和采矿活动因素对植被NPP的影响并研究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不同空间尺度下神东矿区植被NPP和各个矿井地区植被生长状况均出现恶化的趋势,各个矿井恶化程度不同。不同地貌单元的矿区开采对植被NPP影响程度不同。不同矿井的不同植被类型受自然地貌和人为煤炭开采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松嫩平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分析及其气候变化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松嫩平原1951-2005年36个气象站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近44年温度、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采用机制法,计算了松嫩平原农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在MAPGIS、SAS的支持下,探讨了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建立了气候因子与作物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4.
辽宁冰砬山不同年龄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以冰砬山4个年龄阶段的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木收获法建立生物量与胸径的相对生长方程,推算各林龄的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的群落生物量分别为154.04t· hm-2· a-1、179.29t· hm-2· a-1、229.40t·hm-2· a-1和254.78t· hm-2· a-1,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的比例达94%以上.不同年龄阶段的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的年平均净生产力均较高,并随着林龄的增大而下降,幼龄林乔木层的生产力可高达16.71t· hm-2· a-1,比成熟林的生产力高出近1倍.在所有不同年龄阶段,各器官的生产力占总生产力的比例平均为:叶(46%)>树干(39%)>根(10%)>枝(5%).  相似文献   

15.
采用样方收获法和回归分析法,对云南红河流域膏桐(Jatropha curcas)人工幼龄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 a生膏桐人工幼龄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为26.025 t.hm-2,年平均净初级生产力为10.827 t.hm-2.a-1;生物量的结构表现为:灌木、草本层>干枝>枯落物>果实>根>叶。对膏桐人工幼龄林各器官生物量进行了回归分析,以地径平方乘株高(D2H)因子与叶、干枝、根和全株生物量相关关系最显著。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0—2019年逐年MODIS–NPP数据和逐月气温、降水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若尔盖高原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植被多年平均NPP为366.55 gC/(m2·a),呈东高西低的态势;2000—2019年植被平均NPP总体上以1.66 gC/(m2·a)的增加速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植被NPP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整个高原面积的95.75%。不同生态系统类型间植被多年平均NPP存在差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年际增长速率也有所不同,湿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若尔盖高原植被NPP与降水量总体上呈现弱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降水量并不是影响若尔盖高原植被NPP的主导气候因子;若尔盖高原植被NPP变化主要受气温的影响,气温是若尔盖高原植被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此外,还发现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对若尔盖高原植被NPP变化的影响不同,年均最高温对若尔盖高原植被NPP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省永安、连城、漳平、新罗4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年均降水、气温及土壤资料,结合改进的NPP模型及生产力修正系数,实现研究区森林气候生产力、森林生产力以及林木产量的反演,并对各生产力进行空间分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县(市、区)森林气候生产力总体水平较高,介于1 693.01~2 312.03 g/(m^2·a),平均值达到2 112.65 g/(m^2·a);各县(市、区)森林生产力介于484.1~2 001.5 g/(m^2·a),差异较大,平均值为1 682.03 g/(m^2·a),仅为森林气候生产力均值的79.6%,说明林地土壤肥力对森林生产力影响显著;各县(市、区)林木产量介于4.3~17.7 g/(m^2·a),平均值为14.9 g/(m^2·a)。  相似文献   

18.
天津市植物气候生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天津市20个观测点的气候资料,应用桑维斯特纪念模型估算天津市植物气候生产力,结果显示,天津市植物气候生产力呈东西走向的带状分布,最大值在北部蓟县山区,最小值在中部的武清和北辰。水分是限制天津市作物生长的主要气候因素,天津市的水分亏缺量为142.8~352.5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