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探讨纤维高粱播后苗前杂草化学防除的有效方法。[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6种化学除草药剂的田间防除效果。[结果]结果表明,防除纤维高粱田一年生禾本及阔叶杂草的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除草剂选用38%莠去津悬浮剂或330 g/L二甲戊灵乳油较适宜;在藜不是优势杂草的纤维高粱田可选用960 g/L异丙甲草胺乳油。[结论]研究结果为纤维高粱播后苗前杂草的化学防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首先设玉米—玉米复种、玉米—高粱复种2个对照体系,并与玉米、高粱混播体系进行比较研究(试验Ⅰ)。其次进行对玉米、高粱混播体系的最佳条件研究(试验Ⅱ) 。材料和方法试验Ⅰ栽培体系设3种类型:玉米—玉  相似文献   

3.
文摘     
91201 播种时间和种子处理对浅播及中等深度播种的高粱基因型生产力的效应——(C.B.Patil等),Indian Journa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1989,Vol.59.No.1,60~61(英文) 在1982、1983年进行田间试验,于9月中旬和下旬及10月中旬将高粱品种M35-1、SPV86及CSH8R用呋喃丹处理和不处理的种子种于30和60厘米深的土壤中。随着播期的延迟,播深为30厘米和60厘米的高粱产量分别从每公顷797公斤下降到270公斤和从每公顷2.36吨下降到1.52吨。播深60厘米的籽粒与青贮产  相似文献   

4.
中国小麦种植区划研究(一)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为了更好地使小麦区划为中国小麦科学研究和生产服务,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和搜集资料的前提下,结合作者多年进行小麦栽培技术研究的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小麦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将中国小麦种植区域划分为4个主区,即:北方冬(秋播)麦区、南方冬(秋播)麦区、春(播)麦区和冬春兼播麦区。进一步划分为10个亚区,即:北部冬(秋播)麦区、黄淮冬(秋播)麦区、长江中下游冬(秋播)麦区、西南冬(秋播)麦区、华南冬(晚秋播)麦区、东北春(播)麦区、北部春(播)麦区、西北春(播)麦区、新疆冬春兼播麦区和青藏春冬兼播麦区。并对各区的地理范围、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制度、小麦生产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小麦生产技术要求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在印度:因气候的变异使高粱产量的变异很大。高粱种植带的平均气温从生长季早期的31℃左右,到生长季晚期的23℃。虽然土壤水分低是高粱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但即使在最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下,籽粒产量的巨大变异仍取决于播期。气候对高粱影响的资料比较罕见。为此,在本研究中力图弄清实现高产所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高粱产业发展——一论全国高粱生产优势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高粱栽培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由于栽培区的气候、土壤、栽培制度的不同,栽培品种表现出多样性,使高粱的分布与生产带有明显的区域性。我国传统上高梁生产分为:春播早熟、春播晚熟、春夏兼播和南方4个栽培区。随着市场经济和高粱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国高粱产业发展形成4个优势区:东北优质米、饲料、酿造(粳)高粱优势区,华北、西北酿造(粳)、饲草高粱优势区,西南优质酿酒(糯)高粱优势区,黄河至长江流域甜高梁潜在优势区。  相似文献   

7.
抗旱、抗病高粱新品种晋杂22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杂22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育成的酿酒专用高粱新品种,该品种以抗病、抗旱雄性不育系A2SX44A为母本,恢复系SXR-30为父本组配而成,具有抗旱,对高粱丝黑穗病1、2、3号生理小种免疫,抗逆性强,产量高等特点。2008年通过山西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适宜在山西春播中晚熟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中国小麦种植区划研究(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广才 《麦类作物学报》2010,30(6):1140-1147
为了使小麦区划更好地为中国小麦科学研究和生产服务,在前人和作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春(播)麦区和冬春兼播麦区进行了研究和修订。结果表明,春(播)麦区和冬春兼播麦区可进一步划分为5个亚区:东北春(播)麦区、北部春(播)麦区、西北春(播)麦区、新疆冬春(兼播)麦区和青藏春冬(兼播)麦区。本文对各区的地理范围、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制度、小麦生产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小麦生产技术要求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不同播种期对冬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段鸿飞 《玉米科学》2000,8(Z1):055-057
本文通过对冬玉米主产区播期试验的分析,提出在无霜区和基本无霜区冬玉米播种的最佳时间,趋利避害,夺取冬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推迟播期对新疆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规律,在南疆一年两熟地区大田条件下,于2020年10月5日(S1)、10月10日(S2)、10月15日(S3)、10月20日(S4)、10月25日(S5)5个播期下种植新冬60和新冬20,比较分析了不同播期下冬小麦产量、营养品质及加工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冬小麦的有效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均逐渐降低,且新冬20的降幅高于新冬60;播期对两品种的穗粒数影响不显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随着播期推迟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播期对新冬60的湿面筋含量及新冬20的沉降值影响不显著;面团弱化度随播期推迟逐渐降低,拉伸面积、延伸度、最大拉伸阻力、拉伸比的变化规律与其相反,表现为S1>S2>S3>S4>S5。千粒重与沉降值、延伸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播期对南疆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效应存在不同步性,早播(10月5日)可获得高产的同时得到较佳的品质;晚播(10月25日)会减产,但可增加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降低弱化度。  相似文献   

11.
共生固氮作用是生物氮学说中发展很快的方面之一,这是因在农业中生态学意义及利用前途较大。多数共生固氮作用的研究是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完成的,在温带地区研究极少。然而,苏联温带地区种植下述作物却很有前途:如粒用高粱(达200万公顷)、青贮高粱(清种及与玉米混播,达600~700万公顷)以及青饲、干饲及半干青饲高粱(达400万公顷)。  相似文献   

12.
高粱高频率无孢子生殖结构选择N.K.Enaleeva等著黄瑞冬译从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植株上处于初级阶段的组织培养中,获得了具有部分雄性可育和无融合生殖特性的AS-1系(Enaleeva等,1994;Elkonin等,1995)。在该系植株胚...  相似文献   

13.
1989—1992年间,通过对麦田杂草的发生规律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麦田杂草有2个发生高峰,即冬前的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和春季在2月下旬至4月中旬。冬前为主高峰,出草量占总草量的80%以上。不同年份小麦播期和冬前降雨量对出草量有显著影响,播种期越早、降雨量越高,出草高峰越早、出草量越大;播期越晚、冬前降雨量越少,杂草总发生量越降低,而早春出草量提高.不同耕作制度对杂草的发生规律也有显著影响,播前深翻较浅耕和麦油轮作较小麦—玉米、小麦—小麦连作能显著降低杂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复播胡萝卜高产栽培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冬春休闲季节光热资源,增加复种指数,提高效益。探索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冬小麦复播秋菜的集成技术,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播期和播量对滴灌冬小麦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给滴灌冬小麦种植选择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 以两个冬小麦品种新冬22号和新冬27号为材料,设置2个播期(9月27日和10月7日)和3个播量(150、225和300 kg·hm-2),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播量对滴灌冬小麦的群体性状、产量以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总茎数、返青后总茎数、成熟期收获穗数和主茎穗比重均随播量的增大而增加,且不同播量间差异显著;播期推迟,出苗数、冬前总茎数和返青后总茎数均降低。各处理均在孕穗期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且孕穗后10月7日播种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下降比较慢。适当晚播有利于花后同化物和花前贮藏同化物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播期和播量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影响显著性,在10月7日播种、播种量为225 kg·hm-2处理下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对匀播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匀播冬小麦对种植密度的响应,以不同穗型品种新冬22(A_1)和新冬50(A_2)为材料,匀播(株行距相等)条件下设置了123万、156万、204万、278万、400万株·hm~(-2)(分别记为M_1、M_2、M_3、M_4、M_5)5个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匀播小麦干物质积累、运转、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匀播条件下,冬小麦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新冬22号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对籽粒产量贡献率、籽粒产量均表现为M_2处理最高,新冬50号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对籽粒产量贡献率、籽粒产量均表现为M_4处理最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的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千粒重呈下降趋势,籽粒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匀播条件下,多穗型品种新冬22号适宜种植密度为156万株·hm~(-2),大穗型品种新冬50号适宜种植密度为278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光能利用对冬前积温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小麦品种的适宜冬前积温,2011-2014年度在河北藁城设置4个播期(10月5日、10日、15日和20日)以形成不同的冬前积温,通过裂区试验设计(播期为主区,品种为副区),研究了4个半冬性小麦品种(中晚熟品种冀麦585和金禾9123,中早熟品种衡4399和中麦155)的产量和光能利用对冬前积温的响应。结果表明,冬前积温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且影响程度在品种间差异明显。4个品种中,中麦155对冬前积温较敏感,冬前≥0℃积温高于510℃时有利于其高产,且10月10日前播种还可获得较高的光能利用率(RUE);金禾9123、冀麦585和衡4399对冬前积温反应较迟钝,冬前≥0℃积温高于338℃时有利于其高产,且10月15日前播种可获得较高的RUE。小麦10月10日播种可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过早和过晚播种对LAI提高不利。10月10日前播种的小麦生育中前期生长速率(CGR)较高,10月15日之后播种的小麦生育后期生长速率较高。晚播(10月15日)后生育中后期较高的旗叶光合速率、更快的CGR可部分弥补因晚播生长不足而造成的产量损失。因此,在冀中南区,迟钝型品种推荐播期为10月5日至15日,敏感型品种为10月5日至10日。  相似文献   

18.
由于产量因素拥用多重特性,并且气候对它们的表达也随时产生影响,因此高粱籽粒的产量形成是很复杂的。虽然产量的其它因素也能通过粒数和籽粒大小两个主要因素来影响产量,但籽粒的最终产量主要由这两个主要产量因素来决定。Eastin 等(1974)曾指出与高粱产量有关的三个关键生长阶段,即 GS_1(播  相似文献   

19.
用来自意大利的7个冬小麦品种和国内的4个冬小麦品种,在同一地点进行不同播期处理,结果表明,所有品种在冬前播种均能完成生活周期;3个中国冬性小麦品种和6个意大利冬性小麦品种于春播时均在ZGS26-32时停止发育,未能抽穗结实,不能完成生活周期;而来自意大利和中国的2个弱冬性品种于第4期播种(3月10日)时能完成生活周期,在第5期播种(3月30日)则不能完成生活周期。冬性品种和弱冬性品种均随播期推迟而株高渐矮,但意大利品种变矮的幅度较小。播期对每平方米穗数和每穗不孕小穗影响最大,对穗长和结实小穗影响较小。冬小麦品种随播期推迟籽粒产量和千粒重渐低,而籽粒蛋白质含量渐高。  相似文献   

20.
高粱新杂交种赤杂28是适合赤峰地区大面积推广的优良高梁品种。通过一系列针对赤杂28播期、密度、肥料等不同栽培条件的试验,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赤杂28高产丰产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