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国家造林项目”(简称:NAP)区内人工林地力衰退的现状、原因,阐明了NAP防止地力衰退采取的对策。并根据土壤肥力监测结果分析了NAP实施过程中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为正确指导人工林建设和保护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项目实施5年来,由于严格执行了“环保规程”,土壤肥力不仅没有下降,而且略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关于大面积营造集约经营人工林病虫害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国家造林项目(简称:NAP)”环保监测,以及120万公顷人工幼林病虫害的调查结果,分析了项目区内主要病虫害发生的面积、种类和原因。为正确的指导人工林的建设和保护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项目实施5年来,由于严格的执行了“环保规程”,人工林常见的病虫害均有发现,但是没有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3.
通过杉木造林地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定期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后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促进了杉木幼林的生长;随着杉木林龄的增长,林地的土壤肥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其枯枝落叶的腐烂和周围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杉木林地土壤肥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集约经营人工林的环境保护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造林工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特别是高标准造林和幼林经营活动对造林地水土流失的影响,在安徽省"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和"世界银行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新造林地有代表性地区设置水土流失定位观测点、建立径流小区,进行连续水土流失定位观测,并查阅与借鉴国内外有关经营人工林的资料,系统探索、分析了集约经营人工林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效应. 相似文献
5.
7.
针对安徽省集约经营人工林环境保护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从集约经营人工林在保持水土、防止地力衰退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系统研究人工林的生态环境保护效应,提出了集约经营人工林环境保护实施要点,为培育稳定而健康的人工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油松刺槐人工林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黄土高原油松、刺槐人工林对土壤的培肥效应,结果表明:油松、刺槐人工林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水平,降低土壤PH,18龄油松1.2m^2及33龄刺槐1.6m^2根区土壤断面的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钾、CEC均值无林对照分别提高57.8%、68.6%、109.3%、28.9%、54.5%及74.3%,123.6%、285.3%、42.4%、63.7%,pH降低14.4%及2.9%,油松,刺槐林对土 相似文献
9.
10.
11.
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29 a不同密度杉木林分内,对不同林下植物覆盖度和生物量梯度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林下植物的平均高、总覆盖度和生物量均随杉木林分密度的增加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林下植物对土壤水分和孔隙状况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但0~20 cm和20~40cm土层的有机质、全N、全P、水解N和速效P的含量基本上呈现出随林下植物覆盖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并且以O~20cm尤为明显,这说明林下植物具有促进营养元素在地表富集的作用.因此,保护和恢复林下植物对杉木林地力的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文对设置在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13个项目省(区)内10个主要造林树种新造速生丰产林地上的34个土壤肥力定位观测点上连续5年观测取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造林后土壤中各类养分含量逐年变化程度不一,相比之下,土壤速效N、P、K含量的变幅较大,而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变幅较小。施肥对“土壤速效养分下降型”土壤中的速效N、P、K含量提高较显著,提高幅度对于速效P相对较大,对于速效N相对较小。建议通过土壤肥力观测确定施肥方案,侧重对“土壤速效养分下降型”土壤进行施肥。 相似文献
15.
杉木林地土壤肥力观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造林后杉木林地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及施肥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经对杉木中心产区土壤肥力中等的杉木林地设固定样地,进行土壤肥力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林地施肥后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施肥后第2年,土壤的含P量,P2和P2K1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3%和21%,而P2K1处理的速效和缓效K比对照提高了20%和195%;施肥后第4年其含P量分别高25%和28%,而P2K1处理的速效和缓效K比对照提高了21%和29%;造林后,随着林龄的增加杉木林地的土壤肥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林5年后,离树干距离40cm的土壤含N、P、K肥的下降比例较树干距离80cm的低。 相似文献
16.
杨树人工林地力退化及维护与提高土壤肥力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在山东,辽宁,河南,河北,北京等五个杨树(PopulusL.)栽培地区,抽样调查48块样地,并进行土壤养分化学分析,研究了杨树同代纯林,一代林、二代林生长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杨树与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L.)、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L.)、混交对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相同立地条件下,杨树同代林,随林木生长,土壤养分含量有下降趋势;连栽二代纯林比一代纯林,土壤养分含量及林木生长量有明显下降趋势;杨树与刺槐、紫穗槐、沙棘混交,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是维护与提高土壤肥力,防治杨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有效生物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营林措施对杉木幼林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建立16个径流小区,对不同整地方式、抚育方式、间种绿肥和营造林模式等营林措施的杉木造林地的水土流失进行了5年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整地方式林地5年的土壤流失量表现为全垦>带垦>穴垦,穴垦比全垦、带垦分别减少4033%和2548%的土壤流失量;不同抚育方式林地5年土壤流失量表现为扩穴连带抚育(98695t/hm2)>块状抚育(92587t/hm2)>不抚育(4066t/hm2),块状抚育比扩穴连带抚育减少619%的土壤流失;不同造林模式林地5年的水、土、肥流失均表现为:传统模式>世行模式>生态型模式,其中世行造林模式林地水、土、有机质和养分(N、P、K)流失量比传统模式造林地可分别减少660%的水、608%的土壤、1026%的有机质流失和1036%的养分流失量;在造林地上间种绿肥增加地表覆盖是防治林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不同密度杉木林分生物量结构与土壤肥力差异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29年生五种造林密度生物量结构及土壤肥力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平均单株及其各器官生物量随密度增加呈递减趋势;单位面积不同密度的杉木林分生物量及其生产力基本趋于一致;各种密度单位面积现存枯枝落叶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而林下植被生长及其生物量则相反;五种密度林分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基本上以2805株/hm2和3750株/hm2较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大;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和速效P的含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而速效钾含量变化规律性不明显。因此,杉木初植密度尽量控制在2805—3750株/hm2之间,以利于杉木产量提高和地力维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