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甘肃省4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抗病的参试材料较少,在苗期感病的许多材料,在成株期抗病,并且反应型非常低,说明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抗性存在差异;而且成株期绝大部分品种(系)的严重度、普遍率及病情指数均低于苗期。并针对本研究结果对今后品种抗条锈鉴定、抗锈育种及现有品种的生产应用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小麦品种慢条锈性鉴定结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西藏小麦品种的抗条锈性表现和筛选抗病品种,于2012—2014年对西藏本地48份小麦生产品种、保存品种及区域试验材料分别进行田间自然诱发抗条锈病性调查和抗性基因分子标记检测。抗病性调查结果表明:2年均表现为抗病的材料有19份,均表现为感病的有24份,分别占全部材料的39.6%和50.0%;有5份材料抗性表现不稳定(抗-感),占全部材料的10.4%。分子检测结果显示:48份供试材料中,未检测到Yr10阳性标记,8份检测到Yr15阳性标记,15份检测到Yr26阳性标记。田间抗病性鉴定结合抗性基因分子检测表明:3份材料可能携带Yr15,2份可能携带Yr26,Yr15和Yr26的出现频率为10.42%。结论:西藏小麦品种(系)的抗条锈性较弱,生产上抗性较强的抗病基因相对较少,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抗病良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4.
小麦持久抗条锈品种的抗性特点及鉴定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小麦抗条锈品种的反应型、严重度、普遍率、病情指数、病程曲线下面积、相对病程曲线下面积及条锈病对穗粒数、有效小穗数、千粒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持久抗病品种具有“双低”特点,一是反应型、严重度、普遍率、病情指数和病程曲线下面积等抗性组分值都很低,而且对环境条件不敏感,其中反应型对环境是最稳定的.二是穗粒数、有效小穗数、千粒重及产量的损失率低.以上特点可以作为持久抗病品种的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5.
云南小麦品种抗条锈性测定初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条中31号、条中32号、水源11-14和Hybrid46-8等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混合菌系对主要生产品种、优质专用小麦及拟推广品种、其它一些有苗头的高代材料共95个品种(品系、材料)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条锈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14.7%表现全生育期免疫,24.2%表现成株期中—高抗,24.2%表现成株期中抗—中感,测定结果可为抗病品种的选育选用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1991 ̄1994年我们承担了小麦品种成株期分小种抗条锈性鉴定任务,参加品种鉴定的有12个省40个育种单位,参试品种包括育成的新品种或高代品系以及利用近缘种属进行远缘杂交的品种及材料,共鉴定1649份,通过鉴定继续筛选抗条中28号,29号的新品种,同时对条中31号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小麦条锈病我国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的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环保的措施。2014—2017年,先后对16份四川省小麦生产品种在甘肃陇南不同生态区的甘谷试验站和汪川良种场两地进行自然诱发鉴定,评价其抗病性。结果发现,所有供试品种均表现感病,川农10号等5份材料具有慢条锈性。  相似文献   

8.
小麦品种慢条锈性鉴定方法及判别函数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感染小麦条锈病的82份小麦品种(系)进行抗锈性鉴定,结果将82份品种(系)分为高度慢锈性品种,中度慢锈性品种,耐锈性品种,中度感锈性品种和高度感锈性品种等5大类型,通过Bayes判别分析,分别建立了5个判别函数,其符合率为97.56%。  相似文献   

9.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开展抗病育种工作必须开发准确而简便易行的抗病性鉴定技术,通过抗病性鉴定和筛选,选育出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0.
慢条锈性小麦品种鉴定方法初探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22 个小麦品种田间抗条锈病鉴定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010—2017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的22个四川地区栽培的小麦品种,对其抗条锈病能力进行鉴定并筛选出高抗品种,然后设置自然诱发产生条锈病的大田鉴定试验。对小麦生育期抗条锈病能力的鉴定结果包括反应型、病叶率和病情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显著正相关。针对反应型、病叶率和病情指数进行聚类分析。综合分析结果将22个小麦品种分为三大类,6个品种为高抗条锈病,7个品种为中抗条锈病,9个品种为中感条锈病,其中高抗品种为资阳1号、国豪麦15、绵麦1501、西科麦7号、西科麦10号和川育24号。结果表明,由于CYR34的出现使得部分新培育的小麦品种快速丧失抗病性。  相似文献   

12.
小麦苗期接种条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West.)后,分别采用高温(21±1)℃和常温(14±1)℃处理,测定了陕西、甘肃两省主栽品种及抗源的高温抗条锈性。结果表明,陕927、陕897、兰天1号、豫麦21和钱保德等品种具有高温抗条锈性,陕农757、西植9420、M8003-06、绵阳11、繁6、天选36和里勃留拉等品种可能具有高温抗条锈性。  相似文献   

13.
2004年新育成小麦品种(系)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4个条锈菌生理小种(类型)对2004年新育成的180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了成株期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对条32号、31号、水11-14和太白4表现抗病的品种(系)分别为52,65,83和110份,所占比例依次为29.1%,39.4%,50.9%和64.0%。小麦区试品种自然诱发发病情况调查表明,黄淮区试品种的抗性优于陕西省区试品种,岐山县区试圃自然发病重于杨凌区区试圃。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抗病小麦品种Pascal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2000~2003年,以我国陇南重要外引小麦品种Pascal作母本,铭贤169作父本进行杂交,子代材料苗期分别接种条锈菌单孢菌系条中29号、洛13-Ⅲ、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水14,抗性遗传结果表明,对条中29号,F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5∶12,BC1代植株全部为抗病株,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46:31,符合理论比9:7,卡方测验结果也符合这一结果;对条中32号,F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6∶5,BC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4:4,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24:49,符合理论比1:3;对洛13-Ⅲ,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10:48,符合理论比1:3;对条中31号,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20:55,符合理论比1:3;对水14,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6:69,符合理论比1:15.卡方测验值均符合理论值.据此推知pascal对条中29号的抗性由2对显性互补抗性基因控制,对洛13Ⅲ、条中31号、条中32号的抗性均由1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对水14的抗性由2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常规小麦品种抗条锈基因推导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对已知毒性基因的26个不同毒性谱小麦条锈菌的反应,结合系谱分析,研究了四川省32个常规小麦品种所具有的抗条锈基因。结果表明,在已知的抗条锈基因中,Yr2所占比例最大,至少存在于川麦29等7个品种中,Yr9次之,存在于绵农5号等4个品种中,个别品种则具有YrA、Yr Sel或Yr 15,还有些品种可能具有未知的抗条锈基因或基因组合,但没有一个品种能够抵抗所有供试的26个条锈菌菌系,培育和推广具有有效抗条锈基因的新品种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几个小麦持久抗条锈品种病情扩展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在我国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的陇南,对抗条锈性上分属不同类型的9个品种进行田间成株期病害发生特点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品种条锈病的反应型均为感病类型,主要差别表现在普遍率和严重度上。Libellula和N. Strampelli的普遍率和严重度保持最低水平,咸农4号与清农3号保持低严重度与普遍率,但在发病20 d后普遍率有一快速上升,其它品种均在发病后10 d左右达到较高的普遍率与严重度。Libellula、N. Strampelli和咸农4号同为持久抗性品种,但抗病机制不同。感病反应型、低普遍率与低严重度是持久抗病性的表型特点,但反之是否成立,以及持久抗病性表现的分子机制等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根据陕西省植保所1959年以来积累的小麦种质资源抗条锈病性相关数据,共计2万余份品种,36万条鉴定结果,500多条小种出现频率检测结果. 1997~1999年,作者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Delphi 3.0为开发工具,建立了小麦种质资源抗条锈病性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由数据录入、数据查询、数据修改和统计分析4个模块组成.该系统对小麦抗条锈病性育种、制定病害综合治理方案和品种合理布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分析2份春小麦种质资源成株期的抗条锈病基因遗传规律,为春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春小麦Taichung29与MY004730杂交、ZM018243与MY004730杂交的方式分别创建F2:3代分离群体进行2 a的田间测试,对抗条锈病基因遗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F2:3群体的病害严重度和反应型在2个...  相似文献   

19.
源于叙利亚小麦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条中31号和条中32号接种,对源于叙利亚的ICA31I、CA70分别与川麦28杂交的F1、F2和BC1群体进行抗病基因分析,研究了它们在成株期抗性表现及杂交后代的抗感分离情况。结果表明,ICA31对条中31号和条中32号均表现出由1对显性纯合基因控制;ICA70对条中31表现出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的互补作用控制,而对条中32表现为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国内现有小麦品种的抗条锈性及品质状况,对40个小麦品种(系)的品质参数,以及反映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的量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小麦品质与抗条锈性的相关关系,同时筛选了影响小麦品种抗条锈性的主要品质参数。结果表明:(1)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与小麦条锈病普遍率间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2)品质性状中稳定时间是影响小麦条锈病的最主要自变量,加强小麦品种稳定时间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小麦品种(系)的抗条锈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