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甘肃省4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抗病的参试材料较少,在苗期感病的许多材料,在成株期抗病,并且反应型非常低,说明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抗性存在差异;而且成株期绝大部分品种(系)的严重度、普遍率及病情指数均低于苗期。并针对本研究结果对今后品种抗条锈鉴定、抗锈育种及现有品种的生产应用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然诱发对241个小麦品种进行大田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并对各因素相关性进行分析及聚类划分,经相关性分析表明反应型和普遍率、终期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性。抗性鉴定和聚类划分结果显示有39个高抗品种,占总数的16.18%;111个中抗品种,占总数的46.05%;68个中感品种,占总数的28.21%;23个高感品种,占总数的9.54%。  相似文献   

3.
选用2008—201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的16个小麦品种,在绵阳通过田间自然诱发,评价小麦抗条锈性,意在选择较抗条锈病小麦品种,为四川小麦生产降低条锈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小麦育种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对小麦几个生育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川育26、川麦59、川麦67、绵麦51、川育23、西科麦9、绵麦112表现为中抗,绵麦367表现为中感,其他品种均表现为高抗。不同生育期小麦的抗条锈性表现不一致,部分小麦品种的反应型、普遍率、严重度、病情指数存在差异性,且各抗性组分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川育26、川麦67、川育23、绵麦112、绵麦367抗条锈性减弱,且绵麦367出现感病,已不适合于该地区,其他品种依旧表现出较好抗条锈性,同时生产上及时防治条锈病才能减缓病情加重、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小麦新品种在湖北地区的抗性情况。[方法]在自然诱发条件下系统调查12份参试小麦新品种对条锈病和赤霉病的田间抗性。[结果]条锈病抗性鉴定显示:12份小麦新品种中有7份材料病情指数在25以上,属于高感品种,其余5份材料病情指数低于25,属于中抗或慢锈品种,其中"秋乐1302"具有较强抗性。赤霉病抗性鉴定显示:12份参试新品种中有3个品种为中感品种,剩余9个品种均为感病品种。12份参试品种中无同时抗条锈病和赤霉病较好的抗性品种。[结论]12份参试小麦新品种的病害调查和抗性分析为适宜湖北麦区的小麦品种选引和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小麦持久抗条锈病品种的定量判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甘肃省陇南地区多年种植没有丧失抗病性和已丧失抗病性的9个品种进行了田间成株期条锈病发生情况及特点的比较研究,测定了潜育期、普遍率、严重度、病情指数和侵染机率等抗性组分。结果表明,持久抗性品种与感病品种的抗性组分大不相同。运用DPS统计软件依上述抗性组分对试验材料进行了聚类分析,初步建立了判断小麦持久抗条锈性品种的判别函数,其回判结果符合率100%,表明利用抗性组分在成株期进行持久抗性品种的鉴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22 个小麦品种田间抗条锈病鉴定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010—2017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的22个四川地区栽培的小麦品种,对其抗条锈病能力进行鉴定并筛选出高抗品种,然后设置自然诱发产生条锈病的大田鉴定试验。对小麦生育期抗条锈病能力的鉴定结果包括反应型、病叶率和病情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显著正相关。针对反应型、病叶率和病情指数进行聚类分析。综合分析结果将22个小麦品种分为三大类,6个品种为高抗条锈病,7个品种为中抗条锈病,9个品种为中感条锈病,其中高抗品种为资阳1号、国豪麦15、绵麦1501、西科麦7号、西科麦10号和川育24号。结果表明,由于CYR34的出现使得部分新培育的小麦品种快速丧失抗病性。  相似文献   

7.
小麦慢条锈性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慢条锈性对于保持抗病稳定性和持久性具有重要意义。2003~2004年选用10个具有代表性的当地主栽冬小麦品种,在清水县进行慢条锈性研究。结果表明:里勃留拉、斯汤佩利和武都白茧为高度慢锈性品种;清农3号和咸农4号为中度慢锈性品种;兰天1号和清农1号为低度慢锈性品种;天选15和幅63为快锈性品种。慢锈性品种的抗病特点为潜育期长,反应型表现感病,普遍率低于50%或严重度低于25%,病情指数小于15%或终期病情指数小于60%,千粒重损失率低于9%或相对千粒重损失率低于40%。  相似文献   

8.
小麦持久抗条锈品种的抗性特点及鉴定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小麦抗条锈品种的反应型、严重度、普遍率、病情指数、病程曲线下面积、相对病程曲线下面积及条锈病对穗粒数、有效小穗数、千粒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持久抗病品种具有“双低”特点,一是反应型、严重度、普遍率、病情指数和病程曲线下面积等抗性组分值都很低,而且对环境条件不敏感,其中反应型对环境是最稳定的.二是穗粒数、有效小穗数、千粒重及产量的损失率低.以上特点可以作为持久抗病品种的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9.
几个小麦持久抗条锈品种病情扩展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在我国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的陇南,对抗条锈性上分属不同类型的9个品种进行田间成株期病害发生特点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品种条锈病的反应型均为感病类型,主要差别表现在普遍率和严重度上。Libellula和N. Strampelli的普遍率和严重度保持最低水平,咸农4号与清农3号保持低严重度与普遍率,但在发病20 d后普遍率有一快速上升,其它品种均在发病后10 d左右达到较高的普遍率与严重度。Libellula、N. Strampelli和咸农4号同为持久抗性品种,但抗病机制不同。感病反应型、低普遍率与低严重度是持久抗病性的表型特点,但反之是否成立,以及持久抗病性表现的分子机制等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获得的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一致性"QTL位点SSR分子标记,结合田间抗性表型鉴定,揭示四川地方小麦品种的条锈病抗性遗传多样性。【方法】通过QTL元分析技术,将已定位的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QTL整合于同一张连锁图谱,获得条锈抗性"真实"QTL区段。并利用QTL区段内的SSR标记,结合田间条锈病抗性表型鉴定,对64份四川地方小麦品种抗条锈病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元分析,获得7个控制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MQTL。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发现11份四川地方小麦品种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其发病严重度、平均普遍率和病情指数低于10%。标记/性状关联分析发现3个与四川小麦地方品种条锈病成株抗性存在显著关联的SSR标记位点。【结论】四川地方小麦品种条锈病抗性表现差异显著;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关联SSR标记的获得为利用条锈病抗性基因提供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442份小麦材料苗期的抗病性,利用当前条锈菌优势流行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对其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并利用基因芯片检测了其中241份春小麦所携带的抗条锈基因。结合苗期抗条锈病鉴定和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共筛选出151个抗性品种,其中四川材料和CIMMYT材料中的抗条锈病基因较为丰富,且分布频率高。研究结果为筛选国内抗病性小麦种质资源以及国外优异种质的引进提供了参考,也为挖掘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及后续小麦抗条锈病分子育种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几大小麦产区主栽品种中筛选出慢锈品种。[方法]用当前条锈菌优势小种接种孕穗期的小麦,计算各品种的潜育期、病情指数及千粒重损失率,从而推算出各品种的慢锈类型。[结果]219个参试品种中筛选出5个免疫品种、67个高度慢锈品种、66个中度慢锈品种、11个耐锈品种和70个感病品种。[结论]在主栽品种中感病类型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多纳入持久抗病种质,逐步淘汰感病种质。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和发掘优良抗条锈病和白粉病资源,利用条锈菌和白粉菌优势小种对9 464份种质资源、黄淮南片和陕西省中肥组区试参试品种(系)及自育高代系进行大田抗病性鉴定和筛选。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存在大量的抗条锈病或白粉病的单抗资源。其中,抗条锈病资源2 836份,占30.0%;抗白粉病资源3 878份,占41.0%;筛选出兼抗2种病害的资源910份,占9.6%。为抗病育种筛选出一批抗性好、农艺性状优良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西北-华北-长江中下游麦区是中国小麦条锈病最主要的流行区系,准确评价大区间当前小麦品种抗条锈病性水平和抗源使用特点,为整体考量各流行区小麦抗性品种分布的合理性和确定今后的育种方向提供依据。【方法】从该区系13个省(区)征集了501份小麦当前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在杨凌进行苗期分小种(CYR32和CYR33)和成株期混合小种(CYR23、CYR25、CYR29、CYR31、CYR32、CYR33、Su11-4、Su11-7)人工诱发接种鉴定,在天水自然发病条件下进行抗条锈病性鉴定。【结果】参鉴小麦品种(系)中,表现为全生育期抗性的品种仅有34份,占参试品种(系)的6.8%,表现成株期抗性的品种为110份,占参试品种的22.0%,表现感病的品种(系)为356份,占供试品种(系)的71.0%;流行区系内不同地区间小麦品种抗条锈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结合育种系谱分析,具有全生育期抗病性的品种(系)的有效抗源类型较丰富,但在品种(系)中的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92R系(携带Yr26)、贵农系以及少数携带Yr24的CIMMYT抗源种质。【结论】当前中国小麦主产区小麦品种抗条锈性整体水平仍较低,必须加强病害预测预报和防治,以避免大区流行;小麦品种主要有效抗源较单一,且在不同流行区同时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