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4年,已是广东一家物流公司片区总裁的朱福顺,事业正处于上升期。"可就在这年的一天,妻子从四川成都龙泉驿区万兴乡的老家打来电话说,3个月大的儿子得了先天性脑瘫。"朱福顺说,为了照顾儿子,他辞掉工作回到老家。可每月近2万元的医疗费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于是他有了创业的想  相似文献   

2.
正张明珍,主持建筑师,乡村规划设计机构"东南乡建"创始者。2016年参与永泰县50个村落的调研及传统村落申报,打造闽南风味的民宿"田边厝"。回归│乡村是根本在三十多岁的时候能回到老家,做古村落和古庄寨保护的事业,是张明珍做梦也没想到的事,对他而言,乡村是根本。喜欢做农村工作,可能和张明珍儿时的经历有关。张明珍的老家在永泰县,小时候在闽北小城邵武长大,寒暑假回老家时,需要坐一个晚上的火车从邵武到闽清。第二  相似文献   

3.
5年前,老李从县里一家集体企业下岗后,在乡下老家承包了一片荒山,建起了一个小型林场,并拥有几名员工,成为当地农村小企业的负责人。5年过去了,荒山披上了绿装,再过一两年,他付出的辛苦劳动就要有所收获了。  相似文献   

4.
2005年,马乐平独自一人从湖南老家来到深圳,为了糊口,他在街头摆起了小摊,卖玫瑰花、手机配件、奶茶……后来开餐厅,开五金加工店……在饱尝一个人奋斗的艰辛后,马乐平产生了集体创业的想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当年“三河道建场指挥部”副指挥、曾担任过三河道农牧场场长、哈达图牧场党委书记的马云峰在建场初期的工作、生活情况,探寻老一代农垦人雪雨风霜的战斗足迹,一个雪后的早晨,我坐着大巴车行进在老“三河道”上,前往拉布大林去采访老场长马云峰的长子马维民。翻开马云峰的档案,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离开过农垦事业,他把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他挚爱的黑土地。上世纪50年代,国家为屯垦戍边和解决粮食问题,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大规模开发建设国营农牧场,从各地调入建设者。1955年5月马云峰从老家昭乌达盟调到了呼伦贝尔国营农牧场管理局苏沁牧场工作,此后便与农垦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相似文献   

6.
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时代强音在召唤着他。1988年,正在四川省兽医研究所饲料添加剂厂担任销售科长的陈辉明,从成都回到住家简阳县城,县委领导希望他能返回老家,为家乡的经济腾飞做出贡献。对于一个弟妹较多,从小在经济拮据、生活艰难中长大的农民,闯入省城每年都能拿上几万  相似文献   

7.
1992年10月,年仅28岁的杨本伦自愿辞别国家人事部,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老家——山东省沂源县东北庄,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硕士学位的村党支部书记。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亲自批示:“本伦的选择代表了一个方向。” 1995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对从沂源专程赴京参加抗战50周年纪念活动的爆破大王左太传说:“沂蒙山有你这样的老英雄,又出了个杨本伦,了不起。”他请左太  相似文献   

8.
王文忠47岁,是雅宝路皮草协会的会长,有一个公司和6家店铺,“算是行业里做得不错的”,在北京有几处300至500平方米不等的住所。自从1995年在北京开创事业,王文忠就只是每年清明和过年回村扫墓。“从2007年7月份开始,镇上、区里领导都辗转给我打过20多次电话,说老家河北枣强县芍药村前任村支书被免职了,  相似文献   

9.
数天前,曾跟一位关系非常好的长辈唠家常。这位长辈在某省一个事业单位任职党委书记。他知道我近几年一直关注中国的土地问题,所以向我咨询。 据书记讲,他生在农村,弟弟跟他一样,离开老家到城市工作定居下来。双亲在世时,他们兄弟还经常回家看看。前几年,父母相继去世,他们就很少再回农村老家了,家里只剩下几亩承包地和一座盖在宅基地上的宅子。  相似文献   

10.
昔日赚高薪的浙江江山市青年郑霖,凭着创一番事业的激情,毅然回到江山老家发展起“现代农业”。短短几年里,他办起了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并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以科技为依托,已建起蔬菜基地400hm^2。在自己富起来的同时,带动了当地480户农民共同走上了科技种菜的致富路。  相似文献   

11.
<正>吴孔利是一名49岁的退伍老兵。2014年至今,他在海南省定安老家创业,在橡胶林下种起了蘑菇,以3个简易蘑菇棚起步发展到如今的2万平方米生产基地。不仅如此,他还将蘑菇种植技术推广到一个又一个贫困村,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12.
丰享珍 《百姓》2002,(1):47-49
网上一个自称“风雨从容”的同志,与记者约定4日晚上6点30分在报社见面。半个小时后,记者接到电话,“风雨从容”已经站在报社的大楼外了。见面,握手,他的手很凉,整个人在秋风中不住地颤抖。我们走进报社附近的一家餐馆,面对面地坐了下来。他今年29岁,硕士学历,老家在山西农村,现在是一个科研单位的负责人。他一边喝着啤酒,一边理性地与我们探讨着关于同性恋的话题。时间过了11点半,他终于决定向我们讲述他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汪自强说,"服务农民,帮助农民增收对于我来说就是价值的最大化。"在驻扎泰顺县的11年中,他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科技扶贫事业的热爱,诠释了一名科技特派员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和人生价值观。他把科技和知识带给农民,为当地引进农作物新品种129个,他用智慧和汗水在泰顺的山村书写出一个又一个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精彩故事,被农民誉为"科技财神爷"。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浙江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等称号,2016年12月5日2016年11月11日教育部发文授予汪自强"全国优秀教师"的荣誉。  相似文献   

14.
<正>瞅准项目种秀珍菇沈道银的老家在秦巴山区陕西商洛市一个偏远的农村,2011年他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毕业后,因为专业技能过关,沈道银被某研发中心破格聘为实验员。工作虽然是他的所爱,可离自己的梦想太远,于是他辞职,和4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成立了杨凌芝君生物有限公司。创业初期,他们自建生产线,自制灭菌器,改造节能实用的空调环控设备。2012年底,  相似文献   

15.
案例:张某是政府机关的公务员,离开农村老家已多年。但他在农村老家有一处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老屋。张某进城后老屋一直由其堂弟代管,最近堂弟捎信给他说,家乡连降暴雨,老屋年久失修有坍塌的危险。张某想回去把老屋推倒重建,以便在他退休后回乡居住.不知能否得到法律的允许?  相似文献   

16.
<正>从1964年走出校门,这位80岁的老人为中国的土肥事业奋斗了整整55个春秋,他见证了我国土肥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的阶段。从原农业部官员到深圳芭田的总农艺师,角色的转换没有影响他"不忘初心"的信念;从回答"化肥有没有效"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到倡导"食物链营养专家",他的理念推动着中国土肥事业的进步;从参与我国有关土壤肥料方针政策的制订与贯彻落实到新型肥料事业的创新,他始终奉献着自己的才华和热情,这位老人就是段继贤。近日,记者在北京采访了段继贤,听他讲述自己的土肥往事。  相似文献   

17.
崔春冬 《北京农业》2010,(10):48-50
2010年1月11日,是一个让吕平安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在人民大会堂捧回了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本次获此殊荣的两位农民之一。捧过奖状的那一刻,他激动难抑,眼前似乎浮现出了父老乡亲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他知道,他们都关心着自己那片孕育着丰收希望的麦田,关心着自己倾尽心血的育种事业。  相似文献   

18.
从刚来团场时的一无所有,到如今拥有20多万元农机具的农机经营大户,张传印靠经营农机发了家,致了富,他对农机有着特殊的依恋之情。 张传印1994年从河南来到新疆兵团八十一团,在老家他就有一手过硬的机车驾驶技术。1995年他被调到连队机务组,驾驶55机车。转机出现在1997年,团场把农机具作价卖给个人入股经营,他拿出几年的积蓄8万多元买断了一辆55机车的经营权。  相似文献   

19.
姨妈的爱情     
<正>那一年,她不顾家人反对,与他共同徜徉如歌岁月;那一月,她陪着他接受放疗,无助又不能言表;那一日,他的生命走到尽头,留下她被痛苦吞噬;那一刻,心随风而逝,从此孤单而忧伤……她是我的姨妈,他是我姨父,一对普通而平凡的小学教师。2008年地震刚过,我就接到老家的电话:"你姨父得了肺癌,我们刚找了川医的教授会诊,只能进行保守治疗,但都没敢告诉姨父实情。"很快,亲戚们瞒着姨父,把他连哄带骗地从老家送来了成都,在一家医院进行放疗,希望能控制住病情。姨妈每天陪着姨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我有件切身的事情向你们请教:我和丈夫于1994年离开老家到深圳打工,后来我们分开各在深圳的两个区里工作,前一段时间我听说丈夫另有新欢,他也不否认。我决定跟他离婚。但我们长期不在老家,现在也分居两区,不知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