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春秀 《农业考古》2012,(1):154-156
枷同"耞",是我国农家常用的农具之一,一种手工脱粒工具。始见于先秦。汉代有"佥"、"摄殳"、"度"、"棓"、"柫"、"柍"、"桲"等称呼。晋代前后称"连枷"(或"连架")、"连耞"。明代何孟春《余冬序录》卷50:"打稻具,古谓之拂,今吴人谓之连枷,楚人谓之掉花"。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用工荒"和"农民荒"愈演愈烈。"用工荒"意味着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不足,"农民荒"意味着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供不应求。"用工荒"和"农民荒"同时出现是否是因为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带着这样的疑问,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证实"刘易斯转折点"并没到来,并深入分析了"用工荒"和"农民荒"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3.
"教"与"育"是两个有联系但内在意蕴大不相同的概念。"教"主要是一个知识灌输的过程,而"育"则包含道德养成、思维开启等更为深刻的内涵。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在长达百年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教"、"育"、"教育"三者之间的意蕴界限及其各自的真正内涵并不完全清楚,以至于"教育"弱化为"教",以"教"代"育"、重"教"不重"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削弱了教育的质量。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词源学分析为手段,结合西方近现代教育理论,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初步梳理了"教"、"育"、"教育"三者之间的意义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本真内涵。  相似文献   

4.
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框架下,提出了"农村承包经营户"是否等于"农户"的问题,进而以《民法通则》、《民法总则》、《农村土地承包法》诸条文为分析对象,具体检讨了学界区分"农村承包经营户"与"农户"的三个理由。得出了"农村承包经营户"并非自然人,"农村承包经营户"等同于"承包经营的农户"的结论。揭示出"农村承包经营户"与"农户"的关系,其实是一个"白马非马"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表饮品"茶"义的词语中,单音词主要以"茶"为主,双音词主要以"茶叶"为主。其中词语"茶"的书写形式有两个,即"荼"与"茶",两者为古今字的关系,陆羽《茶经》以前均写作"荼",陆羽《茶经》以后逐渐被"茶"字代替。"荼"被"茶"代替,与"荼"在古代所承担的语义功能相对过多有关,也与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密不可分。"茶叶"组合最初是一个词组,表"茶树叶子"之义,直至明代文献中"茶叶"才完全凝固成一个表"茶"义的双音词,"茶叶"一词的使用真正成熟时期是在清代。清至现代汉语中,单音词"茶"与双音词"茶叶"共同担负起表"茶"义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白天"笑"晚上"哭"的树巴西生长着一种名叫"奠尔纳尔蒂"的灌木。这种灌木在白天不停地发出一种委婉动听的乐曲声,晚上,它又会连续不断地"哀怨啜泣"。一些植物学家研究后认为,这种灌木能够白天"笑"晚上"哭",与阳光的照射有密切联系。实际上这些树木也怕黑,并会在无光的暗夜里"伤心流泪"。  相似文献   

7.
谈到"失败"和"成功",每个企业管理者和产品的具体参与者都存有"避之不及"与"翘首期盼"的双重心态。被冠以"成功"还好,可以上下振奋、内外俱荣。一旦被冠以"失败",便推搡躲闪。其实定义所谓的"成败"很容易,销量、口碑、利润率、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业界认同、第三方评价等,都可以加冕"成功"的称号,或被冠以"失败"  相似文献   

8.
稿约     
《古今农业》2015,(1):36
<正>一、《古今农业》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主办的学术季刊。本刊的主要栏目有:"三农问题研究"、"古代农业史研究"、"农村社会史研究"、"农业经济史研究"、"农业遗产与民俗研究"、"世界农业史研究"、"古农书研究"、"农业国情研究"、"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农业与生态环境"等。二、来稿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缜密,材料翔实,行文简洁流畅。篇幅最好不  相似文献   

9.
汉代"亡人"的存在背离"编户齐民"理想社会组织秩序。作为行政管理者难以控制而实际上长期存在的社会人群,"亡人"的活动往往促成了生产技术和文化礼俗的自然传播。"亡人"的数量和流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若形成规模,也可能导致"流民"运动。分析汉代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进步的原因,不应当忽视"亡人"和"流民"的积极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市场动态     
"宅生活"催生"宅经济"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宅"在家中点击鼠标购物,这些"宅男"、"宅女"催生了新商业模式,带来了新商机与新"商业思维",虚拟社区网站开始成为年轻人不用外出的"聚会场所"。  相似文献   

11.
基于真实项目体验的《植物造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物造景设计"作为园林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仅少数农林高校近年开设,但其传统教学普遍存在"四轻四重"的问题。笔者基于对园林专业"项目驱动式体验教学"的多年探索与实践,分别从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基于真实项目体验的教学模式特征"、"课程设计"、"模式构架"、"项目模块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及其"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孔子向内构建认知结构,以"德"、"才"、"行"为核心支撑因素,设立了"君子"的个体德育目标。"君子"内化于"仁",外化于"礼"。由"君子"上推,"君子"向外协调社会关系,以"仁"与"礼"治人,完成建立社会秩序的历史使命,从而设立了"有道"的社会德育目标。如此层层递进,自下而上地构建了一个个体德育目标和社会德育目标密切联结的德育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大跃进”时期皖西北太和县农村人民公社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7):206-209
人民公社既是"大跃进"的直接产物,又是"大跃进"的重要保证和推进动力。"大跃进"时期皖西北太和县农村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生产关系,超越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直接或连带地对"三农"造成巨大危害,突出表现为生产大倒退、农民收入锐减、"五风"泛滥和农民家破人亡。1959年冬至1960年夏太和县农村出现的较严重的人口非正常死亡情况,更主要是由"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和食堂吃大锅饭以及县社领导弄虚作假、欺上瞒下造成的,其中的教训是惨痛的。  相似文献   

14.
正一、新世纪十年种业"航母"梦《种子法》刚刚施行,农业官员便多次在全国种子会议上,放言要打造种业"航空母舰",轮番推出种子复兴计划、种子工程建设、种子体系建设、良种补贴"项目"等等。十年过去了,中国种业未能真正建立起种子企业的良性体制和市场竞争机制,尽管不断评选出所谓种业"五十强"、"骨干企业",实际上既没做"大"也没做"强"。管理部门的官员一茬接一茬地换,打造种业"航空母舰"依然照样喊,但官员的调门也与时俱进,随着形势而改变。一种是要把捆绑的小"舢板"打败跨国种业"入侵",一种是开展一场"麻雀"对抗外资"老鹰"战。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种业  相似文献   

15.
为改良上海"梨枣"品质,从而促进上海"梨枣"产业发展,进行了"梨枣"嫁接"冬枣"试验,探索了"冬枣"接穗和"梨枣"砧木的亲和力和嫁接后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两者的亲和力较高,嫁接成活率达95.4%,且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6.
走马楼竹简〔叁〕中有反映"波"即陂"枯兼"现象的简文。"兼"的字义,或与"溓"有关,即所谓"深泥"薄水"。求其原义,亦可以发现和"浅"的关系。"波"枯兼"现象,既反映了地貌变化,也体现了水资源状况。这一现象与气候变迁的密切关系,尤其值得生态环境史研究者的关注。人们自然会注意到,走马楼竹简所见相关现象,为东汉以来气候转为干冷的判断提供了新的证明。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实行的是"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近几年的高校扩招,虽然解决了社会对大学生"量"的需求,但是从"质"的层面来说,却出现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现象,社会、企业得不到真正需要的"人才"。提出并论证了从"严进宽出"到"宽进严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弱化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和强化大学生毕业考试联系起来,为有效解决中国多年的"应试教育"弊端以及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两新"指的是新机具、新技术。"两新"推广面对主要是农民,因此"两新"推广基础在农村、在基层。"两新"推广难度在于农民是否接受,他们普遍遵循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原则,一定要亲自见证新机具、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应用的实际效果及带来的经济效益。"两新"推广重点在于现场参观、现场示范,把示范工作组织好,农民群众看见实际效果,就容易接受,自觉应用"两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释“薅”     
杨成 《古今农业》2010,(1):73-81
本文从文字学的角度,探讨了从先秦到两汉这一时段内"薅"字字形字意的流变。从中发现"薅"字真正用于指代对固定农田实施"中耕除草"仅通行于汉代,及汉代以后的汉族地区农耕。此前的古"茠"字以及甲骨文中的""字,所指代的农事活动虽然也与除草有关,但它与真正意义上的"中耕除草"却存在着不容相混的区别。古"茠"字是指播种前在整地的同时除草,前后两个"茠(薅)"字所指代的除草农事作业,无论是操作时间,所使用的农具,还是具体的操作办法都各不相同。鉴于"薅"字不见于汉代以前的典籍,据此我们推断,我国固定农田的定型时间不可能早于汉代。这一结论不同于前人认定我国"精耕细作"农业发端于先秦时代的看法,导致前人误判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混淆了"游耕"与"农业"的本质区别;其二是,忽视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发达农业区所处的生态背景存在着极大差异。汉儒误将《诗经》中古"茠"字的本义曲解为"中耕除草",并将原诗句错改为"以薅荼蓼"。这就掩盖了先秦时代"游耕"农事操作的技术真相,从而将"中耕"的起源提前了八个世纪。  相似文献   

20.
动物称谓是每种语言中必不可少的,古汉语中关于雌性动物称谓的词语较多,如"雌"、"母"、"牝"、"草"、"骒"、"(牛字)"、"女"、"羭"、"牂"、"羠"、"沙"、"牯"、"阴"、"娄"等。这些词语体现了汉语共时分布与历时更替的关系,对于汉语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研究这些词语的用法及发展变化情况,并以此探讨汉语雌性动物称谓词的更替情况。下面具体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