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鹄鸣  李文健 《昆虫天敌》1991,13(3):118-124
本文报道了七星瓢虫的空间分布调查结果。通过分析,七星瓢虫在包菜地内的空间分布属聚集分布,最适于Poisson-binomial分布,其次适于负二项分布和核心分布,不适于Poisson分布。但就本调查结果而言,七星瓢虫在包菜地的聚集行为可能是由于环境而引起的。分析结果还表明,七星瓢虫种群扩散亦属于聚集型扩散。  相似文献   

2.
金剑雪  程英  李凤良 《植物保护》2012,38(6):112-114
研究了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饲养的七星瓢虫实验种群在(25±1)℃、70%~90%RH、16L∥8D的光照条件下的种群生命表,并对生命表进行分析得到各项参数。结果表明:在该条件下,七星瓢虫每头雌虫经历1个世代可产生106.742 3头雌性后代(R0),从卵到羽化为成虫直至死亡平均经历8.3670周(T),即58.5692d;种群经过1.241 8周(即8.692 4d)即可增长一倍(td);平均每1头七星瓢虫雌虫的内禀增长率为0.558 2头(rm),而其种群理论上每周以1.747 5倍的速率增长(λ)。  相似文献   

3.
范广华  牟吉元 《昆虫天敌》1989,11(4):193-195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是山东省麦蚜、棉蚜等多种蚜虫的重要无敌,特别是对控制麦蚜有显著作用。我们于1988年对该虫在麦蚜不同密度下的反应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七星瓢虫功能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定旭 《昆虫天敌》1991,13(3):130-132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是我省麦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食蚜天敌。它不仅数量大,约占麦田中各种瓢虫总数量的70%以上,而且发生期长,对麦蚜的控制作用较大。因此,有关七星瓢虫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但有关环境条件对其功能反应的影响尚未见正式报道。本研究以我省麦田中的重要害虫——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为猎物来研究温度对其功能反应的影响,以期为更合理地利用其控制麦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1987年作者试验的12种常用农药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卵、四龄幼虫、蛹及成虫的影响。卵和蛹对菊酯类农药反应敏感,对有机磷类农药反应迟钝;而幼虫对有机磷类农药反应敏感,对菊酯类农药反应迟钝。多菌灵及三氯杀螨醇对该虫的各个虫态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七星瓢虫不同虫态对杀虫剂反应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室内条件下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卵、幼虫、蛹和成虫的触杀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七星瓢虫对抗蚜威、伏杀磷和久效磷的反应一致;与对照药剂久效磷相比:①抗蚜威、伏杀磷处理七星瓢虫卵120小时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0.0483和0.3187;②抗蚜威和伏杀磷对七星瓢虫四龄幼虫24小时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0.1088和0.4056;③抗蚜威和伏杀磷处理蛹216小时的相对毒力指教分别为0.0540和0.5990;④抗蚜威和伏杀磷对瓢虫成虫24小时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0.1406和0.0623。可见,与常规使用的杀虫剂久效磷相比,抗蚜威和伏杀磷对七星瓢虫的各种虫态均具有高度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2010-2011年对不同播种期条件下麦蚜发生量及七星瓢虫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期播种田七星瓢虫迁入早,经控制蚜虫基数小,蚜量增长缓慢;晚播田七星瓢虫迁入晚,蚜虫基数大,蚜量增长迅速。2011年七星瓢虫在当地麦田大规模发生,麦蚜在扬花期已被七星瓢虫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七星瓢虫对豆蚜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七星瓢虫各虫态对豆蚜的捕食能力。[方法]将野外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采回并在室内饲养一代后,就其各龄幼虫及雌雄成虫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的捕食能力进行室内测定。[结果] 七星瓢虫各龄期幼虫以及雌雄成虫对豆蚜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模型,1、2、3、4龄幼虫捕食反应拟合的圆盘方程分别为Na=1.121 86N/(1+0.059 92N)、Na=1.217 04N/(1+0.049 33N)、 Na=0.789 92N/〖JP2〗(1+0.008 00N)、Na=0.967 01N/(1+0.001 41N),雌、雄成虫的圆盘方程分别为Na=0.958 64N/(1+0.001 03N)、Na=0.976 20N/(1+0.001 52N),经χ2检验各虫态的捕食反应的圆盘方程理论值与实测值相符。用七星瓢虫雌成虫进行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测定,利用Hassell模型进行拟合,所得模型方程为E=0.447 4P-0.433 7,经χ2检验雌成虫的捕食作用率实测值与理论值相符,该模型方程能很好地反映雌成虫自身密度的干扰程度。[结论] 1~4龄幼虫、雄成虫和雌成虫对豆蚜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8.7、24.7、98.8、685.5、642.5、927.5头。  相似文献   

9.
七星瓢虫规模化饲养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七星瓢虫生活力、生殖力、捕食能力角度,提出了其规模化饲养的质量控制标准及其测试办法。(1)生活特征:体重大于26.9mg,羽化率大于87.7%,寿命达到62.9天,贮藏时间大于51.6天;(2)生殖力特征:成虫产卵期短于13.7天,产卵雌虫率大于86.9%,产卵期大于52.9天,所产卵孵化率达到85.8%,产卵量达到4027粒;(3)捕食能力:饥饿24小时后,在220头蚜虫/m^2密度下,日捕食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七星瓢虫对吡虫啉的抗性发展动态,在室内选用吡虫啉逐代筛选,选育抗吡虫啉的七星瓢虫品系。发现七星瓢虫对吡虫啉的抗性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抗性不稳定,选育20代后抗性为63.1519倍。同时为了明确七星瓢虫对吡虫啉产生抗性后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将抗性选育13代的七星瓢虫品系与敏感七星瓢虫品系、野外七星瓢虫种群进行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结果表明,从幼虫的整个发育历期来观察,抗性品系幼虫的发育历期为12.36 d,野外种群为9.88 d,敏感品系为10.62 d,3者之间差异显著;蛹发育历期3者之间没有差异;4龄老熟幼虫、蛹、初羽化雌成虫、初羽化雄成虫平均体重3组间有一定的差异;七星瓢虫抗性品系、敏感品系、野外种群前期的卵孵化率分别为63.0%、62.4%和66.3%,中期的卵孵化率分别为64.8%、58.7%和75.6%,后期的卵孵化率分别为69.3%、57.4%和75.5%,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抗性品系雌成虫的平均产卵量为1043.3粒,敏感品系为1100.2粒,野外种群雌成虫为1250.1粒,3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综上所述,抗药性对七星瓢虫的生物适合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由于抗性倍数较低,影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七星瓢虫对苜蓿斑蚜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捕食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的数量与苜蓿斑蚜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为Na=1.024 2N/(1+0.003 3N),捕食苜蓿斑蚜的数量随斑蚜密度增加而增大,但寻找效应随之而降低,日最大捕食量为313头。在10~25℃下,七星瓢虫捕食率y与温度x的关系为y=2.4 1x+3 0.0 7 5,在2 5~3 5℃间的捕食率y与温度x的关系为y=1 2 0-1.2x,2 5℃下七星瓢虫捕食率最高,捕食率达9 0.5%。在种内干扰条件下,其捕食作用率E随天敌密度P的增加而减少,干扰反应数学模型为E=0.4 1 9 3P-0.5 0 1 8。随着叶片数量增多,七星瓢虫和斑蚜之间的距离相对增大,造成捕食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单种群与混合种群饲养,研究了猎物密度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和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种间竞争影响,并用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对两种瓢虫在猎物相对充足与不足条件下的种间竞争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猎物充足,两种瓢虫的种群增长呈线性增长趋势;猎物不足时,单独饲养时,两种瓢虫的种群增长趋势呈Logistic曲线,混合饲养时异色瓢虫的种群增长呈上升趋势,七星瓢虫趋于下降。在两种瓢虫的种间竞争中,异色瓢虫占相对优势,竞争的结局是二者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平衡局面而得以共存。  相似文献   

13.
七星瓢虫和多异瓢虫对三叶草彩斑蚜的功能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七星瓢虫和多异瓢虫在不同猎物密度下对三叶草彩斑蚜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和多异瓢虫对三叶草彩斑蚜密度的功能反应可用HollingⅡ方程较好地拟合,经卡平方检验误差不显著(p>0.05);捕食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而七星瓢虫和多异瓢虫对三叶草彩斑蚜的捕食量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干扰,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能用Hassell数学模型较好地反映,经卡平方检验误差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朱建国  杨学均 《昆虫天敌》1993,15(3):116-123
研究表明不同猎物种类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的捕食作用具有不同的影响.七星瓢虫捕食效率对桃纵卷叶蚜(Myzus tropicalis)密度的依赖性较大,对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的依赖性较小,七星瓢虫—苹果绵蚜系统中,七星瓢虫自身密度的干扰作用较大,七星瓢虫—蒿蚜系统中的干扰作用较小.研究天敌昆虫对其不同猎物的捕食作用,对于认识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以及正确指导生物防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和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是新疆棉区棉蚜的主要天敌。为探索2种天敌对温度的适应性,室内设置25℃,30℃,35℃和40℃恒温处理,测定温度对2种瓢虫体内水分散失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瓢虫水分散失程度对温度响应具有差异性,多异瓢虫散失量高于七星瓢虫,约为七星瓢虫水分散失量的1.7~2.3倍;不同温度处理24 h内,多异瓢虫的死亡率显著高于七星瓢虫(p0.05,df=49)。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七星瓢虫与棉蚜有十分明显的跟随关系。因此,七星瓢虫种群崩溃的直接影响因子不是温度,可能与获取食物所得到的水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人工卵赤眼蜂蛹规模化饲养七星瓢虫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人工卵赤眼蜂蛹规模化饲养七星瓢虫的结果表明:(1)人工卵赤眼蜂蛹基本上能满足七星瓢虫幼虫的生长发育,并能正常羽化,但发育历期延长2.7d,蛹重降低;(2)成虫取食人工卵赤眼蜂蛹后,产卵前期、产卵期、总产卵量分别为12.3d、45.6d和1589.7粒,与蚜虫对照组差异显著。(3)用人工卵赤眼蜂蛹连续饲养七星瓢虫至6代时,生殖力有明显退化。(4)幼虫期饲喂人工卵赤眼蜂蛹、成虫期饲喂蚜虫与幼虫期及成虫期均用蚜虫饲喂的七星瓢虫具有相似的生殖力。(5)用人工卵赤眼蜂蛹饲养成虫,添加取食刺激剂(5%的蔗糖 0.1%橄榄油)后,其生殖力接近用蚜虫饲养的水平。综上所述,人工卵赤眼蜂蛹可满足幼虫的生长育,但对成虫的生殖力有一定影响;连代饲养后出现退化现象,这些影响主要是成虫产卵前期的营养得不到满足,可通过在成虫期添加取食刺激剂或成虫产卵前期改喂蚜虫解决。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极端高温天气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通过模拟田间高温发生情况,设置6h极端高温(36℃和39℃)与不同持续时间(1d和3d)对七星瓢虫卵和成虫进行胁迫,以25℃恒温饲养处理为对照,观察统计其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力及子代孵化率。结果表明,在相同高温胁迫模式下,七星瓢虫成虫的耐热性要明显高于卵,如在39℃处理1d后,卵和成虫的存活率分别为52.09%和93.94%;处理温度越高,高温持续时间越长,七星瓢虫卵的存活率越低,36℃处理1、3d和39℃处理1、3d后卵的存活率依次为71.31%、62.87%、52.09%和24.98%。七星瓢虫卵经39℃处理3d后,其孵化1龄幼虫的发育历期为2.77d,显著长于对照组(2.11d),其余龄期幼虫的发育历期、整个幼虫期和蛹期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说明七星瓢虫发育前期经历极端高温可能会导致其发育后期生长加速,出现生长补偿现象。卵期受极端高温的影响要显著大于成虫期,卵和成虫在39℃处理1d后的单雌产卵量分别为42.67粒和139.79粒;所有高温处理组的子代卵孵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85.42%),介于0~64.13%之间。另外,各高温处理组的种群趋势指数在5.26~56.02之间,均低于对照组(78.76)。表明夏季极端高温天气频发可能导致七星瓢虫种群数量减少,不建议此时期在田间释放七星瓢虫卵进行害虫防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七星瓢虫不同虫态的低温贮藏条件,本研究在不同恒定低温-时间与变温预处理后恒定低温-时间组合下分别测定了七星瓢虫卵、蛹及成虫的孵化率、羽化率及成虫存活率。结果表明,无论恒定低温或变温预处理,卵在常温下3 d均可孵化,恒温和变温的孵化率分别为72.56%和73.93%,且当保存时间不超过5 d时,卵在8℃、10℃及12℃时孵化率均在50%以上,保存时间为10 d时,卵在10℃及12℃时孵化率均在50%以上。七星瓢虫蛹在恒温和变温预处理条件下,在10℃保存3 d时均可完全羽化,且羽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当保存时间达到50 d,恒定温度在2℃、4℃、6℃和8℃下畸形率达到了100%,而其余保存天数下均未出现畸形率,当变温预处理后,仅在2℃下保存20、30和50 d分别出现100%、50%和100%的畸形率。在25℃保存时,恒温和低温预处理下的成虫保存40 d时,全部死亡,但恒温8℃下保存60 d和变温预处理10℃下保存60 d的成虫存活率分别达到60.46%和63.29%。综合分析表明,一定时间下的恒定低温和变温预处理保存均能延长七星瓢虫卵、蛹及成虫寿命,从而为七星瓢虫不同虫态商品化及其货架期的延长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9.
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 JH)可以调控昆虫滞育,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juvenile hormone epoxide hydrolase, JHEH)是调节保幼激素代谢的关键酶之一。为探索JHEH在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滞育中的调控作用,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七星瓢虫JHEH全长基因,命名为Csjheh(GenBank登录号:MH932586),该基因cDNA全长2 077 bp,开放阅读框(ORF)1 380 bp,编码459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51.39 kD,理论等电点(pI)为8.79。疏水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具有典型环氧水解酶的N末端疏水结构。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Csjheh与中欧山松大小蠹、赤拟谷盗、丽蝇蛹集金小蜂、内华达古白蚁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同源性达到64.24%。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其时空表达模式,结果表明Csjheh基因在七星瓢虫成虫初羽化阶段表达量较高,滞育诱导条件下表达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滞育60 d时与初羽化阶段接近。本研究结果对揭示JHEH参与JH的调控作用,进而调控昆虫滞育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是脂肪酸合成第一步反应的限速酶,参与长链脂肪酸的合成。本试验基于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转录组数据,探究ACC在滞育七星瓢虫脂代谢中的调控作用。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七星瓢虫中克隆得到ACC基因全长,命名为CsACC(GenBank登录号:MT012819),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7 217 bp,开放阅读框(ORF)长为6 792 bp,编码2 263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255.9 kDa,理论等电点(pI)为5.90,无跨膜螺旋结构,无信号肽。通过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CsACC与鞘翅目的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乙酰辅酶A羧化酶同源性较高。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sACC基因在七星瓢虫正常发育及滞育诱导不同阶段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滞育诱导30 d表达量达到最高,滞育诱导60 d、滞育解除期以及正常发育30 d表达量几乎持平。本研究为揭示CsACC基因在脂代谢通路中的调控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