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2006年的钟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第11个五年规划的执行时期。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未来5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确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就是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就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机械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和重大课题。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标志着新农村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前进。要把新农村建设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生产基地,发展先进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生活乐园,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社会,农业机械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提出的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也是当前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思路、总要求、总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的亮点之一,被认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描述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排到了第一位,而农业机械化横跨工农两大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引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提出的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也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思路、总要求、总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支持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讲主要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把新农村建设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生活乐  相似文献   

7.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并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此次建设新农村的提出,既熟悉,又亲切,令人振奋。“新农村”的概念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但这次党中央重新提出建设“新农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而是当前农村全面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但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一个基本认识,即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7月20日,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湖北省“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粮食、油菜、棉花综合机械化技术,全省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在全省粮食主产区重点推广水田机械化耕整、育秧、播栽(插)、病虫防治、收脱、干燥、精米加工等关键技术,力争全省水田机耕整达到75%,机械插播达到30%,机收达75%。以农机大户和农机协会等多种经济形式的服务组织为依托,积极开拓农机服务市场。加快血吸虫重疫区“以机代牛”实施步伐。从2007年起,省财政对农民购机补贴在现有1000万元基…  相似文献   

10.
《浙江农村机电》2007,(2):12-12
自2004年以来连续第4年出台的指导“三农”工作的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强调了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对农机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提出新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上。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也明确将农业机械化作为农民增收的手段,提出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  相似文献   

12.
“十五”计划提出了“推进农业机械化”,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又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从推进”到“提高”两字之差,折射出农业机械化发展之变。“由推进”提升“到提高”,表“明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机械化要“在十五”发展的基础上,上新的台阶。不仅要有量的增长和速度的加快,更要有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  相似文献   

13.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被写入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提出要“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这是继农机购置补贴后又…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机械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和重大课题。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总体要求,标志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农机部门作为服务农业的职能部门,理所应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现为纲领,按"二十个字"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坚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创新机制,以点代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1号文件中,农业机械化被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实践证明,实施农业机械化,对于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之举  相似文献   

19.
最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及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相继出台,都对农机化生产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在“十二五”期末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目标已经明确,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和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对于新时期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