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对从江香猪与淳安花猪杂交配套组合(简称从香淳组合)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质指标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从香淳组合生长性能优于父本,0~10月龄平均日增重210 g;公猪的屠宰率、板油率、背膘厚低于母猪;胴体斜长、皮厚以及眼肌面积高于母猪,公母间各项屠宰指标差异均不显著;肉色值和大理石纹分别在3级和2.5级以上,滴水损失低于1%;8月龄公猪与母猪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4.27%、4.15%,肌苷酸含量2.86 mg·g-1、2.55 mg·g-1,公猪肌内脂肪和肌苷酸的值高于母猪。从香淳杂交组合表现出良好的肉质性能,尤其在肌内脂肪含量、嫩度等方面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金陵白鸭的肉质及脂肪酸组成,以期为金陵白鸭的育种、饲养管理及屠宰加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金陵白鸭40、50和60日龄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水分、脂肪、蛋白质、灰分)、常规肉质指标(肉色、pH、剪切力、蒸煮损失、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及脂肪酸含量。[结果]随着饲养日龄的增加,金陵白鸭的肌肉脂肪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50、60日龄金陵白鸭肌肉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40日龄(P<0.05);不同日龄间金陵白鸭肌肉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养日龄的增加,金陵白鸭的肉色亮度L~*呈现下降趋势,40日龄金陵白鸭的肉色亮度L~*显著高于50日龄和60日龄(P<0.05);40、50、60日龄金陵白鸭的肉色红度a~*和剪切力呈现显著上升趋势(P<0.05);40、50、60日龄金陵白鸭的肉色黄度b~*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蒸煮损失和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呈现下降趋势;3个日龄金陵白鸭的肌肉pH无显著差异(P>0.05)。金陵白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50%以上,且50日龄金陵白鸭肌肉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高于40日龄和60日龄(P<0.05),而不同日龄金陵白鸭的肌肉饱和脂肪酸(SFA)、必需脂肪酸(E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50日龄金陵白鸭的肌肉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必需脂肪酸含量最高。[结论]金陵白鸭具有较好的肉质特性,综合考虑饲养成本、肉质、营养成分及脂肪酸含量各项指标,建议上市日龄以50日龄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野乔菜替代部分精料对从江香猪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质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约20kg的从江香猪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以野乔菜替代部分基础日粮,替代比前期分别为10%、20%、30%,后期分别提高到20%、30%、40%。结果表明:野乔菜替代部分精料可显著降低从江香猪平均日增重,减缓生长速度;显著降低6~7胸椎间膘厚及胴体脂肪比例,显著提高瘦肉率;显著提高肌肉熟肉率,粗蛋白含量随着替代量的升高而提高,肉质得到提高。研究显示,野乔菜替代部分精料可降低从江香猪生长速度,提高胴体品质及肉品质,其适宜替代量为前期20%、后期30%。  相似文献   

4.
贵州香猪肌肉嫩度和肌内脂肪含量测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剑白香猪进行肌肉嫩度、肌内脂肪含量和含水量测定,并与从江香猪和久仰香猪的测定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剑白香猪与从江香猪和久仰香猪肌肉嫩度、肌内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研究去势公猪体内脱氢表雄酮(DHEA)及其硫酸盐(DHEA-S)随日龄增长的变化规律,以及外源添加DHEA对去势公猪DHEA与DHEA-S水平、血脂以及脂肪沉积的影响,通过测定杜×(长×大)三元杂交仔公猪、仔母猪(21日龄)及去势公猪(28~203日龄)血清DHEA、DHEA-S、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生理水平。选用体重40 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45头,随机分成3组,分别在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饲料中添加0、25和75 mg/kg DHEA,处理105 d。结果显示:21日龄仔公猪血清DHEA质量浓度为仔母猪的2.86倍,明显高于仔母猪(P<0.001);28~203日龄去势公猪血清DHEA质量浓度仅为21日龄仔公猪的5.37%~12.03%,皆明显降低(P<0.001),且呈U型变化;日粮中添加DHEA明显增加去势公猪血清DHEA浓度,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浓度和脂肪沉积,而对体重及血清DHEA-S浓度影响不显著。猪血清DHEA生理水平变化以及添加DHEA对脂质代谢指标的影响,提示DHEA具有调节去势公猪脂质代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性别对商品猪体尺性状、胴体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体重100 kg左右的商品猪120头,公猪去势,母猪不去势,研究了性别对猪体尺性状、胴体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母猪组的腹围、倒数3~4腰椎膘厚和倒数3~4胸椎膘厚均显著低于公猪组(P<0.05);母猪组的平均膘厚和皮脂率均极显著低于公猪组(P<0.01);母猪组的倒数3~4胸椎肌肉厚度、活体瘦肉率、瘦肉率分别比公猪组提高11.52%(P<0.05)、2.80个百分点(P<0.01)、2.97个百分点(P<0.01);肉质性状母猪组与公猪组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吉林农业科学》2016,(6):89-92
本试验选用健康状况良好、无明显疾病的美系长白、大白猪的母猪各10头、公猪各5头、去势公猪各5头分为4组进行为期85 d的饲养试验,研究两品种间生长性能及肉质品质的差异。当试验猪体重达100 kg时试验结束。结果表明,长白母猪、大白母猪、去势公猪与公猪的日增重、日采食量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长白去势公猪与大白去势公猪的熟肉率、滴水损失(失水率)、压榨水分、初水分及嫩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肌内脂肪间差异显著(P0.05),大白去势公猪的肌内脂肪高于长白去势公猪。  相似文献   

8.
试验选取湖北白鹅选育群鹅只进行了肉质特性研究.采用t检验方法比较了180日龄公母鹅肌肉肌苷酸的含量,结果无显著差异.56日龄鹅肉肌苷酸的含量高于180日龄鹅肉.公母鹅鲜肉含水量分别是73.21%和73.49%,氨基酸总和分别为20.66%和20.64%,鹅肉干物质中肌内脂肪含量公母鹅分别为8.23%和9.38%,鹅肉中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公母鹅分别为0.98和0.99,鹅肉鲜味氨基酸含量公母鹅分别为14.22%和14.17%,占氨基酸总量的68.89%和68.69%,其中以谷氨酸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贵州剑白香猪六世代肉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六世代8月龄贵州剑白香猪作肉质指标测定,用久仰香猪作对照.测定结果表明两类型香猪肉色正常,大理石纹适中;肌肉嫩度、肌内脂肪含量、水分含量、pH1、失水率和熟肉率等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六世代剑白香猪经选育后肉质仍好,是实验动物和加工高档猪肉产品的理想香猪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以3个日龄的5个品系F、D、Y、S、B优质肉鸡为试验对象,采用组织化学切片染色技术进行组织学观察,探讨优质鸡肌纤维的发育规律及其对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日龄的增加鸡肌纤维的发育呈明显变化.70-90日龄的肌纤维面积的生长强度小于90-120日龄,而肌纤维密度70-90日龄的生长强度大于90-120日龄.同一生长阶段不同品系间肌纤维的生长强度也明显不同,生长较快的D系肌纤维生长强度最大.相关分析表明,肌纤维面积与肌纤维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硫胺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嫩度、肉色、肌内脂肪含量、肌苷酸含量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P>0.05).可见,肌纤维的生长发育对肌肉的干物质、肌内脂肪等肉质性状及硫胺素、肌苷酸等风味物质的产生有利.  相似文献   

11.
刘文娇  王涵  龚婷 《南方农业学报》2022,53(12):3498-3509
【目的】分析SP1基因在从江香猪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阶段睾丸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睾丸间质细胞自噬、凋亡的转录调控作用,为探究SP1基因调控间质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及提高从江香猪雄性繁殖性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性早熟的从江香猪作为研究对象,PCR扩增得到其SP1基因编码区(CDS)序列,应用相关在线软件对CDS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荧光定量PCR检测性成熟期从江香猪不同组织中SP1表达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日龄从江香猪睾丸中的SP1基因表达量。【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SP1基因CDS序列全长为2361 bp,编码786个氨基酸残基,蛋白二级及三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为主,无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剪切位点,且为不稳定蛋白。SP1氨基酸序列有174个磷酸化位点,通过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发现猪SP1与绵羊和牛的亲缘关系最近。对SP1在各组织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SP1基因相对表达量在脾脏中最高;此外,SP1的蛋白水平在180 d的香猪睾丸中有最高表达量,基因水平在30和180 d的香猪睾丸中有较高表达量。进一步构建SP1基因超表达载体,转染至从江香猪睾丸间质细胞,结果显示pEGFP-C1-SP1组的SP1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pEGFP-C1组(P<0.05,下同),而自噬通路相关因子基因mTOR、LC3B、Beclin-1和凋亡相关因子基因Caspase-3、Bcl-2的相对表达量在超表达pEGFP-C1-SP1组显著低于pEGFP-C1组,但自噬凋亡信号因子ERK1/2和凋亡基因Bax的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推测SP1基因可通过降低LC3B、Beclin-1、Caspase-3的表达来抑制睾丸间质细胞自噬凋亡的发生,或通过降低mTOR及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来促进凋亡发生。【结论】 SP1基因在从江香猪不同组织及睾丸发育不同阶段均有表达,且通过影响睾丸间质细胞自噬、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而在从江香猪初情期和性成熟期发挥重要的生理学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在活体评估种公猪胴体与肉质性状中的准确性,实现对表型组进行智能测定,为种猪的选育和精细化饲养管理提供技术参数。【方法】选择体重相近((42.02±1.05)kg)、健康状况良好的杜洛克公猪40头,饥饿处理24 h后,采取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剂,实行全身性麻醉。将猪只按照头前尾后俯卧姿势置于CT扫描床上,通过16排螺旋CT平扫获取原始图像序列。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图像薄层重建与去噪、图像多平面重建和图像分割,进而对图像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B超活体测定和屠宰测定评估了种公猪的胴体组成、背膘厚、眼肌深度、眼肌面积、胴体直长和胴体斜长等胴体性状;以屠宰测定瘦肉率为因变量,CT活体测定背膘厚、眼肌深度、眼肌面积、胴体直长和胴体斜长为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构建种猪胴体瘦肉率的预测模型;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背最长肌、臀中肌和半膜肌样品中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并与CT活体评估对应部位肌内脂肪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对CT活体评估与屠宰测定瘦肉率、脂肪率、骨率、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两种饲养方式下,对猪运输前后唾液皮质醇水平、待宰栏行为和宰时血液福利指标作对比分析,以期说明发酵床饲养可降低猪对宰前应激的生理反应,最后对胴体性质和肉品质进行评估。【方法】按照密度一致原则(0.85 m~2/头),将144头日龄相近(70.47±1.60 d)体重为(27.08±1.06)kg的杜长大三元仔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两组,即水泥地面饲养组(concrete floor house,CFH)和发酵床饲养组(deep-litter house,DLH),每组6次重复,CFH和DLH中每个重复分别为10和14头,自由采食和饮水。饲养期间记录猪日采食量,分别于试验第64和106天进行个体称重,按重复计算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试验结束时,每组选择10头体重约为105 kg猪进行屠宰(公母各半)。于运输前即饲喂栏(-60 min)和运输后待宰栏内0和120 min采集猪唾液,用于皮质醇测定;待宰栏内采集行为录像,用于猪行为学分析;宰时采集血液用于葡萄糖、乳酸、皮质醇含量及肌酸激酶活性测定;最后对猪胴体性质(热胴体重、屠宰率、胴体滴水损失、背膘厚、肉厚、瘦肉率)和背最长肌肉品质(p H、肉色、肌内脂肪、滴水损失、剪切力)进行评价。【结果】1饲养期间,CFH和DLH猪末重、日均采食量、日增重及料肉比均无显著差异(P0.10)。2运输前后,DLH猪唾液皮质醇水平均高于CFH猪(P0.05);与运输前相比(-60 min),运输后0和120 min DLH猪唾液皮质醇升幅均显著低于CFH猪(0 min:+2.85±0.66 vs.+5.08±1.33,P0.01;120 min:+1.03±0.63 vs.+2.66±1.54,P=0.04)。3待宰栏休息时,在0-30 min和30-60 min时段,猪休息、站立、探究、走动、争斗和饮水等行为方面,CFH和DLH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10);然而,在60-90min时段时,DLH猪在探究、走动、争斗等行为方面显著低于CFH猪(P0.05)。4与CFH相比,DLH显著降低了宰时猪血液中乳酸含量和肌酸激酶活性(P0.01),对皮质醇含量有增加趋势(P=0.07),但对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影响(P0.10)。5 CFH和DLH猪屠宰率、胴体滴水损失、平均背膘厚及肉厚均无显著差异(P0.10);关于肉品质,与CFH比,DLH对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和滴水损失分别有提高和降低趋势(P=0.10),但对p H、L*(亮度)、a*(红度)、b*(黄度)等指标无显著影响(P0.10)。【结论】DLH能够降低待宰栏内猪的争斗行为和宰前生理应激反应,提高猪对宰前应激的应对能力,但对其生长性能、胴体性质和肉品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藏猪和杜藏猪(杜洛克父本与藏猪母本杂交F1代)的生长和胴体性状及肉质指标等表型差异,并分析背最长肌中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为藏猪种质资源利用及猪脂肪沉积规律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藏猪和杜藏猪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体长、体高和胸围等生长性状,屠宰率、背膘厚及眼肌面积等胴体性状,以及pH、肉色、蒸煮损失及肌内脂肪含量等肉质指标;并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脂肪沉积相关基因在2种猪背最长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杜藏猪的左胴体重、右胴体重、屠宰前重、胴体长、体长、体高、管围和胸围均高于藏猪,且差异显著(P<0.05,下同),眼肌面积(33.00±3.84 cm2)也显著大于藏猪(16.83±1.81 cm2),背膘厚(13.15±2.48 mm)则显著低于藏猪(22.83±2.80 mm),藏猪与杜藏猪的皮厚、腹围和屠宰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杜藏猪肌肉的pH-24 h、熟肉率、剪切力和含水率显著高于藏猪肌肉,而杜藏猪肉色的a-24 h值(10.30±1.06)和肌内脂肪含量[(2.48±1.44)%]显著低于藏猪。除GHR基因外,其他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表现为杜藏猪低于藏猪,其中,ADIPOQ基因和FAS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藏猪,IGF1基因、TNFa基因和Lepti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低于藏猪(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HR基因相对表达量与杜藏猪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FASN基因相对表达量与藏猪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IGF1基因相对表达量与藏猪背膘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杜藏猪的肉质性状与藏猪相似,但杜藏猪具有更佳的生长性能,说明以杜洛克为父本与藏猪母本杂交得到的杜藏猪具有更优的生产效率。藏猪和杜藏猪的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与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有关,即猪的肌内脂肪含量受多种脂肪沉积相关基因调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影响杜长大商品猪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SNP位点及其重要候选基因,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改良猪肌内脂肪含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981头杜长大商品猪,包括阉割公猪447头、母猪534头,所有试验猪均在统一条件下饲养至150日龄后进行屠宰测定,屠宰后利用索氏浸提法对肌内脂肪含量进行测定。利用GeneSeek GGP 50K芯片进行基因分型,使用rMVP软件包的FarmCPU模型对肌内脂肪含量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杜长大商品猪平均肌内脂肪含量达2.27%,其变异系数为34.24%,基因组遗传力(h2)为0.39,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表明该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空间。经质控后,剩余30600个SNPs位点用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发现有8个潜在SNPs位点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分别分布在2、3、5、11、12、13和14号染色体上。利用Gene Ontology数据库对可能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发现这些候选基因参与的代谢通路包括肌肉发育代谢过程、器官生长代谢、基因表达调控及RNA转录等生物学代谢过程,但主要以肌肉生长发育代谢通路为主,表明肌内脂肪含量与肌肉生长发育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结论】利用高密度芯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有8个SNPs位点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根据基因生物学功能及相关研究文献,C2orf74、HS6ST3和ROBO2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及脂肪代谢等生物学过程,可作为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重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具有较强脂质水解能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发酵菌株,为研发新型发酵剂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无菌猪肉浆体系中分别接种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YSZ11、YCC3,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YCC2,巨球菌(Macrococcus caseolyticus)YZC2、YZC3,并设立不接种发酵菌株为对照组(CK),测定发酵4 d内猪肉浆pH、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脂肪酶活力、脂质组成和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5株发酵菌株均可以降低猪肉浆体系的pH,POV和TBARS值分别为2.51—2.96 mmol·kg-1和0.21—0.24 mg/100 g,显著低于CK组(P<0.05)。在5组接种发酵菌株的猪肉浆中检测到了中性脂肪酶、酸性脂肪酶和磷脂酶3种酶活力,且后两者活性较高。发酵4 d后,接种发酵菌株组的磷脂含量显著降低(P<0.05),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了21.1%—73.7%,其中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尤其是棕榈油酸(C16:1)、油酸(C18:1)和亚油酸(C18:2)含量较高,并检测到亚麻酸(C18:3)。【结论】本试验中的5株菌株均可抑制脂质的氧化,同时可以分泌脂肪酶促进脂质的水解,增加游离脂肪酸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其中,腐生葡萄球菌YCC2和木糖葡萄球菌YCC3脂质水解和抗氧化能力较好,对改善发酵肉制品的品质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促干剂对无核白葡萄干燥速率、色泽及感官品质的影响,为优化促干剂配方提供一定参考和指导。【方法】以4种自制的促干剂和从市场购买的伊兹木牌复配葡萄促干剂为材料,处理无核白葡萄,定时称量并计算水分比和干燥速率,干燥结束后测定色差数据、理化指标,分析感官品质,分析不同促干剂处理无核白葡萄的表现。【结果】干燥速率C1>C2>K>C3>C4;绿值C1> C2>C4>K>C3;使用C1和C3促干剂的葡萄干色差值明显高于促干剂C2、C4和K,促干剂K的色差值最小,C1和K的色差值差值为2.53,C3和K的色差值差值为1.85,都是较小色差,颜色区别明显;5种促干剂处理的无核白葡萄干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指标、水分、总糖和总酸等理化指标都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且无显著性差异;感官品质评价,K>C4>C3>C1>C2。【结论】4种促干剂中用促干剂K处理无核白葡萄的效果最好,干燥速率快且比较均匀,干燥后的葡萄干品质佳、色泽碧绿、感官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肉品质与物种的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新疆褐牛瘦素基因在不同部位中表达水平与肉质指标的关联性,为牛肉属性差异的品质标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新疆褐牛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测定新疆褐牛皮下、肌间、肾周、心周4个部位脂肪组织中的瘦素基因(lep-tin)的表达水平,检测活重、...  相似文献   

19.
廖扭  刁明  崔洪鑫  牛宁  刘慧英 《新疆农业科学》2022,59(10):2486-2494
【目的】测定10个不同番茄种质的主要植株及叶片生理性状,筛选优异的耐盐碱种质,为优异耐盐新品种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0个不同番茄种质为试材,采用花期盐水滴灌处理,以清水滴灌为对照,采用NaCl配置的盐水(6 ms/cm)全生育期滴灌盐胁迫处理。测定盐胁迫后番茄植株的株高、茎粗、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花期盐水滴灌胁迫下,不同参试番茄材料的株高、茎粗和SPAD值均不同程度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SOD、POD和CAT 酶活性不同程度提高。采用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10个不同番茄种质的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由强到弱依次为C3>C1>C5>C9>C8> C2>C7>C6>C10>C4。【结论】花期盐水滴灌胁迫导致所有参试番茄材料叶片氧化损伤发生,生长受到抑制,并通过渗透调节和抗氧化酶促系统响应盐胁迫逆境。不同番茄材料对盐水滴灌胁迫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存在差异。材料的耐盐性由强到弱依次为C3>C1>C5>C9>C8>C2>C7>C6>C10>C4。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根瘤菌接种对鹰嘴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减施氮肥条件下固氮效果.[方法]以木鹰1号为材料,设C1(根瘤菌A、1/2氮)、C2(根瘤菌B、1/2氮)、C3(根瘤菌A、不施氮)、C4(根瘤菌B、不施氮)和CK1(不接菌、施全氮)、CK2(不接菌,1/2氮)、CK3(不接菌,不施氮)共7个处理,测定各处理鹰嘴豆的根瘤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