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PM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重要污染物,探索PM2.5污染的时空演化规律及空间异质性特征对空气污染的精准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8年陕西省县域PM2.5浓度数据,采用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PM2.5污染的时空演化态势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8年,陕西省PM2.5浓度年均值经历了前期小幅波动下降、中期急剧上升、后期大幅波动下降的倒“N型”波动变化过程,2011年是PM2.5浓度年均值波动变化的重要“拐点”;PM2.5浓度年均值低于一级浓度限值(15μg/m3)的低污染县(区)占比较少且变化不稳定,15~35μg/m3(二级浓度限值)比例有所增加,35~70μg/m3的比例持续减少,反映大多数县(区)未来的PM2.5污染将逐步控制在二级浓度限值以下,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在空间分布上,PM2.5浓度年均值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PM2.5浓...  相似文献   

2.
【目的】PM2.5、PM10等空气颗粒物是城市空气首要污染物,在城市空气污染中占主导地位。了解固定外源下PM2.5、PM10在城市绿地的消减特征,可为城市阻控空气颗粒物、缓解空气污染提供有利依据。然而目前空气颗粒物的研究大多以点测定方式量化空间结构及植被类型对空气颗粒物的影响,对固定外源污染下PM2.5、PM10在城市绿地空间尺度上的影响机制研究较少。【方法】研究结合DSM与地统计学,以南昌市人民公园为例,探索城市公园阻隔外源污染的空间梯度效应及空间结构类型差异。利用克里金插值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可视化模拟;利用Arcgis和R语言等软件分析不同空间结构PM2.5、PM10的浓度差异。【结果】人民公园PM2.5、PM10的浓度在空间分布上趋势一致,均表现为以固定外源点为核心,浓度随距离增加呈极显著梯度递减的趋势,且在中部(约距外源点150~220 m处)消减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茶叶精制车间茶尘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茶叶精制车间茶尘数量进行了测定,对茶尘的组成和粒度进行了分类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精制车间设备近旁茶尘累积量顺序为:风选机>圆筛机>抖筛机>切茶机,但对精制车间设备1.3 m处分析,不同作业环节茶尘的积累量差异不显著(F=0.215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研究森林火灾对大气环境中PM2.5的贡献量, 分析不同火环境下地表可燃物排放PM2.5的变化特征, 以期为森林火灾排放颗粒物污染提供依据。方法本实验以帽儿山地区红松人工林地表针叶可燃物为研究对象, 铺设不同可燃物载量和可燃物含水率组合方式的可燃物床层, 基于燃烧风洞实验室进行点烧实验192次, 并利用崂应2050型智能空气/TSP综合采样器定量测量不同风速条件下可燃物燃烧释放烟气中细颗粒污染物(PM2.5)浓度。结果在可燃物载量、可燃物含水率和风速的共同作用下, PM2.5质量浓度值有很大的变化区间, 最小值为166.7μg/m3, 最大值为7516μg/m3。各因子对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差异较明显, 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可燃物载量>风速>可燃物含水率。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可燃物含水率与PM2.5质量浓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 可燃物载量和风速与PM2.5质量浓度相关关系显著(P<0.05), 且可燃物载量与风速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以双因素模型拟合PM2.5质量浓度预测模型, 可燃物载量和风速共同解释77%的PM2.5质量浓度变差。结论红松针叶燃烧对大气颗粒物污染有明显的贡献作用。PM2.5质量浓度对可燃物含水率、可燃物载量和风速的响应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与可燃物载量和风速呈显著正相关, 与可燃物含水率关系不明显。本研究以可燃物载量和风速为预报因子构建的PM2.5质量浓度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准度, 可以为估算森林火灾排放PM2.5质量浓度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园林植物叶表面微结构对滞尘量的影响。【方法】以兰州市西固工业区10种园林绿化植物叶片为供试材料,采用称重法测定单位叶面积滞留颗粒物总量(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TSP)、PM10、PM2.5的量,采用扫描电镜获取叶表面微结构影像,对叶片滞尘能力与叶表面微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10种园林绿化植物单位叶面积滞留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TSP、PM10和PM2.5滞留量的变化区间分别为0.90~2.92、0.11~0.32和0.11~0.31 g/m2;10种绿化植物中单位面积滞尘量最多的是紫叶矮樱(Prunus×cisterna),其次是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和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滞尘量最小的为银杏(Ginkgo biloba)、丁香(Syringa oblata)、五角枫(Acermono Maxim)等;PM10、PM2.5<...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配置的森林植被对PM2.5的吸附,从而为城市不同环境条件下,降低空气中的PM2.5质量浓度,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寻求适宜的森林植被配植方法。本研究通过监测选定的针叶混、针阔混、针叶纯林、阔叶混、阔叶纯林和乔灌混6种配置模式的森林植被吸附PM2.5量,分析同配置模式下空气PM2.5质量浓度日变化,研究不同配置模式的植物对PM2.5的吸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置模式下空气PM2.5质量浓度日均值最大的为针叶混,针叶混和乔灌混次之,最小的为阔叶纯林;不同配置模式森林植被在5~10月中,PM2.5单位叶面积吸附量大小排序为针叶混(0.744μg·cm-2)>乔灌混(0.709μg·cm-2)>针叶纯林(0.625μg·cm-2)>针阔混(0.53μg·cm-2)>阔叶混(0.483μg·cm-2)&g...  相似文献   

7.
开展城市绿地滞尘效应研究对指导城市绿地建设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为了研究城市交通主干道周边绿地的滞尘效应,以太原市森林公园西侧紧邻滨河东路南北长600 m,东西宽100 m的针叶混交林带为研究对象,在林带最西侧与道路交界处设对照点(0 m),由西向东垂直于路面在林带内分别设置20、40、60、80 m 4个监测点,用中流量大气PM2.5采样器(100 L/min)在各点对PM2.5进行日间采样,分析林带内PM2.5浓度的变化特征并计算林带对PM2.5的净化效率。结果表明:1)林带宽度影响其对大气PM2.5的净化效率,从20~60 m的净化效率逐渐提高,80 m处略低于60 m;2)林带对局部空气PM2.5净化效率与区域空气质量呈负相关,当空气质量为优良时,林带可以有效地降低局部PM2.5,当空气质量为中重度污染时,林带20~40 m宽处会聚集较高浓度的PM2.5;3)林带内分时段净化效率显示,9:30-11:00的净化效率最低,12:30-17:00净化效率较高,且15:30-17:00林内PM2.5质量浓度最低,提示该时段适宜市民在公园内活动。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9年宁德市监测站提供的逐时PM2.5质量浓度和宁德市气象局提供的大气能见度监测数据,探讨了PM2.5与消光系数、能见度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宁德市PM2.5质量浓度主要集中在0~50μg/m3之间,夏秋两季PM2.5小于春冬两季,总体PM2.5污染不严重。(2)宁德市PM2.5质量浓度与大气消光系数呈线性正相关,与大气能见度呈乘幂负相关关系。(3)在不同相对湿度等级中,消光系数、能见度与PM2.5值关系均保持不变,表明影响大气消光系数和能见度的因子包括大气相对湿度与PM2.5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西安市9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的颗粒物浓度数据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探索大气污染的时空差异及其与土地利用指数的深层量化关系,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大气污染浓度呈现冬、春、秋、夏递减的季节特征;大气污染站点浓度表现出高值、低值相聚、北高南低的空间自相关性;不同站点的PM10、PM2.5浓度在城市平均水平6.7%~9.7%、6.4%~6.8%浮动。2)PM10、PM2.5浓度与G-PLAND、R-PLAND相关性显著,与B-PLAND不相关,与G-LPI、G-DIVISION、G-ED、G-AI分别呈负相关、正相关、负相关、负相关。表明绿地斑块越大、优势度越高、分离程度越低、边缘密度越高、聚集度越高、道路斑块越小越有利于颗粒物的减少。与B-AI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建设用地的聚集度越大,PM10、PM2.5浓度越高。3)当G-PLAND每增加10%,PM10 、PM2.5分别消减11.29%、8.6%;当R-PLAND每增加10%,PM10、PM2.5分别增加5.39%、6.03%,表明绿地对PM10的沉积作用强于PM2.5,道路与PM2.5的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河北省张家口市常见绿化树种叶片特征及滞纳大气颗粒物能力的差异,以张家口市人民公园6种常见绿化树种为对象,通过观测叶片特征,测定不同月份叶片PM2.5和PM10滞纳量,分析不同树种及月份叶片滞纳大气颗粒物能力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张家口地区6种常见绿化树种4—10月份叶面积平均每月PM2.5滞纳量为(0.35±0.21)~(0.80±0.35)μg·cm-2,PM10滞纳量为(1.31±0.68)~(2.64±1.32)μg·cm-2,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滞纳量最大,银杏(Ginkgo biloba)最小,且两者差异显著(P<0.05)。针叶树种PM2.5及PM10滞纳量均大于阔叶树种。10月份PM2.5和PM10滞纳量均最大,分别为(1.07±0.37)、(3.33±1.13)μg·cm-2;8月份均最小,分别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干旱区城乡核桃林与不同树种配置结构空气颗粒物浓度变化差异,探讨树种配置结构与大气颗粒物浓度、温度、相对湿度间的关系,为区域环境绿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新疆叶城县城区、城郊和乡村3个不同区域树种配置结构的林带为监测点,树种配置分别是苹果(Malus domestica)—核桃(Juglans regia)、红枣(Ziziphus jujuba Mill.)、红枣—核桃、新疆杨(Populus alba)—核桃和核桃,通过监测防护林内和林带不同水平距离颗粒物浓度、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分析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变化规律、防护林不同水平距离对颗粒物浓度的削减作用。【结果】颗粒物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城区、城郊和乡村核桃防护林颗粒物浓度污染排序依次为乡村>城郊>城区;城区、城郊和乡村核桃防护林的PM2.5最高浓度分别出现在20: 00(20.00 μg/m3)、12:00(29.00 μg/m3)和14: 00(58.25 μg/m3);PM10最高浓度分别出现在20: 00(35.25 μg/m3)、14: 00(62.67 μg/m3)、14: 00(131.50 μg/m3);PM1.0最高浓度分别出现在20:00(12.50 μg/m3)、12: 00(12.67 μg/m3)、14: 00(28.75 μg/m3)。树种不同配置结构颗粒物浓度存在差异,排序依次为核桃>对照>新疆杨—核桃>红枣>苹果—核桃>红枣—核桃。防护林不同水平距离对PM2.5浓度消减程度不同。城区与城郊不同水平距离削减作用排序为0 m>20 m>10 m;乡村依次为0 m>10 m>20 m。城区与城郊核桃防护林温度差异不明显,二者的温度明显高于乡村防护林温度;城区、城郊和乡村核桃防护林相对湿度均存在波动变化。PM2.5浓度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下同),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PM1.0浓度与温度、相对湿度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M10与温度、相对湿度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结论】核桃林在城区、城郊和乡村发挥的生态效益存在一定差异,在乡村能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核桃林带搭配种植红枣可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在农业环境污染较重的地区可作防护林带选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不同LED光照萎凋对贡眉白茶香气成分的影响,为白茶加工全天候和标准化光照萎凋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无光萎凋作对照,采用感官审评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同时采用气味活度值(OAV),系统研究LED红光(630 nm)、黄光(570 nm)、蓝光(430 nm)和日光萎凋对贡眉白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4种光照萎凋的贡眉白茶感官审评中香气得分均高于无光萎凋,其中黄光组的香气得分(89.1分)最高,呈现花香,其他3种光质以清香为主。所测样品中共检测出16种醛类、17种醇类、10种酯类、11种酮类、10种碳氢化合物及其他香气成分等共计68种,其中各处理共有成分58种。4种光质均可提高贡眉白茶样品的香气成分总量,其中黄光萎凋下贡眉白茶的香气成分总量(279.736 μg/L)最高,且醛类(46.787 μg/L)、醇类(173.163 μg/L)、酮类(16.889 μg/L)、杂氧化合物(6.823 μg/L)、碳氢化合物类(12.574 μg/L)、醚类(0.388 μg/L)及含硫化合物(3.608 μg/L)的成分含量均高于其他光质和无光处理。顺-氧化芳樟醇、反-氧化芳樟醇、顺-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反-芳樟醇氧化物(吡喃型)、苯甲醛、苯乙醛、癸醛、β-环柠檬醛、顺-柠檬醛、丁醚和二甲硫等有益白茶香气品质形成的香气成分均为黄光组的含量最高。共得到5个OAV相对较高的香气成分,依次为β-紫罗酮、芳樟醇、壬醛、二甲硫和反-2-癸烯醛,对所测样品的香气形成贡献较大。【结论】LED黄光萎凋最有益于提高贡眉白茶的香气因子得分,可增加香气成分总含量,形成良好的香气品质特征,可优先考虑作为白茶全天候加工制作的补偿光源。  相似文献   

13.
不同加工工艺对桂热2号白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出桂热2号白茶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充分利用、发挥桂热2号茶树品种资源优势及生产出形美质优白茶产品提供参考.[方法]以桂热2号鲜叶单芽为原料,分别采用传统工艺和新工艺进行加工,通过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测定评价不同加工工艺对桂热2号白茶品质的影响.[结果]采用传统工艺制成的白茶条索稍紧,有毫香,带青气,滋味纯和;将杀青、做形工艺与白茶传统工艺进行整合的新工艺Ⅱ制成的白茶,青气消失,毫香浓、持久,条索紧,形似月芽,白毫显,滋味醇厚、甜爽,且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等4项常规成分均高于传统工艺,其含量分别为5.04%、33.00%、4.57%和42.55%.[结论]不同加工工艺对桂热2号白茶品质影响明显,以将杀青、做形工艺与白茶传统工艺进行整合的新工艺Ⅱ制成的桂热2号白茶品质最优、形质俱佳,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新疆棉区棉铃虫对Bt毒蛋白(Cry1Ac蛋白)敏感基线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新疆棉区棉铃虫对Bt毒蛋白(Cry1Ac蛋白)的敏感基线.[方法]实验采用梯度浓度测定法对新疆8个主要常规棉区的棉铃虫进行敏感性测定.[结果]测得新疆棉区棉铃虫对Bt毒蛋白(Cry1Ac)的敏感基线:平均致死中浓度(LC50)为0.033 μg/mL,范围为0.022~0.048 μg/mL.LC90的值为0.899 μg/mL,范围为0.526~1.333 μg/mL.抗性识别浓度LC99的值为1.020 μg/mL.采集的所有种群都对Bt毒蛋白(Cry1Ac)具有高度的敏感性.95;置信区间方差分析表明,新疆主要常规棉区棉铃虫对Bt毒蛋白(Cry1Ac)的敏感度差异不显著.[结论]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可作为今后新疆棉区棉铃虫抗性监测的基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小飞蓬多酚最佳提取工艺及其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效果,为充分开发利用小飞蓬的药用价值奠定基础.[方法]用乙醇浸提法提取小飞蓬多酚,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优化乙醇浓度、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液比等提取工艺参数,并探讨小飞蓬多酚对·OH的清除作用.[结果]各提取因素对小飞蓬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顺序为:乙醇浓度>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50%,浸提温度70℃,浸提时间60min,料液比1∶20.当小飞蓬多酚浓度为0.3 mg/mL时,对·OH的清除率可达35%.[结论]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小飞蓬多酚的提取率可达12.751 mg/g,且小飞蓬多酚对·OH的清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开展改性桔皮膳食纤维对茶多酚的吸附条件优化及其复合物在模拟消化环境的稳定性研究,为促进茶多酚在健康食品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 (DHPM)改性的桔皮膳食纤维对茶多酚进行吸附,研究温度、时间、茶多酚浓度和pH对吸附量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吸附条件,并建立模拟胃肠消化模型,考察膳食纤维—茶多酚复合物的消化稳定性。【结果】改性桔皮膳食纤维对茶多酚吸附量与温度呈负相关;随着时间的延长,茶多酚吸附量经历快速提高阶段后趋于平衡, 60 min时吸附量基本达到平衡;茶多酚浓度增至3.0 mg/mL时,其吸附量趋于饱和;溶液pH为7.0时,茶多酚吸附量达最大值。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茶多酚吸附量的影响程度排序为温度>时间>茶多酚浓度>pH,且温度与时间、温度与茶多酚浓度的交互作用对茶多酚吸附量有显著影响(P<0.05,下同)。改性桔皮膳食纤维吸附茶多酚条件优化为:温度5 ℃,时间61 min,茶多酚浓度3.9 mg/mL, pH 7.0,在此条件下,茶多酚吸附量为54.26 mg/g,与模型理论值(54.46 mg/g)接近。体外模拟消化试验结果显示,改性桔皮膳食纤维—茶多酚复合物经模拟胃和肠道消化环境后,茶多酚保留率分别达92.07%和69.73%,显著高于纯茶多酚的保留率 (84.17%和47.29%)。【结论】改性桔皮膳食纤维可作为茶多酚的天然保护载体,通过吸附结合形成复合物,显著提高茶多酚在胃肠消化环境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细颗粒物(PM2.5)的动态变化格局及城市道路林对其的阻滞作用,并进一步探索何种配置的林带所发挥的防尘抑霾效果最佳。  方法  选取了3种结构共12种配置模式的城市道路林,首先分析了林带内外PM2.5的日动态、年际动态和水平空间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减尘率评价不同模式林带对PM2.5的阻滞作用;最后通过减尘率和小气候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植被减尘率的可能因素。  结果  PM2.5日动态变化呈早晚高中间低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00和18:00,10:00和14:00最低;年动态规律表现为冬季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低。PM2.5在林带内水平空间中的变化规律因季节不同而有所差异,春夏季节,林缘至林内呈逐渐递减趋势;秋冬季节,林缘至林内25 m处呈递增趋势,在25~30 m处下降且低于林外林缘处。对PM2.5减尘率最高的是乔灌草结构,其次是针阔混交乔木结构,单排乔木结构的减尘率最低;春夏季,12种道路林对PM2.5阻滞率为正值,秋冬季只有A5(针阔混交乔木)、B1~B3(单排乔木)和C2、C3(乔灌草)为正值,其余均为负值。小气候因子与PM2.5关系存在季节差异,PM2.5浓度在春秋冬季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P<0.05),春夏季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秋冬季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P<0.05);林地PM2.5阻滞率在秋季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秋冬季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林地阻滞率和风速相关性不显著。  结论  在城市道路林建设中合理增加林带宽度及加大常绿针叶乔木和灌草的比例对于降低PM2.5质量浓度效果显著。图5表6参3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沙尘对杏树座果率的影响及相应的防御措施.[方法]杏树安江胡安娜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模拟南疆沙尘现象对盛花期的杏树进行沙尘及药剂干预试验.[结果]①沙尘可使盛花期杏树减产26.6;.②在杏树盛花期喷施硼酸(0.15;)、赤霉素(30 mg/L)、2,4-D(1.8 mg/L)、花粉(0.8 g/L)时,和自然授粉杏树的座果率(5.68;)相比,其提高效果分别为:花粉(4.11;)>赤霉素(1.84;)>2,4-D(1.64;)>硼酸(1.01;).③在模拟沙尘条件下,喷施同样浓度的处理,座果率均高于自然授粉杏树的座果率(5.68;),且提高杏树座果率的高低顺序相同,提高最高的是喷花粉处理(2.23;).④模拟沙尘条件下,喷施药剂中分别加入0.8 g/L的花粉,和自然授粉杏树相比均可以提高杏树的座果率,其效果和前两个提高杏树座果率的高低顺序相同,且座果率均高于晴好天气杏树的座果率.[结论]沙尘对盛花期杏树的座果有很大危害,通过人工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杏树的座果率,降低危害.  相似文献   

19.
辣椒碱与茶皂素对棉蚜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明确辣椒碱和茶皂素对棉蚜的防治效果.[方法]室内试验测定辣椒碱和茶皂素对棉蚜的杀虫活性,研究辣椒碱、茶皂素混配的共毒系数;将辣椒碱和茶皂素配制成微乳剂,进行5;辣椒碱·茶皂素微乳剂对棉蚜的田间防效实验.[结果]辣椒碱对棉蚜在处理24和48 h的LD50值分别为343.82和271.54 mg/L;茶皂素对棉蚜在24和48 h的LD50值分别为512.85和321.27 mg/L;二者混配在处理24 h的共毒系数为137.16,表现为增效作用.[结论]5;辣椒碱·茶皂素微乳剂速效性和持效性较好,各处理药后3 d达到最高防效,7 500 g/hm2施药量处理,最高防效为57.40;,略低于吡虫啉450 g/hm2处理时的防效,但是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7 500与3 750 g/hm2的处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甜菜红素喷雾干燥粉抗氧化活性及其咀嚼片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甜菜红素喷雾干燥粉(Betacyanins spray-dried powder,BSP)抗氧化作用及其咀嚼片的研制,为开发利用BSP提供参考。【方法】以BSP清除DPPH、ABTS、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及BSP总还原力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以BSP为原料,采用湿法制粒压片制备咀嚼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感官评价,研究BSP咀嚼片的制备工艺。【结果】BSP的抗氧化活性在40~1 280 μg/mL浓度内有剂量依赖性,当浓度在1 280 μg/mL时,BSP对DPPH、ABTS、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92.23%、83.23%和91.26%,其清除DPPH、ABTS、羟基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109.65、260.49和89.59 μg/mL;当浓度在40~1 280 μg/mL,BSP和VC还原力相当;BSP咀嚼片工艺配方的辅料比例(木糖醇:甘露醇:麦芽糊精:微晶纤维素:山梨糖醇)为4∶4∶3∶1∶1,原料(BSP)与辅料比为1∶2,柠檬酸和硬脂酸镁添加量分别为1%和1.5%,润湿剂为75%乙醇,最终咀嚼片感官评分为90.14分。【结论】BSP的抗氧化能力较强,且其咀嚼片口感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