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野生群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性状的影响,为该贝类的人工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北海铁山港海区采集的121只织锦巴非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壳长(SL)、壳高(SH)、壳宽(SW)及体质量(BM)性状。以壳形态性状(SL、SH、SW)为自变量、体质量性状(BM)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决定程度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参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体质量变异系数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体质量与壳宽的相关系数最大(0.882),壳长与壳宽的相关系数最小(0.596)。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壳宽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为0.573,壳高通过壳宽对体质量的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为0.423;决定程度分析与通径分析结果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估计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BM=-32.258+0.309SL+0.356SH+1.456SW(R2=0.874)。【结论】以体质量为选育目标开展织锦巴非蛤人工选育时,在形态性状上应首先考虑壳宽性状,同时加强壳高的协同选...  相似文献   

2.
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分析方法,对我国东南沿海5个织锦巴非蛤群体11个形态性状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海南三亚与福建厦门群体的形态较近,广东的湛江、深圳和汕头3个群体的形态最近,而这5个地理群体又很明显地分为2组.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为:第一主成分为37.489%,第...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温度和盐度对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为该贝的繁育和养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温度(10、15、20、25、30℃)和盐度(15、20、25、30)对织锦巴非蛤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温度在10~30℃时,随着水温的升高,织锦巴非蛤的耗氧率逐渐增大,而排氨率先增加后下降,20℃时达到最大值;盐度在15~30时,随盐度的升高,织锦巴非蛤的耗氧率逐渐增大,排氨率也逐渐增大,当盐度为25时,排氨率略有下降。在盐度29,水温10~30℃范围内,织锦巴非蛤的O∶N值为16.320~71.046,平均值为31.692。在水温24℃,盐度为15~30时,O∶N值为10.459~32.974,平均值为19.060。在本实验条件下,根据数据得出耗氧率与温度的拟合方程:y=0.027 7x+0.130 1,R2=0.985 2;排氨率与温度:y=-0.000 2x2+0.007 8x-0.045 4,R2=0.808 4;耗氧率与盐度:y=0.047 2x-0.637 4,R2=0.922...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抗菌药物盐酸多西环素和恩诺沙星对织锦巴非蛤肠道菌群的影响,为织锦巴非蛤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以10.0 mg/L盐酸多西环素和10.0 mg/L恩诺沙星浸泡织锦巴非蛤1 d后,采用PacBio高通量全长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抗菌药物处理组织锦巴非蛤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与对照组(CK)无显著差异(P>0.05);在门分类水平,织锦巴非蛤肠道微生物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同时弯曲杆菌门(Campylobacter)在2种抗菌药物处理组均显著降低(P<0.05,下同);在属分类水平,CK的主要优势菌属为Malaciobacter、粉色海生菌属(Roseimarinus)、Poseidonibacter和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盐酸多西环素处理组的主要优势菌属为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Rubritalea和科尔韦尔氏菌属(Colwellia),恩诺沙星处理组的主要优势菌属为极地杆菌属(Polari...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干露条件对织锦巴非蛤稚贝呼吸代谢和潜沙行为的影响,为优化织锦巴非蛤苗种运输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模拟织锦巴非蛤稚贝实际运输环境,选取体长(3.89±0.33)mm的织锦巴非蛤稚贝进行试验,测定不同干露温度(10、15和20℃)和干露时间(0、3、6、9和12 h)下织锦巴非蛤稚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对检测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并对织锦巴非蛤稚贝重新入水后的潜沙行为进行观察,分析织锦巴非蛤稚贝的耐干露能力及干露后的呼吸代谢和潜沙行为差异。【结果】不同干露时间和温度对织锦巴非蛤稚贝在恢复期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一定程度影响。当干露温度相同时,织锦巴非蛤稚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干露时间延长而升高。当干露时间相同时,织锦巴非蛤稚贝的耗氧率随着干露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排氨率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干露时长对织锦巴非蛤稚贝耗氧率的直接影响程度大于干露温度,干露时长与耗氧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干露温度与耗氧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干露时长对织锦巴非蛤稚贝排氨率的直接影响程度大于干露温度,干露时长和干露温度均与排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干露温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出净化靓巴非蛤的最优净化方法。【方法】采用臭氧—紫外线组合系统杀菌净化海水,结合非循环开放式方法净化靓巴非蛤微生物,以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为指标,分别选取温度、盐度、换水率、贝水比等4个因素3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探讨净化靓巴非蛤的最佳环境条件。【结果】依据正交试验结果及从净化效果和经济角度考虑,确定臭氧—紫外线组合系统净化靓巴非蛤的条件为:温度30℃、盐度35‰、换水率8 h/次、贝水比1∶10、净化时间36 h。【结论】利用臭氧—紫外线组合系统可达到净化贝类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筛选出净化靓巴非蛤的最优净化方法。【方法】采用臭氧-紫外线组合系统杀菌净化海水,结合非循环开放式方法净化靓巴非蛤微生物,以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为指标,分别选取温度、盐度、换水率、贝水比等4个因素3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探讨净化靓巴非蛤的最佳环境条件。【结果】依据正交试验结果及从净化效果和经济角度考虑,确定臭氧一紫外线组合系统净化靓巴非蛤的条件为:温度30℃、盐度35%。、换水率8h/次、贝水比1:1O、净化时间36h。【结论】利用臭氧-紫外线组合系统可达到净化贝类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偏顶蛤Modiolus modiolus最适培育条件,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海水盐度、p H和饵料对偏顶蛤浮游幼虫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生态因子对偏顶蛤浮游幼虫的生长发育均有显著影响(P<0.05);幼虫生长发育的适宜盐度为2535,最适盐度为30,但幼虫对高盐度的耐受力比对低盐度的耐受力强;幼虫生长发育的适宜p H为635,最适盐度为30,但幼虫对高盐度的耐受力比对低盐度的耐受力强;幼虫生长发育的适宜p H为69,最适p H为8;饵料试验中,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 Lemmerman 3种饵料混合投喂的效果最好,牟氏角毛藻单独投喂以及牟氏角毛藻与新月菱形藻混合投喂的效果最差,湛江等鞭金藻基本上能够满足偏顶蛤早期浮游幼虫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单一投喂湛江等鞭金藻和新月菱形藻组与投喂含金藻的混合饵料组对幼虫的饲喂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偏顶蛤Modiolus modiolus最适培育条件,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海水盐度、 pH和饵料对偏顶蛤浮游幼虫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生态因子对偏顶蛤浮游幼虫的生长发育均有显著影响(P<0·05);幼虫生长发育的适宜盐度为25~35,最适盐度为30,但幼虫对高盐度的耐受力比对低盐度的耐受力强;幼虫生长发育的适宜pH为6~9,最适pH为8;饵料试验中,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 Lemmerman 3种饵料混合投喂的效果最好,牟氏角毛藻单独投喂以及牟氏角毛藻与新月菱形藻混合投喂的效果最差,湛江等鞭金藻基本上能够满足偏顶蛤早期浮游幼虫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单一投喂湛江等鞭金藻和新月菱形藻组与投喂含金藻的混合饵料组对幼虫的饲喂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在水温21 ℃时,测定暴露于相同密度8种不同藻类条件下,一龄三角帆蚌对藻类的同化率、排氨率和耗氧率,实验周期为24 h。结果显示,在相同密度下,三角帆蚌对硅藻的同化率最高,为 0.660±0.003;明显高于绿藻和蓝藻(0.142±0.003和0.095±0.004);摄食蓝藻的三角帆蚌排氨率和耗氧率最大,分别为(1.346±0.024) μg/(g·h)和(25.78±0.237) μg/(g·h)。摄食绿藻的排氨率最小,为(0.795±0.015) μg/(g·h),摄食硅藻的耗氧率最小,为(13.307±0.127) μg/(g·h)。耗氧率与排氨率比值(O∶N)揭示三角帆蚌摄食硅藻后,其呼吸代谢底物主要以蛋白质为主;当饵料改变为蓝藻和绿藻时,O∶N比值开始明显变高,表明其呼吸代谢底物由以蛋白质为主转变为以脂肪和蛋白质为主。蓝藻和绿藻类浮游植物对三角帆蚌具有一定的胁迫效应。  相似文献   

12.
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小球藻(Chlorella sp.)、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和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对缢蛏稚贝摄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缢蛏稚贝对6种微藻的清滤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达到一定浓度时清滤率反而下降;在相同浓度下,稚贝对中规格的绿色巴夫藻、小新月菱形藻和湛江等鞭金藻的清滤率显著高于小规格的小球藻、微绿球藻和大规格的亚心形扁藻(P<0.05).不同微藻对缢蛏稚贝的存活率顺序为微绿球藻<小球藻+亚心形扁藻+微绿球藻<小球藻<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小新月菱形藻<绿色巴夫藻+小新月菱形藻+湛江等边金藻<绿色巴夫藻.初始壳长无显著性差异的稚贝经30 d的生长试验,8个饵料组稚贝的壳长出现明显差异(P<0.05);亚心形扁藻组的日生长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壳长增长率和绿色巴夫藻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本试验可知,小球藻、绿色巴夫藻、小新月菱形藻、亚心形扁藻、微绿球藻和湛江等鞭金藻的适宜投喂浓度为30×104、15×104、10×104、6×104、40×104和10×104cell/mL,绿色巴夫藻和亚心形扁藻对缢蛏稚贝的生长效果要好于其他微藻.  相似文献   

13.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和鱼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的仔鱼生长和鱼体成分的影响,选择4种开口饵料,分别为经小球藻强化培育的轮虫、蛋黄、轮虫+小型枝角类和鱼苗专用开口配合饲料。通过15 d的投喂实验,选出最适口的开口饵料。实验表明,经过15 d的投喂以小球藻强化培育的轮虫作为开口饵料最为适合,其平均体长为8.759 mm,平均体重为0.050 3 g,成活率为94%,蛋白含量21.65%,脂肪含量1.57%。其次为轮虫+小型枝角类组,蛋黄和鱼苗配合饲料不适合作为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光叶铁仔Myrsine stolonifera提取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叶片载毒法,测定了光叶铁仔根、茎、叶甲醇提取物和大孔吸附树脂乙醇馏分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测定了大孔吸附树脂乙醇馏分对小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光叶铁仔根、茎、叶甲醇提取物和大孔吸附树脂乙醇馏分对小菜蛾具有胃毒作用,以叶部50%(φ)乙醇馏分的效果较佳,72 h后校正死亡率达到75.56%。根茎部95%(φ)乙醇馏分与叶部50%(φ)乙醇馏分,对小菜蛾的幼虫具有一定的拒食作用与体质量抑制效果,其拒食率与体质量抑制率整体高于90%,且对化蛹及羽化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光叶铁仔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其活性成分及作用机理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微藻营养强化对卤虫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在培育水产经济动物苗种过程中投喂的营养强化的卤虫幼体,以促进苗种生长及提高存活率,本研究以卤虫(Artemiasp.)为研究对象,利用镜检、凯氏定氮和气相色谱等方法,测定了卤虫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体长、蛋白质以及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并选择采用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小球藻(Chlorella pyenoidosa)强化营养卤虫幼体(三龄期),检测了投喂24h和48h后卤虫幼体体长、蛋白质、EPA和DHA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卤虫幼体的发育,EPA含量在120h时显著降低;3种微藻能促进卤虫幼体的生长,但不能提高其蛋白质含量;微藻强化48h后,可以提高卤虫幼体EPA含量。上述结果说明微藻营养强化有利于提高卤虫幼体生长和EPA含量,其中以扁藻的强化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研究寄主植物、温度对金银花尺蠖Heterolocha jinyinhuaphaga幼虫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为深入研究金银花尺蠖环境适应性的生理生化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福林-酚法和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法,通过分光光度计和滴定管测定了寄主植物、温度对金银花尺蠖幼虫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  取食3个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品种‘九丰1号’‘Jiufeng No.1’、‘响水1号’‘Xiangshui No.1’、‘响水2号’‘Xiangshui No.2’和野生金银花后,金银花尺蠖各龄幼虫消化酶活性均不一样。取食野生金银花的金银花尺蠖淀粉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均最高,脂肪酶活性最低,在1龄幼虫中4种消化酶的活性分别为18.37、26.45、22.31和5.54 mmol·g-1·min-1。4种消化酶活性均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而增大,取食4种金银花后5龄幼虫的淀粉酶活性分别比1龄幼虫增加了33.39%、27.48%、33.31%和45.29%,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19.12%、15.02%、14.64%和29.64%,蛋白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5.55%、18.69%、21.69%和41.46%,脂肪酶活性分别增加了84.95%、68.04%、68.41%和77.80%。在16~34℃,4种消化酶活性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5龄幼虫的淀粉酶活性在22℃最高,分别为19.95、20.57、21.79、23.64和25.86 mmol·g-1·min-1;1~5龄幼虫的蔗糖酶活性在22℃最高,分别为27.65、28.89、29.85、31.45和32.89 mmol·g-1·min-1;1~5龄幼虫的蛋白酶活性在25℃最高,分别为21.65、22.76、23.43、25.71和26.98 mmol·g-1·min-1;1~5龄幼虫的脂肪酶活性在28℃最高,分别为7.38、8.49、9.81、11.33和13.21 mmol·g-1·min-1。方差分析显示:寄主植物和幼虫龄期的交互作用,以及温度和幼虫龄期的交互作用对金银花尺蠖幼虫4种消化酶活性均没有显著影响。  结论  寄主植物、温度能影响金银花尺蠖幼虫消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7.
不同振动模式对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食品工厂环境下更为真实的生物被膜形成过程,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污染情况,通过模拟不同的食品加工器械振动模式(水平旋转式振动,翘板式振动,垂直翻转式振动),研究了不同振动模式下副溶血性弧菌在玻璃和不锈钢表面培养72 h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不同振动模式对被膜生物量、被膜结构以及被膜胞外基质中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的影响。结果发现,振动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被膜形成量明显减少;3种振动模式下垂直翻转式振动条件下被膜生成量最少;同种振动方式下副溶血性弧菌在不锈钢表面形成量大于玻璃表面;增加水平旋转转速,被膜生成量减少;振动导致被膜总生物量减少,多孔性和均一性增加,生物被膜结构趋于简单,被膜比较分散。振动导致生物被膜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含量减少。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的器械振动对被膜的影响不同,本研究中模拟的三种振动模式中选择垂直翻转式振动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与抑制生物被膜的生长;振动会导致细菌生物被膜胞外多糖和蛋白的减少,影响被膜的孔径、均一性等结构特性,被膜结构变得松散,被膜生成量减少,为进一步研究实际生产环境中生物被膜的清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了西藏7种嵩草(喜马拉雅嵩草、大花嵩草、藏北嵩草、短轴嵩草、线叶嵩草、矮生嵩草、高山嵩草)种子的形态特征,阐明不同种子预处理方法提高其发芽率的机理。【方法】对采自西藏的7种嵩草种子形态特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并对其中的喜马拉雅嵩草和藏北嵩草种子进行了赤霉素、PEG、H2SO4、NaOH处理后的扫描电镜观察;以未预处理种子为对照,对7种处理后的嵩草种子进行了萌发试验。【结果】除喜马拉雅嵩草种子果皮最外层表皮细胞的细胞壁较薄且有裂孔外,其他几种嵩草种子都具有果皮厚、外表致密、保护组织机械性强、胚位于胚乳之中果柄一侧等特征。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果皮的影响不同,赤霉素、PEG对果皮几乎无机械破坏作用;硫酸对果皮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但作用较为有限;氢氧化钠对果皮的机械破坏效果最好,使上述7种种子的发芽率依次由未经任何预处理的91%,0,76%,69%,14%,21%和0,分别提高到96%,90%,93%,96%,74%,63%和50%。【结论】嵩草属种子致密的果皮,限制了其气体的交换和水分的进入,过厚的果柄也限制了胚根和胚芽的穿破能力;NaOH处理种子能均匀去掉果皮角质层,甚至破坏果皮最外层的大型厚壁细胞,增大细胞间隙,使中间的纵向致密组织变得疏松,有利于水分和氧气进入种子,从而提高了发芽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间伐强度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确定合理的间伐强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设间伐强度分别为弱度(间伐株数比例为20%)、中度(间伐株数比例为40%)和强度(间伐株数比例为60%),以未间伐为对照,间伐5年后对马尾松人工林植被的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相比,强度、中度和弱度间伐林分的植物种类分别增加15,17和15种,其中灌木种类增加14,13和12种,草本种类增加1,4和3种。强度与中度间伐林分的共有种最多,为23种,相似系数最大,为0.657 1;中度间伐林分与对照的共有种最少,为11种,相似系数最小,为0.343 8。间伐显著提高了林下植物的Margalef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P<0.05),生态优势度指数则呈相反变化趋势(P<0.05);均匀度Pielou指数(Jsi)仅在强度间伐林分的灌木层和草本层得到显著提高(P<0.05)。【结论】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显著,中度间伐最有利于林下物种多样性的提高。马尾松人工林经营密度宜为1 410株/hm2。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在不滤出原水中浮游动物的条件下,不同密度的大型溞(Daphnia magna)对浮游植物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控藻效果最佳的大型溞添加密度。于2016年5月进行了大型溞添加模拟实验。实验设一个对照组(C0)和C1、C2、C3、C4 4个处理组,大型溞的添加密度分别为0、5、15、25、50 ind/L,每个实验组设3个平行,实验期10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低密度处理组(C1和C2)和高密度处理组(C3和C4)均可抑制藻类密度,后者最为明显。(2)大型溞摄食优先选择绿藻和粒径介于20~30μm的藻类。(3)大型溞对原水中的颈沟基合溞(Bosminopsis deitersi)、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剑水蚤、轮虫和原生动物均有抑制作用,在本文所设密度范围内,添加的密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除原生动物),从而间接的影响浮游植物群落。(4)当添加的大型溞密度为25 ind/L时,控藻的效果最佳,实验4 d后,藻类密度降至最低,约下降至原来的2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