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亲近自然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培养都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校园环境设计中存在的自然缺失等问题,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金良路小学为例,从自然感知体验的角度出发,通过观感、触感、聆听、细嗅、品尝、运动等五感和体感相结合的方式,对校园景观环境的功能、流线、色彩及植物配植进行合理设计,以加强学生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实现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
3.
为了解城市绿道植物空间绿量可视性特征,通过构建绿视率计量方法,以广东省立绿道1号线为例进行调查分析,探索了基于绿视率的城市绿道空间绿量可视性特征。结果表明:①省立绿道1号线沿线4个区域总的绿视率均值为31.06%,其中天河区(38.19%)>海珠区(35.97%)>越秀区(26.76%)>荔湾区(26.67%)。②天河区绿道与荔湾区、越秀区绿道绿视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天河区绿道空间绿量可视性优于荔湾区和越秀区;虽然海珠区绿道绿视率较荔湾区和越秀区高,但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来看,3个区的绿道绿视率没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绿道的空间绿量可视性较相似。③越秀区和天河区绿道绿视率较为集中地分布在24%~40%区间,说明越秀区和天河区各自区域绿道内部的绿视率数值较为稳定,其空间绿量可视性效果差异不大,给人感觉一种持续、稳定的绿色空间;而荔湾区和海珠区绿道绿视率的分散在10%~50%,说明荔湾区和海珠区各自区域绿道内部的绿视率数值不稳定,其空间绿量可视性效果差异较大,给人一种间断、具有冲击力的绿色空间。基于绿视率的空间绿量可视性可用于评价城市森林建设的视觉效果。图4表4参21 相似文献
4.
5.
6.
基于公众感知的乌龙江东岸江滨复合型绿地景观视觉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州市乌龙江东岸江滨复合型绿地景观为研究对象,选取65张具有代表性的景观照片,由213名公众作为评价人员,使用美景度评价法对绿地景观质量进行评价。通过相关性分析群体差异与美景度的关系发现,专业、性别等群体差异对美景度没有显著影响。对江滨绿地进行景观要素分解,分为15个要素,每个要素2~4个类目,对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6个与美景度相关性较大的要素,保留的景观要素按贡献率大小依次为沙滩比(24.7%)、亲水性(24.1%)、植物生长状况(15.7%)、色彩对比度(14.3%)、天空比(12.3%)、景观硬度(8.8%),以此建立乌龙江东岸江滨复合型绿地视觉景观评价模型。对美景度评分最高的3个样地景观进行分析发现,6个筛选的景观要素对公众喜好作出了良好的解释。本研究可为江滨复合型绿地的设计、优化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针对目前国家为改善民生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修养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各地从不同程度上将不少古典园林开放为非赢利性的公共性公园,这从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但是随着这种转变趋势的加强,古典园林的声环境景观遭到破坏。本文通过对昆明市翠湖公园声景观的现状,使用者行为及其空间分布和声景观要素选择进行分析阐述,力求探索古典园林转变为公园之后的声景观环境如何进行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渭南市大荔县长安屯村为例,利用视觉感知法、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法以及景观美学角度的定论研究,从当地及周边地区体验者、专业设计者以及美学家理论的角度出发,为方案设计前期做好准确定位,力求设计更加满足体验者审美需求。统计结果显示,景观专业人员与当地人设计审美角度存在偏差,当地生态性缺失,遗址破坏较严重,村庄自身建筑及产业特色不明显。尽管田园综合体外在形象以及对美的鉴定随人而异,但对于相似视觉要素会有相似感知。景观美学分析对于进一步的规划设计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原风景"是指人们在20岁之前的生活环境中,在内心深处留下深刻印象的风景。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作者结合对被调查者的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制出了"原风景对景观感知影响"的标准化量表式问卷。问卷以李克特量表为主体,在感知、态度、行为3个维度上分析了原风景对景观感知的影响。为了得到科学合理的量表问卷,作者对量表的逻辑效度、结构效度、同性质信度和分半信度等分别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理论构想和信效度指标,能够较有效和可靠地评价人们心中的原风景对景观感知各方面的影响程度。因此,该问卷可作为评价原风景对景观感知影响定量化的研究工具,作为原风景在景观营造中的重要程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运用GIS技术和Fragstats4.2景观指数分析,采用绿地面积和植被覆盖度2个空间构成指标和5个常用景观指数,从总体构成、具体河段以及主城与郊区差异比较3个方面分析滨河区主干河流周边绿地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整体区域植被覆盖度不高。休闲服务类绿地占比较小,分布分散,连通度低。自然形态类绿地占比相对较大,集中分布,连接度低。农业生产类占比大,集中成片,连接度高;中小型河流的公园休闲服务空间体系完善,连接度较好。区域性和流域性两级河流绿地空间功能单一,连接度需提升;主城区主体类型公园和乔木林地分布较之郊区分散,连通性更好。研究结果为城市滨河区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方法借鉴,对于提升复合生态功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园林植被的蒸腾作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水量平衡至关重要,并且能够调节小气候环境。本研究通过热扩散探针法(TDP),对校园绿地中29 a和24 a的银杏树干液流速率进行动态监测,量化不同时间尺度城市园林绿地中银杏的蒸腾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一时期,29 a银杏的树干液流速率和液流通量均大于24 a银杏,且在生长季旺盛期差异显著(P<0.05)。29 a和24 a银杏蒸腾耗水季节性变动趋势相同,均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除自身生理调节以外,银杏树干液流速率变化受多种因子影响,土壤因子中,树干液流速率对表层土壤温度的变化最为敏感;气象因子中,对太阳辐射的变化最为敏感。不同季节影响银杏树干液流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从不同季节出发建立回归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树龄与环境因子的改变,都会影响城市园林植被的蒸腾耗水量,是园林绿化配置与管理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上海市3个居民区绿地为对象,采用实地勘察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应用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对阴阳五行理论在居住区绿地景观中的应用方式、表现形式和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阴阳五行理论在居住区绿地景观中的应用方式主要包括植物、铺装、建筑、水体、道路等景观元素的应用,其中植物、水体、铺装的应用频率最高;阴阳五行理论在景观元素中应用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植物种类、色彩、体量、形状、质地、图案、功能等方面,而色彩是居民选择停留的最主要因素;融合了阴阳五行理论的居住区绿地景观功能区比例占50%以上,被使用频率也较其他景观空间高,并对居民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方面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15年南京都市圈区域绿地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3-2017年时间段为例,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2003、2008、2013年和2017年4期区域绿地斑块,利用动态度、景观指数以及变化程度等方法,从规模与格局的角度对南京都市圈区域绿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区域绿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2003-2017年,区域绿地面积不断减少,由2003年的6 090.33 km2减少至2017年的5 577.92 km2。其中2008年前,区域绿地规模变化较大,动态度为-1.55%,2008年后规模减速放缓,动态度为-0.09%;2)研究期内,区域绿地面积减少率位于70%~100%区间的单元数呈递减趋势,粗放式的区域绿地开发得到控制,但区域绿地总体稳定性不断下降。区域绿地面积增长率主要位于0~30%,面积总体增幅较小,增长率≥100%的单元分布离散,并呈现由山体周边向山体内部、沿江沿河处转移的特征;3)区域绿地的斑块密度、形状指数不断增加,斑块大小中位数、连接度以及聚集度总体下降。区域绿地在斑块特征上呈现小型化、破碎化,在空间分布上趋于离散的特征;4)高程、第二产业占比、公路里程等因素是影响南京都市圈区域绿地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