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夏玉米干物质累积动态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夏玉米干物质累积动态模型。生态条件的改变可使玉米干物质累积规律发生变化,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干物质累积的最优模型不同,播期比密度对干物质累积规律影响较大。本文在拟合过程中提出的双逻辑斯蒂方程,在对两个试验的8套玉米试验资料的拟合中,拟合精度的均高于逻辑斯蒂曲线。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喷锌(ZnSO4·7H2O)时期[不喷锌(Zn0)、苗期和拔节期1∶1喷锌(Zn1)、拔节期和大口期1∶1喷锌(Zn2)、大口期喷锌(Zn3),喷施量均为4.5 kg/hm2]对黄淮海生产区10个夏玉米主栽品种[登海605(V1)、迪卡653(V2)、先玉335(V3)、秋乐618(V4)、伟科702(V5)、隆平638(V6)、裕丰303(V7)、德单5号(V8)、郑单958(V9)和谷神玉66(V10)]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锌含量及积累量、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以期为夏玉米生物锌强化及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不喷锌处理相比,喷锌处理可增加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锌含量,总体上显著减少果穗秃尖长,提高千粒质量、籽粒产量和锌积累量及生物有效性。夏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以Zn2V4处理最高,为19.74 t/hm2,Zn0V4、Zn3V4和Zn1V7处理次之;秃尖长以Zn3V8处理最短,Zn3V5、Zn3V9和Zn2V8处理次之;穗粒数以Zn1V5处理最多,Zn0V5...  相似文献   

3.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叶面喷锌时期(不喷锌、苗期和拔节期1∶1喷锌、拔节期和大口期1∶1喷锌、大口期喷锌,喷锌量均为ZnSO4·7H2O 4.5 kg/hm2)对10个夏玉米品种植株中铜、锰、铁、锌含量及分配的影响,探讨产量和微量元素含量间的关系,为叶面锌肥在夏玉米生产上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不喷锌处理相比,拔节期和大口期1∶1喷锌显著提高了夏玉米籽粒中铜和锌含量,提高了籽粒中铜、铁、锌累积量,显著提高了铜的收获指数,但降低了锌的收获指数,对锰、铁含量及其收获指数均无显著影响。品种间比较,发现迪卡653籽粒中铜含量最高,谷神玉66籽粒中锰和锌含量最高,隆平638和伟科702籽粒中铁含量最高,平均值分别为9.71、9.56、50.74、51.83 mg/kg;铜、锰、铁、锌的收获指数分别以迪卡653、秋乐618、伟科702、德单5号最高。与不喷锌处理相比,喷锌处理产量均显著提高,以拔节期和大口期1∶1喷锌处理、大口期喷锌处理较高,两者差异不显著,分别提高3.2%、4.7%。产量与籽粒锌含量及其他组织铜、锰含量呈显...  相似文献   

4.
探讨叶面喷施不同浓度锌对两种类型玉米产量、锌含量及其他营养元素的影响,为不同类型玉米科学的叶面喷锌技术提供参考.采用大田小区试验法,以不同类型玉米品种郑单958(济南试验点)与京科糯2000(乐陵试验点)为材料,在玉米吐丝期及10天后喷施0、3、6、15、30 g/L浓度梯度(Zn0、Zn1、Zn2、Zn3、Zn4)的...  相似文献   

5.
6.
叶面喷施黄腐酸钾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以丰利德1号玉米为试材,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黄腐酸钾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腐酸钾喷施浓度低于133 mg/L时随喷施浓度的增加,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大于133 mg/L时随浓度的增加,夏玉米株高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以喷施200 mg/L黄腐酸钾处理的夏玉米株高最大,为2.21 m,与对照达极显著差异;穗粒数以67 mg/L黄腐酸钾处理最高,为542.7粒;千粒重、产量均以喷施133 mg/L黄腐酸钾的处理最高,分别为303.2 g、8 771.3 kg/hm2,分别比对照提高7.2%、12.8%,达到极显著差异。因此,夏玉米7叶期喷施黄腐酸钾的最佳浓度为133 mg/L。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不同锌源叶面肥喷施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及锌、铁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开展不同叶面肥喷施试验。小麦季设置去离子水(CK1)、尿素(CK2)、尿素+纳米氧化锌(U+ZnO)、尿素+壳聚糖纳米锌(U+ZnCNP)、尿素+普通七水硫酸锌(U+Zn)5种叶面肥处理;玉米季增加尿素与锌铁硒多元混合喷施处理(U+Zn/Fe/Se)。结果表明:各叶面肥喷施处理对小麦和玉米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对籽粒微量元素含量有显著影响。不同锌源与尿素混合叶面肥对小麦籽粒锌含量强化效果由弱到强依次为U+ZnCNP-1增加至40.52 mg·kg-1)、籽粒植酸与锌(PA/Zn)摩尔比显著下降42.1%,使籽粒锌生物有效性(TAZ)显著提高74.5%。对于玉米,与CK2处理相比,处理U+Zn/Fe/Se使籽粒锌含量提高32.3%(从14.93 mg·kg-1增加至19.60 mg·kg  相似文献   

8.
秸秆还田量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产量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科学客观评价秸秆直接还田的综合效应,对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在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设置大田定位试验,探究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对秸秆还田量的响应,为该区秸秆还田技术的综合评价和秸秆还田量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河南原阳进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秸秆还田量和基因型两个因素。秸秆还田因素为主区,设置4个秸秆还田量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半量秸秆还田(S1)、全量秸秆还田(S2)和倍量秸秆还田(S3);基因型为副区,供试品种分别为浚单20(XD20)和郑单958(ZD958)。分析2个品种在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下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性状的差异。【结果】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能维持玉米花后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且基因型与秸秆还田量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玉米开花期,XD20和ZD958的LAI均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在S3处理下最高。玉米成熟期,XD20和ZD958的LAI降幅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呈先降后升的趋势,XD20在S1处理下最低,ZD958在S2处理下最低;且...  相似文献   

9.
以宜机收玉米品种迪卡517、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60 000株/hm2、75 000株/hm2、90 000株/hm2 3个种植密度,通过2020、2021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两品种群体冠层不同层次光分布和干物质转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个种植密度下,迪卡517的透光率、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转移率、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有效穗数、穗粒数均高于郑单958,迪卡517的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千粒重低于郑单958。在75 000株/hm2、90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迪卡517的花后干物质积累率和籽粒产量高于郑单958。迪卡517在90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郑单958在75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由此可见,宜机收玉米品种迪卡517冠层光分布合理,干物质转运和分配特性较好,耐密性较强,高密度下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喷施叶面镁肥对福建设施甜椒干物质累积分配、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明确适宜的叶面镁肥喷施浓度,为设施甜椒叶面镁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甜椒品种特雅斯为供试材料,在福建省诏安县布置田间试验,试验设5个叶面镁肥喷施浓度处理,分别为0(对照)、0.5%(Mg0.5)、1.0%(Mg1.0)、2.0%(Mg2.0)、4.0%(Mg4.0)浓度的MgSO4·7H2O(喷施量700 L/ha),每处理重复4次,随机区组设计,探究喷施叶面镁肥对设施甜椒干物质累积、叶片SPAD镁浓度及积累量、氮磷钾浓度及设施甜椒产量、收益、成本等指标变化,进而确定适宜的叶面镁肥喷施浓度.[结果]喷施叶面镁肥能明显提升挂果老叶的SPAD值,与对照相比,Mg4.0处理叶片SPAD值最高,较对照SPAD值上升6.92%.喷施叶面镁肥有助于设施甜椒干物质的累计,增幅为1.39%~3.98%;且累积量的提升主要来自于果实,与不施叶面镁肥相比,Mg4.0处理的果实干物质累积量显著提升(P<0.05,下同),增幅为9.03%.喷施叶面镁肥可促进叶片镁和氮的吸收利用,抑制叶片钾的吸收利用,但不影响叶片磷的吸收利用;当叶面镁肥喷施浓度为4.0%时,叶片中氮和镁的累积量分别提升10.05%和14.06%,叶片中钾的累积量降低8.42%.喷施叶面镁肥有助于设施甜椒商品果产量的提升,增幅为1.56%~13.63%;且主要来自于优果率和总产量的提升.与对照相比,Mg4.0处理显著提升设施甜椒的肥料偏生产力,氮、磷、钾的增幅分别为13.62%、13.62%和13.63%;设施甜椒经济效益增幅为0.94%~24.56%,且Mg4.0处理的经济效益、成本收益率和新增纯收益率均最高.[结论]在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处于缺乏状态时,喷施叶面镁肥提高了作物养分利用效率,促进了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提质增效作用.可见,在设施甜椒技术综合管理体系中,叶面喷施镁肥是一种有效的养分补充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不同高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转运与产量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选用3个具有高产潜力的玉米杂交种京单28、登海601与陕单8806,采用75000株/hm2的密度大田种植,测量不同生育期的叶面积与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结果表明:3个高产玉米杂交种京单28、登海601与陕单8806产量均可达到11200kg/hm2以上,成熟时叶面积系数均在3.5以上,花后干物质再分配分别占籽粒产量的15.25%、14.67%和10.72%,是籽粒增产的主要来源。高产玉米品种的保绿性较好,叶片衰老缓慢,光合功能期长,花后干物质转移对籽粒增产的贡献较大,在高产栽培调控中如何促进花后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是进一步获得高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采用小区试验,在施磷和不施磷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效率玉米自交系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苗期干物质积累过程中呈现出物质由老叶转移至新叶的趋势.其中,磷的中效基因型表现为较强的递减趋势,而低效基因型表现为较弱的递减趋势.在不施磷处理条件下,中效基因型的干物质积累量大于低效基因型.  相似文献   

13.
在盆栽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丁二酸浸种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质量浓度的丁二酸浸种既有利于玉米根、茎、叶、鞘等器官干物质的积累,又能提高贮藏物质向玉米子粒转运量和转运率,明显增加玉米子粒干物质积累量.本试验条件下,丁二酸适宜浸种质量浓度为300~400 mg·L~(-1).  相似文献   

14.
肥料增效剂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肥料增效剂与化肥配施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养分吸收的影响,为玉米生产节本增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每1kg土中N、P、K肥施用量分别为:0.368、0.235和0.350g,设常规施肥处理(T1),另设5个增施处理(T2-T6),按在常规施肥处理基础上分别增施2mL不同肥料增效剂(F1-F5),收获期测定玉米籽粒、苞叶、秸秆、根系等全N、P、K养分含量及玉米的养分吸收量和养分利用率。【结果】与常规施肥T1处理相比,增施增效剂处理玉米鲜苞重增加12.0~17.50g/盆,增重4.3%~6.2%,玉米籽粒重增加3.9%~6.9%;施用肥料增效剂处理的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与常规施肥相比增幅为4.97%~6.65%。玉米植株各器官(秸秆、籽粒、苞叶+穗轴和根)氮养分吸收量均显示施用增效剂处理优于对照,增幅为:秸秆20.60%~37.00%;籽粒7.20%~13.15%;苞叶+穗轴12.43%~30.94%;根3.13%~37.75%。施用肥料增效剂处理与单施用化肥处理相比,氮肥利用率提高5.0%~7.2%。【结论】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增施肥料增效剂能显著增加玉米植株干物质量及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灌水量对不同玉米杂交种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量对玉米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的自身规律影响不大,主要是改变了干物质的绝对积累量和收获指数。但不同杂交种干物质积累对水分的响应存在着差异,豫玉18号(YY18)对水分的敏感性强于丹玉13号(DY13)。在节灌和足灌条件下,YY18的增产幅度远大于DY13的增产幅度,而在干旱条件下两杂交种的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花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夏玉米花后干物质运转的影响机制,为夏玉米抗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人工控水条件下,以干旱敏感型品种伟科702(WK702)和耐旱型品种郑单958(ZD958)为供试材料,于玉米花期设4个干旱胁迫处理,分别为CK(对照,全生育期正常灌水)、T1(花前干旱胁迫)、T2(花后干旱胁迫)和T3(花期连续干旱胁迫),探究花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玉米植株形态、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运转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花前干旱胁迫能抑制株高、穗位高、茎粗和叶面积的生长,而花后干旱胁迫的影响较小,但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幅度较大。花期干旱胁迫不仅显著降低夏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P<0.05,下同),还抑制茎叶等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转,降低干物质运转量、运转率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使成熟期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减少。花前干旱胁迫对夏玉米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的影响大于花后干旱胁迫。花期干旱胁迫导致夏玉米籽粒产量显著下降,其中花期连续干旱胁迫籽粒产量降幅最大,花前干旱胁迫籽粒产量降幅大于花后干旱胁迫;ZD958在T1、T2和T3处理下的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下降20.1%、15.6%和35.9%,WK702分别比对照降低32.3%、19.3%和51.3%。【结论】花期干旱胁迫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夏玉米的植株形态、有效光合面积、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等,导致夏玉米产量显著降低,对干旱敏感型品种WK702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的抑制高于耐旱型品种ZD958。  相似文献   

17.
以40个主栽小麦品种/品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干物质与氮素的来源及累积转运过程,分析了氮素累积转运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反应。结果表明,不同环境下小麦植株干物质与氮素的积累与转运差异明显,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小麦基因型,植株氮素与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过程有显的差异。干物质与氮素的再分配是同步进行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与花后合成氮素的再分配量呈极显正相关(r=0.6375**),而籽粒产量的提高有赖于花后植株氮素吸收合成能力及光合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氮素形态对小麦生育后期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3种氮素形态处理下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特性,结果表明:(1)小麦花后籽粒干重及地上部总干重随生育进程不断增加,而旗叶、穗下节、穗下鞘、颖壳的干重均随着生育进程呈下降趋势;(2)氮素形态对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有显著影响.硝态氮处理下小麦花后地上部总干物质量最高,并且随着生育进程,干物质在旗叶、穗下节、穗下鞘、颖壳中分配比例降低,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高于其他2个处理.(3)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3种氮素形态处理下小麦产量分别为7250.0,7575.3和7156.2 kg/hm2.在此试验条件下,硝态氮处理增产效果最佳,较酰胺态氮处理增产5.8%.  相似文献   

19.
以3个菜用大豆和3个普通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北京地区夏播大豆干物质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大豆花后20d籽粒鲜重增加迅速,至花后55d达到最大值;籽粒干重从花后27d上升迅速,55d之后增加趋于缓慢,干物质积累符合慢—快—慢的S曲线;花后34d内以豆荚干物质积累为主,花后34d至成熟是籽粒干物质积累的时期;菜用大豆鲜荚采摘的最佳时期是花后55d左右;菜用大豆的豆荚和籽粒相比普通大豆后期脱水较慢,有利于延长采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