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加强我国林业遗产保护传承是新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摸清林业遗产资源的数量、类型和分布等基本情况是开展林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基础性工作。文中在文献收集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林业遗产的类型与地理分布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悠久的中华文明史形成了丰富的林业遗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勤劳与智慧。本次调查共收集到中国林业遗产信息615项,其中生态类120项、生产类248项、生活类109项、记忆类138项,每一项都是中华文化的标识和品牌。从地理分布来看,中国林业遗产的分布在区域间存在不平衡性,东南半壁占89.59%,西北地区占10.41%。林业遗产涉及的物种众多,其中具代表性的约180种,且绝大部分为中国的乡土物种,在生态、经济、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亟需加强保护、管理、传承、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正> 林业专业调查是林业调查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编制林业数表,及林型与植被、土壤、病虫害、更新、森林生态效益、森林经济效益、造林典型设计和森林经典类型设计等。它是客观评价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并为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为了加强林业专业调查工作,提高调查规划设计质量,为开创林业建设新局面做贡献,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现代林业建设在景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位和作用,总结分析了景宁林业建设成就、发展环境和存在问题,对景宁今后林业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林业发展提出了以森林资源、人文历史文化为基础,突出"山、城、路"的生态架构;以森林安全保护为基础,通过林分改造和植被恢复,增加森林面积,全面提升森林生态质量;发展商品林基地,实施集约经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加强城乡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推广生态文化,以构建"构筑浙南生态屏障,发展畲乡特色产业,建设高山湿地文化"的现代林业格局等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6月11日是中国第6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协同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另外,今年也是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正式通过50周年。今年,对于全世界和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都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达到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主要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开展保护管理工作。近年来,中国加大对自然保护地投入保护力度,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总体保护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5.
阐述三明市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现状。在此基础上,针对三明市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定位不够明晰、形式不够丰富、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提出从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为建设基础,创建森林小镇、森林人家,发展文化走廊、生态文化基地等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入手;实施以客家文化、朱子文化为底蕴,以林业改革、国土绿化为支撑,以展会+森林城市建设为提升内容;同时加强林业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加强林业生态文化宣传、加强林业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及项目建设等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等林业院校是森林文化教育的主阵地。然而,从课程建设、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对我国高等林业院校森林文化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发现,从人文视角对森林的认识和探究还相当薄弱,尚未形成系统的森林文化教育体系和较为成熟的森林文化教育模式。因此,高等林业院校森林文化教育应该顺应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要求,秉持共生性、生态性、伦理性、审美性等基本理念,积极采取以下应对策略。一是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森林文化教育体系;二是林文融合,提升林业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三是重视价值导向,为森林文化教育塑造人文情怀;四是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为森林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五是注重森林体验,实现森林文化教育的生活要旨,从而逐步构建具有高等林业院校发展特色的森林文化教育机制,为我国森林文化教育体系的建设树立典范。  相似文献   

7.
<正>2023年12月11日,中国林学会正式发布了《中国林业遗产认定规范》团体标准。至此,经过4年多的反复修改完善,我国首个林业遗产标准终于问世。该标准首次提出了中国林业遗产的定义,科学划分了林业遗产的类型,从林业遗产的核心特征出发,规定了中国林业遗产的认定标准,规范了林业遗产的认定程序和管理。《中国林业遗产认定规范》团体标准,将为开展中国林业遗产认定工作提供可借鉴、可依据的统一标准,对于提升全社会对林业遗产价值和重要性的认识、丰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内容,推动中国林业遗产认定和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古树名木是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绿色文物和活的化石,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极高的生态价值、深厚的文化价值、重要的科研价值、丰富的旅游价值和可观的经济价值。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弘扬森林生态文化,更广泛挖掘城乡古树名木珍贵资源,加大古树名木的宣传和保护力度,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功能,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9.
关于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森林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具有重大而持久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坚持"生态优先"是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加大林业的科技开发和应用力度;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建立森林生态价值补偿机制;国家加强对林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并对林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广泛深入地开展林业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是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时期,湖南省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主题,突出两个重点,完善三大体系,强化四个基础,建设绿色湖南。一个主题就是深化改革创新;两个重点就是抓好森林经营和统筹城乡绿化;三大体系就是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1.
林业是以森林资源为经营对象的产业。传统林业认为森林的主要功能就是生产木材。现代林业则认为森林除了生产木材之外 ,还有巨大的综合效益。从福建国有林场场情和林情出发 ,认定现代林业是福建国有林场发展的现实选择 ,阐述了福建国有林场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刘永川 《森林工程》2004,20(6):21-23
依据我国林业企业技术进步的特征 ,建立林业企业技术进步 14项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采用技术进步贡献率评价法 ,对林业企业的技术进步进行综合评价 ,结合福建省漳平燕菁林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实例 ,对技术进步贡献率数据进行分析 ,提出了对当前林业企业技术进步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林业检查站快捷识别珍贵树木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福建省林业检查站近年查验珍贵树木的情况,并就林业检查站系统在执法过程中用快捷方法识别珍贵树木作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14.
林业科技期刊是中国林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记录.民国时期,伴随近代林学的兴起,中国的林业科技期刊开始创办,但目前学界研究较少.文中以民国时期中国林业科技期刊为样本,统计分析其办刊情况,总结办刊特点及其历史价值,以期丰富中国林业史研究内容,并助力林业科技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5.
福建林业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度分析及优势预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灰色理论 ,分析福建林业经济结构特别是林业三次产业之间结构对总产出的影响程度及优势预测 ,为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业综合实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天然林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当前天然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福建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提出建设现代林业企业、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理想模式,从而为我国林业企业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上华村的合作为例对林业合作组织进行调查研究,论述了合作各方的基本情况、合作方式及其收益分配。结果表明,村企林业合作经营模式促进了森林保护、拓展了林业投融资渠道、促进了农村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迪庆藏族自治州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森林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但林业产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分析了迪庆州林业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林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发展与森林三大效益结合十分完善的特色经济林产业、森林资源非木材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业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的设想和建议,以及破解制约林业产业发展因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文中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2016年更新数据中2000-2014年44个经济体、56个行业的投入产出增加值数据,采用绝对集中度、相对集中度、进口渗透率、国际外包率和与最终消费者距离5项指标,对全球林业产业的投入产出增加值结构、林业产业相对地位以及中国林业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进行了多视角的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林业增加值结构总体呈现低寡占Ⅱ型,林业的经济功能逐步趋于弱化;中国林业增加值主要由中低技术行业创造,且进口渗透率和国际外包率相比其他林业大国处于较低水平;中国林业增加值总产出主要被用作中间品投入,与最终消费者距离较远。因此,中国林业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上游位置,应加快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合理运用国际和国内资源,多渠道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以提高中国林业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