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明确滇楸叶斑病病原菌(Glomerella cingulata)的生物学特性和选用最适抑菌剂,对不同条件下的病原菌菌丝生长进行了观察和室内药剂平板筛选。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温为21~28℃,致死温度为45℃,在pH 4~7的范围内生长良好,碳源和氮源分别以蔗糖和硝酸钠为宜;在供试5种药剂中,10%苯醚甲环唑抑菌效果最好,在质量浓度1.00mg/mL时相对抑菌率为93.6%;45%石硫合剂抑菌效果最差,在质量浓度6.70mg/mL时相对抑菌率仅为13.4%。  相似文献   

2.
对采自西双版纳景洪的砂仁叶斑病标样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引起砂仁叶斑病病原节梨孢菌(Gonmatopyricularia amomi)菌株,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抑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不同培养基进行培养节梨孢菌长势有一定差异,病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速率高低顺序为黑麦A>米糠>燕麦>PDA>玉米>V8>番茄汁.通过温度对节梨孢菌生长影响测定,该菌在4~35℃的温度下均可生长,较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 ~30℃;在10 ~ 35℃的温度下均可产孢,以25 ~30℃温度下产孢量较大,在4℃温度下不产孢.选用14种杀菌剂进行节梨孢菌室内抑菌测定,效果较好的药剂有40%百菌清、72%杜邦克露、80%代森锰锌、70%甲基托布津、80%多菌灵、72%甲霜·锰锌、64%杀毒矾和5%烯唑醇,抑菌效果均达100%;其次是75%达科宁和50%唏酰吗啉,抑菌效果为64.81%和62.96%;而霜霉威、春雷霉素、50%安克和15%三唑酮的抑菌效果不明显,在16.67%~22.22%.  相似文献   

3.
菩提树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重庆南山地区菩提树叶斑病多次分离培养,根据症状和致病特点以及病原菌的显微形态,表明菩提树叶斑病病原菌为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 sp.真菌。室内药剂毒力测定表明,防控效果从好到差依次为25%腈菌唑乳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乳油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相似文献   

4.
狗牙根平脐蠕孢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狗牙根平脐蠕孢菌的生物学特性及5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狗牙根平脐蠕孢菌对多种碳、氮源都能利用,以蔗糖和硝酸钾、L-天冬酰胺最好,但以脲为氮源的培养基生长较差。菌丝最佳生长温度是25~30 ℃之间,在25 ℃时最利于产孢,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是56 ℃;该菌在pH 3~11范围内均能生长,产生分生孢子,菌丝生长的最适pH 5~7,产孢量最大的pH是 3,9,10;糖浓度在2%~8%菌丝能生长,在糖浓度为2%时菌丝生长最好,产孢量最高;光照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有明显影响,在全光照的条件下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但不会产孢,黑暗12h光照12h既利于菌丝生长又利于产孢,而全黑暗的条件下不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对5种杀菌剂的研究表明:退菌特和百菌清对狗牙根平脐蠕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其它杀菌剂也能有效的抑制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小麦生长后期从江苏省各地采集小麦叶斑病病叶标本420份,分离到580个菌株,其中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lana(Sacc)Shoem〕、链格孢〔Ahernaria alternala(Fr)Keissler〕、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 Link〕依次各占43%、46%及10%,偶尔分离到大麦网斑内脐蠕孢〔Drechsiera teresSacc.〕Shoem〕和双色平脐蠕孢〔B.bicolor(Mitra)Shoem〕,二者合计仅占1%。从小麦的黑胚、黑尾种子分离到229个菌株,其中链格孢、麦根腐平脐蠕孢、黑附球菌、双色平脐蠕孢、大麦网斑内脐蠕孢、长孢平脐蠕孢〔B.urochloae(Putterill)Shoem〕及狗牙根平脐蠕孢〔B.cynodonlis(Marig)Shocm〕依次各占54.1%、33.2%、4.4%、3.5%、1.3%、1.3%及0.9%,嘴突凸脐蠕孢〔Exserohilumrostratum(Drechsl.)Shoem〕不等弯孢〔Curvularia inaequalis(Shear)Boedijin〕和画眉弯孢〔C.eragrotidis(P.Henn.)J.A.Meyer〕各占0.4%.双色平脐蠕孢和长孢平脐蠕孢在国内首次从小麦上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叶斑病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依据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致病力测定,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形态学鉴定确定病原菌分类地位,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病菌对1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引起紫穗槐叶斑病的致病菌为互隔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适合菌丝生长的碳、氮源是葡萄糖和硝酸钠,适合孢子萌发的碳、氮源是蔗糖、硝酸钠和硝酸钙;适合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温度分别是25、30℃;中性(pH=7)适合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12 h-12 h光暗交替处理适合菌丝的生长;24 h全黑暗条件适合孢子萌发。病原菌菌丝对质量分数25%丙环唑EC、质量分数10%苯醚甲环唑WG敏感性较高,EC50分别为84.97、95.99 mg·L-1,其次为质量分数8%氟硅唑ME、质量分数10%IR9792 SC、125 g·L-1氟环唑SC、250 g·L-1啶氧菌酯SC,EC50分别为264.11、290.33、305.9、...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引起重庆市万州区海桐叶斑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具有典型症状的海桐叶片分离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从病叶中分离获得菌株HT10,将其回接于健康叶片上,接种后病斑中央呈灰褐色,边缘棕褐色,外围有黄色晕圈,与田间症状一致,符合柯赫氏法则的致病性测定;PDA培养基上菌丝呈棕黑色,分生孢子倒棒状、卵形或近椭圆形,表面具横隔和纵隔;经多基因(ITS、GAPDH和RPB2)系统发育分析,其与长柄链格孢(Alternaria longipes)聚集在同一分支;A. longipes最适生长条件为:PDA培养基,全光照,28℃和pH 6.0,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蔗糖和甘氨酸,致死温度41℃/15 min。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抑霉·咯菌腈悬乳剂抑菌作用最强,EC50为0.799μg·mL-1,400 g·L-1克菌·戊唑醇悬乳剂抑菌作用最弱,EC50为370.457μg·mL-1。【结论】海桐叶斑...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有效防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真菌分离方法分离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通过回接试验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对确认为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菌落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经回接试验确认分离的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单生,褐色,不分枝,顶端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梭形、倒棍棒状,正直或向一侧弯曲,褐色,两端渐狭,钝圆,种脐较平,有5~10个假隔膜。18S rDNA和ITS序列长度分别约为1.8 kb和570 bp,与待鉴定病原菌18S rDNA同源性最高的是狗牙根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cynodontis),二者的相似度为99%;与其ITS序列同源性最高的是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二者的相似度也为99%。聚类分析发现,该病原菌与蟋蟀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eleusines)的18S rDNA同源关系最近,与平脐蠕孢属(Bipolaris sp.)的ITS同源关系最近。【结论】成功分离到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形态学与分子鉴定结果均显示其为稻平脐蠕孢。  相似文献   

9.
何洁  梁霜  张国俊  赵致  李忠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8):2124-2132
【目的】明确贵州省施秉县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并探究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制活性,以期为太子参叶斑病田间药剂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组织分离法对具有典型叶斑病症状的太子参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结合形态学观察及多基因(ITS、tef1、LSU、SSU、GAPDH和rpb2)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常见杀菌剂(35%氟菌·戊唑醇悬浮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30%苯甲丙环唑乳油)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引起贵州省施秉县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aria tenuissima),菌株编号为TZSYB1。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6种杀菌剂对菌株TZSYB1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30%苯甲丙环唑乳油的抑制活性最强,对病原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10.81 μg/mL;其次为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和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EC50分别为21.31和27.31 μg/mL。【结论】引起贵州省施秉县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可选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进一步开展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0.
从云南省嵩明县试验基地采集金荞麦叶斑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培养病原菌,根据柯赫氏法则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观察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并与ITS、TUB2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鉴定病原菌,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云南金荞麦叶斑病病原菌代表菌株GY3的孢子形态与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真菌相似,菌株GY3的rDNA–ITS及TUB2联合序列与小孢拟盘多毛孢(P. microspora)2个菌株(ZK1–1、ZK5–5)的序列聚在同一分支,鉴定认为金荞麦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 microspora);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GY3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以PDA培养基培养GY3,菌丝生长最适pH为7,最适温度为25 ℃,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 ℃(水浴10 min),连续光照最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生长的最适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形态学观察、诱导产孢、致病力测定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对引起广州地区金心也门铁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确定其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病原菌在金心也门铁植株上接种后表现近圆形或椭圆形水渍状病斑等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植株一致;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期为白色,后转为紫红色,大型分生孢子有3~5个分隔,呈纺锤形至镰刀形,基部有脚胞;供试菌株的r DNA-ITS与Gen Bank中已有的Fusarium oxysporum,登录号为LN828176.1、LN8-28174.1、KM282627.1的序列相似性均高达100%。  相似文献   

12.
橡胶树可可毛色二孢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橡胶树叶斑病是广东、海南、云南地区橡胶树的一种新病害,通过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室内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筛选,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选取经鉴定的主要代表菌株,采用实验室常规法研究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结果显示其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范围为6~8;致死温度为53℃处理10min;最适菌落生长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有影响,在24h光照菌丝生长最快。10种杀菌剂对可可毛色二孢的毒力差异显著,其中多菌灵EC50最低,为0.0675μg/mL;其次为甲基硫菌灵,EC50为0.2019μg/mL。可见,橡胶树可可毛色二孢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高温适生菌;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可以用多菌灵、丙环唑、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等药剂防治橡胶树可可毛色二孢叶斑病。  相似文献   

13.
为了鉴定江西省吉安地区一种新的烤烟叶斑病病原菌,研究了该菌的致病性、形态特征以及温度对其生物学特征的影响,分析了其核糖体DNA-ITS 序列同源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属于棒孢属真菌,同源性分析显示,该菌与 Gen Bank 中多主棒孢霉 ITS 序列的同源性达99%以上,确认该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Curt.)Wei〕;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丝在低于9℃、高于39℃条件下不生长,生长最适温度为26.5℃;最适于产孢温度为29℃,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6.5℃。烤烟棒孢霉叶斑病在江西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2019年5月,在湖南长沙地区富贵草上发生了一种不明原因的叶部病害,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形态学鉴定和科赫氏法则验证,并通过对核糖体转录间区r DNA(ITS)、肌动蛋白基因(ACT)、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CHS1)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确定病原菌为冬麦刺盘孢(Colletotrichum liriopes)。  相似文献   

15.
谷子胡麻斑病是张家口地区新发生的病害,严重影响谷子的产量和品质。对该地区谷子胡麻斑病菌进行分离,结果表明该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离蠕孢属真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抑制效果最好的是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抑制率为100%;其次是75%百菌清悬浮剂800倍和15%三唑酮悬浮剂800倍处理,抑制率分别为82.8%和74.7%;抑制效果最差的是6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相似文献   

16.
万州红橘褐斑病是以交链格孢菌和炭疽病菌危害为主的复合型真菌病害。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选择20种药剂对万州红橘褐斑病的2种主要致病菌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0%己唑醇、25%咪鲜胺、75%肟菌.戊唑醇、25%吡唑醚菌酯、43%戊唑醇(上海禾本)等5种药剂对2种病原菌都有较强抑制作用,其中,对交链格孢菌的EC50(mg/L)分别为0.522 8、1.011 1、1.616 6、3.016 6和3.024 7;对炭疽菌的EC50(mg/L)分别为0.806 4、0.003 4、0.748 5、0.725 9和0.187 3。  相似文献   

17.
水稻弯孢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安徽省水稻叶片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从潜山稻田采集病样,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水稻弯孢叶斑病的病原进行了鉴定,测定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最适于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为30℃,最适于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5~30℃,致死温度为53℃10 min,最适于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的pH为6~8,光照对其无影响,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铵态氮。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研究了温度、培养基、pH、光照、碳氮源及湿度对病原的影响。结果显示:被鉴定病原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0和25℃;最适培养基有V8培养基、苜蓿煎汁培养基和葡萄糖蛋白胨培养液;pH 3~12均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pH均为6;全光照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不同光照处理对分生孢子萌发差异不明显;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膏;分生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在相对湿度(RH)85%以下不萌发,在水滴中萌发好。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0℃(10min)和44℃(10min)。  相似文献   

19.
广州地区发现的福禄桐叶斑病是在福禄桐植株上发现的一种新病害,该病发病率为10%~50%,严重影响了福禄桐的经济价值。对从广州采集的福禄桐叶斑病病部分离的致病菌株FLT4进行致病性测定和生理生化鉴定分析,并对该菌的16S r RNA进行PCR扩增,运用MEGA6.0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在16S r RNA序列的系统发育树中,病原菌株FLT4与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X.axonopodis和X.citri在同一分支,根据伯杰氏系统鉴定手册(第2版),X.campestris pv.vesicatoria和X.citri都归入到X.axonopodis中。生理生化性状测定结果显示,病原菌株FLT4与X.axonopodis的生理生化性状相似性为55.56%,因此初步将福禄桐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X.axonopod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