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林雕羽毛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扫描电镜对林雕的飞羽、体羽和绒羽进行了微观结构观察.结果表明,飞羽主要由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构成;体羽主要由无钩羽小枝、有钩羽小枝和节状羽小枝构成;绒羽主要由节状羽小枝构成.有钩羽小枝基柄的长度、羽小钩数、纤毛数以及节状羽小枝的节形状、节直径和节间长度都是物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雌雄花尾榛鸡羽毛显微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鸟羽显微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种间特异性,利用鸟羽显微结构特征,可快速、准确地进行鸟类物种的鉴定。使用扫描电镜分别对雌、雄花尾榛鸡(Bonasa bonasia)的飞羽、尾羽和绒羽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花尾榛鸡的飞羽和尾羽均由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组成,绒羽由节状羽小枝组成,对雌雄飞羽和尾羽的羽小钩数、纤毛数、腹齿数以及绒羽的节直径、节间距和节基长进行显著性分析,发现仅绒羽的节基长在性别间差异显著,其他各指标在性别间差异均不显著。因此,利用飞羽和尾羽的显微结构来鉴定花尾榛鸡时无需考虑性别因素,而利用绒羽鉴定时要稍加考虑。  相似文献   

3.
10种隼形目鸟类飞羽羽小枝显微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对10种隼形目鸟类飞羽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飞羽主要由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构成;有钩羽小枝的羽小钩数,纤毛的数量、长短、粗细,腹齿数,无钩羽小枝的腹齿数以及羽小枝复杂末端是否呈节状等特征在不同种类间存在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用于分析的3个参数在2个物种间至少有1个参数差异显著,说明把这些参数综合起来考虑对物种鉴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科间、属间情况比较,无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4.
朱鹮羽毛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朱鹮(Nipponia nippon)不同部位羽毛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起飞翔作用的飞羽和尾羽主要由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构成;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相互啮合形成坚实的羽面来减少飞行阻力。组成羽冠的颈羽有着特殊的特点,先端羽小枝两侧全部为无钩羽小枝,而后沿着羽轴向根部逐渐变化,出现有钩羽小枝。尾羽的有钩羽小枝中的小钩数绝大多数为4个,纤毛为6对;飞羽的有钩羽小枝中的小钩数绝大多数为5个,少部分为6个,纤毛为6对;颈羽的有钩羽小枝小钩数绝大多数为4个,纤毛为5对。朱鹮的各羽小枝的腹齿数变化较大。羽轴及羽枝轴无明显特征,髓质层由多孔的髓腔构成。  相似文献   

5.
大鸨羽毛微观结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大鸨(Otis tarda)不同部位羽毛进行了微观结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具飞翔功能的飞羽和尾羽主要是由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构成;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相互扣搭形成坚实的羽面。有钩羽小枝的小钩数为5、6、7、8不等,背腹纤毛数为10、12对,腹齿为4枚;无钩羽小枝的腹齿为5、6枚。廓羽主要由有钩羽小枝、无钩羽小枝和节状羽小枝构成,有钩羽小枝的小钩数为6、7个,纤毛数为12、13对;无钩羽小枝的腹齿为4枚。不具飞翔功能的绒羽和头部饰羽主要是由节状羽小枝构成。研究还发现,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是由节状羽小枝演化而来。羽轴和羽枝轴的表面盖为多边形的角质花纹,髓质层由多孔的髓腔构成。  相似文献   

6.
选择鸮形目鸱鹗科的长耳鹗,褐林鹗和雕鸮的尾羽中正羽和绒羽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记录正羽羽小枝的纤毛数量和腹齿情况,绒羽节状羽小枝的基节长度和其他节节长,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这3种鸟类尾羽中正羽的羽小枝在纤毛的数量、着生方式及腹齿的情况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这3种鸟类尾羽中绒羽的节状羽小枝基 节长度和其他节长度均具有极显著差异.通过尾羽的羽小枝特征差异可以比较鉴别这3种鸟类.  相似文献   

7.
为系统性研究北京地区雨燕科三种雨燕的羽毛特点,给雨燕科的保护、分类研究积累资料,笔者对北京地区分布的雨燕目(Apodiformes)雨燕科(Apodidae)的白腰雨燕(Apus pacificus)、普通楼燕(Apus apus)、白喉针尾雨燕(Hirundapus caudacutus)主要类型羽毛进行微观结构对比观察(这是研究方法,不是目的)。试验流程为:鸟类标本取样前再鉴定、确定采样位置、取样、样品脱脂、超声波清洗、自然干燥、离子溅射喷金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飞羽、尾羽和体羽主要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构成;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相互啮合形成坚实的羽面来减少飞行阻力。3种鸟类羽毛的飞羽羽小轴表面纹饰、绒羽节点形状可以作为属间分类重要特征,飞羽、尾羽及体羽其他特征参数可以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找出不同游禽鸟类绒羽的微观结构差异,为游禽鸟类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雁形目动物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和黑天鹅(C.atratus),??目动物小??(Podiceps grisegena),鸥形目动物黑尾鸥(Larus crassirostris)和鹈形目动物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腹部绒羽羽小枝上节的形态,并测量分析绒羽羽小枝的节间距和节直径差异。【结果】6种游禽的腹部绒羽均由节状羽小枝构成,羽小枝的分布较松散,节形状存在明显差异,主要有4种较典型的形态,其中,绿头鸭和普通鸬鹚属同一种形态,小天鹅和黑尾鸥属同一种形态,小??和黑天鹅则各自为一种形态。6种游禽绒羽羽小枝的节间距和节直径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绿头鸭腹部绒羽羽小枝的节间距明显长于其他5种游禽,小天鹅腹部绒羽羽小枝的节间距最短;小??腹部绒羽羽小枝的节直径最粗,普通鸬鹚腹部绒羽羽小枝的节直径最细。【结论】不同生态类群鸟类的绒羽羽小枝结构存在差异,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绒羽羽小枝上的节形态并结合其节间距和节直径差异分析,基本上可将绿头鸭、小天鹅、黑天鹅、小??、黑尾鸥和普通鸬鹚等6种游禽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9.
卷羽鸡毛囊发育规律及卷羽候选基因KRT75遗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卷羽鸡卷羽弯曲过程、结构特点、卷羽毛囊发育规律和卷羽候选基因KRT75序列特征及其在卷羽毛囊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方法】通过对360只卷羽鸡从1日龄到300日龄卷羽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其羽毛出壳后弯卷过程;制作成年卷羽和片羽羽毛切片,了解卷羽羽轴、羽枝、羽小枝、羽小钩显微结构特点;对卷羽鸡和片羽鸡胚胎期8-19 d皮肤毛囊制作石蜡切片,阐明卷羽毛囊发生过程,分析卷羽和片羽毛囊发育异同;分别提取13胚龄卷羽和片羽鸡皮肤RNA,反转录为cDNA,连接pMD™ 18-T 载体,将连接产物加入DH5α感受态细胞中,转化涂板,挑取白色菌落摇菌后PCR鉴定,阳性菌液送测序,同时随机抽取15只300日龄片羽鸡和15只卷羽鸡,翅下静脉采血,血液基因组柱式小量提取试剂盒提取DNA,PCR产物纯化后测序,采用DNAMAN软件比对分析KRT75基因的遗传特征;分别提取卷羽和片羽胚胎期E 8-E 17d皮肤RNA,反转录成cDNA,根据SYBR试剂盒操作说明荧光定量KRT75基因在卷羽和片羽整个毛囊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卷羽鸡初生绒羽弯曲明显,以后逐渐弯曲,在第一次换羽结束时(约6周龄左右)全身羽毛显著弯曲;卷羽羽轴向外翻卷,羽小枝上着生羽钩,但羽小枝之间不能相互勾连形成闭合羽片;卷羽毛囊发育从胚胎期第8天开始到第16天结束,整个过程类似于片羽毛囊发育,卷羽毛囊在胚胎期第8-16天完成,整个过程和片羽毛囊发育过程基本相似,但在12-15胚龄卷羽毛囊髓质面积、羽小枝大小与片羽毛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在第12-14天,卷羽毛囊髓质面积要明显大于片羽,羽小枝板要明显小于片羽;卷羽鸡和片羽鸡KRT75基因CDS全长均为1 569bp,编码522个氨基酸,全序列没有发生69 bp的缺失突变,但在CDS区的3个SNP(954bp: T>C;967bp: T>C;978bp: C>T)可能是卷羽、片羽区别的分子标记;KRT75基因在片羽和卷羽中的表达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在片羽毛囊胚胎期E8-E17中表达量均很低,而在卷羽鸡12胚龄显著上调,且高表达量持续到15胚龄,16胚龄显著下调,其中在胚胎期第9、10、12-16天KRT75基因在卷羽中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片羽(P<0.01),KRT75基因可能在卷羽羽轴髓质和羽小枝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结论】初步研究表明卷羽鸡的卷羽并不是由于KRT75基因缺失突变引起,但KRT75可能与卷羽髓质和羽枝嵴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测量了兴凯刺鳑鲏成体的体长、体高、头高、头长、头宽、吻长、眼径、眼间距、眼后头长、尾柄长、尾柄高、尾鳍长、背鳍基前距、背鳍基长、腹鳍基前距、腹鳍臀鳍间距和体重等17个形态学指标以及雌体的怀卵数量。结果显示,兴凯刺鳑鲏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体长差异不显著,特定体长的雌性个体的头长、眼后头长、眼径、尾鳍长和背鳍基长显著小于雄性个体,而体高、尾柄长、腹鳍基前距、腹鳍臀鳍间距和体重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两性间其它局部特征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兴凯刺鳑鲏的怀卵数量与体重和体高呈显著的正相关。雌性主要通过个体体重的增长以及腹腔体积(体高)的增加来提高个体生育力,增加繁殖输出。性选择、生育力选择、生态环境和食物营养状况影响兴凯刺鳑鲏两性异形的进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甜瓜高密度遗传图谱,为研究甜瓜重要性状基因定位及功能分析奠定基础。【方法】以甜瓜材料K7-4(高抗霜霉病)和K7-2(高感霜霉病)为亲本,杂交再自交得到 F2分离群体。构建GBS文库并进行双末端测序,使用滑动窗口的方法进行基因型分型,SAM TOOLS软件检测SNP位点,采用Joinmap 4.0软件进行排图,用perl SVG模块绘制连锁图,用win QTL cart 2.5进行QTL检验,根据复合区间作图法,使用R/qtl软件包进行QTL定位。【结果】构建了总长为4 823.55 cM的遗传图谱,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43 cM。在苗期、生长中期和生长后期共检测到26个与甜瓜霜霉病性状相关的QTL。【结论】基于GBS-seq技术获得了甜瓜高密度遗传图谱,最终将抗霜霉病基因关联到CM3.5.1_scaffold00005上的6,831,227~7,830,935 bp,约1Mb的区间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野生华东葡萄抗霜霉病抑制消减文库构建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离和获得中国野生华东葡萄抗霜霉病相关基因片段的EST序列。【方法】以高抗霜霉病的中国野生华东葡萄(V.pseudoreticulata)白河-35-1 株系为材料,以田间接种葡萄霜霉菌的幼嫩叶片为处理,以田间自然生长的未接种幼嫩叶片为对照,分别提取RNA,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抗霜霉病基因的消减正交和反交两个文库,在文库中,选择3个EST序列,用半定量PT-PCR检验构建文库中EST片段的表达情况。【结果】构建的文库中EST片段的大小在150~900 bp,经筛选文库,得到正交库有效的ESTs 85条,反交库ESTs 29条,所获序列经过BLASTn和BLASTx网上序列比对,其中有78条ESTs与GenBank中其它植物相关基因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31条为未知功能序列,已登录GenBank 114条ESTs,登录号:FG106789-FG106902。进一步利用半定量RT-PCR 对文库中3个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证明这些EST序列是可以表达的。【结论】经初步分析这些序列的功能,涉及抗病信号传导、能量代谢、蛋白质代谢、核酸代谢、光合作用及膜运输和代谢等方面,其中获得与抗病直接相关的ESTs 23条,下一步是通过对获得的EST序列进行末端快速分析(RACE)技术,获得抗霜霉病基因全长序列,并进行原核和真核表达研究验证基因全长序列功能,为研究葡萄抗霜霉病的基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获得与甜瓜抗霜霉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或功能标记,用于甜瓜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为进一步克隆甜瓜抗霜霉病主效基因奠定基础。方法 以野生高抗霜霉病资源DM-4和感病自交系DM-2为亲本,构建F2代分离群体,利用BSA-seq对甜瓜抗霜霉基因进行QTL定位,开发InDel分子标记,并在双亲及其F2群体单株进行筛选验证。结果 甜瓜抗霜霉病主效QTL位于第9号染色体。在候选区间开发了37个InDel分子标记,有9个PCR产物大小在抗、感双亲表现出差异,用F2单株验证,结合田间表型鉴定结果,引物InDel 15和InDel 20准确率分别为95 %和98 %,引物InDel 15和InDel 20在抗病亲本中扩增产物大小分别为251和349 bp,在感病亲本中分别为231和324 bp。结论 引物InDel 15和InDel 20可以作为分子标记进行抗霜霉病辅助选育,加快了甜瓜抗霜霉病育种速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苯并噻二唑(BTH)对黄瓜幼苗霜霉病的诱导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木质素和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含量的关系。【方法】用比色法对BTH诱导或接种霜霉菌的植株进行PAL和POD活性以及木质素和HRGP含量的测定。【结果】BTH不仅能提高黄瓜幼苗对霜霉病的抗性,而且明显提高了PAL和POD的活性以及木质素和HRGP的含量。BTH诱导处理和霜霉菌侵染黄瓜叶片,细胞壁中HRGP的积累与木质素的沉积在时间进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同步性。【结论】HRGP的积累和细胞壁的木质化与黄瓜对霜霉病的抗性反应有关,是寄主抗病反应的生化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甜瓜2号连锁群中果长基因fl与性别表达基因a的连锁关系。分析果实长度和性别表达类型(雄花两性花同株、雌雄异花同株)的遗传规律,定位两性状基因。【方法】 以圆形甜瓜、雄花两性花同株品种西州蜜为父本,长形甜瓜、雌雄异花同株品种蛇瓜为母本杂交产生的160个BC1(Back Cross 回交群体)单株为作图群体,研究BC1群体中果实长度和性别类型的分布,对二者进行遗传分析。利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用甜瓜2号连锁群上的48个SSR分子标记,对甜瓜果实长度和花性型性状进行多态性标记的筛选,对两性状基因定位。【结果】 甜瓜果实长度符合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雄花两性花同株与雌雄异花同株可能受双基因遗传控制。通过连锁分析,将果长基因fl定位于2号连锁群的标记SSR247159和标记SSR252089之间,遗传距离为3 cM;将性别表达基因a定位于标记SSR227156和标记CMGA36/SSR235092之间,遗传距离为3.59 cM;两区间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结论】 在甜瓜西州蜜和蛇瓜的BC1群体中,将果实长度基因fl和性别表达基因a的初步定位于不同标记区间内,证明二者不是同一基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甜瓜霜霉病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的最佳方法,并对甜瓜资源进行苗期接种鉴定,为抗病育种提供抗源。【方法】采用不同接种方法,不同接种苗龄,不同接种浓度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建立甜瓜霜霉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并对208份新疆哈密瓜资源和国内引进甜瓜资源进行霜霉病抗病性评价。【结果】甜瓜苗期接种霜霉病最好的方法是喷雾法,接种苗龄为2叶期,接种的最适浓度为5×103孢子/mL;筛选出免疫甜瓜霜霉病资源5份,高抗资源7份,中抗资源6份。【结论】甜瓜苗期接种霜霉病方法的确立以及抗霜霉病资源筛选为抗病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葡萄霜霉病田间消长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调查研究葡萄霜霉病的田间流行动态,以期提出合理的用药时间和药剂种类.[方法]采用5点法对新疆北部昌吉市葡萄霜霉病的田间消长规律进行调查,采用叶盘法测定不同药剂对葡萄藉霉病菌的敏感性;采用生测法筛选葡萄霜霉病田间药剂.[结果]6-7月降雨量和降雨次数是导致北疆葡萄霜霉病流行的主要因子之一.霜疫必克、杜邦易保对葡萄霜霉病菌表现出较强的毒力,对葡萄霜霉病菌比较敏感,属一个敏感水平,杀毒矾次之,而甲霜灵对葡萄霜霉菌表现出极不敏感.通过两年对10种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在葡萄霜霉病发病期喷施安克、霜疫必克、杀毒矾,隔7d喷一次,连续喷2次,相对防效达61.59;-71.70;,比其它药剂防效明显.[结论]新疆昌吉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危害程度与降雨日持续时间和雨量大小呈一定的相关性.安克、霜疫必克、杀毒矾三种杀菌剂具有良好控制病害蔓延效果,且属低毒农药,对葡萄安全,对环境污染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