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安徽省3个不同地区竹林样地的虫草及虫生真菌进行了野外采集和调查,发现安徽省竹林中分布的虫草分别为多座线虫草(小蝉草)Ophiocordyecps sobolifera、大蝉草 Cordyceps cicadae、拟细线虫草 O. gracilioides、一种线虫草 O. sp.;主要虫生真菌分别为蝉棒束孢 Isaria cicadae、细脚棒束孢 I. tenuipes、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布氏白僵菌 B. brongniartii、柱孢绿僵菌 Metarhizium cylindrosporae。其中蝉棒束孢最多,在3个地区竹林中均占60%以上。竹林中主要寄主为蝉若虫,在3个地区竹林中均占80%以上。并且对竹林中蝉棒束孢的发生规律和发生周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对安徽省3个不同地区竹林样地的虫草及虫生真菌进行了野外采集和调查,发现安徽省竹林中分布的虫草分别为多座线虫草(小蝉草)Ophiocordyecps sobolifera、大蝉草Cordyceps cicadae、拟细线虫草O.gracilioides、一种线虫草O.sp.;主要虫生真菌分别为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细脚棒束孢I.tenuipes、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布氏白僵菌B.brongniartii、柱孢绿僵菌Metarhizium cylindrosporae。其中蝉棒束孢最多,在3个地区竹林中均占60%以上。竹林中主要寄主为蝉若虫,在3个地区竹林中均占80%以上。并且对竹林中蝉棒束孢的发生规律和发生周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羊肚菌霉菌性枯萎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羊肚菌霉菌性枯萎病病原菌纯培养物,进行菌落形态、孢子特征及致病性分析,结合ITS序列比对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明确该病原菌的最适培养pH、温度和碳源。结果表明:从羊肚菌病样中共分离出4株病原真菌Y1、Y2、Y3和Y6,该4株病原真菌的菌落形态一致,菌丝呈白色绒毛状、较致密,微凸起,菌体生长较慢,不分泌色素。分生孢子无色透明、长棒状、具1个隔膜,大小(3~5) μm ×(19~25) μm,菌丝无色、具分隔、直径约2~4 μm。对菌株Y1、Y2、Y3和Y6(登录号分别为MW922714、MW922715、MW922716、MW922717)的ITS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大小分别为550 bp、545 bp、552 bp和556 bp,经BLAST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菌株Y1、Y2、Y3和Y6与Diploospora longisporaPaecilomyces penicillatus在自举值99%水平上聚在同一个进化分支。综合菌体形态和分子鉴定结果,菌株Y1、Y2、Y3和Y6鉴定为长孢卵单隔孢霉(Diploospora longispora)。该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 ℃,最佳pH 5.5~6.5,并在碱性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最佳利用碳源为蔗糖。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进行广西桉蝙蛾病原真菌的种类鉴定,筛选致病性强的优势菌株,为桉蝙蛾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对分离纯化获得的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形态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从桉蝙蛾虫尸上分离纯化获得206个真菌菌株,这些菌株分属于白僵菌(Beauveria)、镰刀菌(Fusarium)、拟青霉(Paecilomyces)、曲霉(Aspergillus)、青霉(Penicillium)、毛霉(Mucor)和Evlachovaea,其中白僵菌分离率为87.4%,其他真菌分离率较低。经致病性测定,白僵菌是桉蝙蛾幼虫强致病菌,镰刀菌和Evlachovaea是弱致病菌,其他4类真菌为非致病菌。以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为依据,鉴定球孢白僵菌[B.bassiana(Balsamo)Vuillemin]、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Schlecht)和Evlachovaea sp.为桉蝙蛾幼虫的致病菌,其中Evlachovaea sp.在中国首次被记载。【结论】广西桉蝙蛾的病原真菌为球孢白僵菌、尖孢镰刀菌和Evlachovaea sp.,其中球孢白僵菌为优势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环境因子对女贞褐斑病病原菌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生长的影响及该病菌对不同种类植物的致病性,为女贞褐斑病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前期研究鉴定的女贞褐斑病病原菌小新壳梭孢NPGY-1为材料,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研究不同温度、pH及碳氮源条件对菌株NPGY-1生长的影响;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菌株NPGY-1对不同种类植物的致病性,测定其寄主范围。【结果】菌株NPGY-1的最适生长温度和pH分别为28℃和6.0,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 d的菌落扩展直径分别为50.7和62.9 mm。最适碳源为蔗糖、葡萄糖和甘露醇,最适氮源为甘氨酸和硫酸铵。对49科73种植物的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有44科66种供试植物在试验观察期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病症状,5科(锦葵科、唇形科、海桐花科、堇菜科和葫芦科)7种植物未发病。【结论】引起女贞褐斑病的病原菌小新壳梭孢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且对多种植物有潜在致病性。在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时,应选取抗性程度不同的植物进行搭配,有利于减轻该病的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虫生真菌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从罹病昆虫体表分离的虫生真菌Ekks1为供试菌种,对其进行形态鉴定;以ITS4和ITS5为引物,对Ekks1的ITS序列进行PCR扩增、电泳检测和序列分析,并检测Ekks1对小菜蛾和豆蚜虫的杀虫效果。[结果]经形态鉴定,Ekks1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丝孢科,白僵菌属,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经PCR扩增,成功获得了Ekks1菌株的ITS1-5.8s-ITS5 rDNA序列,经分析,ITS1-5.8s-ITS5序列为555 bp,菌株Ekks1与GenBank中B.bassiana(EF672309)的同源性为99%;菌株Ekks1在孢子浓度为1.5×10^7个/ml时,感染8 d后小菜蛾的校正死亡率为76%,感染72 h后豆蚜虫的校正死亡率为61%。[结论]Ekks1为白僵菌属真菌,其孢子浓度为1.5×10^7个/ml时,对小菜蛾和豆蚜虫均具有一定的致死效果。  相似文献   

8.
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在生物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生物学特性、代谢产物、致病力及其致病机理和遗传变异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玫烟色棒束孢的研究进行概述,旨在为玫烟色棒束孢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农业和林业大国,农林害虫的危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化学防治也导致了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因此,开发基于虫生真菌的生物农药意义重大.为了丰富虫生真菌菌种资源,以野外感染白僵菌的蝽蟓及室内感染的家蚕僵虫样品为实验材料,采用多种培养基,分离获得了3株虫生真菌菌株,分别为来自蝽蟓的NB-1,PW-1菌株和来自家蚕的JCY菌株,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各菌株的培养特征与白僵菌属菌株较为一致;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各菌株rDNA ITS序列与GenBank中白僵菌属球孢白僵菌多个菌株同源性高达99%,因此将菌株NB-1,PW-1和JCY均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生物学特性观察发现不同菌株间分生孢子产生量存在显著差异,分离自蝽蟓僵虫的球孢白僵菌PW-1,NB-1分生孢子产量分别为(7.55±0.15)×10~7个/mL,(6.30±0.40)×10~7个/mL,均高于家蚕分离株JCY,其产孢量仅为(3.02±0.22)×10~7个/mL.结论为后续研发针对包括草地贪夜蛾在内的农林害虫生物杀虫剂奠定了菌种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记录种鲜红虫草及其无性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采自广西桂林花坪自然保护区的一个虫草标本,经鉴定为鲜红虫草Cordyceps cardinalis,属中国首次报道.通过子囊孢子分离得到其无性型棒束孢Isaria,并进行特征描述.同时将娄山拟青霉组合到棒束孢属,即娄山棒束孢.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离鉴定广西采后火龙果果实上的病原真菌,明确病原菌菌株对季铵化壳聚糖(HTCC)的敏感特性,为火龙果果实的采后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采后贮藏自然发病的火龙果果实上分离病原菌,经致病性鉴定后,依据菌株形态学特性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病原真菌的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PI染色法,观察HTCC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及菌丝细胞膜的影响.[结果]从采后贮藏自然发病的白心火龙果果实上分离到1株丝状真菌菌株E;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E为火龙果采后病害病原真菌;经形态学特性和rDNA-ITS序列分析,将菌株E鉴定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HTCC对菌株E的作用结果显示,HTCC对菌株E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与HTCC浓度呈正相关,0.25、0.50、0.75和1.00 mg/mL HTCC对菌株E的抑菌率分别为20.84%、50.05%、72.91%和83.23%;HTCC处理能破坏菌株E的菌丝细胞膜通透性,降低细胞膜的完整性.[结论]新月弯孢菌能引起广西采后火龙果发生真菌病害,依据HTCC对该菌的抑制效果,火龙果采后流通过程中可使用HTCC来减轻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2.
运用单卵囊分离提取技术,从绵阳某鸡场艾美虫感染粪便中获得1株纯种艾美虫卵囊,该艾美虫主要寄生在鸡盲肠,卵囊绝大多数呈宽卵圆形,无卵膜孔,有1个圆形极粒位于窄端,无内外残体,孢子囊有斯氏体,最短孢子化时间为19 h .通过随机测定200个卵囊后发现,卵囊的大小为(18.4~25.5) μm×(14.6~20.2) μm,平均大小为(21.62±2.08) μm×(18.15±1.83) μm;随机测定200个孢子囊后发现,孢子囊大小为(10.5~12.6) μm×(5.1~6.8) μm,平均大小为(11.77±0.87) μm×(6.29±0.69) μm.雏鸡在感染后5 d开始拉血便,6 d后症状加剧,鸡出现死亡.对照国内外相关文献,初步确定分离出来的艾美虫为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对分离虫株卵囊致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鸡一旦感染,其体重会受到影响,严重感染则会造成大量死亡.随着卵囊感染量增多,雏鸡死亡率也随之增高,当雏鸡感染量为8.0万个卵囊时致死率高达100%,表明所分离的柔嫩艾美耳球虫绵阳株致病力很强.  相似文献   

13.
从患爆发性败血症斑点叉尾鮰肝、脾和肾分离到大量形态和色泽一致的细菌。随机挑选5株细菌注射健康斑点叉尾鮰,感染鱼72 h内全部死亡,且患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确认分离株为斑点叉尾鮰败血症的致病菌。依据其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结合其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5个分离株为蜡样芽孢杆菌。用20种抗微生物药敏纸片对分离株进行药敏实验,发现5株菌均对7种喹诺酮类药物、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麦迪霉素,克林霉素和新生霉素敏感,而对2种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复方新诺明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14.
草鱼源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贵州兴义某水库网箱养殖的患病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肝脏中分离出菌落大小、形态一致的细菌,编号为GZ09007。经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反应等表型鉴定为气单胞菌(Aeromonas)。通过扩增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一步鉴定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该菌株具有act、aer、lip、exu、fla、ser等毒力相关基因,不具有alt、ast、gca T和ahy B等毒力相关基因。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该菌对草鱼、鲫、团头鲂和鳙均具有强致病性,半数致死量LD_(50)分别为7.45×10~5、1.27×10~5、1.76×10~5和5.36×10~4 CFU·(g·B·W)~(-1)。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该菌对萘啶酸、恩诺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等12种药物敏感,对新霉素、呋喃唑酮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耐受。研究结果表明维氏气单胞菌GZ09007是引起此次草鱼发病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对甘薯蔓割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芽胞杆菌,为甘薯蔓割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通过平板对峙法从玉米根际土壤中筛选对甘薯蔓割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芽胞杆菌;通过生物学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分类鉴定;通过盆栽试验进行拮抗菌株对甘薯蔓割病的防效试验,并检测拮抗菌株对甘薯叶片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从玉米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乳白色且具有拮抗作用的芽胞杆菌,命名为HAAS05,通过16S rDNA鉴定及系统发育进化树比对分析,将HAAS05菌株鉴定为多粘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盆栽试验结果显示,HAAS05菌株对甘薯蔓割病有明显的拮抗效果;OD600 nm=0.20和OD600 nm=0.40的HAAS05菌悬液处理第10 d后,甘薯叶片中ABA含量较仅接种病原菌处理(201.94 ng/g)显著降低(P<0.05,下同),分别为52.29和107.10 ng/g,而GA含量较仅接种病原菌处理(7.05 ng/g)显著升高,分别为8.10和10.31 ng/g,甘薯叶片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较仅接种病原菌处理显著升高,而POD活性变化无明显规律。【结论】多粘类芽胞杆菌HAAS05菌株对甘薯蔓割病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引起某养殖场肉牛体温升高、流涎、流鼻液、呼吸困难等症状疾病的病原菌,采集病牛鼻腔拭子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敏感药物筛选。对分离的优势菌株ZZC-JM-1进行群集运动特性、生化特性、16S rRNA测序等试验。结果表明,该优势菌为卡氏变形杆菌,该菌的生长在含1%和2%琼脂的培养基上呈现群集运动,而琼脂含量达到3%时生长被抑制;除麦芽糖和蔗糖试验为阳性外,其余生化特性均与卡氏变形杆菌一致;ZZC-JM-1的16S rRNA基因与卡氏变形杆菌的同源性达99.7%,并与卡氏变形杆菌聚为一支。小鼠腹腔注射7.35×107 CFU·mL-1 ZZC-JM-1菌液(每只小鼠注射0.2 mL),7~14 h全部死亡;病理剖检可见肺、肝、脾等器官充血、肿大。ZZC-JM-1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高度敏感。综上,该研究从体温升高、呼吸道症状为主症的病牛分离到一株对小鼠具有强致死性的卡氏变形杆菌,该卡氏变形杆菌可能为肉牛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或继发感染病原菌,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福建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一例华南虎幼虎急性死亡病例的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圈养华南虎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无菌采取死亡幼虎的肺、肝、脾、肠道等组织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16SrRNA PCR扩增结果进行病菌鉴定;并对该分离菌进行16S rRNA系统进化分析、禽致病性大肠杆菌PCR鉴定、药敏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从幼虎肝脏及肠道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大肠杆菌(E.coli),命名为FJ/Tiger2016。16SrRNA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该分离菌与大肠杆菌人源分离株(NZCP016497)、鼠源分离株(NZMBNX01000003)、鸭源分离株(EF620926)及禽源分离株(AB272358)的遗传距离较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遗传分支,其中与禽源分离株(AB272358)的同源性高达99.7%。PCR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对选用的15种抗菌药均表现敏感。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经腹腔接种时该菌株对试验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小鼠攻毒后5h内全部死亡。病理剖检及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死亡小鼠的心脏、肝脏和脾脏等多个重要组织器官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病理损伤,而经灌胃接种时试验小鼠均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含有10种毒力基因,暗示其可能具有很强的致病性。【结论】从死亡幼虎肝脏及肠道组织中分离到1株具有较强致病力、肠道外致病的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表明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已对我国圈养华南虎造成了一定威胁,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联苯菊酯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筛选高效降解联苯菊酯菌株,为环境中联苯菊酯的生物修复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用室内培养法,从湖南某农药厂下水道污泥中,以联苯菊酯作为唯一碳源进行摇瓶培养筛选,以降解率作为评价指标确定高效菌株,根据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DNA对菌株进行鉴定,并对降解的最佳温度、pH、接种量和联苯菊酯质量浓度进行了筛选。【结果】获得1株革兰氏阴性好氧杆状菌,经鉴定为戴尔福特菌(Delftiatsuruhatensis),命名为HLB-1。在pH7.0、30℃、接种量100mL/L、120r/min的条件下培养5d,菌株HLB-1对200mg/L联苯菊酯的降解率可达74.5%。获得的高效降解联苯菊酯菌株,其最佳降解条件为pH7.0,30℃,接种量100mL/L,联苯菊酯质量浓度为250mg/L。【结论】获得了1株联苯菊酯降解菌HLB-1,其具有一定的生产应用潜力,可作为环境中联苯菊酯农药生物修复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真菌性病害是西红花Crocus sativus的主要病害。分离鉴定西红花茎腐病致病菌可为西红花茎腐病科学防控及特效杀菌剂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番红花1号’C. sativus ‘Saffron No. 1’为供试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感病球茎中分离获得致病真菌。通过PCR扩增、测序与进化树构建对真菌保守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ITS)和RNA聚合酶 Ⅱ 亚家族(RPB2)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与进化分析。对感病球茎进行致病菌再分离并回接到植株,验证真菌在种球种植模式下的致病特性。  结果  所分离获得的球茎致病真菌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形态特征高度相似;候选致病真菌的ITS和RPB2保守序列与其他植物来源的黑曲霉同一D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6%,与黑曲霉处在同一进化分支上;基质种植模式下,接种黑曲霉菌液极显著(P<0.01)增加了西红花球茎的发病率。  结论  黑曲霉是引起西红花种球腐烂的真菌病害之一。图7参32  相似文献   

20.
盐生海芦笋内生真菌S19的分离鉴定与抗氧化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盐生海芦笋中分离的1株内生真菌S19菌株为研究对象,对ITS区域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形态学观察,将其鉴定为Gibberella avenacea。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曲面法对S19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抗氧化活性。优化后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6 g.L-酵母膏,17 g.L-1蛋白胨,300g.L-1土豆,30 g.L-1麦芽糖,30 g.L-1甘露醇,5 g.L-1葡萄糖,10 g.L-1味精,10 g.L-1氯化钠,pH为7。采用此培养基所得发酵产物对2,2-二苯基-1-苦肼基(DPPH)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为78.25%,比优化前(清除率66.55%)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