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主要分布在广西沿海,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养殖潜力,尚未见合浦绒螯蟹可食率和营养组成的报道。本研究以长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对照,测定和比较了野生合浦绒螯蟹和中华绒螯蟹成蟹的可食率、色度值、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常规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合浦绒螯蟹雄体总可食率显著低于中华绒螯蟹雄体,但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和出肉率无显著性差异;无论雌雄,合浦绒螯蟹蟹壳湿样的a*值和b*值均显著高于中华绒螯蟹,合浦绒螯蟹雄体肝胰腺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中华绒螯蟹雄体;合浦绒螯蟹雌体性腺中水分含量显著高于中华绒螯蟹雌体,而合浦绒螯蟹雌体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中华绒螯蟹雌体,合浦绒螯蟹雄体肌肉中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中华绒螯蟹雄体;合浦绒螯蟹雌体肝胰腺中ΣSFA、肌肉中C18∶1n、ΣMUFA、DHA/EPA和卵巢中C18∶0、C20∶1n9含量均显著高于中华绒螯蟹雌体;合浦绒螯蟹雄体肝胰腺中C22∶16n3、ΣPUFA显著高于中华绒螯蟹雄体。综上,合浦绒螯蟹和...  相似文献   

2.
闽江水系野生绒螯蟹的营养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活体解剖和生化分析方法,研究闽江水系野生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简称河蟹)成蟹的性腺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出肉率(MY)、总可食率(TEY)和可食部位的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并比较雌雄间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1)雄蟹的平均体质量和MY均显著大于雌蟹,雌蟹的GSI显著高于雄蟹(P0.05),两者的HSI和TEY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雄蟹性腺中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雌蟹,雌蟹性腺中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显著高于雄蟹(P0.05);雄蟹肝胰腺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雌蟹(P0.05),雌蟹肝胰腺的总脂含量显著高于雄蟹(P0.05);雌雄蟹肌肉中的水分、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雌蟹和雄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酸组成差异较小;雌蟹性腺中的总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高于雄蟹,雄蟹性腺中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及∑n-6PUFA含量均显著高于雌蟹(P0.05);雌蟹肌肉中的∑MUFA含量显著高于雄蟹,雄蟹肌肉中的∑PUFA、∑HUFA和∑n-6PUFA含量较高(P0.05)。(4)雌蟹性腺中大部分氨基酸及总氨基酸(TAA)含量显著高于雄蟹,仅脯氨酸含量以雄蟹较高(P0.01);雄蟹肌肉中的半胱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雌蟹(P0.05),其余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雌蟹性腺和肌肉中大部分必需氨基酸评分(EAAS)高于雄蟹,雄蟹性腺苏氨酸、蛋氨酸+半胱氨酸和肌肉色氨酸、蛋氨酸+半胱氨酸的EAAS高于雌蟹。综上,闽江水系河蟹雌雄个体的总可食率无显著性差异,各可食部位的比例存在性别差异;雌雄成蟹均具有较高的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价值,雄蟹性腺和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优于雌蟹,雌蟹性腺和肌肉中的氨基酸组成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中K、Na、Fe、Zn、Cu、Cd、Pb和Cr等微量元素在身体肌肉、螯足肌肉、鳃丝、性腺和肝胰脏中的分布状况,以及雄蟹和雌蟹的差异,并对中华绒螯蟹微量元素的营养价值和重金属污染的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中K、Na含量最高,Fe、Zn、Cu次之,Cd、Pb、Cr最低。同一元素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有较明显的差异,鳃丝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都较高。多数微量元素的含量在雌雄蟹各部位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性腺中Cd、Cu、Na、K和Cr的含量有明显的差异,其中Cr在雌蟹和雄蟹肌肉中的含量也有明显的差异。中华绒螯蟹是K、Na、Fe、Zn、Cu等微量元素的良好食品来源,但Pb、Cd污染情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澳洲龙纹斑亲鱼生长关键阶段的营养组成,提升澳洲龙纹斑人工繁殖技术,以增加其鱼类苗种资源。【方法】通过分析化学方法检测澳洲龙纹斑雌、雄亲鱼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和脂肪酸等含量,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澳洲龙纹斑雌、雄亲鱼肌肉中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都呈极显著差异,雌、雄亲鱼肌肉中17种氨基酸除了组氨酸和胱氨酸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15种氨基酸均为雌亲鱼含量极显著高于雄亲鱼(P0.01),雌亲鱼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甜味氨基酸总量、苦味氨基酸总量、酸味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总量、含硫氨基酸总量、支链氨基酸总量和芳香族氨基酸总量等均极显著高于雄亲鱼(P0.01)。澳洲龙纹斑雌、雄亲鱼脂肪酸组成中含量最高的均是油酸C18∶1n9c,棕榈酸C16∶0次之,而且雌亲鱼的棕榈酸C16∶0含量极显著高于雄亲鱼(P0.01),但雌、雄亲鱼的油酸C18∶1n9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雌、雄亲鱼n-3/n-6的比值都为1.0。澳洲龙纹斑雌、雄亲鱼都达到了WHO/FAO提出的E/T应为40%左右和E/NT应为60%以上的参考蛋白质模式标准,雌、雄亲鱼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相近且高达78%,而且富含不饱和脂肪(∑UFA为57.4%和55.4%)。【结论】澳洲龙纹斑雌、雄亲鱼的主要营养成分脂肪、蛋白质差异显著。建议澳洲龙纹斑雌、雄亲鱼分池饲养,饲喂不同营养的饲料。雌、雄亲鱼肌肉营养价值高,是优质的动物蛋白源。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及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中K、Na、Fe、Zn、Cu、Cd、Pb和Cr等微量元素在身体肌肉、螯足肌肉、鳃丝、性腺和肝胰脏中的分布状况,以及雄蟹和雌蟹的差异,并对中华绒螯蟹微量元素的营养价值和重金属污染的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中K、Na含量最高,Fe、Zn、Cu次之,Cd、Pb、Cr最低。同一元素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有较明显的差异,鳃丝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都较高。多数微量元素的含量在雌雄蟹各部位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性腺中Cd、Cu、Na、K和Cr的含量有明显的差异,其中Cr在雌蟹和雄蟹肌肉中的含量也有明显的差异。中华绒螯蟹是K、Na、Fe、Zn、Cu等微量元素的良好食品来源,但Pb、Cd污染情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及其杂交种成体肌肉、性腺和肝胰腺中的主要矿物质元素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1)3种群绒螯蟹雄体肌肉中,K、P和Zn的含量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螫蟹的Na、Mg和Cu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但Mn和Fe含量最低;日本绒螯蟹肌肉中的Ca含量最低.就精巢而言,3种群蟹精巢中的Na和Mg含量无显著差异;日本绒螯蟹的Mn和Fe含量最高,杂交种的K、P和Zn含量最低,而中华绒螯蟹的Ca和Cu含量最低.就肝胰腺而言,3种群蟹的Mg、Ca和P含量无显著差异;杂交蟹的Na、K和M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蟹,但其Fe含量最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则分别具有最高的Cu和Zn含量.(2)3种群绒螯蟹雌体肌肉中,5种常量元素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Cu、Zn和Mn元素含量最高,而日本绒螯蟹的上述微量元素含量最低.3种群绒螯蟹卵巢中的9种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卵巢中的Na、P、Mg和Zn含量高于其他种群,除杂交种的Na和中华绒螯蟹的K含量最低外,日本绒螯蟹卵巢中其他6种元素含量均最低.肝胰腺中,3种群绒螯蟹的矿物质整体含量排序为:日本绒螯蟹>中华绒螯蟹>杂交蟹.整体上,3种群绒螯蟹肌肉中的Na、Mg、Cu和Zn含量低于海水蟹类,但Ca、P和K含量高于大部分海水蟹;3种群绒螯蟹矿物质元素组成模式较为接近,但仍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池塘养殖与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的生物学指数、可食部分比例、营养成分组成,以比较两者的品质.结果表明:与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相比,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蟹的肌肉指数、肝脏指数、可食部分总和无显著变化(P>0.05);雌性的性腺指数、性肝指数高于野生中华绒螯蟹,差异显著(P<0.05),但雄性群体差异不显著(P>0.05);雄性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的雄性中华绒螯蟹(P<0.05),但雌性群体差异不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无氮浸出物高于野生中华绒螯蟹,但雌雄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氨基酸总量高于野生中华绒螯蟹,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鲜味氨基酸总含量显著大于野生中华绒螯蟹(P<0.05);饱和脂肪酸含量、单烯酸含量与野生中华绒螯蟹差异不显著(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野生中华绒螯蟹,其中雌性群体之间差异显著(P<0.05),雄性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选取合浦水系和绥芬河水系的日本绒螯蟹与长江水系和辽河水系的中华绒螯蟹4个绒螯蟹种群,以辽河水系绒螯蟹(♂)与绥芬河水系绒螯蟹(♀)杂交后代为辅助研究对象,对它们的17个外部形态特征分别进行聚类和判别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绥芬蟹、合浦蟹、辽河蟹和杂交蟹聚为一组,长江蟹为单独的一组。判别分析亦可将长江蟹与合浦蟹、辽河蟹、绥芬蟹和杂交蟹分开,雌蟹整体判别率为74.2%;雄蟹整体判别率为75.4%。中国大陆绒螯蟹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受环境影响较大,对原产地环境的依赖性极强,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种群,这些地方种群在生长性能方面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日本绒螯蟹和中华绒螯蟹能自然杂交、可育,两者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中华绒鳌蟹不同可食组织(性腺、肝胰腺、体肉、腿肉、钳肉)总砷含量、水溶性砷形态、脂溶性总砷含量分布特征,分别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中华绒螯蟹不同可食组织总砷、水溶性砷形态和脂溶性总砷含量。结果表明,在雌蟹中总砷均值含量呈现性腺>肝胰腺>体肉、腿肉>钳肉的趋势,且有显著差异(P<0.05);在雄蟹中总砷均值含量呈现肝胰腺>体肉、腿肉>钳肉、性腺的趋势,且有显著差异(P<0.05),雌蟹和雄蟹不同可食组织总砷含量随体质量的增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8个省份中华绒鳌蟹成蟹性腺和肝胰腺中总砷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在肌肉组织中6种水溶性砷的百分比为83.3%~99.6%,性腺和肝胰腺组织中6种水溶性砷的百分比为18.8%~51.8%,肌肉组织与性腺、肝胰腺组织中水溶性砷百分比有显著差异(P<0.05)。在性腺(雌)和肝胰腺(雌、雄)组织中脂溶性总砷的百分比范围为14.34%~72.59%,3个组织脂溶性总砷百分比均值无显著差异(P>0.05),3个组织脂肪中总砷含量与相应组织总砷含量呈正相关性,与相应组织脂肪百分含量无正相关性。可见,中华绒鳌蟹不同可食组织总砷含量存在差异性,水溶性砷是肌肉组织中砷的主要形态,砷甜菜碱(AsB)是水溶性砷的主要成分,在性腺(雌)和肝胰腺组织中存在一定量的脂溶性砷,尚未见中华绒鳌蟹脂溶性砷种类,新陈代谢,潜在毒性以及来源的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10.
实验通过定时定点采样,对同种规格莱茵种群和长江种群的子一代中华绒螯蟹性腺发育及相关生物学指数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 子一代莱茵蟹和长江蟹养殖群体在同样的养殖条件下性腺指数(GSI)变化规律几乎一致, 只是在11月份以前子一代莱茵蟹雌体的GSI略高于长江蟹,莱茵蟹性腺发育时间比长江蟹早;2) 无论子一代莱茵蟹还是长江蟹,其性腺快速发育期间, 雌体肝胰腺中的干物质含量显著下降(P<0.05) , 雄体肝胰腺中的干物质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3 )两种群中华绒螯蟹雌体性腺发育过程中卵巢指数和干重显著上升,肝胰腺指数和干重显著下降,它们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2=0.95);雄蟹性腺发育过程中精巢指数和干重显著上升,但是肝胰腺指数和干重几乎不变;4)在性腺快速发育之前, 生殖蜕壳以后(9.8-9.28)阶段,无论子一代莱茵蟹还是长江蟹,肝胰腺指数,出肉率都显著上升,说明此阶段是河蟹育肥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粘性卵翘嘴鲌与漂浮性卵翘嘴鲌肌肉品质差异,为翘嘴鲌营养品质鉴定及其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据相关标准分别对2种翘嘴鲌肌肉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质构特性和矿物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并评价其营养价值。【结果】粘性卵翘嘴鲌肌肉的灰分含量(1.16 g/100 g)显著低于漂浮性卵翘嘴鲌(1.26 g/100 g)(P<0.05,下同),而2种翘嘴鲌的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2种翘嘴鲌肌肉中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粘性卵翘嘴鲌的谷氨酸(Glu)、精氨酸(Arg)含量及鲜味氨基酸总量(∑DAA)显著低于漂浮性卵翘嘴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低于漂浮性卵翘嘴鲌;2种翘嘴鲌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Met+Cys),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Val)。粘性卵翘嘴鲌肌肉中检测出15种脂肪酸,漂浮性卵翘嘴鲌肌肉中检测出17种脂肪酸,其中粘性卵翘嘴鲌的二十碳一烯酸(C20:1)相对含量(0.85%)显著高于漂浮性卵翘嘴鲌(0.61%),而α-亚麻酸(C18:3)的相对含量(1.93%)显著低于漂浮性卵翘嘴鲌(2.62%)。质构特性方面,粘性卵翘嘴鲌肌肉硬度、弹性和咀嚼性低于漂浮性卵翘嘴鲌,但回复性高于漂浮性卵翘嘴鲌;粘性卵翘嘴鲌肌纤维长径和短径大于漂浮性卵翘嘴鲌。2种翘嘴鲌肌肉矿物元素含量丰富,粘性卵翘嘴鲌肌肉中硒含量(0.06mg/kg)显著低于漂浮性卵翘嘴鲌(0.11mg/kg),钙、镁、锌和铁含量在2种翘嘴鲌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粘性卵和漂浮性卵翘嘴鲌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具有高蛋白的特点,但漂浮性卵翘嘴鲌肌肉营养价值更高,口感更好。  相似文献   

12.
伊犁马不同部位肉食用品质与脂肪酸组成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伊犁马不同部位肉食用品质及脂肪酸含量,分析不同部位对伊犁马肉食用品质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方法】 试验选取9匹1岁伊犁马为研究对象,采集三角肌、背阔肌、臂三头肌、腹外斜肌和臀中肌肌肉样本,分别测定其失水率、熟肉率、剪切力、粗脂肪含量及脂肪酸含量,计算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熟肉率三角肌极显著低于腹外斜肌(P<0.01),失水率背阔肌和臂三头肌显著低于臀中肌(P<0.05),十三烷酸(C13∶0)含量三角肌极显著高于背阔肌、臂三头肌和腹外斜肌(P<0.01),二十碳二烯酸(C20∶2)含量背阔肌极显著高于臀中肌(P<0.01),花生四烯酸(C20∶4N6)含量背阔肌极显著高于腹外斜肌(P<0.01),二十碳三烯酸(C20∶3N3)含量背阔肌极显著高于臀中肌(P<0.01),二十四烷酸(C24∶0)含量背阔肌、臂三头肌和腹外斜肌极显著高于臀中肌(P<0.01),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三角肌与背阔肌显著高于腹外斜肌(P<0.05)。【结论】 不同部位伊犁马肉失水率、熟肉率等食用品质及脂肪酸含量存在差异,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是具有高开发价值的肉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不同品种鸡肉中的风味物质和基因进行筛选,为开展品种选育及鸡肉产品的开发利用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对消费者购买肉鸡的主要选择因素进行市场调查。其次分别选取上市日龄的地方品种鸡(文昌鸡、鹿苑鸡)、培育品种鸡(817肉鸡、花山鸡)、引进白羽肉鸡(罗斯308),每个品种选取接近平均体重的30只鸡(公母各15只)屠宰,屠宰后迅速取两侧胸肌,用于品尝评定、常规肉品质、肌纤维特性、肌苷酸、脂肪酸、氨基酸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测定。最后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将品尝评定结果与理化测定结果进行关联分析,挖掘影响品尝评定的风味物质。【结果】(1)风味是消费者购买肉鸡的主要选择因素。文昌鸡肉的甜味、鲜味显著高于罗斯308(P≤0.05)。(2)文昌鸡、鹿苑鸡平均肌纤维面积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平均肌纤维直径显著低于花山鸡、罗斯308(P≤0.05)。文昌鸡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文昌鸡、鹿苑鸡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罗斯30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文昌鸡、鹿苑鸡、817肉鸡(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克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淀粉酶基因(AMY),并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及其表达规律研究,为揭示AMY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罗氏沼虾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PCR克隆罗氏沼虾AMY基因编码区(CDS)序列,利用ExPASy ProtParam、ExPASy ProtScale、SignalP-5.0、MegAlign及Lasergenev8.0等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MY基因在罗氏沼虾不同组织(腹神经节、胃、心脏、鳃组织、性腺、肝胰腺、肌肉和肠道)中的表达情况,并明确其在生长快速家系(FG)和生长慢速家系(SG)个体肌肉中的表达模式。【结果】罗氏沼虾AMY基因CDS序列全长2121 bp,共编码706个氨基酸残基;其编码蛋白分子量为76.87 kD,理论等电点(pI)为4.63,属于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包含2个典型的淀粉酶结构域;在罗氏沼虾AMY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13.88%,延伸链占21.39%,无规则卷曲占64.73%。罗氏沼虾AMY氨基酸序列与克氏原螯虾AMY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最高(62.6%),与大珠母贝AMY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较低(48.9%);基于AMY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罗氏沼虾与克氏原螯虾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与中华绒螯蟹的亲缘关系较远。AMY基因在罗氏沼虾不同组织中广泛表达,但存在性别差异性和组织特异性,具体表现为:雌性个体肠道中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雄性个体(P<0.01,下同),鳃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雄性个体(P<0.05),而肝胰腺中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低于雄性个体。罗氏沼虾AMY基因在FG个体肌肉中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SG个体。【结论】AMY基因在罗氏沼虾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广泛表达于罗氏沼虾的不同组织中,但存在性别差异性和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新疆6个核桃品种种仁主要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和方法]以6个核桃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种仁中氨基酸、含油率和营养元素的成分和含量进行测定与比较.[结果]新丰含油率最高,为70.3;,不饱和脂肪酸占91.3;;扎343含油率最低,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为92.1;.6个核桃品种种仁中均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占氨基酸平均总量的29.41;.6个核桃品种种仁中营养元素的种类和含量都比较丰富,新早丰品种的含钙量最高;扎343中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铁含量最高;新丰种仁中膳食纤维含量明显高于其它5个品种;新丰品种中维生素E的含量最高,为0.60 mg/100 g.[结论]从食用油角度考虑新丰品种可做为油用核桃良种开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制茶工艺对构树鲜叶进行加工,分析构树叶加工前后游离氨基酸、脂肪酸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为构树鲜叶的加工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国标测定方法分析构树鲜叶和构树叶制品原料中游离氨基酸和脂肪酸等主要成分的含量差异,并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对挥发性组分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构树叶加工后游离氨基酸含量减少39.39%,甘氨酸和蛋氨酸消失,鲜味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分别提高5.55倍和3.32倍;甜味氨基酸含量减少78.70%,苦味氨基酸含量减少82.88%。加工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饱和脂肪酸种类与含量增加,尤其是十一碳酸(C11:0)含量提高7.16倍,同时增加十七碳酸(C17:0)和二十碳酸(C20:0)2种饱和脂肪酸。GCIMS分析结果表明,构树鲜叶共检测出60种挥发性组分,定性42种已知组分,占总挥发性组分的82.82%;构树叶制品共检测出58种挥发性组分,定性检出39种已知组分,占总挥发性组分的81.05%;构树叶加工后,醛类、醇类和萜烯类物质大幅度减少,而酮类、酯类物质和有机酸大量生成,尤其是增加(E,E)-2,4-己二烯醛、己酸、2-甲基-1-戊醇、2-甲基-1-丁醇、环己酮、2-甲基丁酸乙酯等构树鲜叶中没有的成分,GC-IMS数据库未能鉴定的挥发性成分在构树叶制品中明显增加。【结论】构树叶加工后游离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下降;醛类、醇类和萜烯类等青香及花果香大幅度减少,而酮类、酯类和有机酸等果香及酸味明显提升,可根据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指导构树叶加工工艺及构树叶制品香气品质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海胆性腺中脂肪酸含量丰富,β-胡萝卜素含量高,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来源,不同种、不同群体间、不同性别海胆性腺中二者的组成与含量存在差异。对我国北方海区4种经济海胆(虾夷马粪海胆、光棘球海胆、马粪海胆和海刺猬)以及大连黑石礁、旅顺、獐子岛3个群体的光棘球海胆性腺中的脂肪酸组成及β-胡萝卜素含量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种海胆、同种海胆的不同群体及不同性别海胆性腺中脂肪酸、β-胡萝卜组成与含量均存在差异。不同种海胆间,光棘球海胆性腺中脂肪酸种类最多为31种,虾夷马粪海胆性腺中种类最少为24种;不同群体的光棘球海胆间,黑石礁群体性腺中脂肪酸种类最多为29种,旅顺群体最少为26种。雄性、雌性马粪海胆性腺中β-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雌性海胆(P<0.01)。3个群体的光棘球海胆性腺中,黑石礁群体雄性性腺β-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个群体(P<0.05);獐子岛群体雌性性腺中β-胡萝卜素高于其他2个群体,差异极显著(P<0.01)。上述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海胆杂交及海胆优良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阶段安格斯牛与湘西黄牛屠宰性能和肉营养品质的差异,为丰富湘西黄牛和安格斯牛育种数据,开展湘西黄牛品种改良及新品种(系)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初始重基本一致的纯种湘西黄牛与安格斯牛种各30头,统一标准饲养条件单栏饲喂,于6、18和30月龄分批屠宰,测定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营养价值。【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安格斯牛和湘西黄牛的屠宰性能逐渐提高,在30月龄时安格斯牛屠宰率可达49.98%,熟肉率67.56%,眼肌面积4333.49 mm2,剪切力44.13 N;而湘西黄牛屠宰率为48.98%,熟肉率65.94%,眼肌面积4042.78 mm2,剪切力50.18 N。在同一年龄阶段,安格斯牛与湘西黄牛屠宰率、滴水率、失水率及粗蛋白、铜(Cu)、铁(Fe)和锌(Zn)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而眼肌面积和剪切力在各年龄阶段均差异显著(P<0.05,下同)。安格斯牛总氨基酸(TAA)含量在18.61%~19.11%,必需氨基酸(EAA)在7.70%~7.95%;湘西黄牛总氨基酸含量在18.28%~19.43%,必需氨基酸在7.27%~7.82%,同一年龄阶段2个牛种间差异不显著;3个年龄阶段的EAA/TAA均在40.00%左右,但同一年龄阶段2个牛种间差异显著。安格斯牛肉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在44.51%~49.58%,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31.93%~37.74%,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13.03%~23.19%;湘西黄牛肉中饱和脂肪含量在47.22%~49.70%,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32.41%~39.5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12.89%~19.33%,在同一年龄阶段安格斯牛肉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湘西黄牛,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湘西黄牛。【结论】湘西黄牛与安格斯牛在屠宰率和肉品质方面基本一致,适合生产制作优质高端牛肉。该结论也为引进安格斯牛来改良湘西黄牛提高本地牛品种的个体大小及屠宰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菌种发酵对藜麦蛋白质特性及脂质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莎  邢洁雯  王晓闻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0):2045-2054
【目的】 比较不同菌种发酵对藜麦蛋白质水解及脂质变化的影响,为藜麦发酵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以藜麦为原料,加入不同菌种(酵母菌、植物乳杆菌及其混合菌)进行发酵,通过测定蛋白水解指数、蛋白质各组分、游离氨基酸、游离脂肪酸及脂质构成来判定发酵效果,确认哪种微生物更有利于藜麦营养成分的转化。【结果】 经酵母、植物乳杆菌、酵母和植物乳杆菌混合菌发酵后,藜麦蛋白质水解指数均有所升高,且主要是清蛋白和球蛋白发生了水解。发酵后藜麦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显著,尤其是必需氨基酸。酵母发酵藜麦更有利于蛋白质、多肽等水解成氨基酸。通过发酵处理,藜麦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且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更为接近1﹕1﹕1;甘油三酯、甘油二酯含量降低,但磷脂等功能脂的含量有所提高,且有酵母菌参与更有利于上述转化。【结论】 酵母菌、植物乳杆菌发酵过程中主要水解藜麦清蛋白和球蛋白成氨基酸等小分子化合物,且游离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两种菌发酵后都有利于增加游离脂肪酸含量,降低甘油三酯、甘油二酯含量,且提高磷脂的含量。经酵母发酵,更有利于改善藜麦营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砧木和覆膜对爱媛28果实内在品质及营养功能成分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优化其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以枳和卡里佐枳橙为砧木,设置4个处理,即枳+不覆膜、枳+覆膜、卡里佐枳橙+不覆膜、卡里佐枳橙+覆膜,测定不同处理的果实基础品质及糖、有机酸、类黄酮、酚酸、氨基酸和异味物质含量。【结果】不覆膜条件下,相比卡里佐枳橙砧,枳砧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高9.78%、8.20%和4.84%,总糖含量、有机酸总量和总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卡里佐枳橙(P<0.05,下同),分别比卡里佐枳橙砧果实高18.65%、27.93%和10.64%;但总酚含量和总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卡里佐枳橙砧;同时,枳砧爱媛28果实的异味物质乙醇和乙醛含量显著低于卡里佐枳橙砧果实。相比不覆膜,覆膜处理下,爱媛28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机酸总量和总酚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枳砧果实的上述3个指标分别增加9.90%、5.20%和66.12%,卡里佐枳橙砧分别增加9.78%、5.64%和28.88%。覆膜处理下,2种砧木处理的果实中异味物质乙醛和乙醇含量均显著降低,其中,枳砧分别减少15.58%和9.01%,卡里佐枳橙砧分别减少37.17%和11.76%;此外,枳砧果实的总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卡里佐枳橙砧果实的总氨基酸含量显著减少。【结论】生产上爱媛28以枳作为砧木,其果实的综合品质明显优于卡里佐枳橙砧,且通过覆膜可进一步改良爱媛28的果实营养品质,提升风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