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人参锈腐病菌拮抗菌的筛选及其耐药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参锈腐病菌为靶标菌,从79株木霉菌株中筛选出3株拮抗效果较好的菌株ECT-01、WW Z 22-11和2-67,3株木霉菌对人参锈腐病菌抑制率分别达到77.24%、76.08%、74.06%。通过对其拮抗机理的初步研究发现,3株木霉菌主要通过重寄生作用寄生于人参锈腐菌菌丝上,吸取养分,最终使人参锈腐菌菌丝断裂死亡。耐药性试验表明3株木霉菌对多菌灵极敏感,ECT-01对百菌清和恶霉灵的耐药性均高于其他2株木霉菌。  相似文献   

2.
哈茨木霉菌Tri41对人参锈腐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人参的生产和销售大国,近年来农药残留问题严重影响我国人参出口,研究生物菌剂代替化学菌剂防治人参病害已成为人参安全生产的主要环节。试验研究了哈茨木霉菌Tri41(Trichoderma harzianum Tri41)对人参锈腐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哈茨木霉菌Tri41对锈腐菌的抑制作用受温度影响,25℃条件下,菌株Tri41对人参锈腐菌的抑制率高达80.1%,20℃条件下抑制率降低9.7%;菌株Tri41的挥发性代谢物和难挥发代谢物对人参锈腐菌的抑制率分别为57.3%和48.0%;菌株Tri41发酵液对锈腐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初步明确了哈茨木霉菌Tri41对人参锈腐菌的拮抗机理以竞争和抗生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放线菌对人参锈腐病的生物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室内拮抗试验,研究了从人参根际分离出来的2株放线菌对人参锈腐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的拮抗作用;通过田间生防试验,测定了2株放线菌对人参锈腐病的防效及对人参产量和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2株放线菌对人参锈腐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施用放线菌后人参锈腐病的病情指数显著降低(P<0.01),防治效果分别达41.94%和44.28%。施用放线菌后人参的产量与对照相比有所增加,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放线菌对参根成活率、株高和茎粗影响不显著。[结论]为人参锈腐病的生物防治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草莓健康植株中分离得到9株内生细菌,与灰葡萄孢菌和腐皮镰刀菌进行对峙试验,选出对这2种病原真菌有明显拮抗作用的2种菌株BS-CM511-2和BA-CM11-1。通过形态及16S rRNA序列鉴定可知,菌株BS-CM511-2为枯草芽孢杆(Bacillus subtilis),菌株BA-CM11-1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BA-CM11-1和BS-CM511-2这2株内生拮抗菌能够显著抑制灰葡萄孢菌和腐皮镰刀菌的生长,抑菌半径分别为36.0、27.0、30.3、24.3 mm。这2株拮抗内生菌无菌发酵液稀释10倍下对灰葡萄孢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达到81.75%和88.80%,稀释5倍下对腐皮镰刀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0.80%和69.20%,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稀释10倍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效果较好,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稀释5倍对腐皮镰刀菌抑制效果较好,这2株内生菌可作为生防资源应用于草莓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出拮抗人参锈腐病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的高效菌株,并研究其对人参锈腐病的防控效果,研究采用平板稀释法从人参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菌株,以人参锈腐病菌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拮抗活性较强的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测定其培养特性;通过田间试验测定拮抗菌对人参锈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发现菌株xf-11对人参锈腐病菌拮抗作用最强,抑菌率达到75.56%;经鉴定菌株xf-1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xf-11在12h进入生长稳定期,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生长pH为6~7;田间试验结果显示,xf-11处理的人参成活率达到90.5%,对人参锈腐病的防控率达到67.15%,明显高于对照组(CK)和多菌灵处理组(T2)(P0.05)。以上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xf-11对人参锈腐病菌具有较强的拮抗活性,能够有效防治人参锈腐病,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获得对人参锈腐病、疫病具有拮抗活性的土壤放线菌,利用平板稀释培养法从黑龙江省人参基地和西北地区分离获得578株放线菌,用琼脂块法初筛,用生长速率法、悬滴法对抑菌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抑菌活性复筛。结果获得5株对病原菌具有显著拮抗性的生防放线菌,其中Act11、Act12菌株的拮抗效果尤为显著,Act12最大抑菌圈直径达20.15 mm,其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的抑制率最大为83.4%,对人参锈腐病孢子萌发抑制率最高为99.8%。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黑龙江省大庆地区盐碱土壤进行嗜(耐)盐碱菌的筛选。[方法]采用不同Na Cl浓度梯度的Sehgal-Gibbons平板筛选,利用琼脂块法获得对人参锈腐病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嗜(耐)盐碱菌株,并将传统的形态学观察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对其进行鉴定。[结果]从大庆地区盐碱土壤中共分离出48株细菌,其中60.4%的菌株为耐盐菌,其余为中度嗜盐菌。所有菌株的耐碱能力在pH 8.0~11.0,其中64.6%的菌株耐碱能力高达pH 11.0,除2株为嗜碱菌,其余均为耐碱菌。人参锈腐病毁灭柱孢菌R2拮抗性筛选获得3株菌,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确定3株菌分别为Halomonas elongata、Halomonas xianhensis和Oceanobacillus iheyensis。[结论]从盐碱土中获得3株对人参锈腐病有拮抗作用的嗜(耐)盐碱菌,并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8.
人参锈腐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取对毁灭柱孢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Zinss.)Scholtan)防治效果优良的菌株,从人参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13株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13株拮抗性良好的拮抗细菌,生长速率法对经过滤和灭菌的菌株发酵液进行抑菌谱测定,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其对人参锈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其人参植株促生效果。SZ-2菌悬液对毁灭柱孢菌的抑制率达88.80%,同时具有广谱抑菌能力。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Z-2对人参锈腐病的防治效果为68.50%;其对人参植株具有一定促生作用,经其处理后的人参平均植株高度、整株鲜质量、整株干质量、根长、根鲜质量和根干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整株干质量、根干质量和根长增长量高达79.39%、131.51%和86.90%;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16SrDNA及gyrB基因测序等分析,确定菌株SZ-2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在GenBank中序列登录号为KC511107。  相似文献   

9.
利用4株木霉通过对峙法分别对人参疫病菌、西洋参锈腐病菌进行了体外拮抗作用的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4株木霉对人参疫霉菌、西洋参锈腐病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30371、30048、30153、30167对人参疫霉菌抑制率分别为70.45%、62.05%、47.39%、44.32%;30153、30048、30167、30371对西洋参锈腐病菌抑制率分别为55.00%、53.41%、52.73%、48.30%。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和鉴定对人参锈腐病菌具有高效抑菌作用的拮抗放线菌,为生物防治人参锈腐病奠定基础。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对峙法分离筛选高效拮抗放线菌,采用纸片法测定了菌株发酵浓缩液的抑菌活性,并采用培养特性、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菌种。结果表明: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纯化出94株放线菌,其中20株为拮抗放线菌;通过复筛,筛选出2株高效拮抗放线菌YBUF5和YBUF7;这2株放线菌菌株及菌株发酵浓缩液对供试9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均具有较强抑制作用; 2株放线菌菌株及菌株发酵浓缩液在温度15~25℃、pH为6时对人参锈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根据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DNA寡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YBUF5菌株和YBUF7菌株初步鉴定为生暗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caniferus)和湿链霉菌(Streptomyces humidus)。这说明筛选出的YBUF5和YBUF7菌株及发酵浓缩液不仅具有较宽的抑菌谱而且不同条件下对人参锈腐病菌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人参锈腐病生物防治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对蓖麻根际菌株LX6的抗菌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其中对三七根腐病菌(Cylindrocarpon destruans)、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玉米弯孢病菌(Curvularia lunata)和禾谷镰刀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菌效果均达50%以上。通过对LX6菌株的形态特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征试验以及16S rDNA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酸浆果实内分离筛选出对油茶炭疽病病原果生刺盘孢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并了解该菌对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抑菌机制,以期为油茶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通过组织分离法从果实中分离出细菌14株, 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得到对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细菌3株,菌株依次命名为DLSB-1、DLSB-4和DLSB-13。结合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在上述试验基础上,判定生防菌株能否产生蛋白酶、纤维素酶和β-1,3-葡聚糖酶,通过显微镜观察3株细菌的无菌上清发酵液对病原菌丝的生长情况,并在室内测定了油茶盆栽苗的防治效果。  结果  3株细菌无菌发酵上清液均能抑制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丝的正常生长,使其尖端膨大,畸变,扭曲。可产生蛋白酶和纤维素酶,不能产生β-1,3-葡聚糖酶;5个梯度的无菌发酵上清液(0.6 × 108、1.0 × 108、1.4 × 108、1.8 × 108、2.2 × 108 cfu/mL)与对照相比,对油茶炭疽病病原菌抑菌效果显著(P < 0.05),抑菌率最高达到81.14%。其中,菌株(DLSB-4)5个梯度的无菌发酵上清液对油茶盆栽苗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40.2%、43.9%、57.7%、68.7%和71.1%,差异显著(P < 0.05),且无菌发酵上清液的含量与防治效果呈正相关。  结论  3株细菌通过自身产生拮抗作用酶来抑制果生刺盘孢病原菌菌丝的生长,降低油茶炭疽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ilae Kleb)拮抗细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8-28菌株的芽孢形成率及芽孢数量,在摇瓶发酵基础上对影响菌株芽孢形成主要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碳源麦芽糊精、氮源黄豆饼粉、无机盐K2HPO4和MuSO4·H2O;采用正交试验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摇瓶发酵生产芽孢的最佳条件为:麦芽糊精2.0%、黄豆饼粉2.0%、K2HPO40.05%和MnSO4·H2O0.01%、培养液初始pH值为7.0、种龄18 h、装瓶量50mL·(250mL)-1.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液中8-28茸株的芽孢微量迭到2.67×1 08个·mL-1.芽孢形成率迭到90%.  相似文献   

14.
以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植物根际土壤为实验材料,采用对峙实验筛选抑制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 FON)的菌株,并采用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其抑菌特性。结果表明,分离获得了一株能抑制FON的菌株MLY01,根据其菌落形态特征和16S rDNA碱基序列同源性结果,鉴定MLY01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将其命名为Bacillus licheniformis MLY01。当培养基与无菌滤液比例为1∶1时,菌丝生长抑制率为71.85%,生物量抑制率为79.55%,36 h孢子萌发抑制率为76.81%。将FON孢子悬液与无菌滤液按1∶1比例混合,培养12 h,孢子数目降低,表面粗糙,菌丝畸形扭曲,表面有多处凹陷。菌株MLY01对FON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生物菌剂的研发方面具有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离筛选得到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芽孢杆菌菌株,并进行鉴定,最后优化其产芽孢发酵条件。[方法]采用牛津杯法测定菌株拮抗能力,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3个显著影响因子,最后利用响应面法确定显著因子的最佳组合浓度。[结果]菌株JF48对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圈直径达(37±3)mm,经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其最佳产芽孢发酵条件为玉米粉14.69 g/L,豆粕粉9.54 g/L,Ca Cl22.00 g/L,Na Cl 5.00 g/L,Mg SO41.00 g/L,装液量50/250 m L,转速为200 r/min,初始pH 7.5,温度38℃,接种量1.0%,最高芽孢产量为3.6×109cfu/m L,与优化前相比提高了105倍。[结论]菌株JF48对细菌性条斑病具有很强抗性,响应面法有效提高了其芽孢产量。  相似文献   

16.
采用紫外线诱变处理与含药(百菌清)培养基驯化相结合的方法,对拮抗木霉菌株T32进行改良,获得了4株在百菌清杀菌剂2 000 mg/L浓度水平下仍能较好生长的抗性菌株,并通过测定其生长速率、产孢量、敏感性、拮抗作用以及遗传稳定性等指标,筛选出了性状优良的抗性菌株T32-5-10m。试验结果表明,经诱变的木霉菌株T32-5-10m与亲本木霉菌株T32相比较,其抗药性提高了20倍,生长速率和产孢能力均高于亲本菌株,连续转接10代,其抗药性十分稳定,且对供试3种土传病原真菌的抑制率达87.56%~89.11%。  相似文献   

17.
BtR05的诱变育种及其对朱砂叶螨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BtR05为原始菌株,通过紫外诱变,获得一株对朱砂叶螨成螨有较高毒力的突变株63号.63号菌株的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LB摇瓶培养48 h后显微计数为4.88×109cfu.mL-1.63号发酵液的杀螨活性是原始菌株的1.33倍.通过斜面传代培养,该菌株能稳定遗传10代.  相似文献   

18.
采用琼脂扩散法对放线菌菌株1 a发酵液进行了抗菌谱测定。结果表明,菌株1 a发酵液对9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对人参锈腐菌抑菌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可达22 mm。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1 a发酵液低温贮藏效果好,对热及紫外光照稳定性较强,对极端酸碱环境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N+离子注入诱变选育桑黄菌株,提高桑黄菌的产量。[方法]通过对N+离子注入诱变后桑黄孢子的存活率以及突变率的研究确定离子注入的最适剂量,诱变后用拮抗试验结合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验证菌株发生突变,之后分别以菌丝形态、菌丝生长速度、液体发酵菌丝体生物量以及液体发酵胞外多糖产量为参数进行变异菌株的筛选。[结果]确定了离子注入诱变桑黄适宜参数:注入剂量2.00×1016ions/cm2,注入能量20 KeV。得到1株高产桑黄菌株PI 126,其生物量和多糖产量分别为23.7和7.6 g/L,比出发菌株相应产量显著提高。经平板传代,10代后变异菌株的遗传性状较稳定,无明显回复突变。[结论]低能离子束注入技术用于桑黄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多年耕作的番茄大棚土壤中筛选对番茄疫霉根腐病有较强生防效果的拮抗细菌。【方法】随机采集多年耕作的番茄大棚土壤样品30份,采用平板稀释法从中分离细菌,以辣椒疫霉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烟草黑胫病菌、小麦根腐病菌、棉花枯萎病菌、稻瘟病菌为靶标菌筛选拮抗菌;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筛选出的拮抗菌株进行鉴定。检测拮抗菌株无菌发酵液对供试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菌丝形态的影响及对番茄疫霉根腐病的盆栽防效。用饱和度分别为10%,20%,25%,30%,35%,40%,50%,60%,70%,80%,90%和100%硫酸铵对拮抗菌株无菌发酵液进行沉淀,测定不同饱和度硫酸铵沉淀物的抑菌活性。【结果】从采集的30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253株细菌,经病原真菌定向筛选后,得到1株对辣椒疫霉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烟草黑胫病菌、小麦根腐病菌、棉花枯萎病菌、稻瘟病菌有较强生防效果的细菌FC12-05,经鉴定FC12-05为西姆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FC12-05菌株无菌发酵液对辣椒疫霉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5.02%和92.43%,EC50分别为10.14和10.78 mL/L;对抑制辣椒疫霉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94.60%和92.45%,EC50分别为2.09和2.53 mL/L;对番茄疫霉根腐病的盆栽防治效果高达93.50%。在硫酸铵饱和度为10%~25%时,获得的抑菌物质对辣椒疫霉病菌均有抑菌活性,其中硫酸铵饱和度为20%时获得的抑菌物质对辣椒疫霉病的抑菌活性较高,抑菌圈直径达19.33 mm;硫酸铵饱和度≥30%时,无沉淀析出,对辣椒疫霉病菌无抑菌活性。【结论】筛选到的拮抗细菌FC12-05对番茄疫霉根腐病有较强的生防效果,能显著抑制番茄疫霉根腐病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