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主要农业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辽宁1996—2005年14个地区的成灾面积资料,分析辽宁各地主要农业灾害(干旱灾害、洪涝灾害、风雹灾害、霜冻灾害和病虫害)的时空间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干旱灾害对辽宁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2000年发生最重,成灾面积为1.4×105 hm2;风雹灾害1997年发生最重,成灾面积为4.4×104 hm2;洪涝灾害1998年发生最重,成灾面积为2.3×104 hm2;病虫害1996年和1997年发生较重,成灾面积为1.3×104 hm2;霜冻灾害1999年发生较重,成灾面积为1.7×103 hm2。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辽宁农业灾害影响最大的地区是辽西地区。按辽宁农业灾害成灾面积大小划分,依次为:辽西地区,辽中地区,辽北地区,辽南地区和辽东地区。农业灾害中以干旱灾害和风雹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为严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我国2004年一代草地螟大发生,危害面积达6666.7万hm2,二代发生稍轻,危害面积约200万hm2。结合2004年草地螟发生危害特征,越冬虫源调查和主要发生危害区环境因素的分析预测,2005年一代草地螟发生危害面积约166.7万hm2,其中以冀北、晋北、内蒙古中西部以及东北西部等地受害较重。  相似文献   

3.
黑腹果蝇和伊米果蝇在四川阿坝州发生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3-2005年调查,四川阿坝地区发生黑腹果蝇和伊米果蝇危害樱桃,发生面积约350 hm2/年,虫果率10%-60%。本文报道了其发生特点及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田杂草治理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张泽溥 《植物保护》2004,30(2):28-33
我国稻、麦、玉米、大豆及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农田杂草有580种,属于危害重而又难于防除的有17种,受杂草危害较重的农田有3 580万hm2,年平均受草害减产12.3%~16.5%(加权平均)。自1980年以来,全国化学除草面积以年增200万hm2的速度扩大,农田化学除草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不到100万hm2扩大到近年来6 000万hm2。本文概述了我国农田主要作物杂草的发生危害、化学除草剂应用现状及其综合防治进展,并提出今后杂草防除的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测算耕地生产能力,合理开发农用地生产潜力,建立了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方案体系,并据此以武功县为例,计算了该县农用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通过各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等级指数和利用等级指数分别乘以单元面积并累加得到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并利用Logistic模型拟合标准粮产量和利用等指数之间的关系来计算现实生产能力。结果表明,武功县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107.42×104 t和70.05×104 t,单位面积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39.22 t·hm-2和25.58 t·hm-2,现实生产能力为28.49×104 t,单位面积现实生产能力为10.40 t·hm-2。武功县耕地生产能力在空间上差异明显,粮食单产有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单位面积现实产能最高和最低的分别为普集镇和游风镇,为13.53 t·hm-2和8.66 t·hm-2,未来西北台塬区的乡镇是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6.
节水灌溉技术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种植结构优化研究通常以经济效益最大为主要适用条件,对生态效益的侧重度较低,不适用于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基于节水灌溉技术下构建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模型,以新疆石河子灌区为研究区,以不同灌溉技术比例下经济效益最高为目标,在农业种植总面积、农业种植用水量等常规约束条件中增加了综合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计算,并以此评价优化结果的生态效益,建立线性规划模型。结果表明,与现状年相比较,随着膜下滴灌技术应用比例的下降,灌区主要农作物种植总面积有所减少,最低减至2.83×104 hm2;当膜下滴灌技术应用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为0.84和0.82时,经济效益分别增长了0.05%和降低了0.5%,保证了经济的相对稳定,此时综合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也较高,分别为22.58和22.94,有利于绿洲灌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此2种膜下滴灌技术应用比例0.84和0.82条件下,灌区主要作物种植结构优化分别为:膜下滴灌面积小麦1 100.0 hm2、玉米2 373.3 hm2、棉花17 286.7 hm2和桃子728.0 hm2,其他灌溉技术小麦206.7 hm2、玉米453.3 hm2、棉花3 293.3 hm2和桃子140.0 hm2;膜下滴灌面积小麦1 073.3 hm2、玉米2 320.0 hm2、棉花16 713.3 hm2和桃子710.7 hm2,其他灌溉技术小麦233.3 hm2、玉米506.7 hm2、棉花3 666.7 hm2和桃子153.3 hm2。  相似文献   

7.
通过林间诱蛾试验 ,研究了性信息素载体的材料、颜色以及散发面积对槐小卷蛾雄蛾诱蛾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天然橡胶诱芯、乳胶管诱芯和硅橡胶诱芯的诱蛾活性有明显差异 ,越冬代和第一代成虫发生期 ,天然橡胶诱芯的诱蛾活性明显高于乳胶管诱芯的诱蛾活性。散发面积为 8.7cm2的天然橡胶诱芯的诱蛾活性明显高于6.9cm2和4.8cm2的诱蛾活性。相同散发面积下 ,蓝颜色的天然橡胶诱芯的诱蛾活性明显高于红颜色和绿颜色的诱蛾活性。因此 ,在槐小卷蛾性信息素监测与防治系统中 ,以蓝颜色的天然橡胶作为合成性信息素的载体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草地螟的危害特点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森  郭军  刘茂荣 《植物保护》2004,30(1):63-64
2001-2002年,草地螟在鄂尔多斯发生严重,其越冬茧平均为44个/m2,最高达174个/m2;一代幼虫大面积发生,其田间虫口密度为10-30头/m2,单株最高达45头/m2;草场虫口密度为20-35头/m2,最高达80-301头/m2。草地螟发生特点为越冬虫源基数高,幼虫密度大,发生范围广,尤以二代幼虫发生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9.
1996年陇南地区小麦条锈病局部发生严重,整个麦区呈区域性流行,病害发生程度属中度偏重发生年,发病面积16.7hm以上。发生特点是突发性流行,流行期偏迟,4月上、中旬仅个别地块发病,6月上旬后,该地小麦条锈病普遍发生,部分重病田普遍率和严重度达到“双百”。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是,新的毒性小种上升,导致生产品种抗性丧失;气候条件有利于条锈病发生;1996年四川省小麦条锈病发生严重且早于陇南,为陇南麦区提供了大量菌源。  相似文献   

10.
以6个超级杂交稻组合为材料,初步研究了两种氮肥用量条件下对水稻产量性状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纯氮360 kg/hm2与施纯氮180 kg/hm2相比,水稻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增加,单株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1 hm2稻田减产6.2%~10.3%。氮肥施用量过高,造成水稻生育后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水稻纹枯病和烟煤病危害加重,尤其是易引起腐生性煤炱菌的滋长。  相似文献   

11.
运用3S技术,并采用最大似然法分别对1989年和2010年渭干河-库车河绿洲两期Landsat-TM影像数据进行分类统计,获得了该区域22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矢量图和定量统计数据,并利用不同时期该流域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农业种植结构、城市用水、天然植被用水,分析该区域土地类型变化和水资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耕地面积逐年增加,22年来增加耕地面积141 573.4 hm2,平均每年增加6741.59 hm2;天然植被草地面积急剧减少,平均每年减少7 682.38 hm2,城市用水由0.41亿m3增加至4.26亿m3,加之机电井数量骤增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了2.34 m;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质矿化度增高,天然植被大量减少,流域下游生态问题极其脆弱。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水稻螟虫大发生现状、损失估计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稻螟虫是我国水稻重要害虫 ,危害范围广 ,持续时间长 ,经济损失大 ,沿江稻区为重灾区。全国稻螟年发生面积 1500万hm2以上 ,二化螟和三化螟分别约占 2/3和1/3,防治代价约 50亿元 ,残虫造成作物损失 64.5亿元 ,总经济损失 115亿元左右。减灾对策应强调水稻种植相对集中 ,减少插花田面积 ,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 ,扩大种植户的经营规模  相似文献   

1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城市污泥农用对油麦菜生理特性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污泥用量对油麦菜吸收Zn、Cu、Pb、Cd、As、Hg、Ni的影响不显著。(2)第一期试验中,随污泥施用量的增加,所研究的油麦菜各指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污泥施用量在6 g·kg-1时,发芽率达到最大,为93%;油麦菜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在污泥施用量9 g·kg-1时达最大,分别为1.93 cm2·株-1和0.88 cm2·株-2;叶绿素a+b、可溶性糖含量最大值出现在污泥施用量为6 g·kg-1的处理中,分别为1.39 mg·g-1,7.90 mg·g-1;可溶性蛋白含量最大值出现在污泥施用量为9 g·kg-1的处理中,为25.38 mg·g-1。(3)第二期残效试验中不同污泥处理的各项指标变化规律与第一期试验相似,但总体上不同处理各指标的测定值大干第一期试验,出现最大值的污泥处理量滞后。(4)通过对不同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污泥有利于油麦菜生长和提高品质的最佳施用范围为6~9 g·kg-1。  相似文献   

14.
棉铃虫发生趋势多年统计预测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拴劳 《植物保护》1992,18(1):18-19
本文借用陕西泾阳县1957-1986年连续30年二代棉铃虫资料,将乎稳时间序列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科学地结合起来,改“选点法”选取因子为逐步回归法选取因子并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组建了棉铃虫发生趋势多年统计预测模型=1.16-0.39yt-2+0.487y1-3+2.93y1-7-0.45yt-9-0.07(y1-4)2-0.72(yt-7)2-0.093(yt-10)2±0.2经15年回报,历史拟合率100%,试用4年和实际发生一致,经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水肥耦合对糜子干物质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晋黍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下糜子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干物质转运及产量构成因素变化。结果表明,糜子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基本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叶面积在抽穗期达到最大值,净光合速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各处理均以叶片干物质的移动率高于茎,茎干物质的转运率均高于叶片,茎和叶的移动率以施氮量150 kg·hm-2、施磷量120 kg·hm-2和保水剂60 kg·hm-2处理最大,分别为 41.82%和43.28%;与不施肥无保水剂(CK)相比,施氮量150 kg·hm-2、施磷量120 kg·hm-2和保水剂60 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为5 389.36 kg·hm-2,增产36.47%;产量与有效穗数、单株穗重和主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80和0.71。一定范围内,随着施肥量的增大,产量增加,保水剂处理比无保水剂处理产量高;施氮量150 kg·hm-2、施磷量120 kg·hm -2和保水剂60 kg·hm-2处理组的糜子产量最高,茎和叶的干物质移动率最高,对籽粒的贡献率最大,为理想的水肥组合。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西部梭梭林大沙鼠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捕鼠夹布点法、人工堵洞法,调查了内蒙古西部梭梭林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 L.)的分布情况,并进行了药剂防治适期、最适饵料和投药地点选择的试验。2001年防治面积8 400 hm2,平均防治效果达98%。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栽培密度对高产大豆根系生长和花荚形成的影响规律,田间试验设置21.0(D1)、30.0(D2)、48.0(D3)×104株·hm-2 3种栽培密度,研究了新大豆27号、新大豆8号在0~60 cm土层中根系生长、开花、结荚过程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D1,D2、D3密度下新大豆27号总根干重增加了23.68%、18.48%,总根长增加了9.33%、26.72%,新大豆8号总根干重增加了27.25%、19.71%,总根长增加了6.94%、30.80%,且增量以40~60 cm为主;增加至密度D3时,新大豆27号开花和结荚高峰出现时间较D1分别推迟了2、8 d,新大豆8号推迟了2、6 d,但二者单位面积的总花数、总荚数、总腔数和总粒数分别较D1提高了51.92%、10.29%、7.66%、23.05%和49.47%、31.91%、35.40%、16.11%;总花数与始荚期根干重、根长度呈正相关关系,新大豆27号R2值分别为0.8477*、0.9106*,新大豆8号R2值分别为0.7531、0.9993**;总腔数与始粒期根干重、根长度呈正相关关系,新大豆27号R2值分别为0.6954、0.9837**,新大豆8号R2值分别为0.7902*、0.9277*;且根长度与总花数、总腔数的关系比根干重更密切。合理密植显著提高大豆籽粒产量,是密植促进了大豆根系生长,增加了单位面积总根长和深层根量,进而增加了单位面积花数、荚数、腔数和粒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利用山西省50个气象站1972—2012年春季和夏季降水量资料,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从山西省整体干旱趋势、干旱面积变化趋势、干旱强度变化趋势、干旱持续时间特征和干旱空间变化等方面,研究了山西省近40年的春季夏季干旱特征,同时结合玉米产量资料,揭示了SPI指数表征干旱特征的优势。结果表明,春季SPI呈增大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5·10a-1,有湿润的倾向,干旱强度和干旱面积均呈下降趋势,1972—1981年山西省春季平均干旱面积为42%,而近10年为26%,表明山西省春季干旱程度有减轻趋向,但区域性或持续性极端干旱事件频发,因此,春季的干旱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夏季SPI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4·10a-1,有干旱的倾向,但干旱强度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55·10a-1;1972—1981年夏季平均干旱面积为11%,而近10年上升到14%,但较少出现区域性或持续性干旱事件。夏季干旱特别是中等以上强度的干旱显著影响玉米产量,而春季干旱对产量影响较小。SPI值与玉米产量的相关系数要高于降水量,表明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标的干旱分析在农业生产方面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青海省海东市5个气象台站1961-2015年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对海东市近55年的年和季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风速、沙尘日数、云量和相对湿度等气候要素以及降水日数、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近55年海东市随着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减少速率-4.9 mm·(10a)-1),总体呈现不明显的“暖干化”趋势。年平均气温和潜在蒸散量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0.33℃·(10a)-1和7.9 mm·(10a)-1),年降水日数、平均风速、沙尘暴日数、日照时数、云量和相对湿度表现为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分别为-2.3 d·(10a)-1、-0.13 m·s-1·(10a)-1、-6.3 d·(10a)-1、-36.6 h·(10a)-1、-0.12成·(10a)-1和-0.7%·(10a)-1),湿润指数和降水量表现为不显著的减少趋势。(2)海东市年平均气温和潜在蒸散量分别在1995-1996年和2001年发生了显著的突变性升高,年平均风速、降水日数、日照时数、总云量和相对湿度分别于1982年、1993-1994年、2002-2003年、1984年、2009-2010年呈显著突变性减小,降水量和湿润指数的变化未达到突变标准。(3)海东市冬季气温变化与青藏高原指数、北极涛动指数和西风环流指数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对高原东北侧的海东市气温变化有很重要的影响,而该地区温度还受由北极涛动引起的冬季风和西风环流的影响。海东市夏季降水量与南亚夏季风指数和北极涛动指数有较好的负相关,南亚夏季风的进退以及所携带的水汽是影响该区域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甘肃省80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5年伏期(7—8月)历年降水资料对伏旱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年代际变化的统计分析表明:河西走廊伏旱频率为30%~55%,是甘肃省频率最高的区域,其次为陇中北部、陇东和陇南,陇中南部和甘南伏旱发生频率最小,为20%~30%。近55 a甘肃全省和河东伏旱频率的增加趋势为3.7%~5.7%;伏旱发生范围在1961—1985年期间呈9.6%·10a-1的缩小趋势,而在1986—2015年期间呈0.2%·10a-1的扩大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伏旱强度大于中伏旱的年份共有7 a。伏旱导致了1985—2015年甘肃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呈1.1%·10a-1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