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竹林不同坡位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全锌、土壤有效锌、笋中锌、铁、锰、钾及铜元素的影响,本研究以浙江省遂昌县毛竹现代示范生产基地的毛竹林为对象,试验共设置5个坡位,分别为坡顶(S0)、上坡位(S1)、中坡位(S2)、下坡位(S3)和坡底(S4).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有随坡位上升呈下降的趋势,S4坡位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均与S1坡位达到显著差异.而土壤全锌、土壤有效锌、笋中锌及铁有随坡位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均以S0为最高.但各坡位处理中的土壤全锌含量均未达到显著差异,S0坡位的有效锌与其他各坡位均达到极显著差异.笋中的锌So坡位为最高,比其他各坡位增加了5.20%、7.25%、85.61%和140.52%,So与S3和S4达到了极显著差异.笋中铁含量也是以S0为最高,为157.16mg· kg-1,与其他各处理间均达到了显著差异(S3除外).笋中锰钾元素则以S1为最高,分别为206.78mg· kg-1和37.14g·kg-1,S1位笋中锰只与S4达到了显著差异,S1位笋中的钾与S3达到了显著差异.笋中铜以S4坡位为最高,其他各坡位均与S2达到了显著差异(S0除外).在其他外界环境相同条件下,随着坡位的升高笋中锌、铁、锰、钾土壤中全锌和有效锌而增加的趋势,而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笋中铜的变化趋势则相反.试验结果为竹笋中锌、铁及其他元素的环境风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坡位对小叶杨人工林生长及土壤养分空间差异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选择毛乌素地区东北部梁地上3种类型的小叶杨人工林,研究了坡位对其生长和土壤养分空间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上,坡位对小叶杨和沙柳的生长均有显著影响。小叶杨人工林植被生长均表现为:坡底>坡顶≥坡中,小叶杨和柠条的混交林比其他两个林型生长好。小叶杨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坡底部位多数土层中含量较高,在0.57%~1.09%之间,坡中和坡顶部位含量较小,分别在0.36%~1.07%和0.32%~0.82%之间,这与植被生长较好密切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坡位均呈波动式减少的趋势,0~10 cm土层中含量均最大,在0.63%~1.09%之间。坡中部位各土层中的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含量较高,分别在18.82~66.63 m g/kg,24.07~90.06 m g/kg和51.94~190.24 m g/kg,这与坡中植被生长较差有关;而坡底和坡顶较小,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在不同坡位垂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另外,小叶杨和柠条混交林的土壤平均养分含量均较高,土壤有机质0.81%,速效N 33.84 m g/kg,速效P 49.03 m g/kg,速效K 104.14 m g/kg。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坡向、坡位对苜蓿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程度,在宁南黄土丘陵区,采用时域反射仪TDR对不同坡向、坡位种植的7 a生苜蓿地土壤体积含水量进行了分层动态监测,分析结果表明:(1)种植苜蓿7 a后,土壤旱化显现,土壤水分明显分为补水期与耗水期,3-7月属于耗水期,8-10月为补水期;(2)各坡向苜蓿地旱化最为严重的土层深度也不同,西坡(阴坡)为40-60 cm,南坡苜蓿地旱化最为严重的土层为80-100 cm,东坡(阳坡)为100-120 cm;西坡(阴坡)0-18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最高(13.8%).其次为南坡苜蓿地,东坡(阳坡)最低(12.8%).(3)受降水再分配影响,上、中、下坡0-18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为:下坡(13.69%)>中坡(13.61%)>上坡(12.29%);土壤含水量最为活跃的0-100 cm范围内,相同层土壤含水量相比,CK>下坡>上坡>中坡.这说明种植苜蓿多年后土壤出现旱化现象,且坡位越高,土壤旱化越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徂徕山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坡位的土壤团聚体特征,为北方土石山区植被建设和水土保持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 采用干筛和湿筛法分析徂徕山板栗林、刺槐麻栎混交林坡上及坡下的土壤团聚体组成与稳定性,并测定土壤固液气三相比及其结构距离。 [结果] ①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组成中2~0.25 mm粒级所占比例为55.60%~72.76%,0.25~0.053 mm粒级所占比例为25.11%~41.98%,<0.053 mm粒级含量最低,所占比例为0.60%~3.75%。 ②与板栗林相比,刺槐×麻栎混交林的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提高10.51%,几何平均直径提高7.51%,不稳定团粒指数降低19.01%,而水稳定性团聚体各指标在不同植被类型及不同坡位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③固液气三相体积比例表现为:土壤固相体积(56.46%~66.15%)>液相体积(21.66%~36.56%)>气相体积(4.40%~12.19%),刺槐×麻栎混交林的土壤三相结构距离与板栗林相比约减少8.87%。 [结论] 植被类型对徂徕山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大于坡位,其中刺槐×麻栎混交林对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的促进作用显著优于板栗林。固相体积比是解释团聚体组成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不同坡位和不同土地利用引起的土壤可蚀性和养分差异,讨论各因素对土壤可蚀性和养分情况的影响状况。[方法] 通过土壤和根系取样,使用加权求和法计算不同坡位和不同土地利用下的综合土壤可蚀性指数(CSEI)和综合土壤养分指数(CSNI)。[结果] (1)不同坡位下的CSEI和CSNI均存在差异,其中CSEI的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坡上(0.653)和坡下(0.275),CSNI的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坡顶(0.715)和坡上(0.341);(2)不同土地利用下的CSEI和CSNI均存在差异,其中CSEI的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撂荒地(0.617)和林地(0.252),CSNI的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林地(0.793)和撂荒地(0.322);(3)CSEI与黏粒含量、砂粒含量、根长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粉粒含量和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容重的直接影响最大(0.26);CSNI与黏粒含量、砂粒含量、根长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粉粒含量和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其中黏粒含量的直接影响最大(0.45);CSEI、CSNI二者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坡位对CSEI和CSNI均有显著影响,在植被恢复中应注重坡上和坡中;各地貌部位植被恢复均有效降低CSEI并提升CSNI,其中乔木对水土流失的控制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6.
坡度与坡位对工程创面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四川二郎山西坡318国道沿线工程创面生态和土壤修复状况,了解工程创面坡度与坡位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用现场调查和工程创面土壤采样、分析测定pH值、有机质等9个指标的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修复15年以上的工程创面土壤养分含量水平总体上还不及自然坡面,养分水平偏低;坡度对创面土壤养分影响较大,35°~40°坡面土壤养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大于40°~45°坡面,35°~40°坡面土壤全钾、有效磷含量则小于40°~45°坡面;坡位对工程创面土壤养分影响则较小。  相似文献   

7.
SA-IP-SPS型保水剂及其对土壤物理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未经预处理的工业级丙烯酸、聚乙烯醇为原料,首先通过氯磺酸磺化法在聚乙烯醇分子中引入强亲水性离子基团,然后采用静态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吸盐水率较高、凝胶机械强度较高的的聚丙烯酸钠-聚乙烯醇硫酸钠互穿网络(SA-IP-SPS)型保水剂。研究了SA-IP-SPS型保水剂含量、颗粒大小对南方赤红壤的水分抑蒸发性能和团粒结构的影响,比较研究结果表明,SA-IP-SPS型保水剂对赤红壤的水分抑蒸发性能和团粒结构改良性能与丙烯酸-丙烯酰胺交联共聚型保水剂效果相当,但明显优于传统的交联聚丙烯酸钠保水剂。  相似文献   

8.
宁南山区不同坡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宁夏固原黄土丘陵区天然草地不同坡位上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坡位对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的影响,通过分析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间的相关关系,进一步了解其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在3个坡面地形部位(上坡位,中坡位和下坡位)上,土壤微生物量碳随着坡位的降低而减小;土壤微生物量氮在坡顶和坡底较高,坡中较低;微生物量磷在坡中部和坡底较高,坡顶较低.土壤酶活性基本不随坡位的变化而变化.显著性分析发现,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没有差异显著性,微生物量氮坡顶和坡底差异显著(P<0.05,n=3),微生物量磷坡顶较坡底和坡中差异显著(P<0.05,n=3).  相似文献   

9.
科尔沁沙地半固定沙丘不同坡位土壤C,N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沙丘不同坡位土壤碳氮的分布特征,旨在探索沙丘不同坡位植被演替机制。[方法]选取高于5m的半固定沙丘,沿主要风向于坡底、坡中、坡顶和背风坡设置样点,对土壤容重、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总氮含量进行测定,并计算碳氮比、碳氮密度和碳氮储量。[结果](1)不同坡位土壤碳含量均随深度增加显著降低,主要变异层发生在0—40cm层。不同坡位土壤碳含量在30—40cm层和60—100cm层存在差异。(2)氮含量与容重在不同坡位和不同深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性,碳氮比在坡底和坡顶存在显著的垂直差异性,背风坡60—100cm层土壤碳氮比显著高于其它坡位。(3)各坡位土壤碳密度随深度增加显著下降。30—40cm层土壤碳密度存在显著的坡位差异,而土壤氮密度的垂直差异和坡位间差异均不显著。(4)半固定沙丘土壤碳氮储量分别为716.89和94.14kg/m2,不同坡位差异性不显著;碳储量的构成在4种坡位差异较大,而各坡位不同深度土壤氮储量对总储量的贡献差异较小。[结论]科尔沁沙地半固定沙丘土壤碳氮含量与密度不同坡位的差异较小,同时各坡位的碳氮均存在显著的垂直差异性,尤其在30—40cm层,变异程度较大,这可能与该层植物根系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0.
铁路边坡不同坡位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遂渝铁路遂宁站附近以岩石碎片为基质进行修复的切挖铁路边坡,以临近自然边坡为对照,研究不同坡位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铁路边坡含水量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自然边坡含水量表现为坡中>坡上=坡下。铁路边坡和自然边坡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在坡下达到最大值。铁路边坡不同坡位的土壤颗粒含量在<0.25mm粒径范围内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在0.25~1mm为坡下>坡中=坡上,在>5mm为坡中>坡上=坡下;自然边坡土壤颗粒含量在<0.25mm粒径表现为坡上=坡下>坡中,在1~2mm为坡下>坡上=坡中,在>5mm为坡中>坡上>坡下。铁路边坡不同坡位间颗粒有机质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在0.25~0.5mm为坡上>坡中=坡下,在0.5~1mm为坡上=坡下>坡中,在1~2mm为坡下>坡上,坡中与坡上、坡下差异不显著,在3~5mm为坡下>坡中=坡上,在2~3mm,>5mm均为坡下=坡中>坡上;自然边坡除<0.25mm的颗粒有机质含量在各坡位间无差异外,其余粒径的颗粒有机质含量均表现为坡中>坡上=坡下。自然边坡含水量、水稳定团聚体含量和颗粒有机质含量均高于铁路边坡,而平均重量直径(MWD),<0.25mm范围内土壤颗粒含量和坡上、坡中土壤的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低于铁路边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浙江省经过1a生态恢复的16个岩质边坡,在坡面没有植被和坡面环境形成交互发展的植被早期恢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除45°~52°类型的边坡土壤有效磷含量为坡下>坡中>坡上外,其它3个坡度类型中全氮、全磷、全钾都呈现出较明显的坡中>坡下>坡上的分布规律。(2)在相似坡度及不同坡位条件下,全氮、全钾、有机质都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土壤养分多重比较出现较多差异的是有效态养分。(3)在相同坡位不同坡度条件下,对岩质边坡早期生态恢复的土壤养分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发现坡度在30°~52°的情况下,岩质边坡早期生态恢复演替中的土壤养分不会受到坡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三峡山地不同坡位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及水力学性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山地不同坡位的土壤水力学性质研究可为地表水文过程预测和坡地生态修复提供参考.通过采集三峡库区大老岭林区山地不同坡位的原状土样,测定饱和导水率、当量孔径、水分库容等水力学参数,利用V-G模型拟合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评价不同坡位土壤的渗透性能和持水能力.结果表明:坡顶土壤的入渗性能最好,平均饱和导水率为108.54 cm/d...  相似文献   

13.
不同坡位植被生长状况与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形和土壤是影响植被群落的重要因素,植被生长状况与土壤养分含量随地形而变化。以吴起县枣庄沟小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样方法对不同坡位草地植被群落进行了植被调查,采集0—20cm的表层土壤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研究不同坡位上植被群落与土壤养分变化关系,以期了解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对植被恢复的影响机制,为当地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与指导。结果表明:不同坡位上草地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及地上生物量虽无显著差异,但各项指标均表现出坡下>坡中>坡上的趋势,这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其中坡下位置各项土壤养分含量均为最大,植被生长状况最好;而沟坡位置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均为最低。植被生长状况与土壤养分在不同地形上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坡位杉木林土壤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实地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测定,比较了上坡和下坡杉木的土壤碳库及其垂直分布差异,研究了坡位对杉木人工林固碳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上坡和下坡的枯枝落叶层有机碳贮量分别为0.9和1.1t/hm2,坡下的枯枝落叶层有机碳贮量较坡上高出32%。坡上和坡下的土壤有机碳贮量分别为149.9和174.2t/hm2,且表层(0-40cm)碳贮量分别占整个碳贮量(0-100cm)的55%和56%。上坡和下坡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贮量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递减,各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和贮量均表现为下坡高于上坡。  相似文献   

15.
不同利用方式与坡位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61,自引:8,他引:61  
以四川盆地西缘山地的典型坡面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地形部位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3个坡面地形部位(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下坡位土壤物理结构性能较好,而人工林与坡耕地、荒草地相比较,人工林更能增强土壤的结构性。土壤养分分异特征表明,在不同利用类型条件下。土壤有机质、氮素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在人工林中含量最高,且与其他两种利用类型中的含量差异显著,有机质、碱解氮和CEC三者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坡面位置中,与上坡位,中坡位相比,下坡位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要高,其中CEC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CEC与土壤粘粒呈极显著正相关。结果说明土壤物理性质与养分特征在坡面上的分异特征是山地坡面利用类型与地形部位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不同坡位对红砂生理指标的影响,为干旱半干旱区红砂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自然条件下生长的红砂为材料,采用野外试验、室内试验及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坡位对红砂的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1)红砂叶片叶绿素(a,b,c)含量均随着坡位的升高而降低。(2)不同坡位,脯氨酸和可溶性糖随坡位的升高有增大趋势,而可溶性蛋白随坡位的升高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3)随着坡位的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呈现的是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又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4)随着坡位的升高,硝酸还原酶活性逐渐增加,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则随着坡位的升高逐渐降低。[结论]随着坡位的变化,红砂主要通过调节叶绿素含量,SOD,CAT和POD的变化来适应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不同坡位火力楠林土壤肥力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不同坡位的火力楠林土壤肥力动态进行了研究。与2004年相比,2007年火力楠林上坡、中坡和下坡的土壤容重、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总孔隙变化不明显,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3个坡位的土壤pH值均略有减少,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含量显著增加,全磷含量减少;3个坡位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及中坡和下坡的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上坡的速效钾含量略增。2004和2007年火力楠林的土壤物理性质无明显变化规律。2004和2007年,3个坡位的pH值相近,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均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2004和2007年,土壤碱解N含量为中坡和下坡大于上坡,3个坡位的速效磷含量均相近。2004年上坡和中坡的速效钾含量小于下坡,2007年速效钾含量则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  相似文献   

18.
同一坡面上不同坡位土壤贮水量差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坡面土壤水分分布特征,指导坡面植被恢复和坡面治理.对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阴坡上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差异,分析表明:1)生长季平均土壤贮水量自坡上到坡下呈“单峰”变化:坡中和坡中下最高,分别为201和198 mm;坡中上和坡下次之,分别为177和175 mm;而坡上最少,为159 mm.2)6月、7月和9月,坡中、坡中下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其他坡位.5月和8月,不同坡位土壤贮水量差异较小,但坡中、坡中下土壤贮水量仍略高于其他坡位.3)在任何天气条件下,不同土层土壤贮水量沿坡面的变化规律均表现为自坡上到坡下呈“单峰”变化.0 ~ 3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在持续无雨、小雨或连阴雨的天气条件下,均表现为坡上最低,坡中最高.30 ~ 80 cm土层的贮水量,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坡中和坡中下的土壤贮水量总量最高;在持续无雨或小雨的天气下,坡中上最低;连阴雨的天气条件下,坡上最低.因此,中坡位由于接收坡上来水,水分条件最好.这说明在坡面尺度上进行林业管理时,考虑不同坡位的水分条件,合理管控不同坡位林分密度,有利于实现林-水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开展砒砂岩区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为发掘本土微生物资源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奠定基础。[方法] 以鄂尔多斯砒砂岩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取样,测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理化性质以及植被相关指标,分析坡面环境梯度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特征、土壤生态功能、植被多样差异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 ①砒砂岩区土壤微生物区系中细菌为优势类群,放线菌次之,真菌很少。坡位环境梯度间土壤微生物各生理类群数量差异显著。②不同坡位土壤磷酸酶、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各异但含量极低。真菌数量与酸性磷酸酶显著正相关,细菌数量与脲酶显著负相关,放线菌数量与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显著或极其显著正相关。③研究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多集中于0.25~0.5 mm;阴坡0.25~0.5 mm土壤粒径比例大,0.106~0.25 mm粒径比例小,而阳坡和沟底与之相反;土壤含水率呈现:阴坡 > 沟底 > 阳坡;土壤的pH值、铵态氮、有效磷、全碳、全钙含量均为阳坡顶大于其他坡位。细菌数量与含水率、钙含量,放线菌数量与酸碱度均极显著负相关。④环境因子可解释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的90%,其中坡位和土层影响最大(37.31%),植被次之(29.83%),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最小(22.86%)。在土壤理化性质中,团聚体粒径、含水率及pH值影响较大。[结论] 砒砂岩区坡位加剧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理类群的分化,微生物的生存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下降而下降;生存环境适中的沟底孕育着该区生态修复关键的本土植被及土壤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20.
横坡垄作是坡耕地广泛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垄沟内雨水的汇聚和泥沙沉积,使得土壤氮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有别于传统耕作坡面。以北方土石山区横坡垄作坡面为研究对象,样带法采集土壤样品,基于经典统计、地统计学、Kriging插值等方法,分析垄面、垄沟等特征点位全氮(TN)、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含量沿坡位变化及其剖面分布,明晰横坡垄作坡面土壤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方土石山区土壤氮含量属于中低水平,变异系数介于17.64%~33.60%,但垄面土壤氮的变异水平高于垄沟。TN含量沿坡位的变异最为显著,表现为坡下>坡脚>坡中>坡上;仅垄沟NO3--N、NH4+-N含量沿坡位存在显著变化,坡脚NO3--N、NH4+-N含量较其他坡位显著增加66.30%~83.85%。垄面与垄沟间氮含量的差异在坡上、坡下和坡脚体现的较为明显;与垄沟相比,垄面坡上TN含量减少21.34%,坡脚NO3--N和NH4+-N含量减少17.42%~37.47%,坡下土壤氮含量增加21.56%~38.16%。TN剖面分布与坡位和特征点位有关,NO3--N、NH4+-N的剖面分布主要受控于特征点位,但氮含量剖面分布符合指数函数关系。综上,横坡垄作坡面土壤氮空间异质性明显,且主要受控于特征点位和坡位。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横坡垄作措施下氮肥利用效率、精准农业的顺利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