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钱胜国 《土壤学报》1985,22(3):233-240
本文从简化的土体模型出发,导得了土壤最小持水量(即田间持水量)与土壤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用此公式计算田间持水量与实测结果颇为一致,平均误差约在4%以下。  相似文献   

2.
不同绿竹种源含水率与持水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竹在福建分布广泛,发展潜力巨大。为了进一步挖掘绿竹优良品种种质资源,对水土流失区引种绿竹种源含水率与持水量进行了研究。试验点设在永安和龙海两地,各设11个种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生物量与持水量呈正相关,林冠层持水量随生物量增加的幅度较大,地下部分增加的幅度较小,林下植被与凋落物层居中。永安试验点各种源林冠层和地下部分生物量、持水量高,植被层生物量高于龙海,但持水量低于后者,永安试验点的①⑤②号种源,龙海的③号种源林冠层和地下部分生物量较大,持水量较高,永安的⑧号种源,龙海的④号种源两指标均较小,林下植被与凋落物层的生物量与持水量则较高。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主要土壤的田间持水量经验公式推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兴义 《土壤》1979,11(3):106-109
土壤的田间持水量是土壤的毛管力所能保持住的最大毛管悬着水,又称最小持水量,总持水量等。  相似文献   

4.
基于AMSR-E数据估测华北平原及东北地区土壤田间持水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田间持水量的遥感获取方法进行了探讨,基于传统的田间持水量测定方法--围框淹灌法的思路,利用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即高级微波扫描辐射计)数据高时间分辨率的特点,提出了基于AMSR-E数据估测田间持水量的方法,并采用2003~2007年的AMSR-E数据制作了我国华北平原及东北地区的田间持水量分布图。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北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北部等地区的田间持水量较高;由AMSR-E数据获取的田间持水量明显小于气象站点的测定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R2为0.522,与实测值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AMSR-E数据具有正确反映田间持水量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区天然气开采对土壤饱和持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区天然气储量丰富,在开采过程中,会扰动地表、破坏土壤物理结构,从而影响土壤饱和持水量。以四川省的安岳县和梓潼县天然气田为研究区,试验测定研究区内不同地貌类型、不同工程区域、不同工程建成年限的土壤饱和持水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开采活动结束1~5 a内,平原、山区、丘陵地貌下的站场、管道、污水池及道路区域土壤饱和持水量可以恢复到建设前的状态,且可以采用三次多项式对土壤饱和持水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拟合,用以预测今后的变化趋势;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土壤饱和持水量化学成分综合参数α,并构建土壤饱和持水量与综合参数α的线性回归模型,可为四川地区天然气开采对土壤饱和持水量的影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土壤持水量对生菜生长和镉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水分含量处理的盆栽试验和培养试验,探索土壤持水量对生菜生物量与Cd浓度,土壤pH和土壤Cd有效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持水量显著影响生菜的生物量,75%田间持水量(water holding capacity,WHC)处理生菜地上部鲜重最高,生菜鲜重与土壤持水量呈倒V型关系。土壤持水量也显著影响生菜地上部及根中Cd浓度,2者均与土壤持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持水量从45%WHC增加到65%WHC,地上部Cd浓度降低41%,生菜Cd含量从超过无公害标准到低于标准。盆栽试验中,乙酸铵-Cd浓度与水分处理水平没有显著相关性,生菜地上部Cd浓度与土壤的乙酸铵-Cd态也没有显著相关性。水分对土壤pH没有显著影响,但培养试验中土壤乙酸铵-Cd与水分处理水平显著负相关。初步推测土壤水分影响生菜地上部Cd浓度,不是通过影响土壤pH和Cd有效态来实现的。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土壤水分来控制中轻度重金属污染的设施菜地上叶菜可食部分的Cd浓度,这是一种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绿色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生物炭添加对黄土高原典型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为确定生物炭添加对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水分条件的影响,利用威尔科克斯法,室内条件下测定2种生物炭类型(苹果树枝生物炭和锯末生物炭)及3种生物炭添加比例(2%,5%,10%)对黄土高原3种典型土壤(填)土、黄绵土、风沙土田间持水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填)土、黄绵土、风沙土添加生物炭后田间持水量分别平均增加2.77%,3.09%,4.17%,显著高于不施炭处理(p<0.05).苹果树枝生物炭对3种土壤田间持水量提高程度平均值为4.67%,显著高于锯末生物炭2.02%的提高程度;生物炭添加量与土壤田间持水量增加程度成正比例关系,添加量越大,土壤田间持水量增加程度越高,其中,苹果树枝生物炭10%添加量对3种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增加程度最大.研究表明,生物炭添加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田间持水量,不同种类生物炭及添加量对土壤田间持水量影响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用毛细吸渗原理快速测量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18  
田间持水量是衡量田间土壤保持水分能力的重要指标,视为对作物有效的土壤水分的上限,对农田灌溉和作物水分管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该研究提出了能快速测量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新型毛细吸渗法。该方法以田间持水量为无地下水影响下土壤基质所能吸持的最大含水量为物理基础,设计了一套满足田间持水量要求的实验方法、装置和程序,采用5种不同土壤测量了其田间持水量,并与用威尔科克斯法测量得到的田间持水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新型测量方法,无论是基本原理还是室内试验均可行。与威尔科克斯法相比,其测量值略微偏小;两种测量值相关性很好,相差约为9%,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土壤的吸湿过程与脱湿过程中土壤含水率的滞后所致。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该方法可大大缩短测量时间,具有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退化花岗岩红壤渗透性和持水量的影响,为该区水土保持和红壤退化地的精准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环刀法,以严重退化花岗岩红壤和自然林为对照,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退化花岗岩红壤的土壤渗透性和持水量进行研究。 [结果]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和对照样地的土壤渗透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入渗特征值均表现为:初始入渗率>平均渗透率>稳定入渗率;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与对照样地比校,土壤渗透性指标和前30 min土壤渗透总量数值顺序为:自然林>乔灌草>条沟草灌>封禁>低效林改造>全坡面播草>严重退化地;0—40 cm土壤持水量的顺序为:自然林>乔灌草模式>条沟草灌>封禁>低效林改造>全坡面播草>严重退化地。0—5 cm土壤渗透性指标和土壤理化指标的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pH值、粉粒含量是改善土壤渗透性的因子,而土壤硬度、土壤容重、黏粒和砂砾含量是制约土壤渗透性的因子。 [结论] 5种植被恢复模式中乔灌草植被恢复模式是改善土壤渗透性和持水量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0.
闽粤栲群落凋落物持水量及其与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不同封育期闽粤栲群落优势度、物种数及凋落物持水量特征等结果表明 ,闽粤栲群落乔木层和草本层优势度近熟期均大于幼龄期 ,而灌木层则相反 ,其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每公顷凋落物干物质量和持水量近熟期均大于幼龄期 ,其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每公顷凋落物持水量和干物质量与乔木层优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而与灌木层优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在 90 %可靠性下每公顷凋落物持水量与草本层优势度、每吨干物质持水量和乔木层物种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灌木层优势度与乔木层优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草本层优势度与乔木层优势度、每公顷凋落物持水量与每公顷凋落物干物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影响土壤水平衡的两个主要因子-潜在蒸发蒸和土壤持水能力可用计算机模型来估算。用EPIC模型估算潜在蒸发蒸腾有5种方法;估算土壤持水能力有4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文从试验资料出发,建立了冬小麦水分动态变化方程,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全生育期水分供求矛盾,揭示了干旱的时间分布和强度,可应用于灌溉决策和区域性气候评价。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农田水量平衡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黄土高原由北向南顺序分布有沙壤带、轻壤带、中壤带和重壤带;2m土层最大持水容量约相当于各自所处地区的年降水量;2m土层有效持水容量约相当于各自作物耗水量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16.
60年代以来,在澳洲,从降水估算径流量一直采用计算机对流域内的水量平衡进行模拟。过去两年中,计算机模拟有两大变化:一是从超渗产流到全流域规模内蓄满产流;二是考虑了局域产流,即流域中不同部位、不同降雨和同一降雨不同时段的产流情况。本文给出了上述模型中两种技术转变的应用及从两个流域中得到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土壤砷的吸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对土壤砷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综述,包括吸附反应,影响因素,且对砷的吸附研究进行了展显。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地区土壤持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土壤水的研究,从Henri Darcy(1856)提出达西定律算起,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经历了由经验到理论、由静态到动态、由定性到定量、由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发展的过程[1].1877年Briggs L.J.提出毛管假说,将土壤孔隙组成的孔道看成是一些大小不同的毛细管,认为表面张力是土壤保持水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20.
黄土高原南部农田水量平衡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长期田间实验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南部裸地及农田水量平衡特征,研究了不同水文年对其影响,得出在平水年年蒸散量与降水量呈平衡状态;在干旱年份年农田蒸散量远大于裸地,说明农田具较高的调节能力,有利于作物生长,干旱年作物影响到农田水量平衡的全过程。干旱年农田水量平衡值为负。台塬区作物(冬小麦)对农田水量平衡的强烈影响为3~5三个月;高原区为4~6三个月;与作物发育相一致。无论平水年还是丰水年,作物对年农田水量平衡值仅在作物旺盛生长时期有较大影响。高原区裸地、农田年蒸散量均高于台塬区,干旱年高原区农田蒸散量与平水年相等,说明高原区更利于作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