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具有新的流行病学特征的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发病鸡群中分离到2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分别命名为QL和ZZ—ll,对4周龄SPF鸡的致死率分别为94%和86%。为分析该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对其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2个病毒株基因组A节段长度为3260bp、B节段长度2827bp。病毒演化分析结果显示2个病毒基因组A节段的核苷酸序列与已发表的强毒株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8%~98.1%和96.9%~98.4%,处在IB—DV超强毒株分支上;而B节段与已发表的弱毒株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9.7%~90.4%和90.0%~90.7%,位于弱毒株分支上。IBDV超强毒株和弱毒株序列特征氨基酸残基与基序分析表明,QL和ZZ—11两个病毒株的A节段VP2基因的氨基酸残基为222A、249Q、253Q、254G、256I、294I和299S,七肽基序为SWSASGS,均符合超强毒株的分子特征;而B节段777~782位核苷酸序列为GGTGCC,没有KpnI酶切位点,具有弱毒株的序列特点。以上分析结果表明,QL和ZZ—11为IBDV自然重配株,A节段源于超强毒株,而B节段源于弱毒株。  相似文献   

2.
单抗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检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以抗鸡传染性支气管病毒(IBV)核衣壳蛋白(N)的单抗株6DH8作为一抗,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鼠IgG作为二抗,建立了检测石蜡切片中IBV抗原的单抗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Mc-IP),并对人工攻毒鸡及临床IBV感染疑似鸡进行了检测。在IBVM41株人工攻毒鸡,用该技术于1~12d从气管、2~7d从肾脏可以检测到IBV抗原,阳性染色集中于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临床疑为IBV感染的病鸡,以Mc-IP技术和单抗免疫荧光试验(Mc-IFA)同时进行检测,结果阳性率分别为90.3%及83.9%。  相似文献   

3.
应用膜技术进行脱脂乳的超滤和分离过滤,并在较低的温度下对滞留物进行喷粉,以生产低脂、脱乳糖高级乳蛋白粉,改变了传统靠调节pH生产乳蛋白的方法,既节约能源、降低热耗,又能减少蛋白质变性、变糊现象。脱脂乳经超滤和三次分离过滤后,最终滞留物含乳蛋白质18.9%,乳糖0.08%。经喷粉机喷粉后(入口处120~125℃、出口处75~80℃),产品含水分5.3%,乳蛋白84%,乳脂2.27%,乳糖0.77%,灰粉7.05%。经十二烷基聚丙烯酰胺硫酸钠纸凝胶对比分析表明:该产品所含乳蛋白质的成分,类似于原料脱脂乳的蛋白成分。  相似文献   

4.
常规的鸡新城疫免疫程序是:对7~14日龄雏鸡用NDⅡ系苗进行首免,在25~30日龄时再免,至6o日龄时用NDI系苗注射免疫,但在农村这种免疫程序不易执行。因此,我们研究出一种新的ND免疫程序,即对1日龄雏鸡使用D_(10)鸭胚化弱毒苗进行首免,经HI抗体检测,免疫后12天HI抗体明显上升,至180日龄时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此时以NDI系苗皮下注射进行再免,至360日龄时HI抗体滴度几何平均值(GMT)仍可达到5.8(log2)。经过对D_(10)苗进行安全试验、田间试验,并于1991~1992年上半年在庄浪、静宁等县一些鸡场的1日龄雏鸡推广应用了13万多羽份,取得了今人满意的效果。证明该疫苗是安全可靠的,不受母源抗体的干扰。新的ND免疫程序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鸡新城疫的发生和流行,并适于在农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NaHCO3对鸡肾型传支的疗效,我们于1999年12月,选用0.3%NaHCO3及0.5%肾炎康拌料,进行对比治疗试验。  相似文献   

6.
陈自峰 《动物保健》2005,(12):23-25
一、当前我国鸡病发生和流行的新特点 (一)鸡病种类越来越多,传染病危害最大鸡的人工饲养密度较大,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很容易出现新的病毒种或变异毒株,引起新的疫病。在鸡的所有疾病中.传染性疾病可占到60%~70%.仍然是危害养鸡业的最重要的疾病.到目前,商品鸡群中新城疫(ND)强毒流行,PD普遍或严重存在.近年来又先后暴发和流行了传染性囊病(IBD).  相似文献   

7.
罗源县鸡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流行情况初步调查林晓英罗源县畜牧兽医站350600罗源县1993~1995年鸡的存栏数从184760只减少到123490只,减少了33.6%。这与近几年来在养鸡户中经常流行的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的鸡传染性疾病有关,造成一...  相似文献   

8.
黄羽肉鸡IMF选择与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家系选择的方法,对黄羽肉鸡90日龄胸肌肌内脂肪含量(IMF)进行了4个世代的选择;采用动物模型(样本数N=632~1084)和MTDFREML软件对部分肉质性状进行了遗传力(h^2)和遗传相关(r)估计。试验结果表明:经过4个世代的选择,G4代比G0代IMF含量提高了17.8%(P〈0.01),变异系数由29.59%降低到21.72%。胸肌IMF含量的估计遗传力h^2=0.220,4个世代的平均实现遗传力h^2=0.322,初步说明IMF含量为中等遗传力性状,可以通过选择提高。腹脂重、腹脂率、脂带宽、皮脂厚、冠高、冠厚、90日龄体重等性状的遗传力在0.08~0.54范围内,胸肌IMF、腿肌IMF与腹脂重等性状间呈遗传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中草药防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中兽医理论选药组方,制成中草药煎液,按3ml/只灌服,2次/d,连用3d,治疗IBD病鸡100只,治愈率达92%。进一步扩大试验治疗IBD病鸡4500只,治愈4207只,治愈率为93%。按1ml/只饮水预防鸡6900只鸡,未发病鸡数6805只,保护率98.6%。上述结果表明,该自拟中草药复方能够有效地防治鸡IBD病。  相似文献   

10.
应用血清学方法对金昌市发生的鸡新城疫等11种主要传染病进行了血清学调查,从不同县、区的8个鸡场和农户散养的鸡群中采集血样,分别用血球凝集、血球凝集抑制、琼脂扩散和平板凝集试验检测,其阳性率为5.7%~36.5%,并对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的流行病学、病理及血清学等进行了调查,基本上摸清了该市鸡主要传染病的流行现状,为促进养禽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1.
连续2年在田间采用3种药剂于不同时期进行了防治野豌豆属种子害虫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药剂处理与对照相比,虫食率由32.5%~43.2%减少到3.2%~17.4%,防效提高到55.2%~91.7%,防治效果非常明显。在3种药剂中,以10%溴氧菊酯的防治效果最好。野豌豆属种子害虫防治的最佳时期是每年的7月30日~8月20日。生产中,建议采用综合防治方法进行防治的同时,在最佳防治时期以高效低毒的10%溴氧菊酯药剂为主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2.
本次试验测试了拉沙洛菌素柔嫩艾美耳球虫敏感株和抗性株对杀球灵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虫株对杀球灵没有表现出敏感程度上的差异,从而证实拉沙洛因素和杀球灵间不存在交叉抗药性。试验结果还表明:杀球灵具有很强的抗球虫作用,0.125ppm~1.0ppm浓度的药物均能完全抑制卵囊的产生,但0.125ppm和0.25ppm给药组仍有一定程度的盲肠病变,而0.07ppm杀球灵则不能控制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感染。综合各项指标判断,0.5ppm和1.0ppm杀球灵能有效地防治鸡的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  相似文献   

13.
2006年以来.在四川省井研县的一些中小型规模养猪场常发生生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与大肠杆菌病混合、继发感染,该病主要侵害2~3月龄仔猪,表现为发病急、发病率高.死亡严重,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大批生猪死亡。经临床调查统计.该病发病率为20.3%~65.8%.死亡率6.4%~34.6%,给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为了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减少发病和死亡率.挽回养猪经济损失,笔者对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进行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不同加工条件对大豆饼(粕)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试验通过对有代表性的11家大豆油厂的采样,结合实验室不同温度、时间对生大豆的热处理,重点研究加热温度、时间对大豆饼(粕)胰蛋白酶抑制因子(TI)、尿素酶及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酶与TI,在受热过程中是以不同的速率受破坏的;初始水分含量(11%~13%)相似,在90℃以下变化较小,而在100℃(30~60分钟)的蒸汽热处理中可明显地被破坏;温度和时间一定时,水分的增加可加速这二者的破坏。生大豆及加热不足的豆粕(尿素酶活性UA=0.53△pH)氨基酸平均消化率显著低于UA值为0.15、0.04、0、0△pH的四种饼粕(P<0.01),过热饼粕(UA=0△pH)又显著低于加热适度饼粕(UA=0.04~0.15△pH)(P<0.01)。过热时在9种必需氨基酸中,以Lys、Arg、His的破坏程度最大,消化率下降最多。对于鸡,建议使用0.04~0.20△pH的UA标准。通过对我国大豆制油工艺的分析,认为我国现行生产中,压榨法的蒸炒温度偏高,时间偏长,易造成豆饼过熟,建议蒸炒过程中温度不要超过110℃,时间掌握在30~60分钟。同时建议浸出法中的湿粕蒸烘,以出粕温度100℃,蒸烘时间30~40分钟为宜。  相似文献   

15.
RT—PCR一步法检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已发表的IBVS基因核苷酸序列,自行设计合成了一对跨幅约0.9kb的引物。该区段包括了S1基因C末端的400bp和S2基因N末端的500bp。用该引物对5株IBV参考毒株Gray、M41、H120、H52和MA5进行RT-PCR一步法扩增均获得预期的PCR产物,该引物的RT-PCR灵敏度检测结果表明,可以检测出0.112pg/μL的模板。用该引物对30个地方分离株进行检测,18株呈阳性,与鸡胚传代及电镜观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蝗虫微孢子虫中试灭蝗效果及生物复合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五”期间蝗虫微孢子虫(N、L)中试灭蝗83万亩,总感染率为82.68%,校正虫口减退率67.63%,施用后2~3年感染率39%,4~6年为12.63%,且虫口密度每百网仅1.7~7.2头,远在防治标准以下;六种蝗虫病原菌及生物制剂灭杀蝗虫试验表明,IGR、Bt、Qyb、Jd四种效果较好,其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1.24%、81.25%、82.68%、79.45%;经与N、L混合喷洒或隔带喷洒灭蝗,其效果在72.49%~84.54%之间。尤以N、L与IGR隔带喷洒灭蝗不仅效果好,且残虫中有62.5%的3—4龄若虫,对蝗蝻的滞育性很强。  相似文献   

17.
将分离于河南省的YX08、YX12和YB02野毒株的第10代鸡胚传代毒作为种毒接种鸡胚,用收获的鸡胚绒毛膜尿囊液试制出三价油乳灭活苗,并对其进行检测和免疫效果比较。结果表明:三价油乳灭活苗和三价油乳灭活苗与活疫苗联合免疫效果均明显优于活疫苗免疫组,平均AGP效价分别达到2^2.8和2^3.0;当活疫苗免疫组鸡血清中已无可测性抗体时,三价油乳灭活苗免疫组和联合免疫组仍具有2^1.8和2^1.2的AGP效价。在接种后第30,60天,分别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标准强毒株BC6/85、地方野毒株YX08、YX12和YB02进行攻毒试验。在接种后第30天,三价油乳灭活苗和联合免疫疫苗对这4个毒株的攻击可提供93.3%~100%的保护;单独的活疫苗可提供60.0%~80.0%的保护;在接种后第60天,三价油乳灭活苗、联合免疫疫苗和活疫苗分别能提供80.0%~93.3%、80.0%~93.3%和40.0%-53.3%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周宗清  刘晨 《中国家禽》1997,(12):25-26
1997年3月下旬,上海市郊区某蛋鸡场发生以产蛋下降为第一指征的非典型新城疫,通过临诊调查、抗体测定、病毒分离与鉴定进行了确诊。结果:感染鸡群产蛋下降的幅度可高达50%;新城疫HI抗体滴度高达12log2或以上;用泄殖腔棉拭接种鸡胚的分离物用标准血清鉴定为新城疫病毒(NDV),初代尿囊液的ELD50为10-7.5(0.2mL),1日龄SPF鸡胚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SPF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分别为1.725和2.32,其毒力接近标准毒株—NDV北京株F48E9。  相似文献   

19.
海晏县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治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1年9一11月在海晏县进行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剖检绵羊2230只,感染率平均87.04%,剖检牦牛1040头,感染率平均80.58%,剖检犬11条,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为63.64%,确认海晏县是犬棘球绦虫感染和家畜棘球蚴病的高发区。并于1991年11月至1993年11月在全县境内进行了棘球蚴病综合防治。采取“犬犬投药,月月驱虫”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下降到零,2岁羊棘球蚴感染率由防治前的56.93%下降到21.62%,1岁羔羊由防治前的47.50%下降到13.28%,两年来的综合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0.
1999年初春,甘洛县新市坝镇发生了马属动物病,之后该病逐渐蔓延到全县各乡镇,到2000年6月新市坝镇的马属动物病发病率达75.8%,死亡率为67.9%,发病后的死亡率为89.6%。为了弄清楚该病病因,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2000年3月笔者从该病的发病方式及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药物治疗等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后认为:该病是一种由非细菌性的微生物引起的马的传染病-马传染性胸膜肺炎。在无“新砷凡钠明(914)”药物的情况下,用抗病毒药配磺胺嘧啶和其他对症药进行治疗,效果较好。现将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诊疗过程及分析叙述于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