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鸭体内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及理化性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鸡及同群饲养的鸭体内各分离到1株病毒,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试验证明两病毒均为IBDV,病毒血清型为Ⅰ型。病毒可致死鸡胚,适应于鸡胚成纤维细胞并产生细胞病变(CPE)。理化性质比较表明,两病毒为同源IBDV。研究表明,鸭可成为IBDV的携带者或传染源。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借助透射电镜技术、琼脂糖凝胶电泳、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染色技术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 E 株人工感染诱导的雏鸡法氏囊淋巴细胞和体外培养法氏囊细胞的细胞凋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 I B D V 感染后早期阶段,雏鸡法氏囊淋巴细胞和体外培养法氏囊细胞呈现典型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和生化特 征。 I B D V 感染雏鸡后24~48 h 和感染法氏囊培养细胞后4~24 h,法氏囊淋巴细胞凋亡细胞数量显著增加,而正常淋巴细胞数量相应减少,揭示 I B D V 人工感染可以诱导雏鸡法氏囊淋巴细胞和体外培养法氏囊淋巴细胞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麻雀体内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阳性麻雀体内分离到了一株病毒,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心ELISA试验和DIG-标记IBDVcDNA探针班点杂交试验证明该病毒为IBDV。病毒可适应于鸡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血清型为I型,病毒代谢抑制试验证明其基因组为RNA,病毒核酸的电泳图谱呈两条特征带。病毒对乙醚不敏感PH2.0不能灭活可使病毒失感染性,56℃作用3小时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双价细胞苗的试制陈先进福建省生物药品厂350011近年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流行特点有了新变化,国内多次报导出现了IBD超强毒(VVIBDV)或变异株,使IBD死亡率大幅度上升,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目前。国内使用的IBD疫苗品种...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ero细胞培养条件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在Vero细胞上增殖条件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IBDV在Vero细胞上敏感性有所提高;降低轿清含量,中性pH环境,适当高的细胞密度有利于IBDV的增殖。  相似文献   

6.
将临床分离的疑似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山东分离株,人工接种40~50日龄SPF鸡,取死亡鸡法氏囊和脾脏,用匀浆器制备组织悬液,并经低温反复冻融4次,离心取上清液,PEG沉淀,再经蔗糖梯密度离心进一步纯化。经电镜观察、吸光度测定和琼脂扩散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物为IBDV。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提纯和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临床分离的疑似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山东分离株,人工接种40~50日龄SPF鸡,取死亡鸡法氏囊和脾脏,用匀浆器制备组织悬液,并经低温反复并融4次,离心取上清液,PEG沉淀,再经蔗糖梯度离心进一步纯化,经电镜观察,吸光度测定和琼脂扩散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物为IBDV。  相似文献   

8.
用IBD-ELISA快速诊断盒对IBDV阳性法氏囊囊毒及IBD阳性出血清,IBDV阴性法氏囊及IBD阴性血清和IB,ILT,ESD-76,REO,ND,MD等6种鸡传染病的抗原及阳性血清检测,只有IBDV阳性法氏囊囊毒及阳性血清呈阳性反应,证明快速诊断盒对IBDV法氏囊囊毒抗原及其抗体的检测是特异的,与其它6种传染病的抗原和抗体无效叉反应。与AGP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检测IBDV阳性法氏囊囊毒时,快  相似文献   

9.
试用鸡胚法氏囊原代细胞传代、增殖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均不同程度地产生特征性细胞病变效应。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和细胞毒回归鸡试验证实,IBD-VH株组织毒适应于鸡胚法氏囊细胞,并随传代次数增加,病毒增殖能力增强;而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盲传2代之后才开始出现细胞病变效应。比较了IBDV在鸡胚法氏囊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上增殖能力的差异,讨论了培养基PH值、小牛血清浓度对鸡胚法氏囊细胞培养及病毒增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建立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核酸杂交检测方法,检测了细胞培养物、病理组织、粪便和饲料中的IBDV,并与IBDV夹心ELISA、琼脂扩散试验(ID)和病毒分离方法进行了平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RT-PCR和核酸杂交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深入研究IBD流行病学,特别是传播途径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1.
应用鸡胚法氏囊原代细胞培养鸡IBDV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用鸡胚法氏囊奈代细胞传代,增殖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均不同程度地产生特征性细胞病变效应,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和细胞毒回归鸡试验证实,IBDVH株组织感毒适应于鸡胚法氏囊细胞,并随传代次数增加,病毒增殖能力增强,而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盲传2代之后才开始出现细胞病变效应,比较了IBDV在鸡胚法氏囊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上增殖能力的差异,讨论了培养基PH值,小牛血清浓度对鸡胚法氏囊细胞培  相似文献   

12.
以脂质体转染技术构建了表达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VP2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FPV-VP2,该病毒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及鸡体内均能稳定产生子代病毒,经翅皮下5×105PFU/羽免疫1日龄SPF鸡,免疫后4周以100LD50/羽IBDV超强毒株G株攻毒,获得了5/6的保护,但不能有效预防临床发病及法氏囊受损萎缩。实验结果证明了VP2是IBDV的宿主保护性抗原,提示T细胞介导的免疫可能在IBDV的免疫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为IBDV重组病毒疫苗研制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已研制出的多种有效疫苗,对法氏囊病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个别鸡场还时常免疫失败。为什么免了还发生法氏囊炎病呢?笔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调研,报告如下: 一、变异毒株的出现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IBDV只有2个血清型,一个是鸡源的血清Ⅰ型,一个是火鸡原的血清Ⅱ型。近几年国内外已经证实从IBDVI型中分离到变异株或亚型株。 1985年,美国一名研究员在美国特拉华州分离到4株变异株,其抗原性与标…  相似文献   

14.
本实难采用沈阳地区自然发病鸡群的IBDV分离毒株,接种非免疫易感鸡进行IBDV增殖,铕收集发病鸡的法氏囊组织用于研制油乳剂组织灭能苗。用该疫苗接种10日龄左右的雏鸡,观察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适应于Vero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国内6个省市(广东、巾东、河北、辽宁、、新疆和北京)的7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法氏囊组织处理后,直接在Vero细胞上盲传3~4代,均能不同程度的产生特征性细胞病变效应(CPE),并通过选用具有广谱性的抗法氏囊病病毒的单克隆抗体(IBI)V-McAb)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和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显色技术(APAAP)的方法对7株分离毒的Vero第8代细胞进行鉴定,又用逆转—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7株分离毒的第14代Vero细胞毒进行进一步证实,结果表明这7株IBD囊毒均适应于Vero细胞上,这是国内首次报道将组织毒直接适应于Vero传代细胞上。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抗原性研究进展江青艳,张曼夫(北京农业大学)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一大疫病,其病原为IBD病毒(IBDV)。IBDV在分类上属于双RNA病毒科,病毒基因组共编码出VP1、VP2、VP3和VP4四种主要的病毒蛋白,...  相似文献   

17.
用DIG-标记核酸探针鉴定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DIG-标记IBDVcDNA探针进行斑点杂交试验鉴定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实验结果证明,该探针能与试验的10株IBDV的RNA发生限性杂交反应,结果清晰稳定,无非特异性反应。本试验是一种新的敏感的IBDV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氯仿抽提、聚乙二醇沉淀,再经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从病变法氏囊组织中提取出较纯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病毒核酸电泳分析表明,4株IBDV分离株均由双节段RNA组成,大小基因片段的电泳迁移率毒株间无差异,SDS-PAGE分析表明,IBDV分离株均由4条主要的结构蛋白带组成,近年从免疫鸡群中分离的地方强毒JH株及引自中监所的I型强毒J1C7株,其主要结构蛋白带与早年分离的IBDV野毒株相似,电  相似文献   

19.
廖明  冯元璋 《中国家禽》1998,20(12):38-3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病。本病的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它分为两种血清型,即对鸡致病的Ⅰ型和对火鸡致病的Ⅱ型。过去曾一直认为Ⅰ型IBDV没有抗原性差异。但近期研究揭示,国内外分离的一些鸡IBDV毒株...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囊病病毒诱导细胞凋亡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1株IBDV强毒株感染易感小鸡,对病鸡法氏囊进行电镜观察及DNA电泳分析,直接观察到病鸡法氏囊中B淋巴细胞凋亡的典型形态学特征和生化变化:染色质凝聚成团,集于核膜旁,胞膜与核膜出现凹陷,细胞拉长变形,最后细胞裂解成由膜包围着的小团,被网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感染IBDV24~48h的法氏囊细胞总DNA在电泳谱上呈梯状条带,而从正常的法氏囊提取的总DNA在电泳谱上只有1条带。结果表明,IBDV感染小鸡之后,导致了法氏囊中B淋巴细胞的凋亡。作者据此推断,细胞凋亡是造成B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导致小鸡免疫抑制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