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季稻两季机械栽插高产必须合理搭配品种,采用先进实用配套技术,做到上季为下季,季季为全年夺高产,选用的配套技术必须:①保证早稻秧苗嫩绿健壮不拔节,适期收割不杀青。②保证晚稻适龄移栽和安全齐穗。1.科学搭配品种早稻选择常规早熟、中熟品种(如中嘉早17号、湘早籼45号等)和早熟、中熟杂交品种(如株两优819、株两优02等)。晚稻宜搭配早熟、中熟品种,或选择中迟熟的杂交品种(如株两优819、陆两优996和陵  相似文献   

2.
我国早稻结构调整技术对策及主要优质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稻是我国水稻主要栽培类型之一,通常是指双季稻的前季稻,基本上为籼型,从地理生态上可分为华南早稻和长江流域早稻,其中华南早稻的早熟品种可在长江流域作中迟熟早稻种植,华南早稻的中迟熟品种可在长江流域作中稻种植,反之亦可.目前我国早稻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省、自治区.  相似文献   

3.
采用累积距平法和信息扩散法对江西省82个气象观测站近50年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以探究江西省早稻高温逼熟的发生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西省早稻高温逼熟的关键期为每年的6月15日至7月20日;近50年来江西省6—7月均温变化可分为4个过程,其中21世纪以来气温明显上升,高温逼熟次数明显增加;一年中,高温逼熟发生次数较多的为7月11—20日,较少的为6月15—30日,2004年后高温逼熟有提前趋势;高温逼熟风险较大的区域为赣江流域的吉泰盆地、樟树、新干,赣南的赣县、南康以及赣中北信江流域的鹰潭、贵溪等地区,较少的区域为山区。高温逼熟次数与早稻实际产量、气象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高温逼熟是影响早稻产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不同播期对中嘉早17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开展高产早稻新品种不同播期试验,研究早稻不同播期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播稻应选择矮秆生育期短的品种;中熟偏迟早稻、中熟偏迟早籼稻在平阳县分别适宜于在4月6—13日、4月初至4月6日抢晴及早播种,以使早稻提早成熟、稳产。  相似文献   

5.
山东地方品种属感光性弱的中季稻群,有8个变种类型。水稻主要分布在鲁中和鲁南;陆稻主要分布在胶东、沂蒙山区。品种熟期性的划分标准以水源300粒品种的熟期为依据,分早熟、中熟和晚熟,选育播种至出穗期110天左右的高产、优质、抗性强的品种为好,并可在胶东等地适当发展早稻种植。  相似文献   

6.
1.把好品种搭配及播种时间关双晚塑盘抛秧要根据早稻品种生育特性决定双晚品种和播期.原则上早稻早熟品种与双晚中熟品种搭配;早稻中熟与双晚早熟品种搭配.双晚中熟品种在6月25日左右播种,早熟品种在6月30日左右播种.双晚秧龄控制在20~25天,最长不超过30天,以确保双晚安全齐穗、充分发挥双晚抛秧增产优势.  相似文献   

7.
甬优2640品种在连江县蓼沿乡示范作早稻栽培表现出生育熟期早、穗型大、结实率高、产量潜力大、综合性状好等特点,2个示范点平均实收产量505.1kg/667m2。该文主要介绍了甬优2640作早稻栽培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期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科学肥水管理,综合防治病虫害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996~2007年福建省6个站点早稻空秕率观测资料与影响时段的气象条件进行模型统计,定量分析气象因子对早稻空秕率的影响,结果认为:影响早稻空秕率的主要因子是6月和7月的热量条件及6月份的雨量,以热量条件影响为主,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空粒率或秕粒率的增加.建议通过防避五月寒、防开花灌浆期高温危害、选用抗病虫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降低早稻空秕率,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一、选用优良品种各地在早稻集中育秧实践中,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和农民意愿,选用和推广了一大批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主导品种,如早稻陵两优268、陆两优996、中嘉早17和湘早籼45号等,晚稻丰源优299、五优308、岳优9113和天优华占等,并直接到大型种子公司购买种子。全省各地在早稻集中育秧中,严格实行一片一种,改变了品种"多乱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洪涝灾害对早稻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洪涝灾害对早稻产量的影响,对早稻不同熟期、不同受淹时间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取样测产和考种,结果表明:洪涝造成早稻减产,且随受淹时间延长产量损失增大;在孕穗至齐穗期受淹,产量下降是结实率降低、千粒重下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华两优106”是以早熟早籼型温敏核不育系“M103S”为母本,与早稻新品系“T1005”配组而成的两系法杂交早稻新组合。具有熟期早、产量高、稳产性好等特点。2004年3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该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
长两优39属两系杂交早稻新品种。2016年、2017年在江西省上高县作双季早稻抛秧,表现熟期早,株型好、抗逆性强、抗倒好、产量高、落色好等特性。是适合当地作早稻理想品种,具有很大推广潜力的品种。抛秧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做到"五好",即"育好苗、抛好秧、施好肥、管好水、防好虫"。  相似文献   

13.
国审高产杂交早稻新组合五优156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优156是江西科源种业有限公司用三系不育系五丰A与恢复系R156配组育成的杂交早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株型适中,剑叶挺直,分蘖力强,有效穗多,熟期转色好等特点.2012年年底通过国家审定.主要介绍了该品种的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西兰花茬口早稻乳苗抛播(直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兰花茬口早稻生产季节宽松和早稻直播生育期相对偏迟的特点,为了考虑早稻提早播种受4月上中旬阴雨低温天气影响,早稻直播秧苗发生烂秧现象;迟播受7月高温、多晴少雨和8月台风多发天气影响,导致早稻灌浆期有高温逼熟现象和早稻倒伏减产。由此我们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了有关直播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早稻谷种经浸种催芽,摊放5~7 d长出乳苗(一般种子芽长1~2 cm、根长3~5 cm),可实行早稻乳苗延后抛播。这种做法不仅可以降低早稻苗期遭遇早春低温机率和抽穗成熟期受高温及台风影响,从而实现早稻稳产、高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种粮大户早稻生产季节安排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早稻秋种产量形成特性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早稻适合湖北省秋种(翻秋)的品种特性,选择12个早稻品种,并以2个晚稻品种作为对照,考察早稻秋种齐穗期、产量构成及其与早稻自身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7月8日以前播种应选用两优287和金优402;7月8~18日播种应选用金早47或两优287;7月23日及以后不宜再进行早稻翻秋种植.荣优9号、湘早籼24以及晚稻五丰优T025在预设的播期产量均较低,不宜作为湖北省抗灾补救品种.早稻正常生育期与秋种产量呈负相关.播期越早应选择穗粒数较多、分蘖能力较强的品种,反之选择穗粒数较少的品种.早稻秋种应优先选择生育期较短的品种,同时还应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促进水稻后期灌浆.  相似文献   

16.
早稻新品种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早稻新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早熟品种德优3号、中熟品种德优2号在长势、产量、熟期、综合抗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建议扩大其试验示范范围。  相似文献   

17.
1试验目的 通过试验,选出适合当地需要的优质、高产、熟期适中的新品种,为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早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17年定位不同种类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早稻分蘖期、齐穗期、乳熟期、腊熟期和黄熟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分别使早稻分蘖始期和分蘖盛期倒二叶叶绿素SPAD值提高1.74%~5.03%和4.69%~7.87%,分蘖盛期叶片叶绿素SPAD值各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与NPK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齐穗后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均可减缓早稻生育后期功能叶叶绿素降解速度,以NPK GM处理SPAD值减少量最小,为单施NPK处理的67.91%,各有机-无机肥处理与单施无机肥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2013年、2014年株两优39在江西省东乡县作双季早稻抛秧栽培,表现出株型紧凑、熟期早、分蘖力较强、剑叶短挺、结实率高、抗病性好、后期落色好、产量高等特性,是双季早稻抛秧的理想品种。该文介绍了株两优39的特征特性,提出了其抛秧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  相似文献   

20.
早稻促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稻促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了在提早播种、精确用氮、控制群体等因素变化下的熟期和单位面积产量。结果表明(在上虞市温光条件下)早稻适时早播、精确用氮有利于早稻早熟、单产提高,还可以为连作晚稻腾出一定的季节空间,有利于晚稻早插、争取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