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褐变穗病是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中主要穗部病害。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致病性测定等方法确定黑龙江省水稻褐变穗病害病原种类。对采自黑龙江省14个市县水稻产区的水稻褐变穗病病样作单孢分离,共获得119个菌株。根据菌落与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归类后获得3类菌株,主要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共112株,其次为镰孢菌属(Fusarium sp.),共5株,再次为青霉菌(Penicillium sp.),共2株。选取不同地区3种具有代表性20个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菌株,5个镰孢菌属(Fusarium sp.)菌株,2个青霉菌(Penicillium sp.)菌株作致病力测定,其中20个链格孢属菌株均导致水稻发病,而镰孢菌属和青霉菌属菌株均未致病。对112个链格孢属菌株作形态学鉴定,并测定其代表性菌株ITS序列,确定水稻褐变穗病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经生物学特性研究,该病原菌最适培养基为大米马铃薯煎汁培养基,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7℃,最适宜pH为6.5,最适光照条件为24h黑暗,病原菌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pH为7,光照条件为24h黑暗,最适碳源为果糖和蔗糖,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和牛肉膏。  相似文献   

2.
水稻褐变穗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亚玲  周万福  靳学慧  台莲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683-15684,15687
[目的]研究水稻褐变穗病原菌链格孢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主要研究了营养条件对水稻褐变穗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不同的营养、温度、pH值等条件对水稻褐变穗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很大影响。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5℃;菌丝生长最适的pH范围是5~6,孢子萌发以7为最好;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率以可溶性淀粉为最好;不同氮源条件下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以硝酸铵为最好。[结论]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所需营养条件有同一性,说明只要有利于孢子萌发的条件也有利于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黑龙江省八五八农场制约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仍是稻瘟病和褐变穗,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水稻褐变穗近年来有越来越重发生仅次于稻瘟病的趋势。水稻褐变穗主要是交链孢霉菌和附球霉菌感染,该病害田间发生主要集  相似文献   

4.
水稻褐变穗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褐变穗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pH值范围为6~7,在pH值为6.5时,菌丝生长最快,链格孢菌落直径达59.3mm,黑孢霉菌落直径达83.3mm。在全光照条件下,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快。在连续振荡培养条件下,菌丝干重最重。在供试的13种碳源中,链格孢菌在木糖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黑孢霉在葡萄糖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5.
褐变穗是构成稻穗的稻粒产生褐变,呈现全穗褐变症状的病害。从病症来看,称之为"褐变穗"、"锈粒"、"黑穗",几乎没有叶鞘部变褐。感染褐变穗病,不仅糙米产量降低,也使茶米、背黑米混入率提高,米质变劣。随水稻种植面积、年限的增加褐变穗已成为北方水稻主产区主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银杏内生小孢子链格孢进行分类鉴定,探索鉴别内生小孢子链格孢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银杏叶片中的小孢子链格孢,分别用产孢表型鉴定法和OPA2-1核苷酸序列分析法对分离的小孢子链格孢进行初步鉴定。【结果】从银杏叶片中分离到55株内生小孢子链格孢,老叶中内生小孢子链格孢的分离几率(7.8%)明显比新叶(4.3%)高,是新叶的1.8倍。根据产孢表型可将55个分离物归为5个类群;通过OPA2-1核苷酸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将银杏内生小孢子链格孢分为2个聚类组,其中分离物N02-4和XL-7聚在一个独立的分支上,而其余9个分离物与细链格孢(A.alternaria)、细极链格孢(A.tenuissima)、粗柠檬链格孢(A.limoniasperae)聚为一类,未能反映遗传上的差异。分离物N02-4的产孢表型与其他分离物不同,且其OPA2-1核苷酸序列与其他分离物有3个碱基的差异;分离物XL-7的产孢表型与细极链格孢(A.tenuissima)一致,但在核苷酸序列上存在3个碱基的差异。【结论】仅根据产孢表型对银杏内生小孢子链格孢进行归类,信息有限,结果不准确,需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才能进行准确归类。  相似文献   

7.
对广东稻区近年来水稻生产上发生较为普遍的水稻稻叶褐条斑病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根据柯赫氏法则,初步鉴定其致病病原菌为稻黑孢霉菌[Nigrospora oryzae (Berk.et Br.)petch];其症状与水稻窄条斑病类似,主要见于水稻生长中后期,在叶面上形成黄褐至黑褐色的短细条状斑,严重时均可致全叶枯死,引起穗枯,谷粒结实差或不结实,造成水稻严重减产.对该病在广东主栽水稻上的发生症状、病原鉴别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该病原菌在国内外不同寄主上发生、防治状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在黑龙江稻区采集病样、分离病原菌的基础上,获得形态差异明显的20株水稻叶褐条斑病菌,利用ITS序列鉴定其均为Nigrospora oryzae,由此推断Nigrospora oryzae为当地主要的水稻黑孢菌种群。此外,依据水稻叶褐条斑病的生物学特征,摸索了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该研究结果为抗水稻叶褐条斑病的遗传育种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水稻谷粒褐变致病菌禾谷镰孢菌丝生长特性.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环境条件和营养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不同的营养、温度、pH值等条件对菌丝生长有很大影响.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菌丝生长最适的pH范围是7~8;全光照、连续振荡培养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以半乳糖、淀粉为较好,不同氮源条件下菌丝生长以硝酸铵、丙氨酸为较好.结论:从水稻褐变谷粒分离出禾谷镰孢菌研究其生长特性,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水稻褐变穗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是我国水稻主产区,近年水稻穗腐病(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简称RSRD)对黑龙江省水稻产区的产量与质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本研究旨在对黑龙江省水稻穗腐病致病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菌株的种类及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为水稻穗腐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从黑龙江省病害发生区采集病穗样本,分离获得病原菌纯培养,利用分生孢子及菌落形态做形态鉴定,结合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简称ITS)进行分子鉴定,菌丝生长速率法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再采用水解圈法测定3种外分泌酶的产生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穗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Alternaria spp.,占总病原数量的83.43%;根据菌落及分生孢子形态把Alternaria spp.分成8种类型,ITS分子鉴定结果可将Alternaria spp.分为3类,分别为细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Ⅰ类菌),占Alternaria spp.总数的48.65%;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Ⅱ类菌),占4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