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畜牧兽医》2013,(11):47-47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文杰科研团队在鸡肉品质候选基因挖掘研究上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在这一领域率先应用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芯片,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和基因时空表达等前沿技术,筛选得到影响肉鸡肌内脂肪含量、肌肉干物质含量及肉色等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14个,得到影响胸肌率重要调控基因1个。  相似文献   

2.
鸡肉品质的遗传机理解析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近期,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文杰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在鸡肉品质候选基因挖掘与新基因鉴定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筛选获得影响肌内脂肪含量、肌肉干物质含量及肉色等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14个,其中大部分为国际上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对优质肉鸡肉品质利用候选基因遗传标记在基因水平上进行研究,找到对优质鸡肉品质性状有较大影响的几个基因,获得更符合市场需要,更能满足人们对鸡肉品质需求的优质肉鸡,是当前禽育种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肌苷酸是鸡肉质鲜味特性的主要物质基础,感官试验结果表明,肌苷酸的鲜味呈味作用显著,肉品IMP含量的差异会对肉品总体风味产生一定作用,作用大小与肌苷酸和谷氨酸钠等其它风味物的协同作用有关,因此影响肌苷酸生成的各种基因都是潜在的候选基因。腺苷一磷酸脱氨酶(AMPD1)、腺苷酸琥珀酸裂解酶(ADSL)、次黄嘌呤核苷酸环水解酶(ATIC)等3种酶是产生肌苷酸过程中3个重要的酶。作者对以上3种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以期为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鸡肉品质是近年鸡遗传育种学家与营养学家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而利用候选基因策略寻找影响肉质性状的主效,应用于鸡的肉质改良,从遗传学的角度是可行的。本文综述了与鸡肉品质有关的几个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基因(PPAR)、解偶联蛋白基因(UCP)、脂蛋白脂酶(LPL)、黑色素皮质素受体(MCR)和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鸡肉需求的增加,育种工作者开始加强对家禽肉质性状的研究工作。目前,鸡肉品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肉色、pH值、嫩度、系水力、肌内脂肪含量和肌苷酸含量等。文章综述了影响鸡肉品质各个重要评价指标的候选基因,旨在为今后鸡肉肉质性状的遗传改良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鸡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倾向于购买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高、口感细嫩的高品质鸡肉。影响鸡肉品质的因素很多,如年龄、性别、遗传、环境、营养等。鸡肉的品质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的人对其要求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遗传、环境、矿物质和维生素等方面论述对鸡肉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营养与鸡肉品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鸡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倾向于购买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高、口感细嫩的高品质鸡肉。影响鸡肉品质的因素很多,如年龄、性别、遗传、环境、营养、药物等。本文着重从营养角度论述营养与鸡肉品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文杰科研团队在鸡肉品质候选基因挖掘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已分别发表于《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基因组学》和《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期刊。据介绍,肉品质是肉鸡最为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针对其遗传机理的解析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而研究团队在这一领域率先应用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芯片,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和基因时空表  相似文献   

9.
旨在挖掘快大型黄羽肉鸡胸肌肉品质性状的重要候选区间和基因。本研究以1 923只快大型黄羽肉鸡为素材,于56日龄屠宰并测定屠宰和胸肌肉品质性状;利用“京芯一号”55K SNP芯片进行基因分型,利用传统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GBLUP)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等方法进行遗传参数估计和QTL区间/关键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胸肌pH、肉色L24 h*。同时发现,位于5号染色体上的2个单倍型对胸肌pH、肉色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以上结果为黄羽肉鸡肉品质遗传选择方案优化和分子育种技术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筛选与滩羊脂肪沉积相关的候选基因,对利用基因芯片扫描和选择信号检测得到的滩羊尾脂组织中与脂肪合成代谢相关的6个重要候选基因(PDGFD、CAVI、PPARG、HSL、PLA2G16、RETN)进行mRNA表达量研究。结果表明,6个基因在滩羊尾脂中均有表达,其中,HSL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基因(P〈0.05)。研究结果为滩羊尾型选育及品种改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肉质性状是猪重要经济性状之一,而PVALB基因是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本研究通过Sanger测序检测硒都黑猪中PVALB基因内SNP位点,并与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PVALB基因第1外显子前后200 bp检测到5个SNP位点,其中g.10953632 A>C与肌内脂肪(IMF)含量和大理石纹评分显著相关,g.10953695G>A和g.10953713C>A2个位点相互连锁,且与IMF、肉色评分和大理石纹评分3个肉质性状指标均呈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为猪肉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2.
几个主效基因和QTL对猪肉品质和胴体性状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几个主效基因和QTL对猪肉品质和胴体主要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阐述了氟烷敏感基因、酸肉基因、肌肉含量基因、肌肉内脂肪基因、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脂肪组织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肌纤维的候选基因对猪的肌肉糖元、蛋白质含量、背膘厚度、腰肌面积、公猪膻味、肌肉内脂肪含量、肉品质、腹脂率、烹调损失率、PH1、PHu值、屠宰率、胴体长(cm)、胴体瘦肉率、滴水损失、加工率(%)、酸肉率(%)、多汁评分、风味评分、嫩度评分、大理石状评分等经济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了解家禽肉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本实验测定金茅黑鸡胸肌的肉品质,利用RNA-seq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转录组基因表达量与肉品质性状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与金茅黑鸡14周龄肉色显著相关的基因5个,pH57个,剪切力33个,系水力17个;PLEKHS1、MUC等基因为影响肉色的候选基因,LHX9、SPDEF、GRXCR1等基因为系水力的候选基因,NPY、POMC、FGF20、MGAT4C和GUK1基因为影响肌肉pH的候选基因,EDAR基因和HS6ST3基因为肌肉剪切力的主要候选基因;功能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在调节肌肉纤维、肌间脂肪沉积、脂类代谢、糖代谢过程和磷酸二酯酶水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而影响胸肌肌肉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脂肪酸是影响家鸡肉品质的重要风味物质,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DS2)是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研究以武定鸡和大围山微型鸡为研究对象,检测肌肉组织中脂肪酸含量及FADS2基因表达量,比较不同鸡种脂肪酸含量及FADS2基因表达差异。结果显示,整体上,武定鸡腿肌中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不饱和脂肪酸(U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必需脂肪酸(EFA)及总脂肪酸含量和FADS2 m 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大围山微型鸡,且在部位和周龄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武定鸡风味比大围山微型鸡优良,FADS2基因是影响家鸡肉品质的重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5.
为了比较鸡油和豆油在地方鸡和快大型肉鸡日粮中的使用效果,试验选用AA肉鸡和北京油鸡,在其日粮中分别添加鸡油和豆油,比较其对生产性能、肌肉品质(胸肌粗脂肪含量、肉色、pH值)和血液脂肪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AA肉鸡和北京油鸡生产性能与油脂来源无关(P〉0.05),只表现品种差异(P〈0.001),肉鸡品种和油脂来源对生产性能影响不存在互作关系(P〉0.05)。肌肉pH、肉色以及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不受肉鸡品种和油脂来源影响(P〉0.05);胸肌粗脂肪含量受品种影响,北京油鸡胸肌粗脂肪含量高于AA肉鸡(P〈0.10),与油脂来源无关;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受肉鸡品种和油脂来源影响,而且存在极显著互作关系。试验表明肉鸡生产性能及肌肉粗脂肪受肉鸡品种影响,与油脂来源无关,鸡油和豆油对快大型肉鸡和地方鸡生产性能和鸡肉品质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磷酸酪氨酸互作结构域1(phosphotyrosineinteractiondomaincontaining1,PID1)基因是最近发现的与脂肪代谢相关的新基因。在不同动物的不同组织中均能检测到 PID1基因的表达。PID1基因表达过量能促进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影响肉质性状相关候选基因[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辅激活因子 1α(PGC-1α)和解偶联蛋白(UCP)基因]的表达。因此,深入探讨 PID1基因在畜禽肉品质上的调控作用及其影响机制,将为改善畜禽肉品质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概述了 PID1基因的发现和表达规律、PID1蛋白的结构、PID1基因与肉质性状候选基因的关系及其在畜禽肉质调控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单纯要求瘦肉含量而越来越看重肉的品质。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的含量影响着肉质的嫩度、风味和多汁性。Patrici等(1985)等对丹麦商品猪的肉质研究发现.肉的风味多汁性随肌内脂肪含量的增加而持续改善.提高肌内脂肪的含量会增加肉质的嫩度和多汁性。由于IMF含量在活体中的测定有一定难度。所以利用DNA标记辅助选择(MAS),即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去寻找控制IMF的基因.并对其进行选育来提高IMF含量。改善肉质。  相似文献   

18.
毛纤维中的角蛋白(keratin)和角蛋白关联蛋白(keratin-associatedproteins)的数量遗传性状位点(quantitativetraitloci)已有学者在绵羊等一些动物身上找到,其中KAP1.1、KAP1.2、KAP1.3等基因作为候选基因来间接选择羊毛细度性状。而羊驼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提取成年羊驼的新鲜血液中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采用PCIL技术扩增KAP1.3基因进行序列分析,测序后在NCBI工作平台中进行BLASTn同源性比较,得出结论:结果表明多个物种间KAP1.3基因编码区的序列相似性在73%以上。借助DNAstar分子生物学分析软件绘制了相关动物的遗传进化图.并对羊驼的种属地位进行了进一步验证。通过羊驼与绵羊在KAP1.3的氨基酸序列上的比较只有十五处残基的差异。证实KAP1.3基因与羊驼毛细度性状相关。  相似文献   

19.
猪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其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被认为与肉质及口感呈正相关,因为它影响肉质的嫩度、风味和多汁性,特别是肉的多汁性。当肌束和肌纤维间沉积一定脂肪时,肉的断面大理石状评分较高,不仅鲜嫩.而且柔软多汁,是理想的鲜食肉品。Patricai等人对丹麦商品猪肉质研究发现:肉的风味和多汁性随IMF含量的增加而持续改善,增高IMF将会产生肉质嫩度和多汁性的相应改进。众多的研究结果认为2.5%~3%的IMF含量是新鲜猪肉产品的一个理想标准。近20年来,IMF含量受到许多猪育种专家的广泛关注,各国学者就IMF形成的细胞学、组织化学及影响IMF的基因等方面作了深人研究。因此,寻找影响IMF含量的数量性状位点(QTL)主效基因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国外育种专家研究发现,猪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基因是IMF的候选基因。因此,研究H-FABP基因对猪肉质品质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茶多糖对鸡肉品质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日龄AA肉鸡225只随机分3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分别在饮水中加入0%、0.2%、0.4%的茶多糖,研究其对鸡肉品质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茶多糖能显著地改善肉色(P〈0.01),降低滴水损失(P〈0.01),明显增强鸡肉的抗氧化性能(P〈O.05),显著地提高肉鸡血清中的GSH—Px(P〈0.05)、SOD活力(P〈0.05),显著地降低血清中的LDH活力(P〈0.05)。同时,茶多糖有提高肌肉中IMP含量(P〉0.05)、血清中AKP活力(P〉0.05)以及降低肌肉中CHOL、Pb、Cd含量(P〉0.05)和血清中CK活力(P〉0.05)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