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象条件对广西春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莫新  朱国金 《大豆科学》1991,10(3):234-239
本文用1983—1985年广西春大豆区试播种资料与气象资料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广西春大豆各生育阶段生育日数的关键气象因子:播种至出苗期为土壤温度;出苗至始花期为日平均气温和降水日数;始花至成熟期为日照时数;出苗至成熟期为降水日数。影响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为始花至成熟期的温度日较差、平均相对湿度和降水量。温度日较差和降水量对广西春大豆各生育阶段生育日数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各农艺性状对脂肪、蛋白质含量作用的次序。结果表明 :各性状对脂肪的关联序为 :鼓粒~成熟日数 >单株节数 >hm2 产量 >生育日数 >出苗~开花日数 >结荚~鼓粒日数 >百粒重 >株高 >开花~结荚日数 >单株荚数 >单株粒数 ,对蛋白质的关联序为 :生育日数 >百粒重 >单株节数 >鼓粒~成熟日数 >出苗~开花日数 >单株荚数 >结荚~鼓粒日数 >单株粒数 >开花~结荚日数 >hm2 产量 >株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包括“短青春期”在内的8个大豆品种类型,通过分期播种观察大豆出苗至开花天数与开花至成熟天数对不同光(温)条件的反应,以进一步明确大豆“短青春期”品种生育期性状的光(温)敏感性特征。结果表明:“短青春期”品种中豆24和巨丰出苗至开花天数播季敏感性与春大豆泰兴黑豆和矮脚早相似,出苗至开花天数短,对播季不敏感;但开花至成熟天数长,对播季敏感,与春大豆品种明显不同。秋大豆丽秋2号出苗至开花天数很长,对  相似文献   

4.
田佩占  尹腾蛟 《大豆科学》1989,8(3):276-282
采用模拟自然光照的动态光照处理,对不同纬度不同类型大豆品种,进行了光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除湖南春大豆,在增加20%长光照处理,结荚至鼓粒期延迟日数,较出苗至开花期延迟日数多外,其余品种及处理的出苗至开花日数的变动最大,说明出苗至开花期,对日照反应最敏感。根据这个阶段的变化,确定吉林野生豆属短日照敏感型,湖南秋大豆、河南夏大豆属长日照敏感型,湖南春大豆属双迟钝型,河南野生豆、湖南野生豆及湖南夏大豆属双敏感型,吉林春大豆为双较迟钝型。品种对特定的光照最敏感。对日照的敏感程度不完全与纬度有关。讨论了光照反应特性与起源地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春、夏、秋三种类型大豆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分枝数、总荚数与出苗-开花日数关系密切,单株粒重、百粒重、种子蛋白质含量与开花-成熟日数关系密切,株高、节数与全生育日数关系密切;单株产量与节数和分枝数有关.与毛色、粒形密切相关;种子蛋白质含量与种子大小、节数、毛色、粒形、粒色及植株含氮量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期对广西春大豆品种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在广西常年有着较大的种植面积。为了探索广西春大豆在春播以及夏、秋季繁种时的最佳播种时期,选用两个广西播种面积较大的春大豆品种桂春8号和华春2号,从2011年2~8月共设21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对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产量最高的播期均为2月25日,单产分别为2 770.85和2 666.26 kg·hm-2,秋播产量最低,夏播次之。从春播至夏播,随着播期的推迟,出苗至开花、出苗至成熟的时间逐渐缩短;6月5日后播种,出苗至开花日数和成熟日数的波动不大。3月上旬以前及8月上旬以后播种,两个春大豆品种的粗蛋白含量相对较低,油分含量相对较高,其余播期内大豆粗蛋白含量较高,而油分含量较低。3月中旬后春播较夏秋播大豆的粗蛋白含量高,但油分含量较低。综上所述,从产量上看,广西中南部春大豆最佳播种期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在下半年进行繁种时,若茬期允许尽可能选择夏播,尽量不要秋播。从大豆品质上看,3月上旬以前播种,得到的大豆油分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研究了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产量与 1 2个性状的关联序依次为单株粒重r12 >生育日数r3 >百粒重r11>开花~成熟日数r2 >株高r4>出苗~开花日数r1>单株荚数r8>每荚粒数r10 >单株粒数r9>结荚高度r5>主茎节数r7>有效分枝r6,而且还明确了各个性状之间的关联程度 ,提出了夏大豆高产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8.
湘春豆13号     
湘春豆13号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杂交育成的中熟偏早的大豆品种。主要特点是:(1)丰产性、稳定性好,省区试平均产量2230.50kg/hm2,比湘春豆11号增产6.33%,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323.50kg/hm2,比湘春豆11号增产13.62%。(2)耐...  相似文献   

9.
南方春大豆春,秋播与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政文  马继凤 《大豆科学》1999,18(3):183-189
以24个南方春大豆品种(系)为材料,进行春,秋播研究不同播季对籽粒蛋白质,脂肪,以及蛋白质,脂肪合计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季间蛋白质,脂肪,以及蛋白质,脂肪合计含量均达1%的差异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与出苗至开花期日均温,最高温和最低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开花至成熟期日均温,最高温和最低温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脂肪含量则恰好与之相反,因此,湖南秋播气候条件有利蛋白质的形成,故蛋白质含量比春播高,春  相似文献   

10.
以大豆主栽品种湘春豆22号为材料,采用三种养分含量不同配方的稀土生物有机肥,以复合肥和复合肥加菜籽饼为对照,研究了含稀土生物有机肥对大豆生长发育、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复合肥、复合肥加菜籽饼比较,施用含稀土生物有机肥可增加大豆单株根瘤数,并使大豆分枝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等产量构成因素提高,从而显著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11.
据有关资料报道,油用亚麻出苗至开花日数与株高有显著的正相关。为了明确纤维用亚麻是否也有这种关系,我们进行了亚麻出苗至开花日数(简称前期)与一些产量性状相关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菜用大豆产量限制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0个外引菜用大豆新品系在云南省昆明夏播条件下研究其11个主要农艺性状对鲜荚产量的影响及各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对云南省菜用大豆鲜荚产量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生物产量,而影响生物产量的主要因子是主茎节数、株高、单株荚数和出苗至开花日数.提出通过品种引育、布局,改进栽培技术等措施以促进云南菜用大豆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研究结果表明:春大豆秋播各性状的测量值变小,变异率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分枝荚数>分枝数>结荚节数>株高>单株荚数>每荚粒数>主茎节数>茎粗>主茎荚数>百粒重;亲本来源不同的组别间,以及亲本来源相同的不同株系间,上述性状的变异率存在较大差异;出苗至开花日平均温度直接影响单株产量,而且还通过株高、单株荚数和粒数间接影响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14.
我县从 1 998年引进湘杂棉 2号试种 ,平均每公顷皮棉产量 1 888.5kg,比当地常规棉增产 30 %,表现优异 ,很有希望成为棉花单产再上一个台阶的当家品种。为了更好地发挥湘杂棉 2号的杂交优势 ,特对其生育特性进行定株观察 ,揭示其在浙东沿海棉区的表现 ,为高产栽培提供依据。1 湘杂棉 2号各生育阶段天数5月 6日出苗 ,6月 1 8日现蕾 ,7月 1 7日开花 ,8月 2 8日吐絮。出苗至现蕾平均 43天 ,现蕾至开花平均 2 8.6天 ,开花到吐絮平均 42 .7天 ,出苗至吐絮的全生育期 1 1 4.3天 (表 1 )。2 湘杂棉 2号各生育期所需积温从表 1可知 ,湘杂棉 2号生育…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播期对寒地稻区优质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优质粳稻生育进程延迟,生育期缩短,主要与出苗至齐穗期日均温升高、全生育期日均光照时数减少有关;播期推迟,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利用率呈下降趋势,优质粳稻产量逐渐降低,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有效穂数和穗粒数的减少。产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出苗至齐穗期的日均温与相对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这是播期推迟导致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出苗至成熟期的太阳辐射与相对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寒地稻区太阳辐射对水稻产量形成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豆生育期性状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中豆31×B13杂交组合的182个F2单株构成的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155个SSR标记的简单遗传图谱。利用构建的遗传图谱采用区间作图法对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大豆的出苗至初花日数、初花至完熟日数和全生育期进行QTL定位,以研究大豆生育期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发现在C1连锁群上有1个QTL与出苗至初花日数有关,可解释66.40%的遗传变异;发现7个QTL与初花至完熟日数有关,分别位于A2、B2、C1、L、M 5个不同的连锁群上,可解释6.70%~18.00%的遗传变异;2个QTL与全生育期有关,均在C1连锁群上,可分别解释31.90%和36.70%的遗传变异。这些QTL的发现可以为大豆生育期QTL的发掘和利用以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播期对多小穗和寡小穗小麦生育期及农艺性状的影响,对13份不同来源的小麦品种(系)两年分期播种的生育期和6个农艺性状(株高、单株有效分蘖数、穗长、每穗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播期的推迟导致材料间出苗期差异变大,抽穗期差异缩小,但开花期和成熟期差异变化不大,各农艺性状值减小。经方差分析,各农艺性状在不同播期和品种(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单株有效分蘖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穗粒数次之,每穗小穗数最小。多小穗材料10-A和寡小穗材料BE89的穗长、每穗小穗数和穗粒数在播期间差异较小。经相关分析,播种至出苗和分蘖至抽穗天数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出苗至分蘖和开花至成熟天数与平均日照时间呈显著负相关,抽穗至开花天数与温度和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日最高温和日均温对多小穗和寡小穗材料的分蘖至抽穗天数有显著影响,平均日照时间在开花期、日最高温在成熟期分别对多小穗材料发育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小穗数特异性材料的每穗小穗数在不同播期下能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大豆光合特性日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相关性,更好地预测和评价大豆产量并筛选高产高光效大豆品种,以4个生育期差异较小、产量差异较大的大豆品种临豆9号、潍豆9号、菏豆12号和齐黄34为材料,测定不同品种在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4个主要生育期的光合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规律及其与大豆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开花期至成熟期,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或双峰曲线,最高峰值出现在10∶00;高产品种齐黄34在鼓粒期和成熟期光合速率日均值显著高于其它品种;产量在结荚期和鼓粒期与Pn日均值、ΦPSⅡ日均值呈显著正相关,与Ci日均值呈显著负相关;鼓粒期和成熟期,Gs日均值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说明结荚期至成熟期,Pn、Gs、Ci、ΦPSⅡ日均值是高产、高光效品种鉴定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大豆"短青春期"品种的光(温)反应研究Ⅲ.对长日照的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短青春期”品种对播季和短日照反应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品种出苗至开花天数与开花成熟天数对长日处理的反应,以进一步明确夏大豆型“短青春期”品种的光(温)敏感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播条件下,开花前16小时长光照使“短青春期”品种中豆24种丰的出苗至开花天数分别延长19天和30天,是供试品种类型中对长日照最敏感的类型;开花前长日照处理,开花至成熟天数两个“短青春期”品种间表现差异较大,中豆24有所延长,而巨丰则有所缩短,开花前短日 开花后长日处理,中豆24和巨丰的开花至成熟天数均较春大豆明显延长,但小于秋大豆,通过30天和60天的长日照处理可以发现,长日处理结束后,中豆24和巨丰植株需分别接受7-9天和15-18天的短光照,才能开花和进入结实期,中豆24出苗至开花天数在长日下的温度敏感度高于春大豆品种,而巨丰出苗至开花天数的温度敏感度极小。  相似文献   

20.
大豆成熟期基因作用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常汝镇 《大豆科学》1992,11(2):127-133
本文利用Clark和Harosoy成熟期等位基因系,研究了成熟期基因E_1e_1、E_2e_2、E_3e_3对出苗—开花、开花—成熟阶段以及全生育期的作用。E_1基因使出苗—开花延迟,但使开花—成熟阶段缩短,E_2和E_3使两个生育阶段都延长,以E_3的作用最小。成熟期基因具累加效应。延长生育期的显性基因使株高、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增加,倒伏加重。但对每株荚数、单株粒重没有显著作用,对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也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