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氮磷钾对秋玉米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4(23),3因素2水平4个处理:无肥区(CK)、无钾区(施P、N)、无磷区(施N、K)和无氮区(施P、K),分析氮磷钾对南方秋玉米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施氮极显著增加了秋玉米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和出籽率,而对秃顶率无影响;施磷显著提高了秋玉米产量和穗长,显著降低了秋玉米穗行数和秃顶率,极显著降低了秋玉米千粒重和出籽率,而对稳粗和行粒数无影响;施钾则极显著降低了秋玉米穗长、行粒数、千粒重、出籽率和秃顶率,而对产量、穗粗和行粒数无影响。[结论]施氮和施磷能提高秋玉米产量,改善秋玉米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2.
山区海拔高度与坡向对玉米产量、株高和生育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四个玉米组合(品种)和四个海拔高度的阴阳坡研究表明:(1)海拔高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因组合(品种)不同而异;(2)阴坡和阳坡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与海拔高度及玉米组合(品种)有关;(3)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玉米株高降低,但生育期延长,(4)同一海拔高度下,阴坡玉米比阳坡的植株较高,生育期较长。  相似文献   

3.
不同年代主要玉米品种穗部性状演变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密度为主区(15 000、45 000、75 000株/hm2),品种为副区,对我国不同年代34个主要玉米品种穗部性状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更替,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长、千粒重显著增加,出籽率显著降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穗部性状对产量的作用依次为穗粗千粒重行粒数出籽率,穗粗、千粒重、行粒数的增加是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在玉米品种选育中应保持行粒数,着重改良穗粗、千粒重,提高出籽率,并协调出籽率与其他性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玉米品种的更替,产量大幅度提高,其产量性状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体现在:穗粒数增多,果穗变长,变粗,穗行数,行粒数增加,产量显著提高,在中密度条件下对产量提高相对贡献率最大的是穗粒数(直接通径系数DPC=1.0844)对穗粒数贡献最大的是穗长(DPC=2.302)和穗行数(DPC=0.7791)在各密度处理条件下,获得高产量的构成要素一公顷粒数和千粒重相比较,对产量贡献最大的公顷粒数(DPC  相似文献   

5.
夏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岳尧海  周小辉  任军 《玉米科学》2006,14(6):059-061
选用30个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经过对产量、穗长、行粒数、穗行数、千粒重等6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粒数(r=0.5366),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穗长(r=0.4989)、千粒重(r=0.4512)与产量的关系呈正相关。提高行粒数和千粒重,增加穗长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密度压力下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对近40年25个玉米杂交种的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和偏向关等方法分析了不同密度下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个密度下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不同。在低密度下,千粒重>病株率>行粒数>穗行数>穗位高>空秆率;在中密度下,千粒重>株高>行粒数>空秆率>倒伏率>穗行数>出籽率;在高密度下,千粒重>空秆率>穗位高>行粒数>倒伏率>穗行数>出籽率。在华北地区玉米杂交种选育中,主攻方向是选育千粒重高、耐密、抗倒伏的品种。在保持株高、穗位高、生育期等性状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应重点强调在高密度压力下对倒伏株率和空秆率的选择,优先考虑千粒重的增加,其次是行粒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1,他引:12  
通过对山东省70年代至90年代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认为玉米杂交种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选育了紧凑型品种而增加了密度、公顷粒数和提高了子粒千粒重,其次是增加穗行数和穗粒数;山东省70年代至90年代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分为逐渐上升型(有产量、公顷株数、公顷穗数、公顷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逐渐下降型(小斑病病级)和平稳发展型(有株高、穗粒高、穗长、穗粒数、穗行数、大斑病和生育期等性状)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玉米品种的更替,产量大幅度提高,其产量性状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体现在:穗粒数增多,果穗变长、变粗,穗行数、行粒数增加,产量显著提高。在中密度条件下对产量提高相对贡献率最大的是穗粒数(直接通径系数DPC=1.0844),对穗粒数贡献最大的是穗长(DPC=2.302)和穗行数(DPC=0.7791);在各密度处理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的构成要素—公顷粒数和千粒重相比较,对产量贡献最大的是公顷粒数(DPC=0.7212),其次是千粒重(DPC=0.3860)。植株和穗位变高、茎秆变粗,耐密性增强,抗病、抗倒伏能力增强,当代品种更具高产稳产特性。  相似文献   

9.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组合鉴定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玉米组合鉴定试验中主要参试品种的产量、株高、穗位高、茎粗、穗长、穗粗、轴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出籽率和单株粒重等性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各性状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粒重>穗粗>出籽率>轴粗>茎粗>千粒重>穗行数>行粒数>穗长>株高>穗位高>秃尖长。因此,在玉米组合鉴定试验中,要注重选择单株粒重高、穗比较粗、出籽率比较高和茎比较粗的品种,而对于株高、穗位高和秃尖长可适当放宽要求。  相似文献   

10.
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主要性状分析及育种对策探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对2005年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主要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7个组合的小区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川单13,高产组合的株高、穗位高、穗长、行粒数、子粒深度、穗行数和出籽率与对照品种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除穗长和行粒数与单株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外,其余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均未达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穗长、穗行数、子粒深度、行粒数、株高、穗位高和出籽率,其中穗长和穗行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变异系数分析表明,高产组合间各性状变异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玉米突破性高产育种应加强种质的创新与改良,注重穗长、穗行数、子粒深度、行粒数和出籽率的选择,并把遗传改良的重点放在穗长上。  相似文献   

11.
利用灰色关联的分析方法,对恩施州2006年玉米区试A、B、C组参试的34个新组合及相应对照分组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鄂西南玉米种植区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排序为:生育期、穗长、抗倒性、株高、行粒数、穗位高、出籽率、千粒重、穗行数。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是品种的生育期、穗长、抗倒性、株高、行粒数等。在选育玉米杂交种时,在保证适当的生育期和株高的前提下,要注重抗倒性、出籽率、长穗和多粒性状的选择,同时不要忽视千粒重和穗行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夏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安邦 《玉米科学》1993,1(2):030-033
本文利用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了5个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差异较大。玉米单株穗长、穗行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其它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因品种不同而异。农艺性状值的变化对产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3.
夏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7个玉米杂交种通过对11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出籽率、千粒重、行粒数、穗长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较大;出籽率、千粒重、穗行数、穗长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为正值且较大,因此,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出籽率、千粒重、穗长。指出提高出籽率,增加穗长,提高千粒重并象顾其他农艺性状是玉米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夏玉米主要穗部性状结构分析和高产育种探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17个玉米杂交种通过对7个穗部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结实长、出籽率、穗长、行粒数、穗行数、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较大;出籽率、结实长、千粒重、穗粗、穗长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为正值且较大.因此,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出籽率、结实长和千粒重,提高出籽率和千粒重,增加结实长兼顾其它穗部性状是玉米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玉米果穗主要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刘帆  石海春  余学杰 《玉米科学》2005,13(3):017-020
对玉米果穗主要性状与产量间进行了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等8个果穗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除秃尖外,其余均为正值.其中,穗行数对子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达到1.300 42,行粒数达到0.903 82.因此,为获得高产玉米品种,应着重注意穗行数和行粒数较多的基因型,同时要协调好穗行数与穗长、粒深、行粒数、百粒重和出籽率以及行粒数与秃尖和穗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骨干系法组配78个杂交组合,对玉米的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进行遗传相关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等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均达到极显著标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穗长对产量的总体效应值最大(0.733),其次是穗粗(0.698)。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时,应高度重视选择果穗长而粗、行粒数多的类型,同时,保证一定的千粒重,对穗行数的选择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7.
试验对不同生产方式下的玉米产量构成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制定"玉米田养鹅"模式下的玉米增产策略。结果表明,玉米田养鹅处理(RGC-E)玉米行粒数、穗粒重和产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RGC-E处理穗粒重与百粒重的相关系数比对照CK低0.453,穗粒重与穗行数的相关系数比CK高0.279,"玉米田养鹅"处理对穗粒重与穗行数、百粒重之间的相关关系产生明显影响。CK处理的百粒重通过行粒数对产量的正向间接作用最大,间接通径系数为0.475,RGC-E处理的穗行数通过行粒数对产量的正向间接作用最大,间接通径系数为0.301。因此,RGCE处理下的玉米产量构成因子的作用发生变化,在继续提高行粒数的基础上,通过提高玉米穗行数的遗传力来增加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8.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方法,对贵州省玉米区试“2003年黔西北特殊生态区G组”新参试的9个玉米新组合的数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黔西北特殊生态区,玉米各数量性状对产量影响程度的顺序为:穗位高>千粒重>株高>出籽率>穗粗>穗行数>穗长>行粒数>生育期。在该生态区选育(引进)新品种,应选择千粒重大、出籽率高、植株矮和穗位低的组合,并兼顾有较多的穗行数、行粒数与适宜的生育期。  相似文献   

19.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对玉米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对单株产量的提高贡献最大,其相关系数达到0.81296,通径系数达到0.9872.穗长、穗粗、百粒重、出籽率、粒行数、行粒数与单株产量均相关极显著,但以百粒重的直接贡献最大,Pi=0.5354,而穗长、穗粗、出籽率、粒行数、行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则是通过穗粒数的增加而实现的.因此,选育高产品种应注意大穗,大粒型品种的选择.穗长、穗粗与单株叶面积、棒三叶面积相关显著或极显著,棒三叶面积又与株高,穗粒,叶片数相关极显著,但与生育期相关不显著,由此可见,可能选育出生育期较短而单株产量较高的玉米品种,但不易选出株高和穗位均低而单株产量又高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20.
史新海  赵格 《玉米科学》2003,11(2):059-061
通过对山东省1990~2000年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认为山东省紧凑型高产玉米杂交种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增加了穗粒数、穗行数、穗长、千粒重、生育期和抗病性.山东省1990~2000年紧凑型高产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是,公顷产量、株高和千粒重呈上升趋势,小斑病和大斑病基本呈平稳发展趋势,穗位高、穗长、穗行数、穗粒数和生育期的变化则无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