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昆明金线鲃属三新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记采于昆明官渡区和西山区金线鲃属鱼类3新种。分别命名为官渡金线把Sinocyclocheilus guanduensis Li et Xiao,sp.nov,黄龙洞金线把Sinocyclocheilus huanglongdongensis Liet Xiao sp.nov和何氏金线把Sinocyclocheilus hei Li et Xiao sp.nov。官渡金线鲃侧线鳞平均72.4(66-76),侧线上鳞平均30(29-31),侧线下鳞18~19,与滇池金线鲃上述3种鳞片61.6(58~69)、22(18~26)和11~12显著不同,两者分子遗传距离4.2%-4.5%表明是两个不同物种;黄龙洞金线鲃口须长,吻须后伸过眼后缘,颌须后伸达前鳃盖骨后缘,体鳞细小。背鳍前体背大部裸露无鳞或细鳞隐于皮下,而显著不同于滇池金线鲃,两者分子遗传距离2.2%~2.4%,亦表明为不同种;何氏金线把以鳃耙3~4.侧线鳞80以上,口须长等与滇池金线鲃鳃耙5~6,侧线鳞58~69,口须短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描述采集自广西融安县沙子乡地下暗河的一个金线鲃属(Sinocyclocheilus Fang)鱼类种,为完善金线鲃属鱼类分类学及其物种保护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沙子乡麻山村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时,从当地地下暗河采集获得一批洞穴金线鲃属鱼类,通过形态学分类描述及近似种比较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经鉴定该金线鲃种有别于其他已记载种,命名为融安金线鲃(S.ronganensis Luo,Huang et Wen sp.nov.),其眼正常,侧线弯曲,与广布种类大鳞金线鲃及邻近柳江水系龙江支流的多斑金线鲃、宜山金线鲃相似.融安金线鲃的背鳍末根不分支鳍条下半段为硬刺,其后缘有弱锯齿,上半段纤细柔软分节,第一鳃弓外侧鳃耙9,侧线下鳞8或9,围尾柄鳞28~32,胸鳍可伸达腹鳍起点,体侧中轴侧线附近、背上部两侧散布明显黑色斑点,可区别于大鳞金线鲃;侧线鳞59~64,侧线上鳞12~13,侧线下鳞8或9可明显区别于除大鳞金线鲃外的属内其他种.[结论]融安金线鲃在形态特征上明显区别于分布在广西邻近地区的其他驼背类金线鲃,为一新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研究滇池金线鲃的胚胎发育情况,为其人工繁殖、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Olympus SZ61体视解剖镜观察人工催产受精的滇池金线鲃受精卵,记录其胚胎发育过程.[结果]在水温14.7~15.2℃的条件下,滇池金线鲃从受精卵至全部出膜需要200.6 h,有效积温达2977.9℃.滇池金线鲃的胚胎发育可划分为7个阶段及23个发育时期,其7个阶段分别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发生期及出膜期.初孵仔鱼全长约7.6 mm,卵黄囊较大且呈长椭圆形,喜伏于池底或寻找缝隙躲藏.[结论]在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生产中,应对原肠中期的受精卵进行消毒,人工剔除死亡的受精卵,同时适当提高水温,加快胚胎发育速度,缩短孵化时间,降低水霉感染风险,提高滇池金线鲃孵化率.  相似文献   

4.
犀角金线鲃的局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犀角金线鲃残存眼球作了组织学切片观察,发现视网膜中只有视杆细胞,没有视锥细胞。另外对犀角金线鲃头上的角状突作了补充解剖,发现其内之骨为3块近似直角三角形的骨片组成,并非骨质管。  相似文献   

5.
2020年8月3日,会泽县水产工作站与云南省技术推广总站联合在会泽娜姑乐里华良家庭农场开展滇池金线鲃-海菜花共生生态养殖试验,共投放平均全长10.3cm、平均体重11g的滇池金线鲃苗种5448尾,合计体重64.1kg。2020年12月16日,对养殖结果抽样检查估产,经过135d养殖,收获滇池金线鲃111.9kg,成活率97.7%,平均体重达20.6g,最大体重41.6g,平均全长12.4cm,最大全长15cm,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犀角金线鲃Sinocyclooheilusrhinocer-ous为作者1994年发表的新鱼种[1],1999年11月至2001年4月,作者对犀角金线鲃的地理分布情况作调查时,采到了大量的活体标本,由于该鱼种的头部前端长有一个角状突起,嘴平扁像鸭嘴,眼退化变小变盲,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图1),作者对其进行了养殖  相似文献   

7.
金线鲃属两个同域穴居物种的mtDNA序列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洞穴鱼种犀角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rhinocerous)及与之同域的软鳍金线鲃(S.malacopterus)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发现两种之间有45个变异位点,占测序总位点的12.89%. 其中在密码子第3位置上的变异有33个,占全部变异点的73.33%. 转换与颠换比值为6.5∶1. 种间遗传距离为12.9%,表明这两个同域种间的血缘关系可能较远。  相似文献   

8.
中华倒刺鲃和光倒刺鲃肌肉营养品质的比较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的肌肉营养成分与营养品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中华倒刺鲃和光倒刺鲃肌肉(鲜样)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相对较高;这两种鱼肌肉中均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分别为73.61%、68.27%(质量分数,下同,干重),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不包括色氨酸)分别为氨基酸总量的43.83%、44.09%,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71.34%、66.34%,其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的标准,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4.22%、22.59%(干重),两种鱼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缬氨酸和苯丙氨酸+酪氨酸;脂肪酸中EPA与DHA含量均较高,矿物元素比值合理。上述分析表明,中华倒刺鲃和光倒刺鲃肌肉均为优质的动物蛋白食品,但中华倒刺鲃的营养品质优于光倒刺鲃。  相似文献   

9.
中华倒刺鲃     
中华倒刺鲃属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俗称青竹鲤、竹柏鲤岩鲫.其身体长形、侧扁,中部稍高,体背灰黑色,体侧深绿带灰褐色,腹面浅灰白色,各鳍条及鳃盖呈浅粉红色.该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其支流,栖息于水的中下层,适宜生长水温20℃~30℃.温度上升到13℃开始摄食,25℃~30℃吃食旺盛,生长最快.它食性杂,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食各类商品饲料,具有个体较大、生长速度较快、抗病力强、肉嫩味美等优点,是一种养殖前景很好的淡水名优鱼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滇池淡水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项目”系统进化与生物地理鱼类学科研究组经过5年科技攻关,在世界上首次人工繁育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滇池特有珍稀名贵鱼类——金线纪。目前,人工繁育的滇池金线钯已达10万余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