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苹果生产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及其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了我国苹果生产中的农药使用不当导致害虫产生抗性、环境污染,以及人畜中毒、影响出口贸易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与方法。强调了在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中合理使用农药,生产无公害苹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苹果出口贸易特点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苹果出口贸易在总量特征、产品结构特征、出口地区特征、出口市场特征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苹果出口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2001年以来中国苹果出口贸易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运用灰色系统模型,预测2010-2012年3年间中国的苹果出口规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中国苹果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苹果出口标准先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苹果生产国,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出口近年来也呈持续增长趋势。就我国产业规模来看,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贸易,乃是苹果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比较苹果中外质量标准,既能发现差距,也有利于增强我国苹果质量标准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近期我国鲜苹果销售市场形势分析、对策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产季国内鲜苹果价格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巨大波动。文章从国内市场和出口贸易两个方面分析了鲜苹果销售市场的形势,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促进苹果产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庆阳苹果进入东南亚水果市场的优势和条件,提出了庆阳苹果出口贸易的突破点应放在东南亚水果市场。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苹果生产和出口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苹果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 苹果出口在出口贸易中占 有很大比例。 但在我国加入 WTO 后, 日本、 美国等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绿色环境法规, 对苹果的进口设置绿色 贸易壁垒, 严重制约我国苹果出口。 构造和推导引力模型, 以我国苹果出口日本的贸易为例, 对我国 2003— 2013 年间苹果的出口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苹果出口的影响, 结果发现绿色贸易壁垒影响 了我国出口苹果的数额和产量。 据此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 (1)收集和研究国外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并对相关种 植商和企业进行通报预警; … (2)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 加强对苹果出口的检验及监管; … (3)发展绿色生态苹 果种植模式; … (4)利用相关国际政策机制解决贸易纠纷, 减少出口损失; … (5)改进产品出口的结构和种类, 与国际组织进行沟通和交流 … 。  相似文献   

7.
苹果及其制品(以下简称苹果产品)是中国具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本文介绍了中国苹果产品的出口情况,重点分析了鲜苹果和浓缩苹果汁的出口贸易格局,总结出中国苹果产品出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鲜苹果所占的市场份额与最大苹果生产国的地位不相称;浓缩苹果汁的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一位,但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过大;鲜苹果和浓缩苹果汁的品质均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结合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主要贸易壁垒,并提出了改善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的对策,以期为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蔬菜国际市场分析及开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眭睦  陈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68-6670
在分析近年来世界蔬菜市场需求发展趋势及我国蔬菜在国际蔬菜市场的地位及出口贸易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蔬菜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蔬菜开拓国际市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之一,作为国际贸易一部分的出口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目前还处于讨论之中。本文从我国汽车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出发,研究汽车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汽车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汽车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制度差异与我国对外贸易流量呈正相关,交易成本与影响对外贸易 的阻碍因素息息相关,进口国制度对我国的出口流量有着直接影响,政治稳定性对我国对外贸易 流量增加具有正面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因素对中国粮食贸易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粮食贸易引力模型,分析影响中国粮食贸易的因素,如GDP、人口、粮食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气温等。[结果]中国GDP与粮食贸易量负相关,原因与粮食的需求弹性有关;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粮食贸易量正相关。[结论]中国粮食种植品种结构应该随人们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在粮食生产和流通环节,应该有更好的制度安排,减少二氧化碳的排量。  相似文献   

13.
《公羊传》“子以其指”一句含义如何,学界素有争论。或附会以天地五行之数,或坐实为残指、骈指、小指。然揆之以理,皆有未惬。邾人此言,实与立嗣原则密切相关,读者宜从屈指而数以计长幼的层面上去理解。唯有如此,邾人答辞方称结构对称、语义明朗,《公羊》纪事方称自守法度、与《左》无违。  相似文献   

14.
中老铁路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能够推进高水平农业对外开放,提升跨境农产品有序流动。本文通过数据整理、实地调研、部门座谈,总结梳理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流通现状,认为中老铁路开通运营能够推进农产品流通通道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集聚效应壮大集货经济及助力沿线农业产业落地经济发展。基于此,从通道经济、集货经济和落地经济三个方面,剖析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下沿线跨境农产品贸易流通存在的问题,最后从高效推进中老铁路互联互通、高质量发展农产品集货经济和高质量打造沿线“落地经济”3个方面提出建议,以助推中老铁路农产品贸易流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丽芬  李雯婷 《农业展望》2013,9(7):61-65,70
近几年,中国农产品贸易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贸易额持续扩大,成为世界第3大农产品贸易国。阐述了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变化特征,并从世界经济形势、资源约束、生产成本和消费层次等4个方面对贸易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形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冯阳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3):214-216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农业生产禀赋及比较优势都存在较大的差异.2004年零关税计划的启动和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极大地促进了双方间的农产品贸易.通过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实证分析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情况.结果显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农产品贸易产业内与产业间贸易并存,但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双方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进一步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设与落实,以更好地获得对外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潜在利益和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强,粮食贸易作为世界经济往来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各国对外贸易的整体格局。自2004年起,我国由粮食净出口国转变成净进口国,虽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在未来,我国粮食的供求缺口将长期存在,贸易逆差也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该文根据我国粮食贸易格局现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所研究的粮食种类主要包括稻谷、玉米和大豆。  相似文献   

18.
依据2001-2018年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数据,运用复合方式分析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整体贸易变化、贸易结构变化特征,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标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互补性分析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优势变化特征,运用拓展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潜力演变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优势均处于上升趋势。其中,中国的人造板、木家具、木制品,俄罗斯的原木、锯材、木浆,在对方市场具有比较优势;中国与俄罗斯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互补性较强,且持续提升;俄罗斯出口与中国进口的木质林产品贸易互补性,常年高于中国出口与俄罗斯进口的木质林产品贸易互补性,原木、锯材、木浆互补性明显;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潜力较大,仍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带产业及国际贸易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带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型海藻,在国内水产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海带出口遍及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对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全球海带产区、产量及贸易情况进行系统性分析,对2006—2011年中国海带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对中国海带养殖的产量、进出口格局和国际贸易情况等进行了归纳,并对比分析了中国海带产品的国际贸易量和数额变动,最后就中国海带国际贸易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食品中微生物危害控制及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恶性、突发性事件频频发生,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健康风险,更危及了人们的生命安全,也扰乱了国际进出口贸易的稳步流通,造成国民经济损失,严重影响我国国际贸易形象和可信程度。在我国,由于食品中微生物危害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微生物的危害控制和风险评估,能够帮助政府和企业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并依此为依据制定合理的相关食品限量标准,从而提高整体食品安全水平。笔者概述了国内外食品中微生物危害控制和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微生物风险评估相对于其他风险评估的难点,并对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