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月丽 《福建茶叶》2016,(12):143-144
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具体表现,它是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产物。然而大家都知道,茶叶包装设计一直都和当地的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最大程度的体现当地的文化特点,增强茶叶的文化感染力,达到带动当地经济效益以及传播地域文化的目的。本文以西湖龙井为例,从西湖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上的具体表现出发,在概述了西湖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上的具体表现之后,简单谈论了西湖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上的体现带来的影响,最后对茶叶包装设计如何更好的体现地域文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3月25日,2016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开幕式暨西湖龙井开茶节启动仪式在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馆区拉开帷幕。本次开茶节以"喜迎峰会,茶香世界"为主题,展示西湖龙井茶文化特色,推动西湖龙井茶文化进一步走向国际化。开幕式现场举办了杭州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手工炒茶技艺传承人大赛、西湖龙井茶及世界茶品鉴体验、"我的西湖龙井茶情怀"征文及微纪录片、茶园定向采风、寻访都市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流逝,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积淀和形成,使得中国成为闻名世界的文化古国。在中国辉煌灿烂的传统历史文化中,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思想的逐渐普及,实现了多种文化的融合和传承发展。本文结合陕西的凤翔泥塑艺术,以高职泥塑手工教学为例,讨论茶文化元素在民间泥塑静物艺术造型设计中的表达,促进二者之间的创新结合与发展,以实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相似文献   

4.
陈云飞 《茶叶》2009,35(2):114-119
西湖是中国茶禅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见证了中国茶文化与禅文化同时兴于唐盛于宋这一重要历史环节。龙井茶的发展史是中国茶禅文化有序传承的重要例证。唐宋时期文人士大夫与僧侣和在西湖的茶禅活动对中国茶禅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先行地位,他们以茶、禅、诗为内容的交往活动正是“茶禅一味”思想的美学实践,他们创造的茶禅文化美学、茶禅思想境界对后世及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茶禅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茶树起源至今已经有六七万年的发展历史,中国作为中国茶的起源地,是世界最先发现茶树、茶叶与栽种茶树的国家。但是,最先被人们接纳是茶具有的药物作用,随后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才变成饮品进入到人类日常生活中,渐渐构成和茶有关的文化,即是茶文化。故而,本文简要阐述了茶历史文化的形成,立足于茶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与茶历史文化的传承进行分析,并提出茶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理念,尤其是在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形成了一系列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文艺体系,比如中国民族器乐艺术、音乐文化、茶艺文化等等,都是我国文化体系中,极具传承价值的重要内容。本文拟从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内涵及特点状况分析入手,结合茶艺文化的特点,通过阐述茶艺文化与音乐文化的关系,以天津对外音乐文化为融入点,探究中国民族器乐作品在茶艺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7.
茶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整个中国发展中是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意识发展而成的,从传承及制度来看茶文化贯穿整个中国的历史,同时融合了民族特色,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钢琴文化,作为起源于欧洲的西洋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开始逐渐融入中国文化视域当中,并与传统的茶文化进行了进一步融合,形成当前文化融合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为保护和传承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弘扬西湖龙井茶文化,提升西湖龙井茶的美誉度,9月15~21日,由杭州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商会、杭州西湖本山龙井茶叶博物馆主办的西湖龙井茶茶师(制茶)培训班在杭州西湖本山茶业有限公司举行,来自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的21位制茶师参加培训。培训班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西湖龙井茶是中国的历史名茶,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龙井茶原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气候环境,使龙井茶形成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的独有特色,即所谓的"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为绿茶之冠,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西湖龙井的引种是龙井茶发展的自然趋势。早在清末和民国时期便开始有对西湖周边山坡的开荒,扩大龙井种植面积。建国后,以政府扶贫和地方增收的合作形式,杭州西  相似文献   

10.
采茶舞蹈来自于茶叶产区劳动人民采摘茶叶时的实践活动,现实基础非常坚实.经过民间艺人不断的加工改造,采茶舞蹈融合了当地丰富的文化要素、戏曲、现实和历史等因素,逐步丰富发展起来.它承载着当地戏曲文化与地域文化,能够传承文化遗风,展现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状态;立足生产实践体验文化传承内涵.在推动采茶舞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要结合...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茶文化就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尤其突出的一种文化,是我国的文化宝藏。中国茶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承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将其完整的进行传承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为了能够让茶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我们需要寻求更多的传承途径,其中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进行茶文化的传承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本文就高校音乐教育在中华茶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2.
刘新乐 《福建茶叶》2016,(3):121-122
茶文化中的茶馆文化在某种层面,是传承与传播我国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一面体现我国优良传统的旗帜。而茶馆室内的中国传统元素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艺术设计角色,不仅成为我国传统装饰文化中重要构成,还有着相当的实用性、装饰性。可以说,茶馆室内中的中国元素已经深植于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价值体系中。  相似文献   

13.
乡村文化景观体现了和谐的人地关系,对专注土地营造的风景园林,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故文章从历史变迁角度,结合图文互证、田野考察等方法对西湖龙井茶文化景观三个历史阶段展开研究,发现变迁关键因素为:神灵文化、佛禅文化、士大夫文化以及乾隆南巡这一历史事件,提出保护西湖龙井山水景观这一实体空间,以延续西湖龙井茶文化景观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14.
邹园艳 《福建茶叶》2016,(8):322-323
中国茶文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茶文化最早出现于中国,是华夏儿女在文化创造上的重要表现,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对茶文化特色的研究,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古籍中的翻译研究代表了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文化地位,是文化平等交流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试论茶的文化作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红缨 《中国茶叶》2004,26(4):36-38
文化在历史长河的承递传播中表现为载体的存在,比如语言是贮存传统的水库,语言不灭,文化永存.还有一种是物质型的文化载体,如一件兵器、一个生活用品等,也传承着历史人文,感知到彼时彼地人们的精神风貌和实践活动;对于中国或东方文明来说,茶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型文化载体.茶以其特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仅形成自身文化,还在与时代密切结合的社会经济的实践中展示出古老而鲜活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6.
王丹 《福建茶叶》2016,(12):350-351
采茶舞蹈是我国传统舞蹈门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与分支,其艺术创作素材源自乡间劳作,是对茶农工作的艺术化展现,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审美价值。在众多采茶舞蹈派别中,赣南地区的采茶舞蹈历史最为悠久,有着特殊的历史和文化特点,是采茶舞蹈的代表。对于采茶舞蹈的艺术审美和文化传承进行分析,对于了解和传承采茶舞蹈这种传统舞蹈形式,有着深刻的现实价值。本文立足采茶舞蹈传承和审美实践,探讨其中的艺术形式和特征,旨在宣传采茶舞蹈艺术,传承历史艺术精髓。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涵盖了茶叶选择、茶具使用、敬茶礼仪、斟茶方法等,还渗透着历史、哲学、文学等内容,它在几千年的洗礼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外的一些饮品涌入中国,这对于茶文化无疑是一种冲击。高校是进行文化学习与传播的的主阵地,高校音乐教育活动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基于此,本文将研究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的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18.
族谱是记载一个宗族历史和文化的史实书籍,具有区分宗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作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后人可从族谱中借鉴、传承宗族思想文化。对于一个宗族而言,缺少族谱,宗族就是不完整的。族谱不仅是家庭历史,还是中国历史重要参考资料。后人通过族谱,了解到历史发展、中外关系等。在族谱发展进行中,尤其是在清代时期,宗族编写族谱,逐渐形成不断修特点。本文主要主要探究形成宗族不断编修族谱原因,并对其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周静怡  冯海强  罗列万 《茶叶》2023,(2):106-108
本文旨在西湖龙井茶产业现状与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西湖龙井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建议,并就茶叶企业作为和担当提出了观点与看法。  相似文献   

20.
张瑞 《福建茶叶》2016,(5):186-187
诗画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将其运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不仅能够充分体现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思想内涵,而且能够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营造一种诗画相融的境界,既延续了茶叶包装设计的创新性和多元性,也有效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