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雄毅 《福建茶叶》2015,37(1):47-48
华安茶产业比较优势显现,已形成一定规模。为促进华安茶产业发展,实现优势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推进一方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地方经济发挥更深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华安茶产业比较优势显现,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如何发挥优势,克服制约的因素,找准发展对策推进华安茶产业发展,实现优势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推进一方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地方经济发挥具深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茶叶是云南省重要特色高原经济作物,也是最具潜力的绿色食品产业。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实地调研,从云南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入手,分析原料生产、品牌建设、自身优势等情况,找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云茶产业绿色生态发展的有效路径,并提出进一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龙头作用,利用好云南现有的生态和文化优势,走高质量产业化发展道路及重视GAP与HACCP应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漳州茶叶发展历史悠久,现已形成了全省最完整的产业链且产地优势和品种优势明显,但是仍然存在着各自为战、多龙治水,地方政府推动时冷时热以及市场营销严重缺位等问题。为避免由大生产滑落到大衰退,首先应该组织茶农、茶企学习以资本运作整合产业链条,其次政府的宏观管理要市场化和专业化结合,还要营销茶文化以塑造漳州品牌。  相似文献   

5.
构建闽北武夷生态茶产业经济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闽北武夷生态茶产业经济圈的概念 闽北地区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的重要支撑点,发展闽北武夷生态茶产业经济圈是促进闽北茶叶产业相关资源的整合,突显茶叶农产品的经济优势,应对国际化进程组织化程度提高的重要举措;不仅是物质资源的整合,而且体现在观念的整合,逐步提高闽北地区茶叶产业化程度,为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为发展农村现代化解除瓶颈起到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泰宁县地处闽西北武夷山脉南麓,县域面积1540平方公里,总人口14.1万。茶产业是泰宁县传统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扶政策,促进了茶产业健康发展。全县现有茶园约2万亩,其中开采茶园约1.35万亩,茶业年产值约6000万元。一、泰宁茶产业优势1.独特地理造就了"韵"味明显的岩茶目前,岩茶主要产于闽北武夷山一带。泰宁县提倡发  相似文献   

7.
刘祖生  吴媛媛  胡月龄  屠幼英 《茶叶》2009,35(4):199-202
湖南发展黑茶优势明显:一是黑茶乃促进民族团结的桥梁与纽带;二是黑茶既有牢固的传统市场,又有广阔的潜在市场;三是黑茶采制适于全程机械化,有利于产业化经营;四是黑茶耐贮藏,并具特殊陈香品质;五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主要不足之处是茶园基础薄弱,加工条件差,产品质量不一,品牌建设亟待加强。几点建议:(一)大力推广良种,夯实茶园基础;(二)切实改造茶厂,确保黑茶品质;(三)研发多元产品,开拓两个市场;(四)弘扬黑茶文化,扩大社会影响;(五)加强品牌建设,改革产销体制。  相似文献   

8.
正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1.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当前,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体验,越来越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对事物的体验上,使体验逐步成长为一种经济物品,像服务、货物一样实实在在被人追逐的产品。从生产实践与表现形式看,产品是从自然界发掘和提炼出来的材料;商品是把产品当作原材料,企业用于生产、存储并通过各种方式将其出售给广大消费者;服务是根据已知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的无形的活动;体验则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婺源县发展有机茶的优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实施有机茶发展战略;打造有机茶品牌;开拓市场营销;提升社会服务等婺源县发展有机茶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茶产业历史悠久,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受到长期以来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的不利影响,我国的茶产业竞争优势也在不断丧失。面对这一现状,基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茶产业发展的利弊因素进行了探讨,并以此提出了相应宏观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天台县地处浙江东中部,茶叶历史渊源而深厚,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和全国重点产茶县。这里盛产的天台山云雾茶素有"佛天雨露,帝苑仙浆"之美誉,在历史上名噪一时,享誉海内外,现被评为中华文化名茶、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区域名牌等。近年来,天台县在新特品种选育上苦下功夫,成功选育出地方珍稀品种——天台黄茶。经两年多的大力推广,产业发展迅猛,市场优势明显,成为该县茶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手。一、天台黄茶发展现状天台黄茶于1998年由该县茶农陈明在寒山寺一带首先发现,引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关专家的关注,2008年合作成立黄茶品种研究协作小组。在多年的联合选育研究下,于2013年11月通过浙江省林木新品种认定,良  相似文献   

12.
福建茶产业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技术、人才和文化优势。以产业平台理论和竞争理论为依据,通过扩大市场主体涵盖范围,完善茶产业平台内容,放大资源禀赋效应,改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提升农户技术适应能力促进福建茶产业从产量、品质优势向茶品牌、茶金融、茶叶生产管理标准、茶叶世界贸易中心的优势地位转变。  相似文献   

13.
1.中国茶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1.1茶类多———出口绿茶与特种茶的优势更优中国是茶类生产最丰富的国家,除红碎茶外,绿茶、乌龙茶、花茶等加工技术都是我国独具优势,花色品种丰富多彩,品质独优因而过去我国在这些茶类的生产和出口上就占绝对优势。加入WTO后,许多缔约成员国都将大幅减让对这些茶类的进口关税,茶叶零售价下降,这些茶类的需求,扩大进口。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和科学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对饮用绿茶防癌、增进健康的作用在许多大众媒介大量宣传,全球掀起一股绿茶消费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红茶。70年代以前,世界贸…  相似文献   

14.
我国茶产业发展4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业规模、效益、质量均显著提高。本文着重从6个方面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的成效和经验。一是茶园面积、产量快速增长,总供给能力显著提高;二是六大茶类协调发展,品类日趋丰富多元;三是产区布局不断调整,特色优势区域初步形成;四是产业组织体系日益完善,茶叶流通渠道不断升级;五是国内需求市场蓬勃发展,国际贸易稳步增长;六是品牌管理制度日趋完善,母子品牌结合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普洱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云南普洱市茶叶种植面积、产量、产值位居云南之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把茶产业定为普洱市五大支柱"茶、林、电、矿、文化旅游养生"产业之一,积极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和"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的城市品牌,打响"茶林里长出的城市——普洱"这一国际名片,使茶产业真正成为兴边富民的优势特色产业,为构建"生态普洱、绿色普洱、和谐普洱"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保康茶产业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天宝 《茶叶》2002,28(4):185-186
茶叶产业是保康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为全县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近年发展速度不快、质量效益不高、优势特色不显的问题日益显露。最近,笔者通过调查认为:1茶产业的支柱地位必须再巩固 保康县地处鄂西北山区,茶叶产业是农村的优势和特色产业。境内地貌复杂,具有独特的气候和土壤特性,所产茶叶叶片肥软,质地独特,持嫩性强,具有持久的栗香和花香。巩固和提高茶叶产业的支柱地位,充分发挥优势,展示特色,能更快更好地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英德市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产业已成为英德市的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本文在介绍了英德市茶产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持续增加、茶叶产值持续增长的发展现状基础上,分析了英德市茶产业存在茶叶单产较低、品牌价值不高和茶叶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科学制定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红茶产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价值和加大科技投入,延伸产业链条等发展对策,以促进英德市茶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方玲  吕立哲  金开关  赵丰华  郑杰 《茶叶》2011,37(3):133-136
茶产业是信阳的优势和支柱产业,对当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信阳茶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产业聚集。本文根据GEM模型从基础、主体、市场三个方面对信阳茶产业竞争力做出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其竞争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扶贫工程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政策和鼓励在当地进行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建设,效果显著但是力度不够。近年来,金融支持在扶贫开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实践也证明了金融支持在扶贫开发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旨在阐述扶贫开发和金融支持之间的关系,以茶产业为例介绍金融支持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最后就如何在扶贫开发中有效进行金融支持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西藏具有悠久和独特的饮茶文化,茶产业的发展对于西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西藏茶文化、茶贸易、茶产业发展几个方面对西藏茶产业发展进行阐述,分析了西藏茶产业区域特点和优势,并提出西藏茶产业发展建议,为更好地推进茶叶区域布局,促进茶叶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