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是目前农业环境的主要污染类型,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的时空范围更广,不确定性更大,成分、范围更为复杂,更加难以控制。农药、化肥、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秸秆和农膜是构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其中,农药、化肥和农膜造成的污染逐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并有所缓解,但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秸秆引起的污染还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2.
3.
4.
5.
国内农田氮磷面源污染风险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农田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从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的环境风险来源、风险控制2个方面总结国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进展,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建议。分析表明,今后我国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环境风险控制研究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农业氮磷面源污染发生机制研究;(2)农业氮磷面源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政策和标准研究;(3)适合流域特点的"农户-农田-农村"一体化氮磷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6.
7.
乌梁素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乌梁素海流域现有的灌排水系统为基础布设采样点,监测农田退水以及乌梁素海入口中总氮、总磷浓度;应用环境污染物模型研究污染物在主排干的综合降解情况,并对模型进行校正。结果表明,总氮总磷在主排干的综合降解率达到30.32%和61.51%;在进入乌梁素海的负荷量中,来自农田面源污染的总氮为2646.51t·a-1,总磷为29.96t·a-1,分别占进入乌梁素海污染物总负荷量的77.57%和26.78%。结合乌梁素海流域农业开发方式、农田灌溉行为以及施肥习惯的调查结果,分析了乌梁素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9.
10.
为探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田面源污染风险区域差异及演变特征,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我国九大农业区和各省域的地均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膜污染空间分布及其长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1—2018年我国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膜使用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面源污染程度逐年加重,农田面源污染的问题更加突出。化肥地均使用量增长101.5%,污染等级从较低等级升高为较高等级。农药地均使用量增长97.6%,污染等级从较低等级升高为较高等级;农用塑料膜地均使用量增长238.2%,污染等级从低等级向较高等级转变。九大农业区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膜污染程度整体呈现由早期的较低污染等级升高为目前的较高污染等级。华南区、黄淮海平原区和黄土高原区化肥面源污染加剧程度最突出,黄淮海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区的农药面源污染加剧程度最突出,而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华南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农用塑料膜面源污染加剧程度最突出。综上,各省域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膜污染呈现不同程度的加重趋势,其中化肥面源污染河南、海南、湖北、广西、陕西和新疆等省加剧严重,农药面源污染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和海南加剧最明显,农用塑料膜面源污染上海、新疆、福建、海南、甘肃、山东和浙江加剧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
农田面源污染差别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归纳分析了农田面源污染及生态补偿的区域性和个体性差异,提出农田面源污染差别化的补偿需要以面源污染形成、土地利用、生态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等区域性差异和公众意识觉悟及农户种植经营等个体差异为核心,实施差别化的生态补偿方案,并针对当前我国农田面源污染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差别化补偿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近几年来,随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圈地盖楼办工厂,使耕地数量正在锐减.而农田遭受污染状况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直接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影响农田机械作业.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农田污染,对保护耕地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倡导农业推行“清洁生产”有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环保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人们对工业污染普遍有了共同的关注,而对农业生产方式不当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却为不少人所忽视,因此,笔者以此呼呈重视并有效解决农田面源污染,使经济、环境协调展。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对三峡库区19个县市1996年至2003年化肥的施用情况调查分析,发现库区化肥施用总量(折纯量)由1996年的9.1×10^7kg增加到2003年的1.1×10^8kg,增幅为20.9%;但由于库区蓄水的影响,2003年比2002年减少了2.6×10^7kg。8年来,氮肥、磷肥、钾肥的年递增率分别为4.5%、6.2%和25.4%。库区化肥施用存在偏施氮肥的不合理现象,8年中氮肥、磷肥、钾肥占施用总量的比例总体上分别为73.6%、21.0%、5.4%。农田径流监测结果表明,氮肥、磷肥在土壤中的平均残留率分别为30.3%、13.2%,地面径流率分别为9.5%、5.3%,地下淋溶率分别为0.54%和0.75%。三峡库区化肥的施用对环境有潜在的污染,其中氮肥对面源污染的贡献比磷肥和钾肥多。库区19个县市农田施用氮肥和磷肥后的污染源强总体为:土壤〉地表水〉地下水。 相似文献
17.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14)
通过对三峡库区19个县市1996年至2003年化肥的施用情况调查分析,发现库区化肥施用总量(折纯量)由1996年的9.1×107 kg增加到2003年的1.1×108 kg,增幅为20.9%;但由于库区蓄水的影响,2003年比2002年减少了2.6×107 kg。8年来,氮肥、磷肥、钾肥的年递增率分别为4.5%、6.2%和25.4%。库区化肥施用存在偏施氮肥的不合理现象,8年中氮肥、磷肥、钾肥占施用总量的比例总体上分别为73.6%、21.0%、5.4%。农田径流监测结果表明,氮肥、磷肥在土壤中的平均残留率分别为30.3%、13.2%,地面径流率分别为9.5%、5.3%,地下淋溶率分别为0.54%和0.75%。三峡库区化肥的施用对环境有潜在的污染,其中氮肥对面源污染的贡献比磷肥和钾肥多。库区19个县市农田施用氮肥和磷肥后的污染源强总体为:土壤>地表水>地下水。 相似文献
18.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然而过量的化肥、农药随着渗漏和径流进入周边水体环境中,带来一系列地表水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安全。防控农业面源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稻田可持续发展。稻田生态种养这种古老传统的农业方式因利用生态系统循环原理,减少化肥农业的投入再次受到人们重视。对目前稻-渔生态种养、稻-蛙生态种养以及稻-鸭生态种养防控面源污染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稻田耕作、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支撑,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泥沙和面源污染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按水源准保护区和一级保护区分别对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泥沙和面源污染控制措施进行了阐述。准保护区(二级及三级保护区)主要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控制入库泥沙和农田面源污染;采用农业清洁生产措施和农林环境工程措施控制面源污染。一级保护区主要采用农田径流污染控制结合生物系统拦截净化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洱海北部地区农田面源污染现状及控制的补偿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田面源污染是洱海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利用在洱海北部地区收集的实地调研数据,从化肥施用与流失和秸秆利用情况.分析了该地区的农田面源污染现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农田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大蒜田与玉米田的氮磷流失,以及大蒜秸秆与玉米秸秆的焚烧或丢弃.从补偿对象与主体、补偿标准、补偿环节与方式、配套政策四个方面,探讨了农田面源污染控制的补偿政策,并结合在洱海北部地区的实地调研资料,分析了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两种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采纳的补偿政策案例;提出政府应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指导、教育培训、"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